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建湘著的《大江健三郎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是一部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传记,本书讲述了日本著名小说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传奇的一生,介绍了传主的人生成就、社会影响力。书中还交代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传主个人年表及传主精彩语录等内容。
| 书名 | 大江健三郎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王建湘 |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王建湘著的《大江健三郎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是一部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传记,本书讲述了日本著名小说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传奇的一生,介绍了传主的人生成就、社会影响力。书中还交代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传主个人年表及传主精彩语录等内容。 内容推荐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学业,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著有《广岛日记》(1965年)、《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年)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 由王建湘著的《大江健三郎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通过对传主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作品语言流畅,故事通俗,并收录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传主的颁奖辞、传主的领奖辞、生平、年表、获奖时代背景、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等,具有很好的参考及史料价值。 目录 序言 森林之子 第一章 来自森林深处的孩子 1.小诗人,怪小孩 2.直觉下的语言世界 3.1944年的灾难 第二章 迷茫的中学时代 1.经历“战后民主主义” 2.转学的“拯救” 3.《法国文艺复兴断章》 第三章 飞翔的大学生涯 1.和渡边一夫先生的交流 2.迷恋上萨特 3.不完全是“战后派” 4.才华初露:荣获“芥川奖” 5.当不了学者,就写小说吧 6.怪诞的成名作:《死者的奢华》 第四章 幸福与磨难同在 1.邂逅爱情 2.1963年的选择一一“与长子共生” 3.对“性”的思考 4.融人个人体验的代表作 第五章 在广岛的痛苦思索 l.广岛的初接触 2.再访广岛的沉思 3.心灵的战栗: 《广岛札记》 第六章 “死亡意识”下的呼唤 1.“无法跨越的作品”: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2.“冲绳”的争议 3.“两个重大事件” 4.墨西哥任教的美好时光 5.调查未来的危机 6.孤芳自赏: 《同时代的游戏》 第七章 “再生”的领悟 1.哺育“小宇宙”的“雨树” 2.觉醒吧,新人 3.自由检讨的“信” 4.以“流亡者”的名义叫喊 第八章 诺贝尔文学奖再临东方 1.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拒受文化勋章 3.灵魂的“空翻” 第九章 朝向孩子们的世界 1.以沉静的目光关注孩子 2.在自己的树下 第十章 中国情缘 1.五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2.“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附录 大江健三郎生平 获奖辞 获奖时代背景: 大江健三郎年表 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 试读章节 1935年1月3l日,大江健三郎在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今内子町大濑)出生。大濑村坐落在丘陵重叠的峡谷森林之中,远离了城市的喧闹,四周由茂密的森林环绕,村前小溪潺潺流淌。在这样一片峡谷森林里,有着日本人作为自然神信仰的树木,有着日本传统文化结构的家和村落。 森林在所有日本人的心中具有无穷的神秘力量,日本人信奉森林既是人类的发源之地,也是生命的归宿之地,相信自然界的平等和再生的理念,把树木当作神灵信奉。因为古代日本人生活在森林中,并从中获取生活物资,由于生存必须依赖和利用森林,所以对森林抱有深深的亲切和敬畏,这样就逐漸产生了与森林相关的各种习惯风俗、宗教仪式、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正是这种带有浓郁原始气息的森林峡谷的自然环境、民间习俗和生活经验让大江这个来自森林深处的孩子,拥有了色彩斑斓记忆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大江对这绵延不绝、遮天蔽日的森林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他自称为“森林之子”。