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流彩的石头/岭南创作文丛
分类
作者 赵金钟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最近忙得一塌糊涂,却忙里偷闲重温了电影《小花》。以前看过这电影,不仅看过,有一次去故事的发生地与电影的拍摄地桐柏讲课,还专程骑自行车去看过“现场”。那是一个下午,由于下课早,我便向函授站的同志借了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连骑带赶(以赶为主)上了桐柏主峰,游了“水帘洞”瀑布(记得还有一座人扎的“猴哥”坐在“洞”里),看了刘晓庆跪着抬“哥哥”的石阶,天已向晚,就骑车返回县城。来时上山相当不易,回时就简单多了。骑上车子,一路下滑,轻松透顶。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此时轻松倒是轻松了,但轻松过了头。由于是一路下坡,车速越来越快,以至于车闸失灵,想减速或停下都不可能。只感觉车子像脱缰的野马,一路颠簸狂奔;两边的景色若刮胡刀片,唰唰从眼睑掠过;风像滚动的火轮,频频敲着耳鼓。我一身冷汗,是刀板上的鱼肉。胯下的车成了真正的“自行车”!待车速减缓,我惊魂稍定,抬望眼:县城到了。

这次“骑”遇,恐终生难忘。20余里的山路仅10分钟就到了。

重看电影《小花》不是因为那次“骑”遇,而是讲课的缘故。给学生讲课,讲到“文革”时,自然是一片否定。然而那时真的一点“文学”也没有吗?肯定不是。我觉得前涉的小说《桐柏英雄》就不错。可惜所有的文学史都不提它。电影是根据《桐柏英雄》改编的。它在电影艺术方面有许多创新,在情感内容方面也相当不错,令我看得眼泪涟涟。眼泪不能决定艺术的价值,但它是一个重要参照。文学是人学,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小花》是《桐柏英雄》的高度浓缩,也是再创造。它把战争拉到了二线,把亲情推到了前台,让赵永生和他的两个妹妹的复仇与寻找过程作为贯穿的主线。这是它到今天还能让我流泪的根本原因。

赵永生四五岁的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母没办法,就将其出生不久的妹妹小花卖了。不久后,在桐柏一带组织农民暴动的老董和周医生需要转移,而他们刚出生的小女儿董红果则不得已需要送人。伐木工人老何将之交给了老赵,给了两个银圆。从此,赵永生又有了妹妹,也取名“小花”。后来,赵永生的父母被恶霸丁大牙打死。小永生把妹妹养大。内战时,国民党拉壮丁,赵永生逃走,小花被抓去做、f,鬟。这是一个苦难的故事,它孕育着仇恨的种子。抛开国共两党的斗争历史不说,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固有的生存形态,有几千年的历史:富贵欺凌贫贱,豪强欺凌柔弱。贫贱与柔弱只有寄希望于“翻身”或复仇。

1947年,解放军挺进了桐柏,复仇的机会到了。小花到处找她的哥哥一起来复仇。而她的哥哥此时正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被人抬着。他受了重伤。抬他的是当地游击队女主任和她的同事。“无巧不成书”,这是艺术安排的需要。女主任何翠姑(当年被卖的小花)并不知道,她抬的正是自己的亲哥哥!一个妹妹在找哥,一个妹妹在抬哥,骨肉亲情在打转。电影的结尾,赵永生等在水里扛着竹排做桥,让解放军跨过去攻城,何翠姑和小花前来帮忙。兄妹三人站在水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此时,何翠姑已经知道赵永生是自己的亲哥哥,但还没机会相认。战斗很惨烈,小花被子弹打中昏迷过去,何翠姑泅水将她带走,出水时被丁大牙用枪打伤。在医院里,何翠姑深度昏迷,医生焦急地忙着。赵永生一路奔来。何翠姑脑海里回响着哥哥呼唤自己的声音……

