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机臣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机臣编写的这本《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是一部力求系统和真实文学地表达威海历史文化沿革内容的作品。它从文化遗存、行政沿革、宗教演化等不同角度,将威海几千年人类文化历史给予了线性的又带有重点关注的写实文学报告。这种既具有久远历史延伸,又在某些重要关键的节点上相对展开追踪描写的方法,使威海的历史展现具有深邃宏阔和坚实具体的风格,全面而不失枝蔓琐碎,韵律和节奏兼有。

内容推荐

《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是作者杨机臣近年来所写的与威海历史有关的随笔、散文,内容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风物、人情等等。作者是地道的威海人,生于斯,长于斯,笔端凝聚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读来真挚感人。书中并附有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并茂。

目录

序一 以海为证李炳银

序二 展开威海宏大历史画卷的写作王睿

第一章 由“一人弓”到“四个军”

第二章 不夜县有个石落村

第三章 文登县分出个威海卫

第四章 从育犁到乳山

第五章 北洋海军成军刘公岛

第六章 龙旗舰队的悲壮

第七章 “七子”的遭遇

第八章 一战华工与香港警察

第九章 海草房与威海人

第十章 全真教与昆嵛山

第十一章 民国国家一级行政区

第十二章 山东半岛“深蓝区”

代后记 一篇读罢头飞雪

试读章节

这天,高台地走来一人装束与众不同。长发披肩身束兽皮,头戴羽毛手持大弓。大家围而观其,目视木弓指指点点好不生奇。此时,山间飘过一群飞禽,旋即,持弓人仰头之间将长发甩于脑后,一道闪亮目光射向高空。但见,利箭出鞘,身姿前弓后蹬,两臂猛拉大弓射去,箭起禽落,连射飞禽数只。众人一阵嗷嗷大叫,纷纷下海举棒打鱼。大家燃起火堆鱼禽兼烤,饱餐一顿,好不快活。

数年之后,高台地人越来越多。男人大多行走手持木弓,腰佩箭束,一年四季游动海岸,打鱼射猎,追逐时光……

在这种典型原始生存状态下,因生产力水平所决定,面对海岸边丰富的鱼虾资源,先民无船无网,无任何生产工具,只能手持木棒打鱼为生,于是,在沿海出现了第一个描绘渔业生产的词叫“打鱼”。这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最原始的表述,以至这种说法保留到今天。只有到了渔船和渔网出现之后,才有了“捕捞”和“捕鱼”的说法。与此同时,山里飞禽走兽越来越多,为防身和猎取,山里人发明创造出弓和箭,用以射猎、防身和部落之争。由此,将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一大步。

海隅边民,择地而居;群雄争霸,逐鹿中原。

半岛东部,原始先民平静度日。与之相对,中原大地战火不断,连年厮杀。华夏集团经过长期征战之后,建立起第一个中央王朝——夏朝。此后,王位传承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社会形态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由此,引发起长达数百年夏商之争,最终商部落取代夏王朝而成为有历史记载的第二个王朝,同时又引发起周势力取代商王朝的周商之争。

史载,在这种激烈的霸业争战之中,有一个氏族地域广博,部落众多,能征善战,在各路群雄之争中地位举足轻重。他们长期以东岳泰山为根据地,连年征战,锋芒所向披靡。这个氏族就是被中原人视为夷人的东夷氏族。

长期以来,以原始氏族和部落为联盟,形成以扩大地盘、争夺中原霸业为图谋的军事联盟集团。他们通过军事、政治、文化、宗教等手段相互吞并,占领地盘;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文化渗透,进行离间引诱;倾举国之力连年征战,相互绞杀。这种讨伐与征服的结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站在积极的文化意义认识,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优胜劣汰,让脱颖而出的进步势力入主中原,成为中华民族传承链条的优秀代表。然而,成与败不是鉴别英雄的唯一标准,它是由诸多复杂要素促成。今天,作为东夷文化发源地重要组成地域的半岛地区,积极研究传承东夷文化的本源和真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辞海》云:夷,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殷代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据籍典点注,对夷人有各种概念解读:少数民族,野人,外国人等。据考,古代,应指夏商时代。长期以来,中原人为争夺霸位,总是把自已视为华夏正统代表,而总蔑视中原周围四方一些弱小氏族部落,蔑称其“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解析蔑称,其实皆可解读出尚武好斗之意。站在今天的角度认识,这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敢于斗争可贵品质根基的遗留。

事实正是如此,随时代演进和优胜劣汰,中原四方各民族最终融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华夏各民族的一员。他们的优秀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并随时代的前进而日益凸显。

