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鸣著的《以小生存的日本人--日本小巧文化的启示》中作者通过多年亲身经历和与日本人、日本社会的广泛接触,利用大量丰富的资料和数据,从语言、文学、艺术、动漫、饮食、设计等方面介绍了日本缩小型文化的表现、种类及成因等,并配有大量现场拍摄的插图。
| 书名 | 以小生存的日本人--日本小巧文化的启示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祝大鸣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祝大鸣著的《以小生存的日本人--日本小巧文化的启示》中作者通过多年亲身经历和与日本人、日本社会的广泛接触,利用大量丰富的资料和数据,从语言、文学、艺术、动漫、饮食、设计等方面介绍了日本缩小型文化的表现、种类及成因等,并配有大量现场拍摄的插图。 内容推荐 祝大鸣著的《以小生存的日本人--日本小巧文化的启示》约25万字,从以下5个方面阐述了日本缩小型文化的特色,关注“小日本”——以小见长;微缩文化大国——以小做大;微缩文化的表现——擅小而为之;微缩文化的分类——变与不变;微缩文化的成因——一方水土。 目录 前言 第1章 小巧文化大国 最矮世界小姐 智颜双高 学霸真衣 巧匠国度 工匠诺贝尔 精细力量 立国之道 动漫大国 小人舞台 赢大市场 吉尼斯大国 精细见长 万物皆缩 第2章 关注“小日本” “爆买”背后的热议 国人赴日逐年双增 精巧实用 科技创新的启示 日本经验 领先犹存 转型创新 获奖速度的冲击 获奖加速 50年30个 螺壳道场 第3章 小巧文化的表现 语言结构——小而简 被修剪的汉字 被填压的奇歌 年葭汉荨 “万能之词” 微小说和微漫画 文库本 电子书报 文学创作——小而美 一寸法师 桃太郎 辉夜姬 俳句 小处着眼 窄小生灵 艺术作品——小而精 枯山水 七福神 人偶 套娃 大和舞 茶室 动漫形象——小而乖 一休哥 铁臂阿童木 哆啦A梦 凯蒂猫 樱桃小丸子 柯南 皮卡丘 产品设计——小而强 多刃裁73 袖珍收音机 随身听 日本汽车 机器人 空间设计——小而全 胶囊旅馆 井目才P土依 “扒金库” 岛民居所 和室 饮食文化——小而悦 方便面 寿司 便当 迷你果蔬 小巧碟碗 第4章 小巧文化的种类 李氏6分法 套匣型 折扇型 人偶型 便当型 能面型 徽章型 微小型——小而精巧 先天微小 小而强大 压缩型——由大变小 整体微缩 由面到点 膨胀型——追求速成 由小变大 能量释放 第5章 小巧文化的成因 资源匮乏 资源有限 节约传统 孤独岛国 孤独大和 追求完美 小巧致胜 以省取胜 精而又精 匠人崇拜 工匠精神 精雕细琢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1 第十一届世界技能奥运会以来日本选手获奖 情况一览 附录2 日本所获诺贝尔奖情况一览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日本这一制造大国不仅活跃着上述这些传统的工艺匠人,还活跃着在现代制造业一线的许多年轻的行业能手,他们被称为“新一代日本的工匠和职人”,成为日本现代社会的骄傲。 提起奥运会,我们一般会联想到四年一次的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但在日本,也可能指世界技能奥运会。世界技能奥运会竞赛项目既包括汽车装配、焊接等制造技艺,也包括建墙铺瓦、安装水管等日常技能。日本年轻职人在世界技能奥运会上一直表现突出。 世界技能奥运会也被称为世界技能大赛,由世界技能组织每两年举办一届,其正式名称是“Internat:ional Skill Festival forAll”。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世界职业技能竞赛,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水平,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世界技能组织于1950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了第一届大会,并开始了第一届赛事,从第七届开始在世界各国轮流举行,参赛资格是22岁以下手艺最好的年轻人。 对于我国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技能大赛可能还比较陌生。但是,2015年8月从巴西圣保罗传来喜讯,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4枚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金牌总数排名第五,实现了2011年参赛金牌零的突破,这是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最好成绩。为此,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别向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发去贺电:“你们展示了中国青年技工精湛的技艺、顽强的品质,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多年来,日本一直享有世界制造大国的美誉,制造业长期位居世界前列。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它在世界技能奥运会上的成绩略见一斑(附录1)。 日本从1962年开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从1962年的第11届到1971年的第20届,日本队总共拿过6次金牌总数第一和4次第二的好成绩。 从1977年的第23届开始,到2003年的第37届为止,除了第32届和第35届居第二以外,全部都是韩国第一。但是,韩国在两年前的赫尔辛基世界技能大赛中退到了第六位;日本开始回归,和瑞士一起并列第一。 2007年第39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日本静冈县举行,共有来自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的831名选手参加38个正式竞赛项目和9个表演项目的竞赛。日本派出了51名选手参赛,夺得了包括16枚金牌在内的24枚奖牌,金牌总数第一。 在2011年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日本以1l金、4银、4铜的成绩获得第二名,韩国以13金、5银、7铜的优异成绩获得第一名,第17次荣登奖牌榜首位。 在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在46个竞赛项目上展开角逐。日本代表团共获得5金、4银、3铜和18个优秀奖,获得金牌总数第四名。其中,来自大阪市的选手宇都宫晋平获得“信息网络施工”项目的金牌,同时还获得了阿尔贝特·比达尔奖,成为所有选手中得分最高的选手。 P14-15 序言 如何认识日本,如何看待日本入,早在70多年前,戴季陶在他的《日本论》一书中就深刻地提醒我们:“日本人研究中国精细深刻,不遗余力……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而如果一直不晓得,未来世界文明的进程谁可作永远和平的猜想?