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陪着孩子慢慢变优秀
分类
作者 吴贤友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怀着对教育的热忱,作者吴贤友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出发,坚持记录、思考和写作,用文字阐述中小学的教育状况。《陪着孩子慢慢变优秀》一书记录了作者20多年来的教育思考。全书包括品格情操、公民素养、课堂教学、阅读引导、教师发展、师生情谊、教育管理、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从具体的教育细节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展现了一位热血教师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本书适合学生家长、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研究者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陪着孩子慢慢变优秀》是一名教师五年行走的记录与思考。作者吴贤友从乡村走到城市,从普通中学走到重点中学,从内地走到澳门,丰富的教育经历让他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教师最美的作品,每个老师都有理由为他们感到骄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固然是人生最美的事情之一;但是一个前期发展不足的孩子因教师而改变,慢慢变优秀,一样值得教师欣慰。

这些文字都与教育有关,既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注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能够引发大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并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最好的教育就是教师和父母陪着孩子,共同成长,慢慢变优秀的过程。

目录

一、做有温度的教育

 “讲话是一种修行”

 怎能对学生的苦无动于衷

 每个孩子都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学习压力来自何方

 外来名校的引进应慎重

 选择了“名校”不等于选择了好的教育

 教育的“知行不一”是个大问题

 从容悠闲的好校长是怎样炼成的

 不想上幼儿园的孩子究竟为哪般?

 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

二、教育藏在细节中

 教育藏在每一个细节中

 要培养仪表堂堂的人

 为孩子创造“有教养的环境”

 校园禁烟还有很长的路

 毕业照上被Ps的校领导

 请尊重课堂

 同桌的你

 算算我们的教育成本

 饥饿是一种什么滋味

 公民素养才是真正的力量

三、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

 每个学生都该成为学校的骄傲

 孩子们,这并不可笑

 不能在学生体质上继续“欠债”了

 课问锻炼如何走出形式主义困境

 对孩子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安全教育务必落到实处

 每一个生命都应有自己的春天

 春节帮我们记录下生命的痕迹

四、师生之间怎能没有故事

 把学生都当着女儿待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教育要让孩子快乐

 落花满地无人扫

 渐行渐远的师生情

 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温暖的师生情谊

 回忆我的班主任张正泽老师

 不言弃,方可抵达未来

 孩子,老师送你回家

 让梦想脚踏实地

五、教育需要着眼于未来

 “稳”不应该成为青年职业选择的圭桌

 选择“大家都报的专业”谈何人生理想

 任何专业都不能成为人生的“保险箱”

 把未来攥在自己手里

 教育孩子带着“理想”出发

 你们的人生刚刚开始——写给那些高考失利的孩子们

 考试不是我们学习的唯一目的

 短视的教育把“大用”视为“无用”

 艺术课“靠边站”的学校还好玩吗?

 只为拿证书的培训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培养对学校充满感恩的学生

六、用课堂传递生命的气息

 《边城》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感动

 “游子恩妇”不是历史的概念

 用开放的心态来上课

 读书让我们明理

 “小楼听了一夜的春雨”

 没有酒,就没有李白的高歌

 最是多情杜樊川

 “世间无此最悲音”

 树是学校的精魂

 “下雨的作用是什么?”

七、教育需要着眼于未来

 每一次上课,都像一次约会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传授不能照本宣科

 经典篇章的阅读教学需要多做减法

 很多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堪忧

 无视方法和习惯的教学难以有效

 关于作文教学的“冷思考”

 作文教学是一笔糊涂账

 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英语

 跟着先生学作文

八、共读让灵魂天天旅行

 把学生领进阅读之门

 都是教辅泛滥惹的祸

 窃书真的不算偷

 谁把学习变成了苦行

 学校就是师生一起读书的地方

 不宜采取运动式阅读推广

 不要怀疑推动阅读的价值

 真正的阅读者从不依赖“必读书单”

 培育一代读书人,路长且远

 我们需要阅读经典

九、请把我的爱带回家

 把孩子的教育交给谁

 培养一个贵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不能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陪孩子度过“那些寂寞的日子”

 陪着孩子,慢慢变优秀

 奥巴马的儿女情结

 我们究竟该指靠谁

 学习不是为了“报答父母”

十、和孩子一起,慢慢变优秀

 我们是在做唤醒灵魂的教育吗?

 做一个不被抛弃的教师

 会“绝活”的教师越来越少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

 做个语文教师不容易

 教师怎能不读书?