东夷文化就是最好例证。它是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华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东夷地域位处东方半岛地区和淮河流域,自古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位占先机,为历来兵家必占之地。最重要的是,东夷人尚武崇仁,品格优秀,传说是华夏先祖黄帝和炎帝的传人。当年,东夷与殷商王朝征战抗衡中两败俱伤,最终二者皆为周势力取代而建立起周王朝。有学者认为,东夷部落之所以失败,没有实现其建立王室霸业的图谋,其主要原因是在内部政治结构上出了问题,即在长期征战中他们没有适时建立起以士大夫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而是始终实行部落联盟制。

尚武是东夷人的天性。仅就字义解读,“夷”,其象形字是由“一人弓”或“大弓”组合。中国字的创造是劳动人民由长期社会实践得来的,许多字的组合是由人或物的支解动作而形成。一个人和弓的组合就是“夷”。祖先创造出这个字很生动,充分体现出古人的智慧。

考古学家认为,弓箭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据威海境内荣成考古发现,至少在七千年前,境内已有骨箭镞即箭头,四千年前已有石箭头。先秦古书载,“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挥作弓,夷牟作矢。”有资料显示:少昊,号金天氏,黄帝长子,二世祖,居今山东曲阜;其子般,三世祖,官位弓正,主管弓矢。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称:少昊族是上古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东夷族杂居,接受了太嗥族即伏羲文化,成为东夷文化的继承者。现代史学认为,少昊和夷牟皆是上古时期东夷部族。因此推断,弓箭是东夷人的发明。对此,学术界虽争议不断,但就字意而言,这种推断令人诚悦叹服。此外,上古传说至今流传广泛,其核心是凡与箭有关的故事都涉及夷人。唐尧时射日的夷羿,为妻子奔月而射月的后羿,夏朝初年争夺太康政权的羿等传说,都是东夷部族的人。

P2-4

序言

展开威海宏大历史画卷的写作

2013年夏,由国家博物馆、山东大学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山东省‘八主’祭祀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再次来到威海成山头,继续收集与“日主”祠遗址相关的资料,我也因此结识了杨机臣先生。随着交往的增多和对其作品的研读,我越来越惊奇于杨先生所从事的领域之多,并为他对每一领域至情至性的投入而感动。

杨先生新作《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即将出版,因为文中与我的课题研究有所交集,得以先睹为快。在有关文稿的讨论交流中杨先生嘱我为其作序,慌愧之余受命主要是为了表达杨先生的作品对我人生的启悟。

杨先生是威海人,生于斯长于斯,其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摄影也都是以威海为中心,那份对故乡的炙热情怀尽情流露在对威海的景、人、物、史的每个记录中。杨先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描写街头景致还是述说邻里往来无不是用情至深,既不愤世嫉俗也不颓废无助,用最大的理解与宽容来述说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人生命运,每个喜欢杨先生的作品的读者都会被文中充溢的人文情怀所感动。

杨先生从政府官员下海经商,在经商的同时成为笔耕不辍的作家、名品不断的摄影家,他的作品由记录他的人生历程尤其是身份转换带给他的思考,又逐渐扩展至威海殖民时期到当代大的时间跨度中的历史事件,如威海与一战华工的历史联系、威海卫香港警察的起始与现状、威海英商家族的跌宕沉浮、威海地区的道教的发展与兴盛、道士丘处机对政治势力的利用与影响,贯穿庞杂内容的主线是他不断的追寻和考问:人生的意义何在?在历史的轨迹中个人价值几何?他的文字就是他不断探索、寻求的历程的记录。

可能杨先生已经找到了他自己的答案,在人生经验和作品的不断累积的基础上,他的作品开始摆脱描述个人际遇和个别事件的局囿,也不再局限于抒发个人的人生体悟,为展开威海的宏大历史画卷,杨先生约合了政治、经济、地理、军事、历史、考古、方志、档案等各方面相关知识,以炙热的情怀和力量去收集资料,深入研究、潜心打磨,从远古时期开始直至当代的宏阔历史背景下,撷取威海发展史中一个个闪光点,展现出威海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当地文化等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和结果,最终带给了读者这样一本《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

相信每一位喜爱威海的美景和风土故物,对威海的历史和现况感兴趣的读者都会通过阅读本书而受益。

王睿

2013年10月9日

后记

一篇读罢头飞雪

我的这部书稿完成后,时任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的姚洪健给予了真切关注。我对初稿修改信心不足时,他一再鼓励我,充分肯定的同时对作品命题、立意和结构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这部作品能有今天,他起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是真正的大笔杆子,因职责使然,在任期间对“海洋战略”和“蓝色经济”研究很深,他的许多思维被我吸收到我的作品中。然而,我没想到,一年后正当稿子要发表之际,他又送来一幅由他为我题写的书法横幅——“一篇读罢头飞雪”。

