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明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从文明初创到古代国家的完善、从武家政治到步入现代化、从大规模对外侵略扩张到战后重新崛起的曲折过程。日本文明又是在其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华文明发展起来的,具有独自的特色,有些历史现象是我们作为局外人很难理解的。
杨宁一编著的《一本书读懂日本史》延续“一本书读懂”系列的体例,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主体,关注细节描写,从点到面,图文并茂,立体呈现自文明诞生至20世纪末的日本历史概貌。全书由篇章概述、历史故事、大事年表、知识链接、常识介绍等栏目组成。
| 书名 | 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日本文明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从文明初创到古代国家的完善、从武家政治到步入现代化、从大规模对外侵略扩张到战后重新崛起的曲折过程。日本文明又是在其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华文明发展起来的,具有独自的特色,有些历史现象是我们作为局外人很难理解的。 杨宁一编著的《一本书读懂日本史》延续“一本书读懂”系列的体例,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主体,关注细节描写,从点到面,图文并茂,立体呈现自文明诞生至20世纪末的日本历史概貌。全书由篇章概述、历史故事、大事年表、知识链接、常识介绍等栏目组成。 内容推荐 从日本文明起源开始,杨宁一编著的《一本书读懂日本史》讲述远古时期至20世纪末的日本历史进程。按时序分为九个篇章,并对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予以概述。 采用“线串珍珠”的方式,以日本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线索,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展开历史细节的描述,力求脉络不断,又重点突出。 对于不同时期的中日关系,例如隋唐时期的友好交往、近代的;中突与侵略、中日建交等,都择要作了阐述。 关注日本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从歌舞伎到《千与千寻》,等等,都有精彩呈现。 目录 前言 日本文明的诞生 日本起源神话 发现弥生时代 卑弥呼女王 倭建命东征西讨的传说 小野妹子丢失国书之谜 豪族争斗引发的丁未之乱 古代天皇制国家的兴衰 血溅板盖宫 迁都平城京 鉴真为天皇授戒 史无前例的非皇族摄政 向朝廷宣战的武士 紫式部和《源氏物语》 争夺皇位的保元之乱 战乱纷呈的动荡时代 源赖朝登上将军宝座 抗击蒙古侵犯的战争 足利尊氏与后醍醐天皇反目为仇 足利义满向明朝称臣 应仁之乱:开启战国时代 丰臣秀吉:乱世出英雄 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幕府 德川家康凭借隐忍上位 禁教引发的岛原之乱 不走寻常路的井原西鹤 被搬上戏剧舞台的赤穗事件 黎明前的黑暗——蛮社之狱 走上现代化之路 震惊日本的黑船来航 改变历史走向的下关战争 从大政奉还到王政复古 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朝鲜的肇始 涩泽荣一与大阪纺织会社 《劝学篇》令洛阳纸贵 艰难的立宪之路 转型的十字路口 点燃甲年中日战争的火药桶 近代中国留学日本的热潮 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 推翻内阁的大正政变 五四时期中日友好的佳话 民间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田中奏折》的真伪 自取灭亡的法西斯侵略战争 九一八事变期间的日本民众 血腥的“五一五事件” 日本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兵变 卢沟桥畔的枪声 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 赌徒的惨败:中途岛战役 日本帝国的覆灭 从废墟中崛起 和平宪法的诞生 片面的“旧金山和约” 五五年体制的确立 惊世骇俗的“杂种文化论” 波澜壮阔的安保运动 东京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景气 揭开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冲击政坛的洛克希德事件 日本:走向何方 走向政治大国的开始 经济泡沫的破裂 五五年体制的崩溃 历时三十二年的家永诉讼案 《千与千寻》成功的奥秘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试读章节 发现弥生时代 1884年,在日本东京的弥生町发现了古代人类使用的陶器,这种陶器纹饰简洁,造型精美,薄而坚固,与日本历史上1万年前到公元前4世纪使用的刻有草绳样花纹的陶器即绳纹时代的陶器相比,独具特色,因此以发现地命名为弥生陶器。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人们发现,使用弥生陶器的时代与绳纹时代相比,绝不仅仅是陶器的不同。 1万年前到公元前4世纪的绳纹时代是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原始人类已经会磨制石器,过着捕鱼、狩猎和采集的生活,因此不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人们还不会建筑房屋,以坑居为主,就是在地上挖一浅坑,四周立上柱子,上面覆以干草,被后人称之为“竖穴住居”。居住在海岸附近的人们大量食用贝类,遗弃的贝壳堆积在一起,形成贝冢。在日本发现的贝冢有上千处之多,大的贝冢有上百平方米,高30厘米。他们掌握了制造土陶的技术。陶器在日本出土数量非常多,其中一些底部有烧过的痕迹,说明日本人已经吃上了熟食,这有助于增强人的体质。 与绳纹时代相比,在使用弥生陶器的时代,日本列岛上居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最大的变化是水稻种植得到大规模的普及,使曰本人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至今米饭依然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主食。农耕的普及也使日本人具备了结束漂泊不定的生活定居下来的条件,类似于村庄的聚落出现,逐渐开始建造房屋。而且,水稻种植需要通力合作,对日本集团意识等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次,日本人开始使用金属工具,青铜器用于武器和祭祀用品,铁器用于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这一时期在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日本列岛上的早期人类脱离了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次革命性变革——农业革命,进入了农业社会,被称为弥生时代。