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榕树下的乡愁/图说福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于丹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书香诗味红尘里

青春,一本太短的小书,匆匆翻翻,赫然即见尾声。回首苍茫,黑板上写的、教室里听到的,早就物归原主;校园的春雨、夏花,也已渺无踪迹。唯有一些只言片语,长留心间。比如这一句“圣贤之书街上读”,虽然哪位老师说的已全然忘却,总是依稀记得许多老师都说过,所以才能记到今天。

看来,这可视之为闽人秉性——惜时、爱物、务实,简单做人和认真做事。认真做事始于认真读书。读书当然是要抓紧时间的——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嘛。如果我们能够不计地点、不计时间读书,那么,学问当然就会快速长进。按照经世致用的原则,读书是使我们个人立业继而服务社会的绝佳途径。按此道理推而广之,生活当然能够随遇而安。随遇而安的结果就是:方法比困难多,抱怨比知足少。有专家说,这就是海洋文化的表现,闽都先贤们的经世致用思维在民间自有强盛的基础。

在《闽都别记》里记载着一位贫穷的私塾先生林光天。他常饥旅缺食,多以番薯果腹,但又慧黠幽默,自嘲为“番薯粿先生”。他用近体诗的格律,遣词押韵却都用福州方言,将地方典故人诗写七律或七绝。对人情世故加以调侃,对不平之事曲尽嬉笑怒骂,诙谐幽默、雅俗共赏,被世人誉为“穷及工巧”。可惜,后来没有结集而失散。

只看下面一首,他语言的平易精纯堪比唐朝的白乐天;俚俗中的悠游悲悯,也颇有陶潜之妙。当然,用福州白话写的诗,也限制了传播,但是,这不更加显示林先生继承乐府传统,有普爱兼济之心?

为阅读方便,原诗中的福州白话已经改写成意义相近的普通话:

猪衙早起闹嘈嘈,吵到天光买碗糕。

片刻汤丸街口叫,又见烧饼手中掏。

剃头才过添磨镜,补锅又来叫削刀。

一队舀糠乡下嫂,几其相士凤阳婆。

拍铜师傅钦钦仔(铃),看命先生扑扑婆。

可恨傍晚驴角仔,拍门问粪务啊末。

这便是市井图画:天才蒙蒙亮,杀猪声响起。一会儿,街上卖早点的开张了。这边是剃头师傅挑着担子咿呀呀,那边是打磨镜子剪刀补锅的叫嚷。农家女人来收各家的洗米水喽,看命看相的满街跑喽。即便日落西斜后,也还有“驴角仔”(乡下收粪水的农民)来敲门。

20世纪的城镇不缺这般景象,但缺少的是如许生动活泼的记载。只有平民读书人才能“捧出”这样的文字。

想象一下:门外倒马桶嫂敲门。书生非但不烦反而笑脸寒暄,送走了农妇后,他回到书桌旁记下这诙谐活泼的图画。真是:这边厢啁哳闹腾,那边厢却雅韵笙管。有市井的啁哳声但不喧闹,有平民的劳作但不肮脏,动静结合,雅俗共赏。套用时尚语言,那就是宜居生活的典范:劳力不苦,劳心不矫。贫富各安其身,不见火气。虚实相得,各补其缺。

这一切源于心田,一旦肉身和灵魂能够相得益彰,贫穷或挫折绝非问题。闽籍精英群体的成长过程均相似:寒门苦读始,名满天下终。

如严复,史称“西学第一人”,中国近代大思想家,将西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逻辑学全面系统引进中国。但是,他年幼丧父,孤儿寡母,凄然度日——“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门户支已难,往往遭无赖”。

他回到老家阳岐村,就在破旧的棚屋内启蒙读书。遇到村里演戏,老师叫他先睡下,等戏结束了叫他起来继续上课。

又如林纾,他五岁时,父亲经商失败并远走东南亚。某天,外婆典当冬衣给他买来十几颗荔枝。吃毕,外婆说:“荔枝树千万棵,滋味仅有一种。好孩子不怕没有好东西吃,就怕无大志。”这样的一番高论使林纾发奋读书,直至成为不懂英语的著名翻译家。

