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东南亚游侠记》关于旅行,却无关乎自由、梦想、信仰等宏大词汇,也并不是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在郭涛那里,“出去玩”就是吃吃喝喝玩玩,不在意奇葩风景、不在乎人在囧途。
旅行并不是疲惫生活的光荣梦想,只是一蔬一饭般的生活方式。
即使这样,也不缺乏狗血和激情。他以热血沸腾地讲述,颠覆我们原本的美好想象和认知;在越南无孔不入地各种吃,自己吃、陪人吃、屡去屡吃;自驾四轮、乘坐三轮、骑行两轮,爬山钻洞抑或穿行在暴土扬尘的崎岖山路上……去多了次数,吃出了情感,玩出了境界。可以说,猎奇的心态贯穿着整个旅程,却不妨碍它本身的精彩。
走过泰国、老挝、斯里兰卡,几次三番奔赴印度,不下10次地去过越南,东南亚到底有什么魔力,值得郭队一去再去?《东南亚游侠记》的作者郭涛以他如原居民般对东南亚的熟稔,用充满男性气息的语言忠实记录下原汁原味的东南亚风土人情,粗粝、直接,生动鲜活。
他笔下的这些国家在保留着殖民文化色彩的同时,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事情永远充满着变数,看似乱糟糟的表象下却有着难以捉摸的社会规律,一切都是那么神奇……
当你拿起这本另类游记时,你会惊讶于自己这么不了解一个曾经熟悉的地方。
去买鱼
尼甘布是个渔村,来到这里,记得一定要去看看当地的鱼市场。
尼甘布有两个鱼市,距离城中较近的可以白天去看,那里遍地铺满了鱼干,特别壮观,密集恐惧症者慎人。由于这里的光照非常强烈,只需一两天就可以把鱼晒得半干,当地的渔民也热情地把晒好的鱼干让我们品尝。一入口,那种最原始的鲜味一下子就在嘴里面扩散开来,也许你在吃上从来不吝惜花费财力,但其实真正的好东西往往不需要太复杂。
另一个较大的鱼市场在靠近咸水湖的一方,是周围城市的主要供给,所以到这里批发的商贩也来得很早。考虑到人一定会很多,我们并没有开已经租好的汽车,而是打了一辆突突车前往,即便是这样,五点半到的时候也已经快没地方停车了。
鱼市的一侧就是港口,船头朝里停满了刚刚出海回来的船只,似乎渔民们今天的收获都很不错,地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鲜鱼,其中以两种鱼最多,一种是我们熟知的金枪鱼,另一种叫作蝠鲼,是鳐鱼的一种,长得像蝙蝠似的,极大!
据说蝠鲼没有攻击性,但在受到惊扰的时候,它的力量足以击毁小船,看它的个头,谁也不会怀疑它也确实有这个实力。通常蝠鲼会被切成左中右三块,到了市场上再拼合起来,好向买家展示实际的大小。当然也有些个头极大的,会被切成更多的小块,我眼睁睁地看着一辆卡车里只装了一条蝠鲼就已经被塞满了。
在市场里头除了卖鱼,还有收拾鱼这么一个营生,一般就是俩三人,一人守一根大树桩子,买好的鱼需要去头开膛、改块改片的就来这里,要说工具也很简单,只一把乌黑黑的圆月弯刀,无它。
我们都管杀猪的叫屠夫,我觉得在斯里兰卡,宰鱼的同样气势非凡。五点多钟天还没亮,甚至天色都不足以让人看清手中的刀和鱼,但凭借着对鱼的熟知,宰鱼大哥还没有动手就已经知道这一刀刀将何去何从。 带头大哥把弯刀舞得虎虎生风,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咣咣”几声案头上的闷响,一米多长的大金枪鱼瞬间已经变成了大小均匀的鱼块儿,而我为了拍张照片已被溅得浑身是血。
这一趟下来,天边也渐渐亮了起来,咱们打道回府。突突车司机人很热情,走着走着就把我们带到了一处偏僻的小巷子里,灭了车,扶了扶看着很斯文的眼镜,从司机的座儿底下哗啦啦地抽出了一把和刚才带头大哥一模一样的砍刀,此时我也似乎明白了一些……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是要去——磨刀。
攀谈之下得知,司机的家里也做海鲜生意,这刀是干活的家伙,需要经常保养才行,因此我们也有幸来到了这家集生产、销售、维修、保养为一体的综合刀具4s店。店里面烧着两口火炉,非常热。一个白发老者赤裸着上身拉着风箱,炙热的火焰把铁器烧得通红,一副金庸笔下武侠小说的场景。
鱼市场行程到此结束,司机师傅你赢了。P30-33
自序
写一本旅行感官的图书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翻看着旅行中的图片,回忆着路上各种不着调的情节,聊着天似的就给搞定了。可说到写自序,真让我有点犯难,自己眼中的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对于没有相过亲的人来说这真是完全不具备的技能。