 教师需要练就写作本领

 你也是变革的力量

 好的演讲应该有一个标准

 我愿意把读写过成一种生活

后记

试读章节

每个孩子都是教育的对象

前两天和一位同行交流,谈到2015届高三毕业生的状况,并预测今年高考会有怎样的收获。我说:眼前,学校教育教学没有质的改变,想在高考成绩中有所突破,很难。

2014年,全县(含山县)高考达二本线的人数刚好突破25%,而在两所省级示范中学中,我们学校属于二批招生。这一届学生在当年的中考招生中,全县前1000名中只招录了21人。正常情况下,二本达线率能突破25%,也就是960×25%=240人,那就算是丰收了。

其实,我关注和思考的并不是具体的达线率和人数,而是教师和学生们的辛劳付出是不是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两年前,我供职于另外一所省级示范学校,那是中考第一批次录取的学校。做班主任时,一个不足60人的班级,如果高考二本达线人数不足40人,就属于高考失误。在实验班,班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考取第一批次录取的本科院校。那时候,我觉得,按应试教育的标准,有着看得见的成绩。

可是现在呢?眼前的这所学校,高三年级18个班,其中还有两个理科重点班和一个文科重点班。在高考中,这三个重点班二本以上达线人数差不多在120人,剩下的15个班,每个班在高考中能考取10人,就已经算是非常出色的成绩了。但要知道,我所带的两个普通班学生也有100多人啊!如果仅以高考中二本线达标学生人数(几乎为个位数)作为我们师生三年的考核标准,那该是多么荒诞!事实上,从校领导到教师,到学生,很多人都是这样认识的。

教育“陪绑”现象十分严重,如果把高考当作教育的全部,那就意味着我们有超过75%的学生为少数学生陪考,这成本和代价太高了。这段时间,我心里一直纠结的就是:除掉那些顺利进入大学读书的孩子,还有那些剩下的大多数学生,这两年中,我和我的同事们给他们带去了什么?他们快乐吗?高中三年是不是他们人生中最美丽的青春记忆?“教育改变人生”的信念动摇了吗?他们一样要走进社会,一样要养儿育女,为人父母,他们又会怎样对自己的孩子,怎样谈教育呢?

想起高二第一次月考,拿到学生成绩册的时候,我很痛心。全班56人,竟然没有500分以上的学生,数学及格的只有一人,普通班数学学科前40名人均分只在60分上下,要知道这可是150分的试卷啊!看到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写了一句话——“数学虐我千百遍,我待数学如初恋”,真不知说什么好。

这样的成绩已经不是第一次。

我去找分管的老师,问能不能降低难度,可老师说,降低难度适J立不了高考,更何况,学校喜欢联考,几所学校轮流命制试题,机械化作业方式,从命题、阅卷、评讲,步调高度统一。于是我们每次看到的就是这点分数,还以此相互比较,每个分数段多少人,条分缕析,细致入微,让每个教师和学生都看清自己所在的位次,这真残酷。

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人性化一点的。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叫‘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具体到每个学科,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难度,考查更具有针对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也能提高成绩,让学生从中找回自信,真正学会起步走。这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可为什么一到教学实际中,就把这些教育的基本原则都抛弃了呢?

我的母亲说,南瓜长得快。我和女儿蹲坐在藤蔓前,怎么也不见它生-长,可是一夜过来,我们总发现,它长了一大柞。其实学生也一样,总觉得他们智商欠缺,学得吃力,进步得慢,可等他们真正起步了,有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怎么会没有长进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任何才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每一个人能做的,比他现在做的和相信自己能够做的要多得多。”

只是,我们都太急了,导致我们做得不够好,想起这,我很愧疚。

P6-8

序言

1

2012年,我40岁,已经做了18年的教师了!

