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多姿多彩的地域风光,都给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五十年代一大批作家从云南走向全国文坛,就是与他们十分热爱并开掘这方文学沃土分不开的。在他们大量的反映云南生活的作品中,塑造出了各种各样少数民族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闪耀着时代的光彩,至今还深深留在人们的印象中。
可以毫不夸张他说,这位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著称的作家李钧龙,以丰硕的成果,显示了他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新水平,新境界。《佤山部落》是作品之一。
| 书名 | 佤山部落(精)/李钧龙文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钧龙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多姿多彩的地域风光,都给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五十年代一大批作家从云南走向全国文坛,就是与他们十分热爱并开掘这方文学沃土分不开的。在他们大量的反映云南生活的作品中,塑造出了各种各样少数民族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闪耀着时代的光彩,至今还深深留在人们的印象中。 可以毫不夸张他说,这位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著称的作家李钧龙,以丰硕的成果,显示了他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新水平,新境界。《佤山部落》是作品之一。 内容推荐 李钧龙著的《佤山部落》是一部以真实的民族文化为原型虚构故事情节而成的长篇小说。略显直率的书名下其实蕴藏着云南边地丰富的民族文化,作家李钧龙以自己细致的文字向读者敞开了一幅少数民族特色图景。作品故事性强,文学性突出,阅读后不仅可以了解云南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面貌更能从中窥视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滴!滴!滴!滴!滴!滴! 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如此清脆,仿佛在天空摇动着一串铜铃! 这是一种小鸟的声音。在佤山,每到四五月间,雨季将临之际,它们便会在丛林上空,播着这种悦耳的声音。它们从草丛中飞起,停在空中,尾巴上下拌动,黄黄的小尖嘴里便滴滴滴地播出这幽雅的声音来,在森林上空飘浮,传得很远。 这种小鸟,在我们文明世界里称之为云雀,在云南边地老百姓叫作小米雀,佤语叫作“布来因”。 这种小鸟在佤族、拉祜族中,被誉为神鸟。传说洪荒时代,兄妹两人漂浮在洪水中的一支葫芦里,是一只小米雀,啄开了葫芦,人类从葫芦里走了出来,从此开天辟地! 在我们边地的许多民族看来,这种鸟还预卜吉凶,在路上听到这种鸟叫,他们会折头回来,说前边会有危险,不是有猛兽挡道,就是有桥塌路断。笔者20世纪50年代初,曾担任过这么一个工作:赶鸟。为了让一个景颇族头人参加民族工作队的会议,必须在他前面的路上,用弹弓,或者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拴条红布,摇动着把这种鸟赶开,否则,头人听到这种鸟叫,他便不会往前走了。 可见这种云雀、小米雀、布来因,在我们边地民族人民的心中,具有何等的地位! 好了,闲话少说,现在言归正传。 娜姆部落的佤族头人岩丹,睡梦中就被“滴滴滴”的鸟叫声唤醒,两眼一睁,屋顶上天窗的白光便射了进来,他静听了一下,除了这种雀叫声,一片静寂。他有些焦躁地一跃而起,裸身走出内室,走过走廊,嘎嘎地爬上竹梯,上了高高的瞭望台,举起当作望远镜的竹筒,罩在一只眼上朝寨中望去。 前寨门和后寨门,以及多个寨口,都不见有人进来或者出去。 他急了。怎么回事?他问自己。他派出去的第二批猎人头人马,已出去三天了,怎么还不见踪影? 岩丹放下竹筒望远镜,又举起挂在柱上的牛角号,鼓起腮帮,嘟嘟嘟地吹了三声。部落里的人都知道,这不连贯的三声,是专为召唤魔巴而发出的信号,要是“嘟——”地接连吹下去,是召集全部落的人集聚而发出的。 果然不一会儿,头戴红布包头,披着一件棉毯的魔巴尼咱,就颠颠颠地跑了过来,正要搭脚上竹梯,岩丹便制止了他。 岩丹说:“叔,别上来了,我下来,你有没有想过,岩戛他们,都出去三天了,还不见回来,我担心不要又像上回那样,人头拿不着,倒让自家人的人头被人拿了。” 岩丹说着,背靠竹梯,一蹬一蹬地滑着下来。 魔巴尼咱从辈分上讲是岩丹的叔叔,也就是他父亲的弟弟,他尊重作为叔叔,也作为主宰全部落以谷神论事的魔巴,自然不能用屁股对着尼咱说话。 尼咱仰着脸,一直等岩丹下到最底一级竹梯,回答说:“我怎么没想过,我都一夜没合过眼,这个岩戛,办事就是不踏实,拿着拿不着人头,也得叫人回来说一声,也好另想办法。昨晚,猫头鹰叫了一夜,叫得心像麂子跳,怕是凶多吉少。” “我是被布来因叫烦了。”岩丹说着,站了起来,焦躁地往木鼓房方向走。“叔叔,你得招呼人栽好人头桩,我得亲自跑一趟,我不相信谷神不会降福于我们娜姆部落,那么大的佤山,我会拿不到一个人头。” 尼咱说:“我也这样想:是得你这个大头人亲自操刀。” 岩丹又返身爬上竹梯,嗄嘎几步上到嘹望塔上,又吹起了牛角号。 嘟——嘟——嘟—— 急促的号声,催动人们迅速走出竹舍,朝木鼓房跑来。 不一时,木鼓房前便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寨人。 岩丹朝人群扫一眼,勒堵、莫卡……一口气叫了十几个青壮伙子,带上弩号、长刀、钢炮枪,“跟我走,拿人头去!”岩丹一挥手中的长刀,说。 人群发出“吙吙吙”的吼声,一致响应。P3-5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