西域这块神奇的热土,自张骞“凿空”以来,历朝历代均有不少中原人士前往探寻她的美丽,其中不乏诗人的身影。从岑参到耶律楚材,从纪昀到洪亮吉,这些诗人不是在书斋里吟哦《塞下曲》、《从军行》,而是用双脚丈量丝路古道,用双眼亲睹白草黄沙,再用心灵吟唱出那种奇特的生命体验。他们在西域留下的雄篇佳句,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顾世宝编著的《西出阳关——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就是要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帘幕,走近那些诗人、那些诗句。
| 书名 | 西出阳关--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精)/丝瓷之路博览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顾世宝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域这块神奇的热土,自张骞“凿空”以来,历朝历代均有不少中原人士前往探寻她的美丽,其中不乏诗人的身影。从岑参到耶律楚材,从纪昀到洪亮吉,这些诗人不是在书斋里吟哦《塞下曲》、《从军行》,而是用双脚丈量丝路古道,用双眼亲睹白草黄沙,再用心灵吟唱出那种奇特的生命体验。他们在西域留下的雄篇佳句,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顾世宝编著的《西出阳关——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就是要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帘幕,走近那些诗人、那些诗句。 内容推荐 在阳关古道上艰难前进的行客中,有一些与众不同,他们的瘦马驮着诗句,诗句呈记录了西出阳关的心路。千百年后,这些火热的句子仍能让我们激动不已。 顾世宝编著的《西出阳关——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主要讲述中国古代亲历西域的诗人们的故事,他们前往西域的原因,路途见闻,诗歌作品。由于西行的风物、环境等原因,这些诗作风格质朴,具有一种穿越时空、震撼历史的力量。 目录 第一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一节 八骏日行三万里 第二节 公主琵琶幽怨多 第三节 但愿生入玉门关 第二章 万里长征人未还 第一节 逐臣衔凄渡玉关 第二节 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三节 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三章 不妨终老在天涯 第一节 阴山西下五千里 第二节 未济苍生曷敢归 第三节 遗迹尚存唐制度 第四章 弓刀闲挂只春耕 第一节 抛留农具赴戎机 第二节 塞垣此地擅繁华 第三节 书生眼孔一朝开 第四节 万里岩疆事远游 第五章中原无此好春风 第一节 名臣心迹记双清 第二节 大将筹边尚未还 第三节 去国唯期社稷安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公主琵琶幽怨多 西汉王朝为了抵御匈奴对西北边疆的侵扰,设立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以及玉门关、阳关两大重要关隘。两个关口,一南一北,恰似两扇大门,担负起大汉帝国西向交通的重任。 汉朝和西域的官方联系,始于张骞的“凿空”之旅。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冒顿强盛,他曾于高祖七年(前200)率四十万大军围困刘邦君臣于白登山。此后数十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一直是汉朝的边患,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的游骑甚至兵临长安。汉武帝即位后,汉朝的国力已经非常强盛,他听说西域的大月氏屡遭匈奴侵凌,意图复仇,便决定联合大月氏,“断匈奴右臂”,于是决定遣使西域。“为人强力,宽大信人”的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率百余人从陇西出发前往西域,张骞往返途中均遭匈奴扣押,在十三年后,历经艰险,才得以回国复命。由于大月氏已经在葱岭以西的大夏故地安居乐业,不愿与匈奴为敌,张骞的出使,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他了解到的西域诸国的情况丰富了汉人的地理知识,拓宽了汉人的国际视野。而且张骞通西域直接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物资交流,中原的丝绸、漆器、玉器等精美的手工艺品传到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土产也传人中原。 张骞回国之后,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大国乌孙的情况。乌孙乃是马上行国,“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连年侵扰大汉边疆的匈奴始终是汉武帝的一块心病,为了使汉朝在与匈奴的对峙中占据上风,他决定采取和亲策略拉拢乌孙,所以派遣宗室之女刘细君远嫁乌孙国王。 刘细君(前121—前101)本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元封六年(前105),就在阳关建立之后不久,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昆莫(一称昆弥,相当于匈奴的单于)猎骄靡,以与乌孙结盟,共制匈奴。