电影始终围绕着骨肉亲情展开,以寻找为引线,穿插现实场景与过往岁月。过往岁月展示苦难,凸显复仇的原因;现实场景表现喜悦,凸显复仇的实现。它撇开了小说产生的那个年代“左”的教条,而让亲隋成为主角。这是它具有永恒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具有魅力的另一原因则是大团圆结局。它契合了中国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社会心理。中国人善良,总希望恶人遭到报应,苦人有见到阳光的一天。尽管事实常常并非如此。然而,人总是要有点寄托的。

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日子里,也是有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的。如《达吉和她的父亲》《桐柏英雄》《闪闪的红星》(虽然《达吉和她的父亲》创作时问不在“文革”期间)。它们可谓抓到了文学的根子。虽然激烈的阶级仇恨吞噬着艺术的质量,但有人情、人性在,就给自己留下了绿荫,后来人就会缘此而来乘乘凉或唠唠嗑。话说回来,难道阶级斗争就不能写吗?自然不是。但必须艺术地写,不能为理念而写。人们怕谈阶级,实际上,阶级从来就没有消亡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景并非只在唐朝。

文学评论跟风的习气久矣。P173-176

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本诗文集,为半生所得,自然十分珍惜。按照文人惯例,写个后记,交代一下她的来龙去脉,当是题内之义。尽管她长得未必美丽,但“孩子是自己的好”,敝帚自珍,这后记自然也做得。

大凡成文,第一个要交代的就是命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命名之事不可小觑。一番琢磨后,我将之命名为“时间草垛”,并作一小序,道:

诗意已被挤干,只剩下时间;花朵业已开过,只剩下草垛。

我把这些碎片拢聚起来,堆成草垛,让雨和白云去擦拭。

倘若雨和白云也弃它而去,就让它独自立于茫茫大地,等待烈火。

这些碎片借文字的躯体以成型,但必须放低文字高雅的身段。它必须远离虚饰,以自己的姿势站在人前。

时间是孤独的,孤独得令人心寒;然而时间又是永恒的,永恒得让人胆颤。这样,我这草垛又被注入了新的期许……

愿意承载也好,不愿意承载也好,反正,我把这烫手的山芋塞给了它。然后,我转身就走。

好一个“转身就走”。说得轻巧,可是我“走不了”!因为这个命名并不可意:它不能反映我的足迹和心境。于是,又一番琢磨后,取名“且走且歌”。这个命名好,它弥补了前者的缺憾。然而,待清样校对之时,又发现不妥:一路走来,我真的“且走且歌”了吗?未必!这种命名是在美化自己,这是“虚饰”。我现在身居雷州,此处乃古时贬官流放之所,中原名士、官宦多有流寓于此者,诸如苏轼、寇准、李纲之流。流寓于此,何来乐音绕怀?遂命名为“流浪的绿洲”。夫人看了,觉得不妥,以为过于凄凉;且你自投于此,行驻有据,何来“流浪”?作为我诗文的第一读者,她常常提些尖锐意见,过后想想也大致在理。如她所言,倘以“流浪的绿洲”命名,似乎也有点矫情。老子有言:“名可名,非常名。”命名总是以牺牲一定真相为代价的。然而,人是符号动物,饮食起居,总要命名,不命名反而不可理喻。既然非命名不可,那就只好求其大致如此了,便从本诗文集中找一个篇名敷上,日“流彩的石头”。

这个题目让我放心。它是一个中性名,弹性较大。

命罢名,就该致谢了。根据惯例,书出来后,要感谢一些人。我要感谢的人很多,但我此时此刻想起了一首儿歌《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是的,我首先要感谢的是“那遥远的小山村”和村里“白发鬓鬓”的妈妈。没有她们,就没有我的一切。

20世纪60年代,我出生在豫南一个叫“赵小湾”的小山村。村子依山傍水,景色不错。像中国的许多山村一样,小村不富,常有青黄不接之虞,但也不至于饿得两眼冒光。有父母的勤劳,再困难的日子也能对付过去。最大的麻烦是上学读书。我们大队(即现在的行政村)没有学校,需要到相邻的王畈大队去读。由于要翻山越岭,家长们要么将孩子的读书欲望删除,要么攒够了年龄,让大家一起去读。我10岁那年春天,父母认为我的年龄攒够了,决定让我上学。过罢年(那时是春季入学),村里十三四个孩童,背着书包,叽叽哇哇,浩浩荡荡,开往学校。由于父母性急,我在“队伍”里年龄偏小,倒数第三。