大江回顾自己的历史时说过:“四国的森林峡谷之村一一是我可爱的故乡……我的一切情感皆来源于此……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小说中描绘的世界不知不觉地成为支撑我的精神力量,四国的森林则成为我创作的源泉。”可以说,四国的森林文化是他的根,是他创作的起点。 大江健三郎家一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在大江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家里的第三个男孩,他下面是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大江生长的“峡谷村庄”盛产大米、大豆、纸、鲇鱼等物产,大江家在当地属于相当“上层”的家庭,其祖辈在江户时代就以武士身份采购山中特产,到了明治时期仍然继承祖业并从事造纸业,就是从农民手中购买做纸的材料三桠,经过加工之后,送到内阁印刷局作纸钞用纸。因此,殷实的家庭条件为大江能够一直读书上学提供了保障。 大江家也算是书香门第,其曾祖父曾在大洲藩教过学,虽只处于汉学者的最基层,但这并不深厚的学养随着血脉传承下来。大江的父亲很珍;階《论语古义》以及《孟子古义》等书,经常研读,家里也收藏了一些其他门类的书,这使大江在少年时就能够较早地接触到瑰丽神奇的语言世界。 大江自小热爱森林,热爱自己的故乡,喜欢长时间地观察森林里的事物、倾听森林里的声音。故乡的环境也触发了大江对世界万物的感知能力。对于少年大江而言,自幼所生活的“峡谷村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他曾在故乡的大濑中学落成典礼上的演讲中说:“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当时战争打得正激烈,我就在想,为什么我的祖先们会选择来到这么一个深山老林,然后,我又觉得祖先们选择这个地方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里真的是个好地方。然后,我就深深地吸一口甜美的空气,怀念着眼前的风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那一年,也就是1941年(昭和十六年)的4月,大江进入了大濑国民学校上学。在大江上国民学校四年级时,发生了一连串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变化。 首先,他发现了何为“思考”。那时,他认为人们只要进行思.考,便能够在转瞬间做出回答,一如电子计算机那样,只要按下键钮,无论三次方程式还是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即时解答出来,他觉得这就是所谓思考,就是运用像是上苍降赐的能力进行回答,因而尊敬能够当场如此答复的人:可他发现自己却是那种不慢吞吞思考就无法得出结论的无能之辈。他注意到,唯有运用语言并将其一个个累积起来并使之不断清晰和加强,才是在进行思考。 也是在那一时期,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仔细观察事物的人。那时学校组织学生步行一个小时左右前往海边的一个小镇,远足归来后,老师让每个人写一篇有关大海的作文。大江是这样写的:“我为自己生活在山里而感到庆幸。假如我家在海边的话,波浪就会总在眼前滚动,涛声也将回响在耳边,那可就无法安静地生活了。”于是老师就告诉他:“对于居住在海边的那些人,你所写的这些内容是很失礼的。”老师还说,“我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并在这里生活,却觉得山村里的人粗粗拉拉、吵吵闹闹。” 大江对老师的话语感到很不满,回家后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气得连晚饭也没能吃下去。早晨起床后,肚子早已经空空荡荡,大江便沿着他家屋后那个叫作弯拐河滩上的铺石小道,往下面的河滩走去,顺便摘下柿树上已经成熟的果子吃了下去。他一边吃着那柿子,一边看着河对面的山体。四周好像并没有起风,可山林中树上的枝头却在摇摆,树梢也在摇摆。此前大江认为静止不动的山林,却在如此摇曳、摆动。接着,他转而注视眼前的柿树树叶和细小的枝条,它们已经被露水打湿,而自己正映现于那露水之上。看着眼前的景象,他意识到此前从不曾认真观察过,也不曾仔细倾听过,却深信不疑地认为山中是寂静和静止的。大江少年无意间注意到柿树枝头闪烁着光亮的水滴,“受到了使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足以发生巨大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显然,我借助那微微颤动着的柿树叶片,发现了围拥着峡谷的那座森林的整体状态。如果我总是不去细加观察的话,这一切便不值一提,换言之,便都是一些死物。因此,我现在无法不去注视那些树木和小草。于是,作为被周围深深吸引了的心不在焉的孩子,我被国民学校的校长给盯上了,几乎每天都要遭到殴打。 P2-4 序言 大江在不少随笔中都说过,自己从小就是个“爱做梦的少年”,是“书虫”,是“文学少年”和“文学青年”。显然,他也写过诗和散文。然而,这些东西却像是“虚构”的一样,至今为止的大江研究中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过它们。大江从年轻时就持有这样的信条:即所谓文学,其到达之处常常会超越其作者(或是诗人或是作家)的意识。他总是在梦想,这个信条能否也在自己身上应验,如果能够应验的话,那就太好了。