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面人》是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著于1866至1868年间,1869年初版。这部小说与《克伦威尔》、《莎士比亚论》同称为雨果的“英国三部曲”。小说以英国17世纪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后黑暗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传奇性小说。
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艺术风格颇似《巴黎圣母院》,而小说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则深入了一大步。他高举“丑就是美”的大旗。挖掘丑陋中的美学价值,也把人们的目光引向社会的底层。
作品主要叙述17世纪英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通过对流浪艺人悲惨遭遇的描写,真实的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上层建筑的虚伪、奢侈、堕落的生活。深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腐朽没落。
《笑面人》是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著于1866至1868年间,1869年初版。这部小说与《克伦威尔》《莎士比亚论》并称为雨果的“英国三部曲”。小说以英国17世纪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后黑暗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传奇性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关伯兰本是英国上议院一位力主共和的勋爵的儿子,父亲被迫流亡国外,他被人“奉国王之命”卖给儿童贩子。儿童贩子在他脸上动了手术,使他的脸看上去永远像在笑。关伯兰十岁时,儿童贩子们匆忙逃离英国,把他抛弃在海边的冰天雪地里。他在自身不保的情况下救了女婴黛娅,两个孩子被善良的江湖医生、流浪艺人乌苏斯收留养大。关伯兰因为他那畸形的面容在街头卖艺中大获成功,被称之为“笑面入”。他和黛娅萌发了纯真而热烈的爱情。
然而,关伯兰的身世被查清了,他恢复了勋爵和上议员的身份,并且要和女王的妹妹结婚。在恢复爵位参加上议院讨论时,他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为挣扎在水深火热的贫困线上的劳苦大众呐喊,遭到贵族们的耻笑。他在痛心疾首之余,抛下一切去寻找他的亲人,然而,此时,黛娅已奄奄一患。
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艺术风格颇似《巴黎圣母院》,而小说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则深入了一大步。他高举“丑就是美”的大旗。挖掘丑陋中的美学价值,也把人们的目光引向社会的底层。
第一部 大海与黑夜
两章 开卷之言
第一章 乌苏斯
第二章 儿童贩子
第一卷 人心比夜黑
第一章 波特兰岬头
第二章 遗弃
第三章 孤独
第四章 问题
第五章 人类发明的树木
第六章 死亡与黑夜之战
第七章 波特兰北端
第二卷 海上的单桅船
第一章 人力不及的法则
第二章 始时剪影
第三章 不安的海上不安的人
第四章 怪云登场
第五章 哈瓜侬
第六章 他们以为有天助
第七章 神圣的恐怖
第八章 白雪和黑夜
第九章 怒海警钟
第十章 风暴便是那凶残的野人
第十一章 卡斯凯
第十二章 肉身与礁石的搏斗
第十三章 面对着黑夜
第十四章 渥太克
第十五章 神奇的海
第十六章 突然平和的谜
第十七章 没有办法的办法
第十八章 最后一着