所谓学校,其实是四间互相连通的茅草房。横头的~间是校长的家兼老师们的办公室,另外三间是教室。教室里至少容纳了三个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有招:一年级上课,二、三年级的脸朝后;二年级上课,一、三年级的脸朝后……各不相扰,依次而行。夏天常有大雨,雨紧时必伴有大风,教室里也即“咔咔”作响。恐有不测,学校便组织转移。学生们互相牵着,老师们首尾守护,排成一字长龙,穿过一条条田埂,疏散到村里老乡的家中。那情景,现在想起,也叹为观止。

罗大佑、侯德健有歌曲云:“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是啊,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和事太多,但是最需要感谢的还是天地父母和在源头上帮助过我们的人。没有他们,哪有我们?有了他们,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这是我们绕不开的煽情!所以,整理出版这本诗文集,是为了纪念我过往的岁月,更是为了敬献给我要感谢的人们。

2015年春于广东湛江祥和夕照室

目录

总序 学者的文学情结

卷一 诗:漫飞的云

 有句话,我要说出来

 紫荆花这样开着

 阅读母亲

 ——写给母亲82岁生日

 壶口瀑布

 重庆

 忆淮河之一:狮河

 忆淮河之二:贤隐山

 忆淮河之三:南湾湖

 忆淮河之四:寨河

 忆淮河之五:毛尖茶

 忆淮河之六:油菜花

 忆淮河之七:槐花

 苏醒的草原

 我的草原

 草原小路

 呼伦贝尔草原

 车在草原上穿行

 朔黄行吟(二首

 神女

 黄昏观景

 凝

 春天的感受

 中国

 向日葵

 故乡

 以深圳速度睡觉

卷二 诗:青涩的果

 我是什么

 寂寞

 雕像前的遐想

 鲁迅墓前

 困倦的赵金钟先生

 赵金钟先生的眼睛

 我的城市

 某种母爱

 我是诗人

 一个孕者对另一个孕者说

 云在狼心中翻滚

 城里的月光

 富人的速度让世界不宁

 北京城里的乌鸦

 游恭王府

 开会

 关于开会的预案

 历史

 情侣衫

 蝴蝶

卷三 文:且走且歌

 在中国大陆最南端游走

 硇洲岛纪行

 徐闻纪行

 我的校园

 江西行

 回首纵目望南阳

 丹霞之奇

 “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散记

 最美的语言

 ——在马来西亚参加“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展”

 参加原平诗歌节

 台风来了

卷四 文:记忆拾掇

 心祭

 燕园访宗璞

 又见康桥

 送别日记

 打捞岁月的这拨儿人

 ——5班印象

 让青春飞扬在纸上

 ——广东省高校校报汇展之“文艺副刊”扫视

 为灵魂建筑一座小亭

 ——忆刘谷诚先生

 流彩的石头

 胡风与孔子

 与孔丘无关的孔子

 巧言令色,鲜矣仁

 谈恋爱签合同,诚信像小鸟一样会飞

 这年头狗也耍滑

 东扯西拉说“小花”

 ——看电影《小花》之所思

 宗璞寻访三生石

后记

序言

很多人在生命的早年,甚至是孩提时代,被文学的神奇世界所吸引,都曾做过作家梦。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大都选择了别的行当来延续自己的人生轨迹,真正能成为作家的只有少数。在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多数属于曾有过文学梦想但没有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的一群人。出于兴趣或者生计的考虑,他们选择踏入学术的漫漫征途。他们先是经过了多年的历练与磨砺,掌握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练就了渐趋成熟的理论思维,但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能力也相应受到了某种打压和遮蔽;后来,他们著书立说,主要是从学理的角度,将自我对文学的独特思考和深刻认识系统而缜密地阐发出来,为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尽管理论的思考与实践时常压抑着创作的冲动,但这些学者内心深处藏有的文学情结是始终不会泯灭的。这文学情结平素里常常蛰伏着、潜隐着,很难见其峥嵘,一旦遇到情感潮汐的冲刷,它们就将如春草一般破土而出,向世人展示其翠绿的生命和强盛的力量。这次“岭南创作文丛”推出的几位学者的文学作品集,便是他们心中沉埋的深挚文学情结的集中显形,是他们学术研究之外弥足珍贵的创作收获。

