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适当的自私(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英)查尔斯·汉迪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市场的局限

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市场,这是黄金定律。市场发出的信号自动指出哪里有短缺、哪里有不必要的过剩情形;它可以激励发明、促进改善,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奖励与处罚,许多企业的确在这个过程中倒闭。即使是大公司,也很少有能够生存40年,或是值得存活那么久的。不过,我们却不能允许学校、医院或福利组织因为没有效率而倒闭,因为附近很可能没有其他组织可以取代它们。学校与企业不同,前者无法毫无限度地扩张,要是学校无限扩张,再好的学校也会变得越来越糟。因此,若是为这样的机构创造市场,就会出现最优秀的人才得到较差的待遇,而较差的人才则得到更差待遇的现象,完全不符合当初的期望。

先不说机构了,想想个人吧。市场不欢迎成本大于收益的产品或服务。如果社会严格依照市场逻辑来运作,那么那些技术落后、无法借助工作来增加足够价值、进而支付生活花费的个人,将会惨遭抛弃。对于这些人来说,是应该把他们驱逐出境,还是判他们死刑?若以严格的市场逻辑来看,就不应该冒险接纳一些很可能患有不治之症的人。照此说来,是不是应该拒绝治疗艾滋病患者,或是让年迈者排在队伍的最后?若是没有硬性规定,公交车与火车不会经过偏远的地方,或者即使在那儿设有车站,也可能因为票价贵到没人能负担得起而“只好”撤站。我们若是考虑人道成本的话,市场就不再管用。

这倒不是要否定“市场”扮演的关键角色。城镇中心市场(town center marketplace)具体延伸出的主要经济概念,正是文明史上果实最丰硕的发展之一。不过,我们也不应该盲目信任市场。市场确有其局限和意想不到的后果,但它毕竟只是一个机制,而非一种哲学。显然市场规律无法放诸四海而皆准,特别是在其结果无法定出价格或是无法界定清楚时,更不管用,在其供给有限或是定量配给的时候也是如此。

比方说,我们就不太清楚应该如何衡量一所监狱的成效,部分原因是我们仍然无法确定,监狱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惩罚或隔离犯人,还是为了促使他们改过自新?除非确定我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否则根本无法衡量其结果。我们期望的结果若是没有清楚的定义,任何对监狱管理成效的衡量,都不得不集中于一种可以测量的东西:投入的成本。不过,成本的竞争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最佳的成效。同样的论点也适用于大多数的公共服务机构。成效若是无法衡量,竞争就必须集中在投入的成本上,但请注意,最廉价的医院或学校,并不见得是最好的。

一种有限却让人垂涎的商品,可以创造出所有供应者殷殷期盼、消费者却深深恐惧的垄断情况。然而,有些垄断却是无法避免的,这通常是由于要重新建设该种设施(如输油管、电源线,或是另一家医院)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花费十分巨大。获取额外资源的成本,将会超过因竞争而可能带来的任何利益。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一个监管机构介入,为的是确保这个设施可以让所有希望享用它的人,都能随时以合理的价格加以利用。若是完全交由市场去运作,该监管机构将会失去效用。但监管者也并非全知全能,他们本身也是一大垄断力量,并不总是公平合理。

问题在于,难以决定什么地方可以容许市场运作,什么地方却会造成伤害而要避免市场运作。此时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盲目信任市场。下面列出5项关于市场的困境:无效的人为市场

市场之美,即在于它把价格与成本相关联,但是它只有在消费者明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同时有多种选择的时候才管用。我们如果把公共组织投进市场,必将创造出垄断企业,直到其他竞争者兴起为止。对消费者而言,政府的监管机构不论多么有决心或是多么明智,都还是有别于市场所提供的自由选择。

如果处于另一个极端,为消费者免费提供服务呢?英国虽有国家健康体系(National.Health Setvice),却鼓励医生与医院在人为的内部市场里竞争,以官僚体系代替消费者的选择。任何对内部机制的兴趣大于对消费者的兴趣的企业,终究都难免品质欠佳。市场是个伟大的机制,但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提供给消费者不同价格与不同选择。除去其中任何一项要素,最后你所服务的都将是一批官僚,而非广大的消费者。

可能降低的市场水平

市场不断在迎合消费者,不过,有时候尽管价钱相同,消费者却并不总是能得到最好的商品。

英国的电视业竞争日趋激烈之后,频道数目从原来的5个剧增为230个,结果是水平降低,因为那只是有更多的同业者争食同样大的广告大饼。

英国的大学学位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各所大学问的默契是以相互检查的制度维持一个共同的水平。但是为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许多学校往往抗拒不了诱惑,于是沿用不太严格的标准,颁发更多的一级学位。

