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朝兴亡(西汉兴亡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东晨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东晨所著的《王朝兴亡(西汉兴亡史)》从历史兴衰切入,从治理得失入手,以总结成败经验教训为着眼点,熔历史、考古、方志等学科为一炉,以王朝核心“皇帝”为重点叙述对象,又以点带面,既脉络清楚,又避免了“帝王将相”式的罗列。作品叙述深入浅出,议论切中肯綮,引证丰富恰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对我国目前进行的改革开放和反腐倡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内容推荐

杨东晨所著的《王朝兴亡(西汉兴亡史)》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秦汉史的写法,即由秦朝建立到东汉灭亡。作者根据《史记·秦本纪》和近现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将秦人的先祖——《秦本纪》称述的黄帝世系的伯益(又称大费)归入东夷(今山东)少昊一系。作者探讨了历史传说及夏商周时期秦的历史变迁,特别总结秦王政(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和政治教训,汲取了丰富的考古与文献资料,并努力将它们融会贯通,在一些问题上具有开拓性。

目录

绪论 南北文化交流与刘邦的家世

第一章 从亭长到皇帝

 第一节 农民起义

 第二节 沛公人关

 第三节 还定三秦

 第四节 成败述评

 第五节 定都长安

 第六节 汉族始称

第二章 汉高祖至高后

 第一节 巩固政权

 第二节 除异姓王

 第三节 恢复儒学

 第四节 礼乐律祀

 第五节 逝葬长陵

 第六节 惠帝继位

 第七节 吕后专权

 第八节 高后执政

 第九节 民族关系

第三章 文帝治世策略

 第一节 刘吕之争

 第二节 文帝继位

 第三节 巩固政权

 第四节 虚心纳谏

 第五节 休养生息

 第六节 维护政权

 第七节 儒道并兴

 第八节 卒葬霸陵

第四章 景帝大业兴盛

 第一节 继承父业

 第二节 平叛封王

 第三节 稳定汉室

 第四节 立皇太子

 第五节 民族关系

 第六节 学术活跃

 第七节 操劳成疾

第五章 武帝创立盛世

 第一节 建元新政

 第二节 集权中央

 第三节 繁荣经济

 第四节 开疆扩土

 第五节 征服匈奴

 第六节 国际交往

 第七节 广揽人才

 第八节 调和矛盾

 第九节 安葬茂陵

第六章 昭宣时期中兴

 第一节 昭帝执政

 第二节 宣帝继位

 第三节 清除霍氏

 第四节 整顿朝纲

 第五节 恢复经济

 第六节 实行仁政

 第七节 开发边疆

 第八节 平杜二陵

第七章 元成王朝衰败

 第一节 元帝执政

 第二节 政权腐败

 第三节 矛盾加剧

 第四节 安葬渭陵

 第五节 成帝艰难

 第六节 维护政权

 第七节 社会矛盾

 第八节 延昌二陵

第八章 哀平二帝短命

 第一节 哀平二帝

 第二节 挽救措施

 第三节 王莽专权

 第四节 义陵康陵

第九章 王莽改汉为新

 第一节 新朝皇帝

 第二节 复古改制

 第三节 经济政策

 第四节 民族政策

 第五节 设立九庙

 第六节 农民起义

 第七节 新朝灭亡

第十章 西汉考古发现

 第一节 长安宫苑

 第二节 帝陵王墓

 第三节 城邑状况

 第四节 农业经济

 第五节 手工产业

 第六节 商业经济

 第七节 文化教育

总后记

试读章节

古代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迁徙和融合,形成了以炎黄部族为主体,联合东方太昊和少昊部族组成了华夏族。华夏民族集团不断整合四夷和发展,相继建立了夏、商、周三代及秦朝,统一了中国;华夏与江南民族的迁徙与融合,形成了以祝融、三苗为主体的南蛮民族。南蛮民族靠近江淮地区者及吴越族,因受华夏文化影响较深或其祖族为华夏族,故文化比较进步,自认为是华夏族的一部分,如楚、越、吴等。历周、秦,南北统一,天下一族(包括各个民族),出现了江淮刘邦入居关中,成为西汉开国皇帝的历史壮举。东西文化的交流,转而成为南北文化的交流,东西历史的逆转由南北历史的逆转所替代。