其实,中文系学者同时也是创作能手,也能写一手好文章,这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史上并非新鲜之事。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徐志摩、闻一多、沈从文、钱钟书、卞之琳、冯至、穆旦等,这些曾在高校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学者,哪一个又不是文学创作上的佼佼者呢?只是到了新的历史语境下,由于学术体制的日益强化和学者自身文学技能的欠缺,能在研究与创作上二者兼擅的人渐已寥若晨星,这不能不说是当今时代某种人文缺失在中文系里的生动体现。略感欣慰的是,在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粤西大地的岭南师范学院,有赵金钟、谢应明、殷鉴、祝德纯、红筱、史习斌、张德明等一批学者,在学术研究之余,还能以文学之笔法,述眼中之观摩,抒心中之情绪,从而构成散文、诗歌、散文诗的文本形式,用以记录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存履历。这批学者的文学创作,有文字的俊秀之妙美,有情感的深切之魅惑,有思想的深隽之特长,他们作品的集中展示,使“新岭南作家群”这样一个具有某种文学史意味的命名,得到了较为具体和切实的确证。

作为现代文学专业的教授,赵金钟在胡风研究、冯友兰家族文化研究和新诗研究等方面可谓成果丰硕,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流彩的石头》是其从教近三十年来所创作的诗歌与散文的合集,两种文体他都能熟练驾驭,并写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韵味。他的诗歌有情感的热度,也有修辞的新奇,更传递着对自然和生活的浓烈之爱。赵金钟的散文是对自己生命行旅的及时记录,举凡生活之点滴、旅途之见闻、观景之心得、读书之会意,都被他捕捉出来,转换为文字的演绎,白纸黑字之中,刻印下曾经的生命痕迹。从艺术层面上说,赵金钟的散文语言朴实且情感真挚,述事虽多用简笔但能让人如睹现场,写景只寥寥几笔就能将动人之画面推置到人面前,抒情虽用语不多但情绪饱满,撩人心襟,具有值得肯定的审美个性。

祝德纯的《竹影横斜》和史习斌的《隔岸的灯火》都是散文集。祝德纯以散文研究见长,她的学术著作《散文创作与鉴赏》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不久便获得了湛江市文艺精品奖一等奖,足见其散文研究的成绩是为人所认同的。祝德纯的散文以短章为主,篇幅虽短小,语意却绵长,话语尽管不多,但字句之中不失女性的细腻,数语之下能察见述物之精髓。祝德纯的散文笔力老到,情绪内敛,需细细品味才能识得其妙处,获得其真髓。此外,这本集子中收录的几篇旧体诗词,可以看作是祝德纯从特别的角度来抒发情志、感喟人生的文学文本,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心中存有的文人志趣和古雅情怀。史习斌对新月派的研究很深入,他的散文集《隔岸的灯火》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月派的绅士风情。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史习斌始终不忘那片大山、那块土地,在他的散文中,时常有对那片大山、那块土地、那群质朴憨厚的农民的描述与吟赞。作为高校老师,史习斌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所沉思和表达。史习斌的文学视野是开阔的,散文题材也很丰富,除上述内容外,还有不少聚焦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类散文作品,他异常看重亲人和朋友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也希望用文学的空间来承载这有限人生中的无限深情。同时,他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对立和文化对抗情态有着深度的审视,并在不少文本中进行了艺术的阐发。此外,他还有部分篇章是对某些纯粹审美问题的探讨与追问,富有一定的思辨性。总体来看,史习斌的散文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叙述语式和结构特色,在风格上是趋于稳定和成熟的。