第三卷 黑暗里的孩子
第一章 棋盘坨
第二章 下雪的结果
第三章 痛苦的路总因多个负担而更难行
第四章 另一种荒漠
第五章 厌世者有了儿女
第六章 苏醒
第二部 奉国王之命
第一卷 永远存在的过去从这几个人可以看到人类
第一章 克兰夏理勋爵
第二章 大卫·狄里一莫阿勋爵
第三章 约夏娜公爵小姐
第四章 时髦社会的仲裁
第五章 安妮女王
第六章 巴基尔费德罗
第七章 巴基尔费德罗脱颖而出
第八章 地狱
第九章 恨强似爱
第十章 如果人体透明,就能看到这样的火焰
第十一章 伺机一逞的巴基尔费德罗
第十二章 苏格兰、爱尔兰和英格兰
第二卷 关伯兰和黛娅
第一章 我们只看到了他的行为,现在来看看他的长相
第二章 黛娅
第三章 她没有眼睛,却能够看见
第四章 般配的情侣
第五章 黑暗中的蓝天
第六章 启蒙老师乌苏斯和监护人乌苏斯
第七章 瞎子教人明察秋毫
第八章 不只有幸福,而且还大发
第九章 被外行称作诗的胡言乱语
第十章 局外人对书中事和人的一瞥
第十一章 关伯兰奢望公道,乌苏斯大谈真实
第十二章 诗人乌苏斯带动哲人乌苏斯
第三卷 裂痕初现
第一章 塔德卡斯特客栈
第二章 滔滔的风中演说
第三章 那个人又来了
第四章 对立面在怨恨中联手
第五章 铁棒执法
第六章 猫审老鼠
第七章 金币怎么混迹在一堆铜子里
第八章 中毒症状
第九章 深渊呼唤深渊
第四卷 黑牢
第一章 圣关伯兰的诱惑
第二章 从逗乐到严肃
第三章 法律、国王、狗屎堆
第四章 乌苏斯侦察警察局
第五章 凶险之地
第六章 从前的那些戴假发的法官
第七章 战栗
第八章 呻吟
第五卷 大海和命运在同一般微风中波动
第一章 易碎物的牢固性
第二章 漂流的东西不迷路
第三章 从西伯利亚突然来到塞内加尔的人都难免昏厥(洪堡语)
第四章 惊慑
第五章 以为记得,其实忘了
第六卷 乌苏斯面面观
第一章 厌世者说些什么
第二章 他做些什么
第三章 随之而来的麻烦
第四章 哑钟对聋墙
第五章 国家利益既抓大的,也抓小的
第七卷 泰坦女神
第一章 苏醒
第二章 宫殿与树林的相像之处
第三章 夏娃
第四章 撤旦
第五章 认出了对方,却不认得对方
第八卷 朱庇特的神殿和它的四邻
第一章 高贵事物的剖折
第二章 公正
第三章 旧时的议会大厅
第四章 旧时的上议院
第五章 高谈阔论
第六章 上院和下院
第七章 人的风暴强似海的风暴
第八章 虽算不上好儿子,却是个好哥哥
第九卷 崩塌
第一章 通过富贵之极而至贫贱之极
第二章 遗恨
尾声 大海与黑夜
第一章 看家狗还能是守护神
第二章 巴基尔费德罗瞄准了鹰,却打中了鸽子
第三章 人世间重现天堂
第四章 不,天上
题解
两章开卷之言
第一章
乌苏斯
一
乌苏斯和奥嫫是亲知密友。乌苏斯是人,奥嫫是狼,他俩意气相投。人给狼取了名字,很可能人的名字也是自己取的。他既觉得自己叫“乌苏斯”挺合适,又觉得把那畜生叫作“奥嫫”也很好。这个人和那条狼的结合便在集市、堂区的节日、行人麇集的街头巷尾应运而生,因为到处都有人喜欢听怪话、鬼话,喜欢买水货、假药。那条狼很驯良,并且俯首帖耳充任下属,所以很讨观众的喜欢。看到野兽乖乖地听话总是件赏心悦目的事儿。观望各种各样驯服了的动物列队而过能给予我们最大的满足。这便是王家随从护卫经过时一路上有那么多人看热闹的缘故了。
乌苏斯和奥嫫从一个十字路口到另一个十字路口,从阿伯里斯威恩的那些广场到耶得堡的那些广场,从这个州到那个州,从一个郡到另一个郡,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到处奔走。当一个集市上没有生意可做了的时候,他们便到另一个集市上去。乌苏斯住在一辆篷篷车里,训练有素的奥嫫白天拉车,晚间守车。路不好走,上坡,路面车辙太多或泥泞太厚的时候,人便把车套扣在自己脖子上,同狼亲密地并肩拉车。就这样,人和狼上了年岁。他们到处都能歇脚:一片荒野、林中空地、岔道路边、村口、市镇城门旁、菜市场、公共棒球场上、公园墙脚下、教堂前的广场。当那辆破车在集市空地上停下,嫂子大娘们便张着嘴巴跑来了,看热闹的围成了一个圈,乌苏斯开始海阔天空,奥嫫在一边随声附和。狼嘴里衔一只木钵,彬彬有礼地向观众收钱。他们便以此谋生。狼是有识之士,人也是。狼是人调教出来的,或者它自学成才,它那么亲切,那么殷勤,使他们收入大增。它的朋友常对它说:“你千万不可退化成人啊!”