P1-2

目录

书香诗味红尘里

刹那芳华布衣食

鼎边蛎饼忆亦香

粉千深情君不知

荔枝肉和醉排骨

风露香尘渡口老

通湖路东梧桐心

寂寥圆窗长回廊

南后街上一把葱

地瓜话里有慈心

亦庄亦谐人间

轻易莫做线面约

一点咸,一点甜

仰望星空名留天

青青橄榄斜阳外

芭蕉留声韶光中

青史有痕风有声

 ——外交家罗丰禄与科技翻译

寻常巷陌,几点诗声

一树芙蓉曾长安

灼灼其华岁寒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最难将息是寻觅

序言

些些香尘故园情

在心理学中,有个普鲁斯特现象(Proust phenomenon)。它是指唤起幼时愉快记忆的气味,被当作嗅觉与记忆之间的经典联系。尽管至今在科学上难以解释,但是,很多人都体验过,并经由很多文章报道过——一种不期而来的气味,往往稍纵即逝,但人们深藏的童年愉快记忆瞬间就被唤醒。

这些气味五花八门:不限于鲜花,甚至锯木味或马粪昧,因各人成长经历而异。今春,我来到久别的福州西湖,唤醒童年记忆的则是柠檬桉树的树香味。

那天,我游览西湖,尚未从桥上的烟柳中回过神来,扑鼻而来的便是一阵清冽之香。刹那间,儿时回忆便如泉水汹涌而出。

啊啊,柠檬桉——你还在啊?你没有老态,没有龙钟。岁月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你,林中仙女,依旧清矍,依旧纤秀,依旧挺胸昂首,让一袭乳白长衫披在修长光滑的身躯上,迎风飞扬。而细长的叶片在空中朝我轻拂,一如从前。

从前,父母如共和国一般年轻,你的枝枝叶叶可记得他们?在你的凤凰仪采下,他们显得何等朴素?可是,青春无须华衣。理想,如湖上升起的朝阳,照亮你和他们。母亲开始还身着旗袍,后来也换上了制服。眼瞳闪烁着明亮的光——那是对未来的憧憬。

我经常偷摸父亲枕头下,如果那支小小的手枪在,便知道周日到了,我们要去西湖了。你是我计算每一个星期日的依据。

今天,你还是青枝绿叶,可是他们已经老去。请你看看这些老照片:他们的沉静中,可有翱翔之气?你的沉静中,可有悲悯之光?

瞬间,在不设防中,柠檬桉的香气便将那逝去的整个时代、故土和双亲推到了我眼前。

人生如书,气味是独一无二的书签。

能够唤起故园情的另一香氛是白玉兰,也是福州本土花树。关于白玉兰,百度上的词条有误。其实它说的是广玉兰,春天先开花再长叶,有各种颜色。而福州的白玉兰树,终年绿叶婆娑,白花藏叶中,娇小如笔。另有芳名:笔玉兰。

陆放翁的“深巷明朝卖杏花”景象在福州也常见。坊巷之间,常有卖花人用针线穿起玉兰花放在小篮子里叫卖。

妇人们买来挂在衣襟或插于鬓边。她们也戴茉莉花,但是为了省钱,是自己到茉莉花田采集的(茶农们不要午后开放的茉莉花)。不能到花田的妇人,也不能爬上高大的树木,只能买花。这两种花都可以供盘:浅碟中间一湾清水,花朵围绕四周,妈妈放在妆台上。我们在花香中睡去。

女孩子们虽然不簪花,但自有男孩上树摘白玉兰,再用玉兰树绿叶对折成小荷包,将花朵养在其中。这是课桌上的青春一景。

记忆里的三中有不少葳蕤昌盛的玉兰花树。深浅绿叶中,不见花苞,只闻花香——深深印在当年高考季的记忆中。

白玉兰,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是复旦大学的校花;1986年,经过公投,成为上海市市花。

于是今天,春雨季节,福州人只能多一份牵挂:在有白玉兰花的地方,走路要特别小心脚下——要设法避开那一地的白花瓣,要成全它们的香如故精神。

五月,深巷卖的不止白玉兰,还有栀子花。栀子花不甜不腻,如雪高洁,养在黑色陶瓶中,“眼波才动令人猜”——在令人怜爱的风情中传达高远信息:春要归去,告别趁早。可是,青春只有任性,不懂得珍惜。要不,怎么会有“浪掷青春”一说?

