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篇小说(3)/黄河三十周年精品文库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发主编的《中篇小说(3)》精选了《黄河》杂志发表过的中篇小说八篇。作品中描写了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展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道路。所传达的是人物或事件本身的认识还有升华出来的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内容推荐

为纪念《黄河》杂志成立30周年,山西作家协会特编撰图书“《黄河》30周年精品文库”以作纪念。张发主编的《中篇小说(3)》精选了八篇。包括:李锐的《传说之死》、阎连科的《鸟孩诞生》、孟伟哉的《“库尔斯克”号上的三名乌克兰军官》、高芸香的《吴成荫买分》、葛水平的《甩鞭》、李来兵的《一天》、高菊蕊的《一条通向天堂的路》、李心丽的《片上》。

所选小说讴歌时代,反映现实,关注民生,结构严谨。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山西文学的无限生机和希望。

目录

传说之死/李锐

鸟孩诞生/阎连科

“库尔斯克”号上的三名乌克兰军官/孟伟哉

吴成荫买分/高芸香

甩鞭/葛水平

一天/李来兵

一条通向天堂的路/高菊蕊

片上/李心丽

试读章节

许多年以后的另外一个漫长而炎热的夏天。冬哥胸前挂着一块“封建阶级臭奴才”的木牌,在许多人的殴打和斥骂中,被逼迫着讲述那个绿意葱茏的夏天的故事。尽管讲述不断地被殴打中断,尽管回忆不断被口号声淹没,冬哥还是在对那个传说断断续续的复述中,回想起一个女人对两个男人的超度。回想起一个女人空旷而荒凉的眼睛,在那个夏天变成一片温柔的绿洲。

一切都是从那个婴儿的手拉开了六姑婆的短衫的时候开始的。

那一次,六姑婆把那个声嘶力竭,天生怕水的孩子从澡盆里拯救出来,冬哥弯腰将笨重的木盆端起来的时候,看见那个挣扎着要找奶吃的孩子,一下拉开了六姑婆的短衫,两只雪白松软的乳房赫然滚进冬哥的惶恐和谦卑当中来,眼前晃动着的分明是两只直照灵魂的雪白的太阳,冬哥如雷轰顶般地屏住呼吸,惊呆在这两只太阳的面前。当六姑婆红着脸转过身去的时候冬哥想:

“六姐是个女人。”

接着又想:“六姐是个还没出嫁的女人。”

而后冬哥猛然在自己的惶恐和谦卑中垮下来,他被自己的这些非分之想吓得魂飞胆破,失手将木盆摔到地上,把满心的惶恐和谦卑泼洒在那尊转过身去的“菩萨”的脚下,在那个绿意葱茏的夏天,六姑婆在自己的传说中平静得出奇地转过身来,看着冬哥:

“都是几十岁的人了,慌啥子?”

“六姐,我该死……”

“你死了哪个来给我担水吃?”

“六姐……我不死,我一辈子给你担水吃……只怕六姐不用我。”

“冬哥,我有件事情要问你。”

冬哥抬起眼睛来和六姑婆对视着,冬哥觉得那个夏天的故事正喘息着朝自己走来。冬哥觉得自己在那一刻,无比贴近地面对了那幢旧宅,和旧宅里那个最后的传说。

“冬哥,你可愿意同我一起把这娃儿养大?”

冬哥听明白了六姑婆的意思,冬哥在六姑婆出奇平静的眼睛里看出一个女人坚定不移的决心。冬哥想:

“六姐是个女人。”

接着又想:“六姐是个还没出嫁的女人。”

而后,冬哥再一次在惶恐和谦卑中垂下头来。

“冬哥,你嫌我这张脸不好看?”

“六姐好看,六姐哪里都好看……六姐,我几十岁的光棍,我做梦也不敢想……”

“冬哥,你去担水来,我洗干净给你看。”

那个绿意葱茏的夏天是一个生长故事的夏天。冬哥看见一个女人空旷而荒凉的眼睛,在那个夏天变成一片温柔的绿洲。尽管在那场持续的殴打中,冬哥被打破了鼻子,打脱了牙齿。尽管冬哥一次又一次被人卡着脖子按到地上,又被人揪着领子一脸鲜血地提起来。尽管那个传说被打得血肉模糊,遍体鳞伤,在剧痛和侮辱中死去活来。可冬哥总还是记得在那个绿意葱茏的夏天,他这个几十年的光棍,在一个女人面前脱下了无比的惶恐和谦卑,变成一个赤裸的男人。

冬哥从皂角树下的那口古井里担回水来,而后又帮六姑婆把那只笨重的木盆安置在蚊帐的后边,倒进热水,再兑进冷水。六姑婆指着八仙桌旁的木椅说:

“你在这里等,莫出声,娃儿刚睡下了。”