红筱和谢应明多年来从事散文诗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们对散文诗的理解颇有心得,在散文诗创作上也实力不俗,这次推出的《筱露斜阳》《雨夜·月夜》便是他们个人的散文诗集。他们的散文诗写作各具特点,一者以抒情性见长,一者以故事性取胜,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文学笔法。红筱的散文诗借助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挚爱之情。她的散文诗,常常富于奇幻的想象,抒情性较为鲜明。谢应明的散文诗往往流溢着真情,这种情感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充满乐观的情调和昂扬的气度。他的散文诗让人很少看到阴霾,很少看到愁云,也很少看到唏嘘感叹,大多是微笑着的字句、暖人心怀的言语、催人奋进的情感。同时,谢应明的散文诗善于描写令人回味的人生片段,从而让文字散发出“故事”的趣味来。

殷鉴在大学从事新诗的教学与研究多年,出版过好几本大部头的诗歌研究专著,在诗歌研究界反响强烈。在教学之余,他常会诗性大发,并诉之以文。这次推出的《一些神奇的字迹》,便是他这些年来创作的诗歌的集合。殷鉴的诗以小诗、短诗为主,可见他对“繁星体”小诗心领神会,颇有研究,并能用自己的文学实践将那种有关小诗的心得和领悟落实到文本之中。他的小诗虽三五行即为一篇,但往往具有情景性和画面感,也能营造出某种意境来,并显出诗人机智和风趣的生活情味。同时,殷鉴的一些讽刺诗,涉及对政治、军事、文化、历史、现实等方面的思考与反映,不失精彩和动人之处。

《行云流水为哪般》是张德明的第一部诗集,有不少曾在《星星》《绿风》《诗潮》《延河》等刊物上发表。诗评家写诗是近些年来较为突出的现象,其意义也颇为特别,著名诗人安琪曾指出:“批评家向来以理论见长,职业训练造就出的发达的逻辑思维如果再辅之以诗歌的形象思维,可谓相得益彰。写诗的批评家进入诗歌文本往往更能一步到位已是批评界的共识,而诗人们对会写好诗的批评家自然也有着天然的亲近和信任。”这是较有道理的,也可看作是对张德明在诗歌研究之外还能从事诗歌创作的某种肯定。

在当今商业化的语境下,文学的地位已日益边缘化,能坚守文学创作的人们是可敬的,学者的文学创作尤其难能可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推出了这套“岭南创作文丛”,希望用这样的行动来弘扬中文系的优良传统,同时向伟大的文学致以深深的敬意。

最后还要感谢罗海鸥院长、刘周堂副院长和熊家良教授,他们为这套丛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关爱与帮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可能如此顺利!

张德明

2015年5月23日南方诗歌研究中心

内容推荐

赵金钟先生的诗很好,文字有张力,意象丰富而有深度,感情充实;赵金钟先生的文也很好,思维开阔,行文理性,透着学者的深刻透辟,同时也不乏感情的深挚。赵金钟先生的诗和文便合成了这本《流彩的石头》。读赵先生的诗文,我们便走进了一个厚实的生命里,这生命在你面前,一如他的《南湾湖》“这一刻,我不能放歌,就让那清得喘不过气的清去放歌;我不能欢呼,就让那自由得不能再自由的白鲢去欢呼;甚至,我不能言说,就让那总也扯不断的涟漪去言说;我也不能抒情,就让那舞动得不能再妩媚的水珠去抒情;这一刻,就让我静默无声地站在你面前。”读这样的诗文,会使人得到提升。

编辑推荐

《困倦的赵金钟先生》、《赵金钟先生的眼睛》、《我的城市》、《某种母爱》、《我是诗人》、《一个孕者对另一个孕者说》、《云在狼心中翻滚》、《城里的月光》、《富人的速度让世界不宁》、《北京城里的乌鸦》、《游恭王府》、《开会》……赵金钟先生的诗和文便合成了这本《流彩的石头》。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3: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