在所有的感官记忆中,嗅觉带来的记忆是人类无法主动存储和调动的,按照大自然最不可思议的规则,我们只能被动地等候重逢。

然而,在游子的梦中,家乡有太多的香味,因而是永不迷失之城。

比如,深深庭院里总有嶙峋古榕或奇俏老松,其下总有“百千年藓”。疏疏雨后,雨气带着苔香弥漫,甚至“欲上人衣来”。小院的苍苔之香深幽寂寥,真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异乡久居的我,曾费劲心力也种不出恁般青苔。大概,唯有如许晨昏、如许春秋,才能培育出如许苔痕梦影之微香吧。

曾经看过一张照片——林徽因站在可园门口。现在,每当经过麦园路,不知为何,觉得无处不飘荡着她的气息。

许多人的嗅觉还具备超常的敏感度。比如,对于一碗锅边糊或粉干,他们鼻子那么一嗅,就能指出,那汤里是黄瓜鱼还是松鱼干;蒙上双目,他们还能精确地指出面前的是白年糕、红年糕或是木金年糕。一个精致小城特有的慢生活品味,就在这些小小细节中浮现。

同是浪花香,在闽江入海处的亭江,浪涛拍岸,海风送来若即若无的水汽味,浩荡慷慨,那是闽江的告别之音。而连江琅岐的浪花则带着生晒蛏干味,福清的是鱼腥味,闽清白沙一带的则混杂着橄榄和橘子味——气味是人类生活模式的诠释者。

生活方式更换了,气味便永远消失。满腔寂寥辛苦寻觅,就像青春。那是故乡闽安镇烧芦苇的炊烟:虽回乡多次,春来依旧桃花水,但土灶空萧瑟,炊烟魂不归。

今年,一位友人突然把我多年前的旧诗稿拿出来念。那题目正是“家乡的炊烟”。

金金桂园,红红荔枝,葱绿橄榄林,

起午莺儿,迷醉蝴蝶,憨憨乡间花,

拨开丝丝纤柳枝,敲开陌生的农家,

总见一杯热茶、一方小凳,

袅袅香风,随烟飘灶上灶下。

这些今天听来很幼稚的语言,居然使得我的眼眶湿润了。  眼前出现一个少年,正可着劲儿用吹火筒吹红灶火,旁边的姨妈闲闲念着歌谣:

竹子阿哥小甜心,不胖不瘦合妹心,红粉佳人抱得紧,夫啊夫

(“夫”字在此处是象声字,福州话形容吹的动作),不到天明不放你。

今天看到臼勺闽安镇有些陌生,我想,大概就是由于芦苇烟香无处寻觅吧。

专家研究表明,人们回想一年前的气味的准确度为65%,然而回忆三个月前看过的照片,准确度仅为50%。但是,准确度只是度量词。大自然赠予人类嗅觉的秘密是至今未能破解的。也许,这是造物主预先设定的程序。所以,自然界有很多生物能够万里迢迢回到故土。比如,三文鱼。

母亲住院的那一年,我回到空空的家,心绪不宁。后来找到母亲留下的一件睡衣,裹在身上,立即觉得温暖和心安,一夜安睡。

从此,我相信,香氛表达着最私人的、最真的情感。

所以才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以才有“叶落归根”。

家乡不只是地理概念,还是祖先、是父母、是一个一个的故人,他们存在不同的时空里。他们的身影和气昧镌刻在街角、在花旁、在树下,飘荡在空气里,溶解在闽江的波涛里。

故园,是我们从不相负的情人。一往情深深几许?唯有秃笔记相思。

致我们共同的家乡——福州。

内容推荐

散文集《榕树下的乡愁》为“图说福建”系列图书之一。作者于丹从细微之处生发开来,讲述了福州文化的源流、延伸、特征、涵养等方面。作品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语言简洁、轻松、易懂,可读性强。

编辑推荐

于丹著的《榕树下的乡愁》是一部散文集,讲述了福州文化的源流、延伸、特征、涵养等方面。主要收录文章有:书香诗味红尘里、刹那芳华布衣食、鼎边蛎饼忆亦香、粉千深情君不知、荔枝肉和醉排骨、风露香尘渡口老、南后街上一把葱、地瓜话里有慈心、轻易莫做线面约、仰望星空名留天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