冬哥默默地坐下。接着,冬哥听见了哗哗的水声。冬哥忽然觉得十分的燥热,十分的焦渴,他走到水瓮前把半瓢凉水浇进燥热和焦渴当中。然后再默默地坐下,又听见木盆里哗哗的水声,冬哥想:“是六姐坐在澡盆里。”于是,胸膛里又翻起更多的燥热和更多的焦渴。然后,冬哥听见哗哗的水声停下来。然后,冬哥听见满耳轰鸣着的蝉声。冬哥在轰鸣的蝉声中朝蚊帐走过去,撩起帐角的时候,冬哥看见一个冰清玉洁的女人,雪白的身子就仿佛八仙桌上那尊白瓷观音。冬哥怀着满心的惶恐和谦卑,对那个雪白的身子说:

“六姐,我来了。”

随后,那整座城市的绿意葱茏的夏天里就只剩下一片惊心动魄的蝉鸣。

那是一个笨拙而又闷热的正午。

当冬哥从笨拙和闷热中大汗淋漓地坐起来的时候,在床头安睡的那个男孩突然哭闹着爬起来,扑进冬哥刚刚离开的那片雪白的松软当中吮吸起来。笨拙的冬哥无比震惊地看见,眼泪和鲜血同时从眼前这个女人的身上流下来。冬哥在那张雕花的檀木大床上,朝着六姑婆跪下去:

“六姐,我来生转世变牛做马也跟到你……”

那是一个笨拙而又闷热的正午,在这个闷热而又笨拙的正午当中只有一片惊心动魄的蝉鸣。在这片惊心动魄的蝉鸣里,一个女人在眼泪和鲜血中超度了两个男人,组成了一个家庭。

与此同时,那座城市正大张旗鼓地演播着一出戏,戏里一个叫刘巧儿的女人,在《婚姻法》的保护下翻身解放获得了美满幸福的婚姻。女主人公刘巧儿在戏中唱道: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

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都选他做模范,

人人都把他夸。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就放不下,

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

但愿这个年轻人他也把我爱,

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

又织布,纺棉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争一对模范夫妻我们立业成家呀……

唱词中洋溢着的朝气蓬勃和幸福美满,被装在那辆轰轰作响的大轱辘车上,欢天喜地地驶进那座城市刚刚改写过的墨迹未干的历史之中。

P19-22

序言

杜学文

就文学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个令人怀恋与思考的时期。一方面,文学风生水起,活色生香,表现出空前的活跃。这种空前的活跃至少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重要作家。不仅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在文坛产生影响的“老作家”重新焕发出创作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日后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更为年轻的作家。这些人基本成为今天中国文学的主要力量。二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十分踊跃。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创作现象,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创作风格。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众语喧哗式的关于创作理论、审美范式、文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讨论、议论及争论。这其中既有对传统的反思、坚守,也有对外来理论的译介、传播,更有在新的发展时期关于文学与时代、社会、人生、文化、价值观等诸多问题的研究等等。三是文学阵地快速扩张。恢复了一批文学刊物,创办了一批文学刊物,这些刊物的分众化现象初现等等。这种空前的活跃切合了当时社会的大变革、大转型,也反映出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以及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后所表现出来的活力。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日后社会,包括文学转化的兆始。在这种众语喧哗的繁荣之中,也隐含着文学的分化时代即将到来。这种分化在当时表现得并不突出,但是已经显现出比较明显的势头。主要是,创作方法更加多样,作品样式更加丰富,审美追求的不同体现,以及在这些现象背后所暗含的价值选择的复杂性。多样性与丰富性无疑带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式的繁荣。但是,其中也表露出人们的某种迷茫、偏执,以及非文学化、非道德化等不仅仅是涉及文学样式、风格,同时也涉及价值体系的选择等更为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十分重要,不仅是关乎文学的,也是关乎社会、文化、历史的。比如,文学与市场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与文化的传承新建的关系,以及文学自身的意义等问题。事实上,在空前的大繁荣之中,包含着空前的大分化。这种分化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也隐含着在繁荣之后将要出现的挑战、危机。事实证明,在此之后不久,文学进入一个“无主题”的时代。文学的地位、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显现出弱化的趋势。在许多方面,文学甚至被技术、资金等绑架。文学关于提升净化人类心灵与精神世界,激发人们向善向美的功能也受到了考验。文学与时代,与我们生活的物质文化背景的关系也出现了疏离的问题。

但是,不论时势如何变化,文学仍然存在,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可或缺的魅力。文学的旗帜在人们的物质精神天地中仍然猎猎飘扬。《黄河》就是在那一个令人怀恋与思考的时期出现的,并在中国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坚守着自己文学的品格,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执着地、顽强地、甚至有些无畏地存在着。那一时期,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刊物出现了。这是文学的幸运。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有许多文学刊物消失了、转向了、改变了。但是, 《黄河》没有。那一时期,有许许多多的话语成为我们关心的话题。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不再关心,不再讨论。但是, 《黄河》没有。那一时期,各类刊物推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出手不凡,手段了得,影响广泛。但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人们不再以培育文学的新生力量为己任,而是以追求生存为当务之急。但是, 《黄河》没有。 《黄河》走过了三十余个年头,见证了中国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进步,更替了几批编辑人员。但是,她坚持文学的原则一以贯之;为中国文学助力呐喊的原则一以贯之;在文学面临挑战、困难的时刻,她不改初衷、一往无前的品格一以贯之;表现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的思考、奋斗一以贯之。