假如硝烟又起,我们将如何屹立,与可能的敌人一决雌雄?” 70多年后的201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作者傅高义(Ezra Vogel)发表署名文章《日本仍然值得中国学习》。他在文中指出: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确实经历了一个经济低迷期,到现在仍未结束。尽管日本亟须改革以摆脱当前困境,但我们仍应看到日本发展过程中的可取之处.比如,日本经济发展的质的水平、国民素质仍然很高,日本很多公司仍很成功,很多产业仍是世界第一,在不少高科技领域日本的出口仍然强劲…… 现在,中国在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并已经取代日本成为GDP世界第二。尽管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日本,但中国仍然应该学习日本在发展过程中“做得比美国好的地方”。 无论是70多年前的戴季陶还是70年后的傅高义都提出了需要认真研究日本、探究日本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当今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这一点十分重要。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作为邻国的日本,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制造大国、动漫大国、诺奖大国,其背后文化创意的力量,创新设计的力量,特别是以“小”、以“巧”生存的力量不可低估,甚至成为日本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秘密武器”和“制胜法宝”。 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日本人从古至今,始终喜欢“小”“巧”,喜欢把事物缩小,喜欢把东西变小、变巧,喜欢以小见大、以小治大、以巧取胜。他们自知自己“小”,所以喜欢在“小”和“巧”上动脑筋、下功夫。 这种小巧文化,在日本语言中,创造出了小而简的日语假名和“伊吕波歌”;在文学创作中,刻画出了小而美的一寸法师、桃太郎、辉夜姬等神奇“小小人”;在艺术作品中,创造出了小而精的枯山水、七福神、人偶、套娃等浓缩作品;在动漫屏幕上,创造出了小而乖的一休、铁臂阿童木、神探柯南等“小英雄”;在饮食世界里,创造出了小而悦的方便面、迷你果蔬、寿司、便当等微缩食品;在空间设计上,创造出了胶囊旅馆、“扒金库”、茶室、和室、相扑土俵等佳作;在产品设计上,创造出了小而强的日本汽车、袖珍收音机、机器人等。应该说,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文学作品,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动漫佳作,无论是饮食文化还是物品设计,无不体现出小而可爱、小而精巧、以小治大、以小胜大的巨大力量。可以说。只有在独特的岛国风土文化熏陶下的日本人,才能够以这种小巧、微缩文化模式去观察、去思维、去创造,才能设计制造出属于日本人自己特有的“小”东西,刻画出属于自己特有的“小”人物,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小巧文化。 日本人以“小”、以“巧”生存的小巧文化值得我们去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它的分类几何、它的成因又是什么等需要我们去研究。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思考,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能够虚心学习,认真研究对手,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成熟和自信的表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创业”“创新”“融合”“共享”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唱响主旋律,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走在时代的前列,不仅需要我们的国家、我们每个人去继承自身优秀的东西,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还需要以更高的定位、更宽阔的视野,去寻找其他民族的经验和教训。 后记 如何认识我们的邻国日本,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日本人,无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这一问题已进行了诸多思考。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先后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第_阶段主要是针对日本民族性格方面的思考;第二阶段主要是针对日本人的双重性格方面的思考;第三阶段主要是针对日本人扩大与缩小性格方面的思考;第四阶段主要是针对日本人缩小、小巧性格方面的思考。 第一阶段,本人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关注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1年本人有幸考人大学开始学习日语,并逐渐对日本文化产生兴趣。1988年硕士毕业参加工作,1989年首次踏出国门来到日本,参加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组织的赴日研修,第一次亲身经历了真实的日本社会,直接接触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同时还涉猎和阅读了许多有关日本文化和日本人论方面的图书资料。由于当时国内连超市都尚未出现,各个方面两国差距巨大,第一次出国,第一次的异乡体验,什么都很新鲜,对什么都感兴趣。这种冲击和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本人深入了解日本社会,深入探究日本人的兴趣和热情。 应当说,当时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认识还是十分肤浅,甚至是十分模糊。但是,日本人具有哪些独特的性格特点等问题经常在脑子里闪现,并随时记下点滴感受。同时,经常去图书馆和网上查阅与此相关的图书资料和相关文章等。为了更好地弄清这些问题,自己决定首先从翻译介绍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相关文章开始了解日本文化的历程。 