换言之,弥生时代标志着日本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它的时间跨度大体上为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 正因为如此,在弥生时代,日本的人口得到增加。有学者推算,绳纹时代日本人口最多时是26万,而绳纹时代晚期只有8万,进入弥生时代后人口急剧增加,很快达到60万。在这个基础上,有了剩余的产品,出现了可以脱离生产、专门从事社会管理的人员,逐渐向国家过渡。 为什么日本的社会发展在这一时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进步?学界一般认为,水稻种植起源于中国,它又是怎样传到日本的呢?根据古代日本部分地区人骨化石分析,绳纹时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为160.24厘米,而进入公元前3世纪后弥生时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突然增加到163.23厘米。按照正常的进化,身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会增加如此之快。这说明,弥生时代初期,有大量身材高大的外来移民来到了日本。 研究发现,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有大量的人向日本移民。那时诸侯争霸,战乱不已,北方齐、鲁、燕、赵之民,很多东逃朝鲜,也有的间接或直接逃至日本。至秦代,为躲避暴政,移民依然不断。当时,中国早已进入农耕社会,文明发达,远远领先于周边东亚诸邻国。移民来到日本,带来了水稻种植技术、铁器制造技术以及其他先进的生产技术,促成了日本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徐福东渡的传说就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秦始皇在位时,寻求长生不老。方士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多次派徐福到海外寻仙。最后一次徐福出海携带了谷种等物品,并带了童男童女各500人以及各种工匠随行。这次出海,徐福来到“平原广泽”,便“止王不来”,即停下来自立为王,不回来了。很多研究者认为,“平原广泽”即为日本,徐福东渡到了日本,推动了弥生文化的形成。 因此,日本文明是在原有基础上吸收先进文明后形成的,日本人的祖先也不是单一的人种,而是经过多人种混合形成的。1994年任首相的羽田孜就认为自己是中国移民的后裔,自称“我的祖上是姓秦的”,即秦代移民到日本的中国人的后裔。 知识链接 稻作文化与集团意识 在水稻种植基础上,形成许多习俗和意识,例如吃年糕、酿造酱等等,被称为稻作文化。日本自从大规模种植水稻以后,稻作一直是日本农耕社会的基础,这对日本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集团意识就是其中之一。水稻种植最关键的是水,蓄水设施和灌溉设施靠整个村庄甚至几个村庄共同合作。在稻作劳动中,家族和村庄成为命运共同体。农民都属于某一个特定的集团,必须遵守这个集团的规范,个人才能存活下去。这和靠天吃饭的旱田农业对人的影响有很大区别。对村落的归属感和忠诚心在人的精神深处扎下了根,形成日本人根深蒂固的集团意识。(P6-8) 序言 “只一衣带水,便隔十重雾。” 凡是对中日关系的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的这句名诗。在那个刚刚打开国门的时代,中国与日本比邻而居,却对日本不甚了了,还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作为在日本史研究中摸爬滚打了三十年的研究者,十分愧对前辈,依然不敢说对日本比较了解。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因素影响我们全面深入地直面日本。 记得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人惊异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奋追赶,恰好中日关系又处于邦交正常化后的蜜月时期,研究者也好,普通人也好,集中关注的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寄期借鉴日本的经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为现实服务,固然是历史学的功能之一,但过于功利短视,也容易导致顾及一点,忽视其余。 今天,中日关系跌入低谷,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现实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历史认识问题的摩擦交织在一起。反击日本右翼势力,捍卫中国国家主权,是国人坚定不移的意志。在这种背景下,依然需要我们冷静地了解日本及其历史,了解日本历史的方方面面,作为判断当前日本和未来日本的基础。日本民族既有丑恶野蛮的时候,也有光明向上的一面。日本的历史既是权力高层表演的舞台,也不能忽视民众潜在的力量。 因此,本书希望达到的重要目标是,尽量客观全面地描述日本的历史,向读者传递反映日本全貌的信息,并且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如果在几年之后,有人再看到本书,觉得大体上还符合历史的真实,那对于作者来说将十分欣慰。 日本文明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从文明初创到古代国家的完善、从武家政治到步入现代化、从大规模对外侵略扩张到战后重新崛起的曲折过程,即使是多卷本的大部头著作也无法尽述,将其浓缩在一本书中自然不易。日本文明又是在其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华文明发展起来的,具有独自的特色,有些历史现象是我们作为局外人很难理解的。例如,西乡隆盛虽为明治维新功臣,后发动叛乱反对政府而死,但日本却为他建立了纪念像,至今依然屹立在东京上野公园内。这些与中国不同之处,也许恰恰可以成为深入了解日本的钥匙。 为了让读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大体掌握日本历史的梗概,本书采取“线串珍珠”的方式,以日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为序,设置章节,在每章前概述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面貌,力求基本线索不断线,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作为每节的内容,展开历史细节的描述,并设置了“历史常识”和“知识链接”栏目,力求融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本书日本史的下限设定在20世纪末。进入21世纪后,日本的许多情况仍在发展之中,尚未成为已经结束的历史,故没有纳入。 本书能够完成,首先要感谢中华书局的约稿,也要感谢在写作过程中编辑李洪超先生的指点。作者才疏学浅,不揣冒昧,将这本书奉献给读者,企及为了解日本献上一份微薄之力。 杨宁一 2017年3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