狼从不咬人,人有时却要咬一下。至少,乌苏斯有咬人的意图。乌苏斯愤世嫉俗,正是为了表现他对人世的厌恶,他才街头卖艺。当然还为了谋生,因为肚子要吃,不容讨价还价。另外,也许是为了自我丰富,或者为了自我完善,这位愤世嫉俗的卖艺人还是个医生。当个医生还不够,乌苏斯还会腹语。人家听到他在说话,却没有看到他动嘴巴。他能模仿任何人的发音和腔调,惟妙惟肖让人分不清是谁,还以为是被模仿人在说话。他独自一人能做到仿佛有一群人在低声说话。他名正言顺地称得上是“腹语专家”。他接受了这个称号。他学百鸟呜叫,如斑鸫、鹪鹩、云雀(也叫啾啾鸟)、白胸脯的乌鸫、所有像他一样总在迁徙的鸟的呜叫。因此,有时候,他兴致一上来,便能让您昕到广场上喧闹的人声,或者牧场上各种牲口的叫声。有时声动如雷,好似千军万马;有时纯净清冷,犹如黎明。再者,这类技能虽说罕见,却是存在的。18世纪有个叫图才尔的人,能模仿人畜混杂的喧嚣声和百兽的叫声,他曾为布封的亲随,专管动物。乌苏斯精明能干,生性奇特怪诞,喜作不落俗套的解释,即我们称之为奇谈怪论者。他仿佛一本正经地相信这些鬼话。如此厚颜正是他狡猾的表现之一。他察看别人的手,随意打开几本书便下结论,预言未来,告诫道,遇到黑牝马则有危险,正要出门之际听到有人叫唤,叫他的人不知道他上哪儿去,这样更是凶多吉少,他自称是“迷信贩子”。他常说:“我和坎特伯雷大主教有所不同,我直言不讳。”以至有一天,大主教正在气头上,便让人把他叫了去。然而乌苏斯机智聪明,把自己编的圣诞讲道词背了一遍,化干戈为玉帛,大主教听迷了,把它暗暗记住,作为自己所著在讲台上当众宣讲一通。他宽恕了乌苏斯,以此为报。
乌苏斯作为医生好歹也能对症下药。他常用辛香类药物。他熟知草药的药性。他能利用潜在于许多人家不屑一顾的草木中的效能,如连枝榛子、白色的泻鼠李、接骨木、荚蘧、刺李、铁线莲、鼠李。他用毛毡苔治肺痨。至于蓖麻叶,他采底部的作泻药,采上部的作催吐药。他用人称“犹太耳朵”的树木瘿瘤治咽喉疼痛。他知道哪种灯心草能治牛瘟,哪种薄荷能治病马。他了解曼德拉草的内秀外慧,这种草谁都知道有雌雄两性。他记得一些偏方。他用蝾螈毛治疗烧伤,据普林尼说,尼禄就有一条蝾螈毛编成的餐巾。乌苏斯有一只曲颈甑和一只长颈甑。他用它们炼药。他出售万灵药。据说他曾被关进贝德拉姆大牢,因为有人说他精神失常,可没多久人家发现他无非是个诗人,便把他放了。这段历史很可能并不确凿,诸如此类的无稽之谈我们谁都领教过。
P3-5
19世纪是法国文学的鼎盛时期,文坛上空星汉灿烂。维克多·雨果(1802—1885)就是群星中最明亮的一颗。作为法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仅是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而且是新兴的浪漫主义流派的领袖,他为浪漫主义最后战胜古典主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从14岁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是个多产作家。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十几部诗集,有抒情诗、史诗、政治讽刺诗;作为剧作家,他不但有散文体写成的剧本,还有韵文体写成的剧本;作为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但也有极成功的中篇和短篇。雨果的名字就为我国人民所熟知,他的小说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都是我们广大读者熟悉和喜爱的。
雨果出生在一个军官家庭,他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将军,深得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的赏识。约瑟夫出任那不勒斯国王时,他随之去了意大利;约瑟夫任西班牙国王,雨果的父亲又随之任西班牙与法国边界上的两个省的省长和军事长官,为他驻守退路。因此,幼童时期的雨果到过许多地方,看到过战争的残酷场面。
雨果的母亲是伏尔泰的信徒,受伏尔泰的影响主张君主立宪。在教育上,她主张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地成长,使身心得以健康地发育。因此,雨果早年表现出对布邦王朝的忠诚,对宗教的虔信,对民主和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爱。雨果的父亲与妻子政治观点不同,但他坚信孩子们会抛弃布邦王朝的,后来,、雨果果然成了共和派。