他的书法如同他的思考、讲话和写作,很见功力,出手不凡。但是我看中的是他对我由党政机关到企业,十几年坚持研究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不断写作中篇或长篇纪实见诸国内高端刊物这个过程的认同。二十年前我走出机关时,血气方刚,锐意进取;二十年过去,今非昔比,年华流逝不堪回首。长期以来,面对商战困境坚持业余调查和写作,丰富人生的同时消耗了时光。姚洪健敏锐观察到,当我的这部作品完成之后,人已届花甲之年,“一篇读罢头飞雪”。作为一种感慨,一种无奈,一种情份,他诚心可鉴难能可贵。令我珍惜的是,不善言表的他竟借喻一代伟人的诗句来放飞思想,传递埋藏在心底的话。

“一篇读罢头飞雪”,出自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这首词作于1964年春,1978年发表后曾轰动一时。有入说此词气压万代,是他晚年诗词中的“压卷之作”。不少论者,曾称它为读史词中的“千古一篇”。其实,是诗人写自己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史书艺术性的表达。诗中用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艺术地浓缩了作者一生的读史过程,不知不觉中满头青丝变为了白发,生动地概括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姚洪健的一帧书法,让我读出了一代伟人的多彩精神世界。

这部作品的写作是我十几年来不断言说威海的积累。在文化大繁荣的今天,《中国作家》杂志社给予了我一次酣畅写作威海的机会。2012年早春的一天,当杂志社的萧立军和任启发老师讲明这个选题的写作要求之后,我真的惶恐不安,信心不足。如果没有长期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研究,没有连续多年在《中国作家》发表中篇纪实的磨砺,无论如何我也不敢接受这次的稿约。因为这个策划创意,对写作者而言是一次具有诱惑力的挑战,即内部设计作为“名家写名城”的一种尝试。首先从山西大同开始,其后是约我写威海。

面对机遇敢不敢干?我当时心里真的没有底,怕盲目上阵骑虎难下。然而,我又心存不甘,舍不得失去写大稿子的机会。于是,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状态下仓促上阵,约稿人前脚走,后脚我就打开电脑动手了。那段时光,起早贪黑,黑白突击,奋战三个月,终于完成了初稿。然而,当我读了朋友对初稿的评价后,真想缴枪当逃兵!

在大家鼓励下我没有缴械。重新校准视野,进行二次创作,最终渐入佳境,找到最佳切入点。期间,我因祸得福——当年春节前脚扭伤卧床数月,有条件静心于病榻上精心改稿,使作品上了一个台阶。

稿子待发期间,因配片问题责编把三审通过的样稿给我修定。为保史实不出问题,我请文登、荣成、乳山三县市方志专家审稿。专题会上,有专家指出,威海属胶东腹地,挖掘历史文化应上溯至东夷时代;还有的提议,昆嵛山为胶东革命根据地,这里曾走出解放军四个军,这与东夷人尚武崇仁有文化上的联系。于是,我又赶紧走三县市搞调查,突击补写了《由“一人弓”到“四个军”》章节,并在《中国报告文学》发表,这次结集把这它收编为第一章。

此间,适逢故宫博物院王睿教授三度来威考察成山头和不夜村。王教授的祭祀文化学术成果使我受益很深,为调查写作境内“砀谷”文化、成山“日主”文化和“不夜城”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整合威海上古历史文化找到了源头和突破口。为此,我又专门补写了《太阳与威海的传说》一节,在第二章中收编为第二节。在此对专家学者的支持深表感谢。

同时,创作期间我始终得到市里和县市区有关领导、专家和老师的帮助,他们是张建军、张建国、张刚、张军勇、张洪浩、刘德煜、李仁海、孙建军、赵钧波、辛明路、陈宏青、初钊兴、张启明、姜宗怀等。在此鞠躬以谢。

我高中同窗邵蓬是“三审样稿”第一读者,他在充分肯定和指正之后,对补写章节提出中肯建议。在此一并言谢。

同时,在文稿待发期,摘要在《威海文艺》连载;刊后,经读者提议,又在百姓热读周刊《最威海》全文连载。值此一并言谢。

杨机臣

2013年9月13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力求系统和真实文学地表达威海历史文化沿革内容的作品,其认真用力的态度和对于故土的浓厚情怀表现得显著而强烈。所以,这是赋予历史文化以文学性的表达,也是向历史文化靠拢倾诉的情怀抒发,有着丰富的有关威海前世今生的信息和个性的意蕴特点,既不易得,亦不枯燥,是人们接近和了解威海很好的文学读本,是以文学的方式真实面对书写地方史志的可喜收获。

——李炳银

杨先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描写街头景致还是述说邻里往来无不是用情至深,既不愤世嫉俗也不颓废无助,用最大的理解与宽容来述说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人生命运,每个喜欢杨先生的作品的读者都会被文中充溢的人文情怀所感动。

——王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8: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