此前,我连续五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这些年所带班级的高考成绩不差,尤其是最近两届,所带班级达线人数远远领先于平行班级;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与同事关系融洽。朋友们都说,那是我最好的工作状态了。

这样的优越感和满足感无时不在。并且我发现,在县城,在重点中学,这种感觉来得如此简单而直接。我是在乡村初中工作六年之后进入这所省级示范高中的,城乡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殊异,让我的这种感觉变得更加强烈。

当然,在18年的教育征程中,我也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哪怕片刻。

除掉按部就班的教学,还潜心读写,着力研究中、高考的相关政策。很长的一段时间,给多家学生刊物写诗文赏析的小稿,甚至一度成为一些栏目的固定作者,后来整理了一下发表的相关稿件,也有几百篇吧。之后,又去帮助多家教育公司命制中、高考模拟试题,做试卷分析。再后来,因为这方面有点成绩,经常被抽调参与一些大型考试的命题工作。

我一度认为,能帮助学生应试,在中、高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教育。直到有一天,之前最看好的一名学生,在大学里给我发来邮件,说在大学的生活很无趣,学习没有目标,对未来很迷茫,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时候回头审视自己的工作,非常惊奇地发现: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除掉教会他们勤学苦读,帮助他们收获了一张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外,并没有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更没有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志向追求。他们差不多是在一无所知和一无所能的情况下,随着浩浩人流,懵懵懂懂涌进了大学。

“除掉考试,什么都没有。”这是我四十不惑的年岁里最大的发现。

也就是在这一年,发现自己这一辈子只能做老师的时候,我的内心异常平静;因为对教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循着这种认识走下去,全心全意,也许,会慢慢走近真正的教育。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时至今日,我还不是完全明白透彻,但妻子时常勉励我:不要担心,就像我们做父母,也不是天生就会,但既然有了孩子,我们就得学着做——陪着孩子,慢慢变优秀。

说得真好!

2

我不想再接手毕业班,做所谓的“把关”教师了。

一年的短线教学中,一轮接一轮的考试让人目不暇接,师生都成了训练的机器,最终要把学生训练到面对试题“一望而知”的境界,其强度之大、频率之高让人不寒而栗。  这样的反复操练也就谈不上教育。

很难改变,这是多年累积的“经验”和体制,自上到下,鲜有例外。

我甚至不想在重点中学久驻,觉得在这样的“舒适区”里容易消堕人的意志。那一年,申请调离当时的岗位,虽未获允,却难得可以从事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那是我在学校最从容最惬意的一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带着孩子们看花赏月,读书品曲,自由随性,悠然南山。我总在想,这一年的闲情也许会成就师生彼此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2013年,我成功调离。在我即将离去的前夕,木棉绽放,互道珍重,别情依依,温暖涌遍。

走进了另一所学校,接手的是高二年级,担任班主任兼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这是一所“普通”中学,有老师告诉我,这个班已经没人愿意带了,孩子们太调皮了,以前的班主任总哭着鼻子离开教室……我有心理准备,既然选择了,就不会回头。

我喜欢挑战。

3

依然记得第一次站在教室里的情景。

那个早晨,暑热未尽,虫鸟啾啾,伴随着吊扇嘶嘶不息的浅吟低唱,我走进了教室。

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陌生人,冒失地闯进他们的生活,他们不说话,就那么直愣愣地盯着我,充满着防范、不驯甚至挑衅(后来才知道,他们传闻学校将会派一名严酷的糟老头来监管他们),但眼睛里依然掩不住这个年龄特有的明亮和澄澈。

彼此都那么小心翼翼的,唯恐冒犯了对方。第一天安排的是考试,大家没怎么说话,晚上回家,我写了一则日记:

进校园的时候才七点钟,抬头就看见我们班。班级构走廊上站了一排学生,就像迎接我一样,毫无目的地四处瞻望。这些孩子比我来得早,也不知什么时候就起床了,他们的父母自然起来得更早,为了孩子的学习,父母真是辛苦。

我到教室的时候,对他们说,以后到校,按时来就行了;如果来得早,找个位置坐下,读读书,写写字,找点事做就好,自我一些,不要在乎班主任或者其他的老师。来得那么早,睡眠都不足,来了以后却在那闲聊,多奢侈啊!

安排好考场和座位,我去领试卷,到达考场,距离考试还有20分钟。和刚来的时候迥然不同的是,考场安静得让人有窒息的感觉——都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身经百战,面对这么平常的一次测验仍像如临大敌。

孩子们真的怕考试!