他说:“除了写小说之外再无能事的我,就在这个梦境中生活至今。” 大江经历过生活于森林小村庄的自然环境、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以及家中残疾儿的三重生活体验,大江把这些生活体验作为文化问题综括起来思考,这便成为他探讨人类追求生存愿望的根源,以及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的源泉和永恒的主题。 从试图逃避苦难到勇于承担苦难的心理历程,这历程像但丁的《神曲》一样崎岖而壮丽,他在承担苦难的过程中发现了苦难的意义,使自己由一般的悲天悯人,升华为一种为人类寻求光明和救赎的宗教情怀。 他在作品中,尽力发挥日本传统文学的丰富想象力、日本古老神话的象征性和纯粹的’日本式语言和文体的特色,将战后日本史转型期的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并积极探索人在今天是如何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大江一直坚持着一个创作态度,它的基础是这样一个原理一一“只要人是历史性生物,那么,理所当然,文学的作用就是创造包含着过去与未来的同时代,以及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典型。” 从森林或山谷村落出发,最终又回到森林或山谷村落里,永远周而复始地以这些传统的东西,扩展为文学的空间,从实质上说,拓展为更具文化内涵的社会空间乃至时代空间,并且加入日本神话和东方的神秘哲理:再生拯救,从而使创作既获得独自的、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又紧密地贴近本土、时代和社会。 著名作家铁凝曾这样评价到:“生于日本四国森林的大江健三郎,通过他的文学生涯和他的鲜明人生,以穿越时空的刚健而又轻灵的笔触,以彻底的自由检讨的姿态,以对日本、对亚洲、对世界、对人类永不疲倦的严厉的审视与希冀,把他人生中明亮的忧伤,苍凉的善意、克制的温暖和文学中积极的美德呈现给读者。”这一评价文采斐然而有精准独到。 大江非常重视作家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并把它作为作家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他透过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坚忍地追问日本和日本人存在的意义。可以说,大江在想象力的世界里,表述了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并实现了他的文学主张。他从大学时代登上文坛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创做出了多部经典之作,他就像一棵燃烧着的文学绿树,永远焕发着勃勃生机。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大江先生不懈地创作?我想那就是一个知识分子难以泯灭的良知和他自己.所称的一一“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们报信的人”的责任和勇气。 中国读者喜爱大江,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还由于他的良知和人格魅力。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05年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周年的纪念日里,在各种场合不断发出正义的呼唤,反对日本政府修改《宪法》和平条款,“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感到耻辱”。他自称是“战斗型的人道主义者”。他说:“日本的文学家擅长描写美,比如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我也能表现美的事物,但我也表现斗争,这是我的生活方式。” 本传记主要讲述了大江健三郎的生平经历,分为十个章节,包括他的童年生活、中学时代、大学生涯、幸福与磨难同在的家庭。在广岛的痛苦思索、“死亡意识”下的呼唤、“再生”的领悟、世纪末诺贝尔奖的光临、新世纪对孩子们的关注以及他的中国情缘。故事性较强,语言通俗易懂,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与关注这位“呼唤”人类生存的诺贝尔奖得主。 大江是继川端康成之后的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4)的日本作家,这位来自四国岛爱嫒县喜多郡大濑村的“森林之子”,一生都致力于“呼唤”,呼唤人类的友爱、责任和制止核战,呼唤人类的和平。作为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着人类生存的哲学,寻求着新生的精神家园。 书评(媒体评论) 大江说他的眼睛并没有盯着世界的听众,只是在对日本的读者说话。但是,他的作品中却存在着”变异的现实主义”这种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全新见解,使他回归自我主题消除了障碍。我们对作品中的人物感到亲切,对其变化感到惊讶,理解了作者有关真实与肉眼所见的一切均毫无价值这一见解。但价值存在于另外的层次,往往从众多变相的人和事物中最终产生纯人文主义的理想形象,成为我们大家全都关注的感人形象。 ——埃斯普马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