刘邦的家世,追溯起来,源远流长,即上起祝融八姓的豢龙氏。《史记。夏本纪》云:“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日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集解》服虔日:“后,刘累之为诸侯者,夏后赐之姓。”《正义》引《括地志》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市)南五十里,乃刘累之故地也。”《集解》驷案:“贾逵日:‘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豕韦之后。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贾逵又日:“夏后既飨,而又使求致龙,刘累不能得而惧也。”《传》日迁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豕韦国在今河南濮阳,武丁灭其国,迁刘累之后于此。即刘累之后又由河南鲁山东迁到了濮阳。这里周至春秋属于卫地。至战国,魏惠王由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开封)后,将刘累之后也迁往之,后刘累裔又迁往丰,居阳里。《史记·高祖本纪》云:“高祖,沛(今江苏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集解》李斐日:“沛,小沛也。刘氏随魏徙大梁,移在丰,居中阳里。”孟康日:“后沛为郡,丰为县。”《索隐》按:“高祖,刘累之后,则食邑于范,士会之裔,留秦不反,更为刘氏。刘氏随魏徙大梁,后居丰,今言姓刘氏。”《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云:“士会,即随武子、范武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士之孙,字季。食邑在随(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后更名为范地(今河南省范县时名),亦称随会、范会、士季、随季。晋哀公死,与先蔑使秦,迎立公子雍,为赵盾所拒,因而奔秦。后仍归晋,任上军之将。晋景公七年(前593),率师灭赤狄的甲氏、留吁、铎辰,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修订法制,执事国政。”晋昭公六年(前526),韩、赵、魏、范、中行及智氏为六卿,控制晋室。晋定公十一年(前501)鲁阳虎奔晋。二十二年(前490),韩、赵、魏、智氏四卿攻范氏、中行氏,范献子、中行寅败,逃往齐国。士会亦为刘累之后。史国强《中国姓氏起源》(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据《一统志》考证:“尧之后人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形成刘氏。裔孙有刘累,相传能驯化和驾御龙,夏王孔甲赐为御龙氏。而后历商周两朝,先后为豕韦氏和唐杜氏。春秋时以士师官在晋国,改为士氏,自杜伯之子隰叔氏始,其孙士会奔秦,又归晋。在秦国的一支恢复祖姓,仍为刘氏姓。”由此记载知,刘邦的祖先,系唐尧之后迁豕韦的一支,因秦之刘氏不可能随魏迁于大梁。刘累之后,高祖刘邦先人亲族士会,春秋为晋官,后世为卿士。刘邦之先人,曾为夏商诸侯,战国又为魏臣,可见其祖辈也系中原官宦之家。至刘邦的祖父或前辈,家道日衰,已没有先世的荣耀。《汉书·高帝下》赞日:“《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师古注:晋司空士劳之孙士会为晋大夫,食采于范,因号范氏)。而大夫范宣子日:‘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

P1-P2

序言

近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同志告诉我,在省委书记赵正永同志的关怀下,陕西人民出版社拟再版他在世纪之交所撰写的五部作品,使之成为一部丛书,以方便读者阅读。东晨同志不顾年迈,努力对每一部作品进行重新审视,改订某些新变更的地名,力争使丛书日益完善。他要我写个总序,或者对读者朋友会有帮助。