……

转过身,回望这岁月长河中的浪花朵朵,感慨万千。所幸的是,在澳门交流的日子里我坚持记录、思考和写作,并加入了中国教育报蒲公英评论团队,成为特约评论员,并通过这个平台,和热心教育的同仁分享我的收获与感动,当然也有我对教育的深刻杞忧。

没有完美的教育,每种教育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板,交流让我们对不同情境下的教育教学有了比较研究的机会,有了取长补短的可能,这或许也为内地教育的变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我也一直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能走多远”?来澳门交流,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永远在路上,没有尽头。

结语

五年来,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读读写写。为了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些痕迹——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记录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种种探索,我把这五年所写的文字,选出其中的一部分,结集出版。想告诉自己,这些年,一直努力地做着。也许,做得还不够好,但我遵循内心真实的想法;也许走得很慢,但日拱一卒,每天都在前行。

本书分为十辑,每一辑阐述一个主题,主题之间又相互关联。这些主题涉及一个普通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都与孩子有关,与我有关,真实而鲜活。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大好的时代,经济振兴,国力丰沛,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的教育不比美国差”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间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依旧有那么多尚未发现的教育真相,依旧有那么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因为热爱,所以批评;因为珍惜,所以用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愧对孩子,也不想愧对这个伟大的时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种温暖的传递,是师生之间的耳濡目染,相互感化,存在于举手投足这些细节之中,每一个教育行为都是对孩子们心灵的温暖触摸,不可不慎!在这个意义上说,师生之间应该是有很多“故事”的,不一定宏大,但足以动人。

每个生命都是奇迹,但生命又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滴水就足以让人致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会敬畏生命,珍爱人生,以阳光心态拥抱世界。因此,和孩子们一起,学着专注自己,关怀他人,理解世界,立足当下,着眼于未来。

对于教师来说,每节课都是我们的作品,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创作;所以,怎么用力都不为过。用约会的心态走进课堂不仅是自己对课堂的期许,也是希望自己在课堂上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是方法,更是我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评价。

我一直以为,阅读是一个人最优雅的姿态。教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他站在讲台上的高度,也决定了他是否有能力讲述文字背后的辽阔与博大。这些年,我以十分的热诚、不同的方式为推动孩子们的阅读鼓而呼。我总觉得,孩子从捧起书册的那一刻,就有了领略比课本世界精彩百倍的可能。一棵树可以走成森林,一群人可能就读成了风景。

这些年的教育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培育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他们的父母以及这背后庞大的亲友团。身兼父亲和教师的双重角色,让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水滴石穿润物无声的长期付出。优秀孩子的家庭是相似的,堕落孩子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这些年,有过无数次可以放弃的机会,但最终还是选择留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我也一直在寻求着不肯离去的理由,除掉不放心这些孩子,除掉不满意眼前的教育现状,还持抱的一种信仰就是: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也许这一辈也不会被人关注,但我的精神因为教育充实而饱满;也不一定就做得很好,可又有什么关系呢?陪着孩子,慢慢变优秀,这就好了!

后记

2017年8月23日,修订完最后一篇文章,为期两年的交流生活也接近尾声。8月30号,我离开澳门,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又一次回到学习、工作、生活的起点。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每隔一段时间,把自己的生活整理、归档,清零之后,重新开始。

《中国德育》“魅力教师”栏目约稿,我写的题目是:我愿把读写过成一种生活。其实,我早已把“读写”过成了生活,呈现在您眼前的这些文字,就是这种生活最诚恳、最平白、最动情的表达。重新阅读整理这些文字,内心温暖涌遍,我很惊讶于自己,这些年竟然也写了这么厚厚的一叠!

关于阅读,如果从中学时期开始算起的话,差不多有三十年的时间了;说起写作,却是非常切近的事。

世纪之交的时候,我给很多的学生刊物写稿,《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满分作文》《满分阅读》等等,都做过,甚至一度成了签约作者,也有了很多的编辑朋友。我要感谢这些刊物的编辑,因为他们,我笨拙晦涩的文笔渐渐流畅明白起来,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一直追求浅易平实的文风。

那时候,写了很多,但我觉得那还称不上真正的写作。

早期的这些刊物在指导读写方面特别用力,所以特别喜欢课文赏析、名作导读和新著推荐之类的稿子。后来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刊物滑进应试的轨道,渐渐变成了习题集。所谓的教育,在很多教育者的眼里,就成了一轮又一轮的题海大战。这不是我想要的,于是选择了逃离。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很迷茫,看不到未来的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如何去做。

2004年,遇见了《不跪着教书》,一气呵成地读完。我很震撼:教师竟然可以有这样的教育写作,老实说,我“跪下”了!那年我32岁,从此有了学习的榜样,我对未来也希望满满——吴非老师说,他开始写作时已经是38岁了。