1967年,英国只有两种商业课程为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学生开设。30年之后,课程的种类变为120种。显然品质良莠不齐,但文凭却是一样的。这里有两种市场:直接市场(immediate market),也就是学生,希望课程越短越好,但学位必须是货真价实的;最终市场(ultimate market),也就是企业,并不总是像学生所希望的那么识货。学校于是受到了另一种诱惑,把课程压缩成更吸引潜在学生的形式。但愿这样做不会坏了企业的胃口。

……

P7-10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说彼得·德鲁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汤姆·彼得斯将其推而广之,那么查尔斯·汉迪则赋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学的优雅和雄辩。

——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

汉迪的著作深得我心。……阅读他的著作是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观点深深震撼了我。

——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

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 爱与死,寂寞与责任

第一部分 人类社会的隐忧

 第1章 市场并非

 第2章 效率与效力

 第3章 市场哲学的本质

第二部分 追寻自己的人生

 第4章 承诺与责任

 第5章 适当的自私

 第6章 自我发现之旅

 第7章 照顾他人的需要

第三部分 迈向可敬的社会

 第8章 更好的社会

 第9章 公民企业

 第10章 教育革新

 第11章 的新角色

结语 2097年的世界

参考文献

序言

爱与死,寂寞与责任

从我写作的房间可以远眺英格兰东部的田野与森林。这真是抒情诗一般的田园景致,只待日后有像英国画家约翰·康斯特布尔(Jollll constable)之类的画家用油彩把它捕捉下来。看着老照片,你会觉得眼前的景色跟100年前一模一样,有些事情是不会变的。在我身后的村子里,人们仍然谈情说爱、生儿育女、遛狗散步、聊天喝茶,生生不息。每个人都必须处理的几项人生大事——爱与死、寂寞与责任,仍然担在我们肩上。

然而表象是会骗人的。100年前,两个人在这片田野上用大镰刀收割谷物的速度是一天0.4公顷地。今天,约翰一个人只消一天就可以收割8公顷地,若不是因为与雇主之间的合同如此约定,恐怕他还能干更多。过去的小农场如今已经被某些较大的东西吞噬了,原有的工作方式也已不复存在。村里的居民不再从事农耕,而是为电脑公司、房地产公司或是出版社工作,他们与工作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电脑与传真机,而不再是耕作的农具。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把这种工作做得很好,也就是说,丈夫与妻子往往都是一整天不在家,这就和过去不太一样了。屋子里的墙上装了防盗警报器,过去,这里的人可是连门都不用锁呢!

装警报器是因为在那些屋子里,有许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值得去偷的东西。我们在物质上更富足了。不过有些人却觉得错过了机会,或者如果他们还年轻的话,他们也担心自己得不到机会。对于该做什么、该买什么以及该住在哪里这类事情,大家确实拥有更多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选择起来会比以前容易。尽管大部分的房子看来仿佛一直都坐落在那里,但是住在屋里的人却并非是在这个村子里出生的,而他们的孩子一旦羽翼丰满,也会离家单飞。这里不过是过客住的社区罢了。

我们住的村子可说是这个社会的缩影。乍看之下,生活似乎仍然像往常一样,可是仔细一瞧,变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层面,而我们也很乐于把这些变化称为“进步”。20年前,当我们买下这栋小屋时,厕所是在外面,而且也没有电,但是现在住起来可舒服多了。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要比过去舒适得多。然而天下之事,鲜有不是祸福参半的。

财富能买到什么

我相信许多人都被我们为自己创造的这个世界给搞糊涂了。我们为人类幸福所做的贡献固然不容置疑,但它也将人划分为贫与富,并且把许多生活在其中的人搞得精疲力竭,却不见得会导向一个令人更满意的世界。但是,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经济制度,可以改变这种状况。纵然如此,任何事物(甚至连我们自己的生活)都可以商业化的这种流行新趋势,似乎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一家医院,以及我的生活,远比区区一桩生意来得重要。  积累相当的财富却无法使用,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如果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的估算,全世界有1/3的工作者正身处失业,或是只能兼职的境地,那么创造财富所需的效率又有何意义?这种不断要求数字增长的热情何时方休?倘若以现今的速度继续增长,再过100年,我们将会买下16倍于今天的东西。即使世界的环境可以容忍这些负担,我们又该拿这些东西做什么呢?当今已经有70家大企业的规模比许多国家还大,它们会不会继续增长?它们的增长对我们重要吗?