要不然还是从旅游说起吧,我特别不喜欢去人云亦云的地方,所以第一次就出了一趟远门,直奔埃及!第一次出国就去埃及也真是醉了,我估计很少会有人这样吧,至少都会先去个新马泰热热身。记得那次去开罗的时候,正好赶上反动组织活动,把我们前一天刚刚住过
的酒店给炸了,想想还真是惊险呢!十几年前的互联网也不发达,家人特别着急,何况是埃及这种远地方,后来因为机票的问题在开罗滞留好几天,发传真回单位请假都写得跟遗嘱似的。
出来玩这种不可控的因素会特别多,你要面对它、解决它,这都会成为你今后的谈资。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越乱越开心可能就是我的答案。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去过10趟越南,近几年年年都去,过半的人觉得我在那边要么有房产要么买过媳妇儿,这些朋友真是一点儿都不靠谱,其实人家是很正经的。东南亚有两个方面特别吸引我,其一就是他们殖民风格的建筑和风情,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城市环境,而这其中又充满着冲突与融合,这就是在东南亚,你在欧洲绝不可能感受到;其二就是氛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外也喜欢来东南亚的原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去北欧玩,每天中午天还没亮,下午两点多天又黑了,一天能玩耍的时间几乎要用分钟去计算;而到了其他的欧美国家,也都是照章行事,你想周末逛商场?抱歉!休息。你想凌晨吃宵夜?抱歉!打烊。而你在东南亚,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所有的产业都是24小时连轴转的,在东南亚只有你装不下去的肚子,没有关了门的馆子。这就是我眼中东南亚的魅力所在,或许说是我胃里的更合适。
在吃这方面,我一向都是入乡随俗的,只要一到了国外,我的身体系统就自动屏蔽中餐模式了,甭管当地的饮食多难吃,我都会尽量地体验,因为吃和住是到一个地方之后最接地气的两件事情。而作为一枚吃货,最优秀的地方就是不管环境怎么恶劣,我都能找到其闪光之处,更何况我自身的宽容度极高,多辣的、多脏的都不是事儿。
我是一个地道的吃货,不过是属于比较走心的那种,除了知道好吃,还得知道是怎么做的,我自诩这是吃货的最高境界。因为不论是美景还是美食,重在一个分享,你出去玩一趟回来就开始跟别人吹牛,说哪哪儿特别漂亮好歹还能有照片看看,说什么什么好吃那就纯属耍流氓了,空口无凭的事咱绝不能干。所以,我到哪儿的必修课都少不了当地的厨 艺学校,能把好味道带回来那才叫负责任不是吗?
我保证手艺比蓝翔的强!
旅行是令人着迷的,它能喂饱一个人的好奇心,所有人在旅行中都会抛下烦恼与忧愁,尽情沉浸在发现的欢乐中,就像一下子回到童年,正因如此,人们才会痴迷旅行。而旅行的过程必须欢快、必须跳跃、必须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在回味视频或图片时,不再是“我去过这里”,而是“我了解这里”,这也是郭涛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谷岳,环球旅行者
年齿渐长,觉得生命只有一次,用它把这个能把握的世界看充分、看清楚,才不枉此生。旅行中常常会有落差,某些天花乱坠的游记让人对真实的地方失望。郭涛的如实描绘、审美趣味和文字语感的酷带来另类体验。
——张稚丹,《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
亲们,别去体检了,读读这本书,快速判断你的三观和心脏是否强壮。只要出发,永远不晚,现在就让郭队,带你去了解“正经书”发现不了的东南亚……
——梁婧,《经济日报社》阅读版主编
读这本书仿佛搭乘一趟列车,耳边一直回荡着,逛吃逛吃的声音,看着看着就饿了。
——刘航,《旅游卫视》节目中心副总监
旅行是种会传染的病,美食是种无法根治的心瘾,沉溺其中,不想被治愈。资深“病”友——郭涛,在旅行与美食没有回头路的同时,又在摄影与自驾这两大症状中愈走愈远。翻翻他的“病历”,大家一起“犯病”走起来,嗨!
——独臂老宋,著名旅游博主
郭队已经是一位资深的自游客,他迷恋在路上的感觉,在路上探索新知,这也许是一种瘾,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己犒赏自己的方式,这也是“Going”的意义。
——MR.B,资深电台音乐节目DJ,汽车文化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