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在何处
从前有座山,山上没有庙,只是长满了松树,以及一片一片的竹子。山下面,住着一户人家,姓嵇。这嵇姓人家虽称不上巨族,非高门大户,然家境还算殷实,日子过得还算充裕,在四邻八乡颇为有名,自从出了个大名士嵇康后,可就更有名了。
此地属谯国铚县,曹魏豫州所辖。听人讲,他们嵇家本不住在这儿,之前也不姓嵇。“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还有一说,却是这嵇山原不叫作嵇山,皆因嵇家迁来居住,又有些名望,慢慢地,山便改叫成了嵇山。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不去过分刨根问底、寻根求源的话,究竟是先有嵇山后有嵇姓,还是先有嵇姓人家后有山日嵇呢?对此,嵇康本人不置可否,觉得无论是人之名姓,还是山川地名,都不过是符号,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甚而至于无中生有,似有若无。有和无、虚和实之间,实在没啥严格界限,怎么着都行的。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黄初四年,也即公元223年。在兄弟们中,他最小,排行老三。长兄要大他近二十岁,仲兄嵇喜,大他六岁。其父叫嵇昭,曾做过曹魏的治书侍御史,督办军粮。嵇昭特别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对他寄予了厚望,可惜在嵇康尚不满周岁时,他就辞世了。
“昔蒙父兄祚,少得离负荷。因疏遂成懒,寝迹北山阿。”在母亲的精心抚育和兄长们的关爱、呵护下,少年嵇康生活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他天赋异禀,聪慧非常,“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工诗文,精音律,善弹琴。又“性绝巧”,连铁匠活儿都会。至于其仪表容貌,更是了得。“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有见者感叹:“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这般出类拔萃、超凡脱俗之人,想不惹人注目、不愿出名都难。
大约在嵇康十八岁那年,仲兄嵇喜以“秀才”的身份从军,人镇北将军府。彼时吕昭为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务,领冀州刺史,对嵇喜非常赏识、器重。眼见自己仕途顺利,薪俸越挣越多,又见自己所居的河内山阳一带富庶发达,胜过老家铚县不少,嵇喜即动员全家都搬来,一起过更舒服的日子。嵇康遂同全家人北迁,在山阳城外筑庐而居。
山阳北倚太行,南临黄河,距京师洛阳百余里。嵇康很喜欢这地方。平日里他潜心学问,著书立说,闲时则优游山水,寄情自然。更主要的是,嵇康在这儿结识了多位好友。一帮人聚在一起,或谈玄论道,吟诗作赋,或纵酒高歌,操琴鼓瑟,啸傲林泉。如此隐逸、洒脱、神仙般的日子,正是他平生所求,一世所愿。
这样过了五六年时间,因为一个小小的机缘,嵇康来到了京师洛阳。其时他已著完《养生论》、《答难养生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明胆论》等篇什,在河内小有名气,备受称赞。及至他到洛阳后,因其出众的外貌、非凡的风度、机智的谈锋、犀利的论辩,立刻引起了轰动,“京师谓之神人”。
尤其是时任吏部尚书的何晏,简直觉得此人快赶上自己了。这一位系汉大将军何进之孙,父亲早逝,当年曹操做司空时,纳其母并一块儿收养了他。何晏少时聪慧过人,曹操甚爱之,视同己出。成年后,他又娶了曹操的亲生女儿金乡公主为妻,赐爵为列侯。人尚主,却依然好色,故在魏黄初时,何晏无所事任。等到魏明帝曹叡继位,也因其浮华被抑,仅授冗官。直至正始初,何晏曲合于大将军曹爽,才被用为散骑侍郎,累迁侍中、吏部尚书。平心而论,何晏确实是个大才,在仔细研磨老庄之后,立论“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又与夏侯玄、王弼等人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被称为“正始之音”。若说何晏为当时的玄学之祖、清谈之首,亦不为过。只是此人太自恋,太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平日里喜欢穿鲜亮衣服、打扮得花里胡哨的也就罢了,还“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直觉得天下谁都比不上他。而若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年纪轻轻、初出茅庐的嵇康居然能得到他的赞许,着实少见,甚至在许多人眼里,实在算是幸运、难得。而且,这“傅粉何郎”不仅认可嵇康的学识、称道他的才气,还十分喜欢嵇康本人,由其做主,将自己夫人金乡公主的侄女、沛王曹林的女儿——长乐亭主许配给了他。嵇康因此与曹家有了姻亲,成了曹操的孙女婿,跟曹魏宗室扯上了干系。
按照成例,凡与宗室公主结婚者,要封官晋爵。嵇康由是先迁郎中,旋即拜为中散大夫,秩六百石。中散大夫掌顾问应对,平常没什么事情,“唯诏令所使”,属于闲散之职。这倒挺适合嵇康的。只是做了这个“官”后,应居洛阳,若再住其他地方不甚合适,嵇康便在洛阳置办下了一处家业,除与新婚妻子长乐亭主居住外,也像他仲兄嵇喜一样,将全家人都搬了过来。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