雨果自幼热爱文学,15岁时曾立志:“我愿成为夏多布里昂或什么都不是。”实际上,他的成就很快就超过了夏多布里昂。今天,我们可以说,雨果是世界人民的雨果,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
雨果少年时期写诗曾多次获奖。18岁写成第一部中篇小说,20岁发表第一部诗集。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并为剧本作序。这篇序纲领性地归纳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观点,吹响了与古典主义决战的号角,在文学史上被称作浪漫主义的宣言。从此,青年浪漫派诗人、作家云集雨果沙龙,雨果成了浪漫主义流派的领袖。接着,雨果于1830年发表的另一个剧本《艾那尼》为浪漫主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随着在艺术上的成熟,雨果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也越来越强烈地反映在他的作品里。1829年雨果发表小说《死囚末日记》,喊出了“取消死刑”的口号。雨果在序言中写道:“在未来的日子里,犯罪会被视作一种疾病,为了医治这种疾病,人们用医生代替法官,用医院代替监牢。自由和健康成为类似之物。人们在使用烙刑的地方涂上油膏,用仁爱对待犯罪行为,而不是用暴力。用基督十字架代替绞刑架……”
雨果的一生就是在为这种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而奋斗,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就像巴尔扎克全部作品的总标题是《人间喜剧》,我们竟可以用《爱的教育》来命名雨果的全部著作。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掀起法国沙龙社会的一次猛烈地震。29岁的雨果以奔放的热情、鲜明的色彩、传奇式的故事和丰富的词藻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0年代的四部诗集又为他赢得了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情诗人的桂冠。
然而,1829年表现在《死囚末日记》里的思想需要进一步陈述,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那便是:人为什么会犯罪?1845年雨果当上了法国贵族院议员,他也像关伯兰一样想向大家慷慨陈述底层老百姓的疾苦,也便是在此时,他开始酝酿长篇巨作《悲惨世界》。他认为:造成犯罪的原因是贫困,是罪犯本身的不幸,如果实行人道,那就不会产生罪犯,或减少犯罪现象。即使是罪犯,用人道主义感化教育,也能重返正道,在挽救人的问题上绝对不能失望,而要有耐心和仁爱。因此,《悲惨世界》最初曾被定名为《贫困》。
《悲惨世界》到1862年才发表。这部小说通过冉阿让从贫困不幸到犯罪,到成为纯洁的天使的一生变化,歌颂了仁爱和宽恕等美德;主张实行人道主义社会就会变得纯洁、公正,人道主义是医治罪犯的良药。
1869年,雨果发表《笑面人》。在这期间,他曾奋笔痛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流亡他乡和痛失亲人并没有使他忘记苦难中的人民。他在洛桑主持世界和平大会,向全世界人民呼吁,团结一致,反对战争,保卫和平。
1870年,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皇后带着贵族们逃跑了,雨果却从他流放的地方赶回来,他要与他的人民共患难。当时的梯也尔政府准备卖国投降,与俾斯麦订立城下之盟,提出名为和平、实为投降的和平协议。衮衮诸公无不主张和平救国,惟有一贯主张非暴力的议员雨果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反对和平。人民感谢他。巴黎公社成立后,雨果当选为公社委员会委员。然而,他没有参加公社活动。他认为,人民有权利这么做,但他不赞成暴力。公社失败后,他竭尽人力和财力,营救公社社员。
1874年雨果发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这部小说仿……本性健康地成长起来。
关伯兰和黛娅的爱情发展在平淡和自然中,一旦发觉,已然根深蒂固,也更刻骨铭心。所以,当他的贵族身份得到恢复后,面对公爵小姐赤裸的诱惑,他心里还是只有黛娅,他的女神。而黛娅则因为失去了他,以为他永远回不来了,在思念中死去。是上帝的捉弄,是社会的迫害,还是怪他在上议院多嘴多舌?