1995年,本人先后在《世界博览》《世界妇女博览》《日语学习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了翻译、编译、撰写的多篇介绍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文章和论文,有些还被《读者》《中华文摘》《青年文摘》《领导文萃》《文摘周报》《财经报》等转载。 通过翻译、编译和撰写相关介绍文章和论文,自己逐渐对日本民族的独特性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并开始注意进一步积累和整理相关资料。同时,完成了日本人在民族性格、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独特性的归纳和梳理,并形成了第一部图书《独特的日本人》的基本构思和框架。在外文局朝华出版社郭林祥社长的热情帮助和推荐下,中国画报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本《独特的日本人:岛国文化之解读》(2009年6月)图书。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者、日本研究经典作品《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就指出:“一个部落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的正式习俗与邻近的部落相同,但却有可能有一小部分与周围任何民族都不相同。正是这一小部分差异,体现着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正是这一小部分差异,最终决定着该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尽管他们在整体中所占的比率非常小。” 那么,日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这一小部分差异”是什么,也就是说,日本民族最具“独特”性的部分是什么,本人的《独特的日本人:岛国文化之解读》试图给出解答。《独特的日本人》力求从历史的、民族的、语言的、文化的角度,从日本人日常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人手,总结提炼出日本人特有的、与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独特性格特点、岛国特色、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形成原因。 随着第一阶段研究的深入,在日本人独特的性格特点中,其特别突出的双重性格特点逐渐引起本人的更多关注和兴趣,并进入了日本文化研究的第二阶段。在不断学习和总结日本人双面性格特点的过程中,继续撰写相关研究文章,一重点关注日本人既相互对立又和谐统一的双重性格特征,并先后在《世界博览》《日语学习与研究》《日本学研究》《日语学与日语教育研究》等杂志和论文集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和文章,逐渐开始对独特的日本人所呈现出的双重性格特征进行集中探讨。这一阶段主要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体提炼日本人独特性格当中的双重性格,集中探究了日本人双重性格特征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学刊》副主编林昶先生的积极推荐下,世界知识出版社决定出版本人的第二部图书《双面日本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9月)。 随着第二阶段研究的深入,依托日语学科背景和多年从事日语教科书编辑工作的经历,特别是借助赴日本学习、工作、考察等机会,本人对日本人双重性格中扩大与缩小这一性格特征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双面日本人》的基础上,进入到丽风景,而且也成为日本人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秘密武器”,甚至是“制胜法宝”。在日本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日本之所以有当今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奖大国、制造大国、动漫大国、吉尼斯大国、经济大国的美誉,其背后创意的力量,设计的力量,特别是以小生存的小型化、微型化的微缩力量不可低估。 我们在研究和分析日本人以小生存,缩小型、小巧型创新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自己,在当今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时代,创新、创业无处不在,国家间交往日益频繁,民族融合已渗透到方方面面。我们在认真研究日本人取得进步发展成功经验的同时,要不断提醒我们自己,他们哪些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哪些值得我们去总结发展。 如何客观全面地认识日本人,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复杂的课题,简单用一个模式、一个概念、一种观点来囊括所有日本人,多少有些以偏概全之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以更加全面细致的方法,更加深入谨慎的态度去考察了解,去学习研究,同时也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在此方面,尽管本人做了一些微薄的努力,但是书中一定会存在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读者和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广岛女子大学名誉教授、爱知大学教授顾明耀先生在百忙中,花费大量精力审阅全部书稿,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具体文字进行润色修改。广岛女子大学侯仁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高宁教授给予许多鼓励、指导和帮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炜副社长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与积极推荐。责任编辑李期耀高效工作,精心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很多辛劳。美术编辑、排版校对同志为本书付出很多辛苦。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对于上述专家、学者、领导、编辑人员等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祝大鸣 2017年6月于北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