这些年,这本书一直伴我左右,在网络上搜集吴非老师的文字,邮购他出版的每一本书,包括他的《作文教学笔记》。有人说,我的很多文字都有他的痕迹,是的,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尽管到今天我还不认识吴非老师。

也因为《不跪着教书》,我知道了“大夏书系”,成了这个书系最忠实的读者,得以阅读到陈桂生、李镇西、张文质、李希贵、杨林柯、凌宗伟、王开东、袁卫星等人的文字。最近几年,大夏书系把目光投向国外,引进了《教育不孤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教学》《教育力》等经典教育著作,为我的教育阅读打开了又一扇扇窗。

感谢“大夏”,因为这些阅读,我这些年的教育实践才不至于懵懂和莽撞,才坚守了教育的基本常识,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每每想起,我都对吴法源、林茶居、朱永通等教育出版人充满敬意,他们的努力让我们对教育充满希望。

《不跪着教书》让我找到了写作的方向,当然,能够沉浸其中,寻求到写作的兴趣和动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很多人一样,我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煎熬的过程,甚至一度误入歧途。

在躁动功利的现实情境下,一课成名有着无穷的魔力,让很多年轻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我很幸运的是认识了前辈陶年生先生,他告诉我: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写”出来的,仅有“上课”不会走得太远。这坚定了我坚持了教育写作的信念,让我在课堂教学大赛如火如荼的现实场中,能够冷眼旁观,甘守寂寞。

对于写作,要想永葆热情和动力,纯粹的自娱自乐式的写作很难做到。因为,写出来是一方面;发表出来,能让别人分享和承认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这样的成就感对一个初涉写作的人来说,功莫大矣。

开始写作并不顺畅,百十篇稿子投出去如泥牛入海,悄无声息。后来有一些稿子能够被掐头去尾,剩下豆腐块大小的一段文字被填充进一些报刊的边边角角,那对我来说已经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再后来,看到自己的稿子被完完整整堂堂正正地刊在杂志上,并且实现了由尾页到卷首的逆袭,真是喜出望外。最近这两年,也有接到编辑约稿的时候,但感受到的不是扬眉吐气,而是四处弥漫的精神压力,这种感觉一直要延续到交稿之后,编辑发过来一个小小的“OK”,那颗悬着的心才会安稳。很快,这种安稳就会被打破,因为,又一篇或者几篇正排队等着呢!呈现出来的这些文字,很多就是这样一篇一篇被“逼”出来的。

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这是不错的,可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人的经历和眼界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以下各位充满感激,他们给我舟楫或桥梁,帮我实现人生的跨越。

感谢孙儒元校长,在我对当初的工作环境心生倦怠的时候,他毅然接纳了我,让我在新的环境中重新点燃对教育的热忱。

感谢前辈俞仁凤先生,这位温厚慈爱的长者,不仅在业务上给予真诚帮助和悉心指导,还能极力推荐我参加教育部外出交流计划,让我有了赴澳交流的机会。这段经历,大大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在不同的观念碰撞中看清教育的本质,寻求可能的出路,这也是我教育写作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感谢张以瑾博士和于珍老师,他们主持的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团队,为我的文章发表提供了平台,让我的教育观察与思考得以呈现给广大同仁。这中间还有他们选稿改稿的艰辛努力,殷殷之情非文字所能表达。加入这个团队,结识了一批热情的教育理想主义者,相互勉励,抱团前行。

特别幸运是,因为蒲公英评论,我得以走近《中国教育报》,认识了“读书周刊”的王珺、梁杰、却咏梅等编辑,并获得了2016年推动读书年度人物提名的机会,与全国各地的阅读推动者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让我认识到,阅读推动其实不是孤军奋战。

我要感谢我的夫人和女儿,她们的认同和支持,让我有精力有心情投入读写。她们也是很多文章最初的阅读者和批评者。更让我高兴的是,我很多的文字其实是我们仨共同践行的结晶,也因此,在很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中,我说得很坚决,很真诚。

这些年,我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回望来时路,我很欣慰,因为读写,让我能在平凡的人生中不消极堕落,学会把平常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学会在起伏的生命中能够淡看得失,宠辱不惊。

花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试图把近些年写的文字梳理出一个头绪,组成一个体系,无奈大部分文字都是兴之所至,漫无边际。重读这些文字,总感觉很多地方激情有余,理性不足,考虑到也是一个时期的生命印记,粗浅鄙陋也罢,也就不再修改。

吴贤友

二○一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5: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