东晨同志这五部作品分别是《周兴亡史》《秦兴亡史》《西汉兴亡史》《东汉兴亡史》《唐兴亡史》,初版时何清谷、林剑鸣、安作璋等学者分别做过序言,对几部作品的撰写体例、学术价值和作品风格做过介绍和评价。这些序言,今天读起来,也依然有学术价值。我希望,这些不同的书序能够在再版中得到保留,并继续发挥它们的学术价值。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但是比较辉煌,持续时间较长,或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统一王朝则是周秦汉唐时期。东晨同志这部丛书着眼点正在于此。周秦汉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具体情况怎样,文化融会、创新和传播有哪些特点,盛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它们对当前增强忧患意识,学习和研究历史,都会有帮助。这部丛书史料丰富,语言简明,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在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方面自然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晨同志撰写每一部兴亡史时,都尽可能阅读原始材料,注意当时重要的断代史研究成果,力求在简史综述或者专题式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周兴亡史》,作者采撷《史记·周本纪》的史料和写法,从传说的帝喾元妃姜塬生姬弃(因农业上的伟大发明被尊为后稷)写起,分为先周、西周、东周,力求展示周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先周在史书记载中虽然资料较少,但可靠的《诗》《书》资料中也不乏脉络分明的历史传唱,作者竭力搜集资料,比较详细地勾勒了后稷至周武王灭殷前的发展状况。西周,主要涉及周武王至周幽王的事迹。东周,主要是周平王至周赧王的兴亡变迁。周代的礼乐制度及其崩坏,是周兴亡史中的重要问题,作者做了讨论和阐发,是难能可贵的。

《秦兴亡史》,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秦汉史的写法,即由秦朝建立到东汉灭亡。作者根据《史记·秦本纪》和近现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将秦人的先祖——《秦本纪》称述的黄帝世系的伯益(又称大费)归入东夷(今山东)少昊一系。作者探讨了历史传说及夏商周时期秦的历史变迁,特别总结秦王政(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和政治教训,汲取了丰富的考古与文献资料,并努力将它们融会贯通,在一些问题上具有开拓性。

汉,分西汉和东汉。《西汉兴亡史》《东汉兴亡史》,作者借鉴《汉书》断代史的写法,在两汉历史变革的撰写中,重点考察汉朝历代帝王的事迹及社会状况。在出土文物的鉴别使用上,特别是在有争议的墓葬材料的运用上,作者为谨慎起见,将这些考古资料设专章罗列。作者对两汉统治者为政的得失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论述,全面而深刻,并大胆探索、不拘陈规,这都是可喜的。

《唐兴亡史》,隋短祚,作者在绪论中对隋的历史经验得失进行了探讨,重点放在唐代。唐代历史变动较大,文化发达,三教鼎立并开始融会,作者跳出前、中、后三期划分的写作惯例,突出历史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为上册和下册。上册论述唐高祖至唐玄宗的业绩,重点探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成功经验。下册探讨了唐肃宗至唐昭宗的事迹,重点论述“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以及唐朝在藩镇割据、党争、宦官与外戚等问题处理上的历史教训。该书同样重视考古资料,作为反映唐朝社会的佐证。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历史学家的使命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在今天也有深刻的启示。认识天(自然)与人(社会)的关系,把握历史古今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和演变轨迹,表达独立自觉的学术观点——这是多么深刻的道理!

关注历史兴亡的经验,既要了解既往,同时又要以史为鉴。周秦汉唐的兴亡经验与教训,在今天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促进陕西区域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方面,都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我觉得,再版东晨同志这部兴亡史丛书是有学术意义的。写了上述文字,请专家和读者朋友指正。

后记

经过历时九个月的修订、增补,五部六册的王朝兴亡史,就要以崭新的版本出版发行了。在此,我将有关情况和学术问题略加说明,向各方面、各层次的人士做一汇报和请教,亦欲作为“总后记”。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并胜利闭幕。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和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其后在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和出国访问中,习近平总书记又高度概括地提出了我们奋斗的总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言而喻,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优秀文化,进一步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人的重视,盛世中保持“忧患意识”,也成为社会共识。因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市、自治区,也与时俱进地做了调整。国务院批准将以“周秦汉唐”为主要朝代的13个王朝之都西安,加快建成国际大都会,亚欧“丝绸之路”桥头堡、引擎的规划,更加鼓舞了3700万陕西人民。作为在关中大地生活、工作52年,视陕西为第二故乡的年迈史学工作者,我激动得再也无法埋头斗室书案了!于是在今年4月23日,鼓起勇气提笔将十几年来欲重新修订出版“王朝兴亡史”的殷切愿望,表达给了党务繁忙的赵正永书记,请求关照。呈送书籍和短信后,回到家中又坐立不安,后悔莫及,心想太糊涂了,怎么能为区区小事去打扰工作繁忙的省委书记呢?两天后,心中才恢复了平静,安心读书写作。但出乎意料,4月28日上午,突然收到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二编辑室韦禾毅主任的电话,说赵正永书记已将我写的信批转给出版社,社领导对此事十分重视,让他联系见面,商量修订出版事宜。放下电话,我激动得难以平静。5月2日上午,屈奇副主任陪同惠西平社长光临寒舍,表示一定要圆满完成书记交办的事情。我对省委赵正永书记的关照表示深深的感谢!对出版社领导雷厉风行的作风表示钦佩!