位高权重者对于这些问题不但漠不关心,而且还颇为志得意满。人们以为这些忧虑只是伴随变化而来的阵痛,时间、科技与经济增长自然会理清一切。我对这种想法感到失望,也为这么多人的生命遭到虚掷、人在财富中却仍穷困潦倒的现象感到愤怒。我不仅对较为形而上的人生观与人生目标的付之阙如颇为关注,更担忧充斥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的经济神话。金钱只是生活的工具,而非人生的意义,我们想必得做些什么,才能恢复这个平衡。

科学、经济学与宗教的误导

错在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

科学、经济学与宗教相互竞争的传统,提出了一些所谓的确定性,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科学似乎是在暗指“我们”是由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塑造而成的,因此干脆躺下来听天由命吧。经济学则提出物质方面的繁荣富足才是共同目标,倘若接受这个前提的话,那么根据市场定律与效率原则,其余的一切都将难以抗拒地纷至沓来。宗教也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所谓确定性,并且大力宣扬,说什么只要遵从它们的规则,或是信仰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一切都会安好。即使在这个世界里无法如愿,在另一个想象出来的世界里,也一定可以得偿所愿。虽然理性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统的说法都既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根深蒂固的思想,却使我们的心灵抗拒不已。

成为金钱的奴隶

甚至是玩弄市场、把数百亿美金揣进腰包的乔治·索罗斯也感到忧心。他曾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过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表达他对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担忧。他认为这种资本主义本身即造就出一个封闭的社会,而在这样的社会里,唯有一样东西是重要的,那就是物质上的成功。他说,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应该相信天底下没有所谓绝对的真理,所以,必须允许各式各样的信念同时存在,而且要加以保护。每个人都必须能够自由自在地做决定。资本主义却因为坚持经济挂帅,反而可能使我们成为它的奴隶。

我的希望来自于一种预感,我想许多人也和我一样在怀疑、在忧虑,他们知道生活不仅仅是一桩生意,更察觉出造成生命轨迹差异的真正因素或许是爱、是友谊、是一种对他人的责任感,或是某种理想和信念,而非金钱。到最后,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相信人生确实有特定的目标,虽然找出这个目标究竟为何,可能颇为困难,但大多数人对此都有相当程度的野心。我们都希望能够在一个可敬的社会里,过着可敬的生活,只要有半点机会,这种愿望也可能实现,因为我们都是善良与邪恶的混合体,我们的身体里既有心,也有头脑。倘若可以对自己的头脑与心再多相信一点,对那些规则和教条再少相信一点,或许我们就可以重新掌控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相信"决定人生

一切都要从我父亲的过世开始说起。虽说他亲切又有爱心,但过去我一直以为他是个沉默的平凡人。他在爱尔兰乡间担任新教教区牧师,一干就是40年。他是个传统的基督徒,对晋升没有野心,在金钱方面也小心翼翼(因为钱实在不多),工作起来一板一眼,对信仰则虔诚无比。换句话说,我父亲与创造财富的那个世界,以及那个世界所制造的产品,都没有什么关联。

我18岁的时候暗暗发誓,以后决不再受穷,决不再上教堂,也决不再满足于现状。于是,我远离家园去追逐名利与财富。一开始,我在一家石油公司担任管理者,然后做了经济学家,到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的身份是伦敦商学院的教授。我四处闯荡,出版论文与书籍,总是野心勃勃地想登上巅峰,忙得没时间顾及家庭。多年以后我女儿对我说:“直到我10岁的时候,我都以为你只是星期天和我们一起吃午餐的人。”

后来我父亲在他耄耋之年去世了。我在部分文章中曾提到父亲的葬礼,我为赶来向他道别的人数之多、哀痛之切而惊愕不已。显然他在有生之年曾经影响了数以百计的人,而他所用的方式也是我从来不曾想到过的。他显然做对了什么,只是愚钝的我看不出来。其实他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虽然他已无缘得知。

我终于明白,一个人懂得人生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的确是至关重要的。在那一刻之前,我一直相信人生的意义在于成功、金钱与家庭,其重要性可能也是按这个顺序排的。现在,我仍然认为这些是很重要的,只不过顺序刚好颠倒。虽然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何必那么费事?”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西里尔‘康诺利(cyril Connolly)所说的话。有人曾问他对美好人生的定义,他回答道:“写一本书,6点赴晚宴,与所爱的人一起游览意大利。”看起来康诺利对乐趣的定义颇有中产阶级的特色,但无论你对乐趣的定义为何,它都应该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即使是康诺利,也可能对晚宴与游览意大利感到厌烦,至于苦多于乐的写作就更别提了。

并非只有我对此产生过怀疑与困惑。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在他的《极端的年代》(The Age of Extremes)一书的结尾推论:

我们的世界冒着向外爆炸与向内破裂的双重危险。它非改变不可……如果人类想拥有一个足以辨认的未来,就不能仰赖仅仅延长过去或现在存在的方式。如果我们企图以这个基础开创第三个千年纪元,我们将会失败。而失败的代价(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若是改变不成,剩下的选择)就是黑暗了。

那么,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进步又是什么?在探寻这些答案的过程当中,我将论及一些前人着墨甚多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至少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被许多哲学家提出来辩论了。正如其中一位哲学家让一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所指出的,我们仍必须把这些事情理出一个头绪来。

我们的组织正在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一方面,大部分人所在的企业变得越来越小,甚至不再具有组织该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某些规模越来越庞大的企业,简直变得富可敌国。这一方面表示组织只是有效率地对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的人负责;另一方面则表示组织不再像过去一样对跟自己一起工作,而非“为”其工作的人负有相同的责任,因为其中许多人根本不属于这个组织。“财产是财富与权力之基础”的老想法,如今已经不再适用了。过去的组织认为,它们拥有的东西就是“我们”;而今身为个人的“我们”,再也不是任何人的财产。随着一切传统结构的消失,“我们”都不得不为自己负责,而且这种负责比过去更为彻底。因为,我们被宣判“获得自由了”。

组织与个人都必须先决定其自身是什么,然后才能决定应该怎么去做。组织(尤其是企业)与个人,都需要一种专属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值得感谢的是,“个人”不再是所谓“人力资源”的模糊字眼,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且各有各的生活。但我们实在已经无法毫不顾及他人,而自由自在地生活;也无法离群索居,完全与他人隔离。因为,越是专注于自己最拿手的事,就越需要他人的协助,自给自足是无益的梦想。即使是从事农耕的庄稼人,也需要他人制造的卡车来装载田里生产的农作物,再行驶于他人维修的道路上,才能将货物运至市场出售。

适当的自私

自己与他人、个人(或个别组织)与社区的接触,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复杂的一个问题。在英国人的世界里,个人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然而在德国、日本与中国,传统上都是集体优先。不过在现代社会里,个人与社区最后都得接触,都必须在自由与承诺之间取得妥协。身为爱尔兰人的我当然也无法离群索居,但我的生命乃是从我开始。我称之为“适当的自私”(Proper Selfishness),也是一种对自我进行的追寻;矛盾的是,追寻自我最好的方式,往往竟是通过与他人的纠缠。若想做到适当的自私,就得为自我找到一个超越小我的存在意义。最后才可能承担起尽可能发挥自我的责任。这是享乐主义的一大悖论,换句话说,唯有在抛弃小我的时候,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自我。    本书的主题是,我们心里都希望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目标,因为这么一来,我们才可能将自己提升至一个梦想不到的境界。倘若有这种适当的自私的话,我们的社会或许会演变成比较好的模式。

“适当的自私”是一种乐观的哲学,因为它相信人终究是正直而可敬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善恶之念,因此人类社会企图控制恶念是合理的。不过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把人设想成最坏的,并按照这种设想行事,那么到头来他们往往会证明你是对的。如果我们设计制度的原则是基于人是不能信任的话,那么那些人也不必费事博取信任了。反过来,如果你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够信赖别人,也值得被信赖的话,他们也常常如你所愿。乐观的人总是遭遇失望,但人生若没有希望,可就太黯淡了。

内容推荐

《适当的自私(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精)》既是一部经典的管理学著作,又是一部充满洞见的职场自助类书籍。在本书中,查尔斯·汉迪向所有个人与组织提出一个致命的问题:若要在未来社会持续成长,是应继续一味追求私利,还是必须兼顾对他者的责任,做到“适当的自私”?

汉迪指出,经济挂帅的今日社会正在继续剧变。市场哲学的本质,不再只是积蓄财富,更包括敏锐地辨别人类的深远需求,认清市场的实际作用及其局限。因此,个人与组织若不能超越纯粹私利,未来将难以展开更宽广的自我,也不可能发现具有最大潜力的价值和机会。

为此,汉迪以“适当的自私”来引导个人转为“内在导向”、重构职业生涯,而且把这一哲理应用在企业管理上,提出了信任管理、负责任的个人主义等永续经营的企业观,为个人与组织的持续成长提供了有力的建议。

唯有超越小我的个人与组织,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自我!

编辑推荐

全球拥有读者最多的管理学权威之一、影响世界进程的管理学大师之一、“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经典之作《适当的自私(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精)》!带您破解金钱挂帅的今日社会的谜题,准确把握未来世界的新价值和新机会。

超越小我,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自我!听大师讲述信任管理、负责任的个人主义等永续经营的新企业观!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