作为一种大型文学刊物, 《黄河》诞生在黄河岸边、黄土高原。但是, 《黄河》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刊物。从她诞生的时刻起, 《黄河》就至少把目光投射在中国的文坛。她重视以山西为主的地域文学的发展,但是,绝不保守,绝不封闭,绝不画地为牢。 《黄河》刊发了大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诗人、学者的作品。我曾经说过,非常佩服当时为这个刊物起名的人们。他们那时就没有准备把《黄河》办成一种地域性的刊物,而是要以此来表达对黄河以及因黄河而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关注。这种努力使《黄河》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舞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刊发了大量的晋地之外作者的作品,其中一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长篇小说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马波(老鬼)的《血色黄昏》、杨志军的《海昨天退去》等;中篇小说如蒋子龙的《阴差阳错》、阎连科的《乌孩诞生》等;诗歌如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北岛的《回顾与思考》、欧阳江河的《博尔赫斯之谜》等,以及大量的其他体裁的作品。特别是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以及被列入《作家书斋》栏目中的文章,多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学者所撰。所以,今天我们回顾《黄河》三十年的历程,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回顾。从中可以领略新时期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某种缩影。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义无反顾地到来时,中国作家,以及中国人民在想什么,希望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改变自己,并推动社会进步的。

《黄河》也是一个汇聚了各色作家的刊物,为山西乃至中国文学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个刊物固然有自己的编辑方针、风格特色,应该说, 《黄河》也是如此。其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对中国社会,包括人们的情感、思想、精神世界及社会实践的关注。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笼统,但《黄河》追求的确是一种厚重的品格。这并不是说她只坚持传统,而是说,她在坚守文学对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的关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学自身严肃的创新。在这里刊发的作品当中,既有老一代作家、评论家的,也有风生水起、倍受关注的中坚力量的,更有刚刚步入文坛代表着文学未来希望的新人之作;既有晋地作者的作品,也有晋地之外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作品,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外创作现象的关注。在刊发作品的同时,《黄河》也非常重视对重要作品、重要创作现象的介绍,以及对重点作家的扶持,通过举办笔会、研讨会及刊发对话等形式推动创作。特别是对晋地新生力量的支持,更是创办专栏、不惜版面、组织力量,表现出这一刊物对文学的责任感、事业心。 《黄河》不势利,不追风,不苟且,不浮躁,更不会讨巧。在面临诸多困难、挑战的同时, 《黄河》坚守了一份文学刊物对文学价值的追求。

如果一份刊物只发表文学作品的话,我认为还是有许多局限性的。这样虽然可能会为社会提供比较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但还是限制了作家,包括文学理论工作者与社会的直接对话。其思想的品格、文化的追求,以及刊物介入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度等方面都会有很多的缺憾。所幸的是,《黄河》在刊发创作作品之外,十分重视对文学流变、文化发展等问题的直接关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发展变化的严肃的探讨,如关于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发展变革的讨论,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出现的不同现象的研究,关于文学与文化、文明的讨论,文学作品文体、结构的新变,国外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学与大众的关系等等,都有非常严肃的体现。我们也可以看到,《黄河》刊发了大量的读书随笔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或回顾历史,或思考文学的发展规律,或表达文化心结,或介绍创作心得等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努力不仅提升了一份文学刊物的品质,也表达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而思想之树,虽然没有现实的功利价值,但却是任何一个时代与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枯萎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将发生改变历史进程的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变化。在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努力之后,今天,我们的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步入复兴的历史之门。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文学将承担自己独特的使命。中国文学,将如何表现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如何给努力前行的人们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精神力量、情感追求、价值选择?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课题,是文学不能回避的使命。具体而言,我以为这几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文学如何引领时代?中国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中国即将完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特别是现代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知、理性的思考、科学的方法、奋进的勇气。文学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文学无法回避这个既关乎民族复兴,更关乎人类命运的历史时刻,必须表现并推动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是文学如何完善灵魂?文学存在的价值在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而精神世界的完善除了内心情感的净化升华之外,更离不开正确价值体系的重建。怎样才能使中华文明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涵,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价值观、方法论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之形成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又能够校正现代化进程中的缺陷,并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价值体系、精神资源的新的文明形态,这是文学必须承担的使命。

三是文学如何发展进步?文学虽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孤立存在,但文学当然具有自身的品格。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表现手法空前丰富,风格流派空前多样,样式类型不断出新。但在经过一个急遽变化之后,是不是应该对文学自身的发展进行深刻的思考与调整?在吸纳了众多的空前的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表现手法、形式体裁、传播技术等之后,我以为文学应该有一个严肃的反思,使文学从外部的变化更多地回归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从疏离人所存在的社会生活回归到“这一个”人与社会时代的融合之中。也许,这种努力将使文学自身的变化出现飞跃,使文学的魅力更具光彩。

我希望,并且更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文学将重新焕发出自己光芒四射的魅力。文学属于时代,更属于人类。而《黄河》,无疑将成为这一新变的重镇。

2015年7月5日于并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