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视角
1.5 分析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流动人口聚居相关研究
2.1 流动人口的相关理论
2.1.1 国外有关人口流动的理论
2.1.2 国内有关人口流动的研究
2.2 流动人口聚居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流动人口聚居研究
2.2.2 国内流动人口聚居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上海流动人口发展历程
3.1 近现代上海流动人口的发展历程
3.1.1 社会动荡背景下的上海人口流动(1843~1949年)
3.1.2 改革开放前的上海人口流动(1949~1977年)
3.1.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人口流动(1978~2006年)
3.2 上海流动人口形成的当代背景
3.2.1 全球化影响下的特殊区位
3.2.2 区域差异形成的巨大推力
3.3 流动人口对上海社会经济的影响
3.3.1 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3.3.2 流动人口对城市劳动力供给矛盾的缓解
3.3.3 流动人口对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积极效应
3.3.4 流动人口给城市治理带来的挑战
3.4 上海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历史演替
3.4.1 1982~1990年上海流动人口空间分布
3.4.2 1990~2000年上海流动人口空间分布
3.4.3 2000年之后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变动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聚集指数的上海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特征分析
4.1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现状
4.1.1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常用定量描述
4.1.2 基于聚集指数的流动人口聚集度描述
4.1.3 上海市流动人口聚集指数空间分布的地理学特征
4.1.4 上海流动人口聚集空间分布的社会学特征
4.2 流动人口聚集分布的区位特征
4.2.1 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的服务区位
4.2.2 流动人口聚集空间的环境区位
4.2.3 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的交通区位
4.3 个人选择意愿对流动人口聚集空间的影响
4.3.1 不同因子影响度调查
4.3.2 流动人口通勤范围
4.3.3 基于个人选择意愿的流动人口聚居机制解析
4.4 本章小结
5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形态
5.1 流动人口聚居形态划分
5.2 流动人口聚居形态调查
5.2.1 聚居区空间分布
5.2.2 调查点的选择
5.2.3 聚居形态调查
5.3 流动人口聚居决策调查
5.3.1 影响住房选择的主要因子
5.3.2 流动人口的月租金水平与合租情况
5.4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社会特征调查
5.4.1 流动人口不再流动
5.4.2 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隔离
5.5 本章小结
6 聚居案例调查与发现
6.1 聚居区类型划分
6.1.1 分类的切入点
6.1.2 聚居区类型划分
6.2 案例选取与分析
6.2.1 案例1:嘉定区江桥镇沙河村
6.2.2 案例2:真新街道新郁社区
6.2.3 案例3:南翔镇浏翔村
6.2.4 案例4:马陆镇永盛公寓
6.2.5 案例5:北站街道顺庆里
6.3 案例比较
6.3.1 居住人群基础信息比较
6.3.2 在聚居区居住的时间比较
6.3.3 居住满意度比较
6.3.4 社会融合度比较
6.3.5 不同聚居形态融合度综合评价
6.4 不同类型聚居区特征比较
6.4.1 自发聚居
6.4.2 简易安置
6.4.3 集中安置
6.5 本章小结
7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特征与机制解析
7.1 流动人口聚居特性的基本认知
7.1.1 聚居区位的边缘性
7.1.2 宏观层面:聚居状态呈现“多重剥夺”的特征
7.1.3 微观层面:流动人口聚居区物质空间的异质性
7.1.4 流动人口聚居行为的异质性
7.2 流动人口聚居特征形成机制解析
7.2.1 解析一:直接参与方利益诉求不一致,流动人口居住条件难以持续改善
7.2.2 解析二:聚居点前景不明,流入地政府在流动人口集中安置方面不愿作为
7.2.3 解析三:流动人口未来规模不确定,相关公共政策有临时应急特性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2.1 提出流动人口聚集度的测度方法
8.2.2 由宏观到微观全景式展示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聚居行为
8.2.3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研究
8.3 研究的不足
8.3.1 “聚居指数”测度方法的缺陷
8.3.2 采用数据的缺陷
8.3.3 对流动人口迁移动力机制缺乏深入研究
8.4 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8.4.1 流动人口城市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规律比较研究
8.4.2 流动人口聚集对社会空间的影响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8.4.3 流动人口聚居区物质空间途径研究
附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