时代不同,认识不同,我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并未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认识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要性,著书立说主要是从不与前辈、同仁之书雷同、重复方面考虑的。因而相比之下,五部书的史与论相比,“论”显得差了一些。而且,从《秦人秘史》出版到《唐兴亡史》面世,先后历时十余年,在书名、体例诸方面均有不一之处,且不少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发生变化,都有修订、更正之必要。因此,借这次良机,我增加“论”,也引用了一些史家的论述和新的考古资料。

从我研究的历代兴亡规律和经验、教训看,从古国之君至历朝君主,可以说没有一位是欲将社会搞坏的。从主观上说,也没有一个人是想把自己搞垮的。凡是为政清廉、敢于担当和积极改革,不断适应不同阶段形势需要,能给社会带来兴旺、繁荣,劳苦人民能安居乐业之君,一般都是能得到社会认可和吏民欢迎拥戴的。如被史家津津乐道的周文王之功业,“成康之治”,“宣王中兴”;秦穆王“称霸”,昭襄王之完成霸业;“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顺帝中兴”;唐太宗“贞观之治”,玄宗“开元盛世”,宪帝“元和中兴”;等等。“之治”者,天下太平也;“中兴”者,社会由衰败而复兴旺也。凡是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国君,不是被赶下君位,就是被诛。如周厉王被驱逐而死,周幽王被杀;汉一度为皇帝的刘贺被逐而废,改汉为新的王莽被碎尸等。凡是腐化堕落,臣吏贪赃枉法或贪污成风,以及大权被外戚、宦官掌控者,则均无好下场。如秦二世,汉元帝以后的诸君,东汉后期的诸皇帝,唐中宗、敬宗、昭宗、哀帝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不论朝代如何兴替,也不论王室中央政权内如何互相争斗,广大劳动人民一直是推动社会曲折发展的动力。如反抗周厉王而取得胜利的“国人”和平民,反抗秦朝暴政的陈涉、昊广、刘邦及其率领的农民军,推翻王莽新朝的农民军,迫使唐僖宗逃往今成都的黄巢农民军等。所以,毛泽东指出:“在汉族的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而多数朝代的更换,都是由于农民起义的力量才得到成功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也就是说,封建时期,一个朝代的兴衰和灭亡,关键是人心的向背,广大劳动人民是安居乐业还是困苦不堪、颠沛流离。可以概括地说,当今世界不论是什么信仰,不论是什么制度的大小国家。若不能发展和繁荣经济,振兴科学文化,使民富国强,都必定会被各阶层人民所唾弃。

经过紧张的修订和补充,拙著就要以全新的内容和面貌与读者见面了。对个人来说,这是史学道路上一座里程碑,也是研究周秦汉唐史的阶段性总结和成果。我再次向省委赵正永书记、宣传部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向全力支持本书出版的陕西人民出版社惠西平社长及有关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德高望重的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博导张岂之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向三秦出版社原社长魏全瑞先生不辞辛劳地审稿并改稿,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我对在治学道路上指导过我或为拙作写过“序”,以及在报刊上发表评论的专家、教授、同仁,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或怀念!还要向50多年来含辛茹苦、全力支持我工作、读书、写书的夫人赵凤仙表示真诚的感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