关伯兰的经历、感受能让他保持沉默吗?
如果说,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给我们讲了一段离奇的故事,一个爱情悲剧,那么在《笑面人》里,这段同样离奇曲折,同样悲惨的爱情故事却具有更深的涵义:正是罪恶的社会摧残了他们纯洁美好的爱情、年轻的梦,使读者感到悲愤。
关伯兰这个形象比作者早年塑造的卡西莫多更深刻、更丰满,也更成功。之所以能更深刻、更丰满,是因为雨果带着浪漫主义的激情为我们塑造的这个形象,具有丰富得多的现实内涵。而小说的题旨,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富人的天堂是用穷人的地狱建造起来的”,因此这部小说的书名又可叫作《幸福的人剥削不幸的人》。
从《巴黎圣母院》到《笑面人》,弹指一挥近四十年过去了。在这近四十年间,文学这种最容易衰老的艺术经历了诸多变化,新人新作新风格层出不穷。如果说他的《巴黎圣母院》给当时万马齐喑的文坛送去了一股清新的春风,从根本上打破了古典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笑面人》的问世,就使法国文坛呈现出一派百花盛开、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在这种形势下,雨果表现了怎样的姿态?
作为浪漫主义流派的领袖,雨果无疑是一代宗师,他曾率领新一代作家诗人向古典主义展开一次次斗争。法国文学史上的新旧之争持续了近两个世纪,旧派总想把新派斩尽杀绝,斗争颇为残酷。然而,新派胜利后,雨果对持不同意见者所抱的态度不仅是宽容,而且是欢迎。
参加过艾那尼战役的巴尔扎克曾对浪漫主义理论提出严厉的批评。但在巴尔扎克逝世后,在巴尔扎克墓前致词的是雨果,他给予这位现实主义大师以十分崇高的评价和真诚的敬意。他们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不仅如此,雨果对新的创作方法不是蔑视和否定,而是虚怀若谷,潜心学习。实际上,自《悲惨世界》起,雨果的每一部作品风格上都有特色和差异,这便是他向年轻作家学习,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的结果。他并不以一代宗师向后起之秀学习为耻,他的作品因而总是充满青春的活力。
文学巨匠雨果便伟大于此。
《笑面人》中关于英国贵族的服饰和府邸的详尽描写,上议院入院仪式和会议程式及等级制度的种种考证,应是福楼拜的风格,而现在它却是雨果的,毫无疑问地是雨果的。而关于英国贵族服饰的那段描写简直成了本书的一绝。如果我们把乌苏斯的独自和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的独自作一比较,结果一定也是十分有趣的。在描写海上风暴时,雨果笔触之细腻、恢宏,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妙在作者还有心思插入磁场学说,显示他的博学。当然,要写科幻小说,他可赶不上凡尔纳。在他晚年的诗歌作品中,我们还不难找到魏尔伦和其他象征派先驱的影子。
以上便是我在译《笑面人》时的一些感想,算不上导读,权且是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