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汉朝还每隔一年就派使者前来探视。 但柔弱的细君公主在乌孙的生活并不如意,匈奴听说汉朝嫁女乌孙,也遣女嫁给猎骄靡,且匈奴女为左夫人(当时西域之俗以左为尊)。乌孙乃是游牧民族建立的马上行国,细君的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汉式宫室,乌孙昆莫也只是一年来一两次而已。并且后来猎骄靡年老去世,细君必须改嫁其孙军须靡。乌孙作为草原民族,本有后辈继承长辈小妻的习俗,但这在大汉公主刘细君看来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细君向汉廷请命,得到的答复是“从其国俗”,她只好改嫁军须靡。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细君郁郁寡欢,没过上几年她就像早谢的花朵一样离开了世界,留下的只有一首著名的小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刘细君的人生悲剧不仅在于所嫁非人,从更深的层面上讲,她的不幸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之间的巨大反差造成的。生长于帝王之家,习惯亭台轩榭和锦衣玉食的弱质女流,西出阳关之后,不但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感到极大的不便,而且在精神层面,这位女诗人也得不到任何共鸣,其结果只能是“公主琵琶幽怨多”!刘细君是正史留名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她的诗作被后人称为《悲愁歌》,采人正史,是目前可考的第一首西出阳关的诗作。 张骞带回来的有关西域的信息中,令汉武帝非常感兴趣的还有大宛国日行千里、流汗如血的“天马”。为了得到大宛天马,汉武帝不惜于太初元年(前104)和太初四年(前101)两次调动数十万军队出征西域,最终以阵亡将士近十万,损失战马三万余匹的代价讨平大宛,“悬大宛王毋寡头,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三干匹”。以如此惨重的代价换来这点胜果,似乎没有什么好吹嘘的,但是这些汗血宝马,应了之前“神马当从西北来”的占卜结果,所以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自然“龙颜大悦”,这位会写诗的皇帝以一首《西极天马》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这就是天朝上国统治者的世界观,既然帝王受命于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夷”莫不怀德畏威。因为自己是“有德”之君,所以远在流沙之西的荒蛮之地也要“进献”天马。三年苦战,十万头颅,在他的笔下不见一丝踪影,汉武帝之穷兵黩武,于此诗句之中可见一斑。 P6-9 序言 感谢主编余太山先生垂青,让笔者有机会就自己一直非常感兴趣的历代亲历西域诗人这一领域写一本小书。 跟随业师杨镰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的时候,在熟悉元代诗歌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日益认识到,元代文学除了元曲还有许多精彩之处。元代文学的舞台是如此之大,从东海之滨到天山之西,从五岭以南到戈壁以北,这是一个超过汉唐盛世的区域;元代文学的演员是如此之多,不仅有汉人、南人,还有蒙古人、色目人。在这样一种历史契机之下,不仅因金宋对峙而分头发展的南北文学得以合流,而且在东西方向上,因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文学人才和文学思想的交流也呈现出空前活跃的状态。西域的许多民族都有优秀代表在中原文坛大放异彩,其中包括畏兀人、葛逻禄人、钦察人乃至拂林人。而中原文士也有不少跟随蒙古西征大军,将足迹留在茫茫西域。原来,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的边疆曾经远达葱岭之外! 在兴趣的驱使下,笔者又开始搜集元代之前和元代之后的诗人西出阳关的相关材料,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周穆王西征虽事不可考,但汉公主出塞史有明文;骆临海遣戍蒲类,岑嘉州再赴轮台;长春真人西行万里为止杀,耶律楚材独处河中守寂寞;陈子鲁五出阳关宣大明国威,纪晓岚百余绝句写塞垣繁华;洪亮吉万里荷戈百日赐环,祁韵士濛池纪行西陲填词;邓廷桢寄情伊江中秋,林则徐题咏天山古雪;左宗棠舆棺出师,谭嗣同壮游边塞;张荫桓救国终遗恨,裴景福罪名莫须有;宋伯鲁老来依人作幕,王树楠公余饮酒赋诗;杨增新登高怀远,邓缵先杀身成仁…… 笔者在探寻这些迁客骚入精神世界的过程中,看到了前贤辛勤开采的背影。这一领域已经涌现出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这些西行诗人和西域诗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说,它们获得的重视程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一般读者当中,很多名字可能说起来还非常陌生。在学术的世界里,需要钻木取火者,也需要以薪播火者。顾某谫陋,不堪取火重任,希望能做些播火的工作。 承蒙师友郭沂纹、李建、徐幼玲、宫京蕾、戚雨航、郭蕾蕾、杜泽天等提供精美照片,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2015年8月10日 顾世宝于鼓楼西大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