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日出
审视人类社会,当发现我们的极端错误时是那样令人不安。与此同时,当看见我们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利用智慧、才情所创造出的奇迹,由此想象今后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又真叫人感到敬畏。
因此,有时在日落或者日出的那一刻,我们会暂停尝试弄清楚许多问题:我们从哪里开始走入了迷途?我们为什么会走入迷途?世界上所有的孩子真的都相信人类有能力做出最好的东西吗?
我们不可能列举出世界上所有的不足和错误,那要几本书才能写完,但我相信你已经能够列出很多我没有提到的错误和不足。
一些人觉得列举出这些错误和失误毫无意义,我们只关心自家的“门前雪”,而不用去管他人的“瓦上霜”。但不管怎么样,也许更多的人会愿意认同以下这一点,即现在这个蓝色的星球是我们共同拥有的,我们都是这个星球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我们拥有的地球。
什么东西能够主宰、影响世界人类的幸福?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世界上的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好的?这或许有助于证明我们人类本身就是最好的。
我在庐山时还是个孩子,经常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去玩——爬上好汉坡那布满岩石的山岭,那里可以看见险峻的山峰以及逐渐消失在天边的田野村庄。那里几乎是一个静寂无声的世界,离山下有四千英尺远,距离太远了,以致听不见山下的汽车和轮船的声音。在草地上,只有微微的清风掠过我的脸颊,偶尔也会有几只鸟飞过。
坐在那里,我就像一只翱翔在天空的鹰,目光落在了数百英里长的滚滚长江——它从西面落日的云海向苍茫的东方流去。想象的翅膀带着我飞到了南京、上海,掠过我的伟大导师中国,一直飞到地平线的尽头。
我一个人独自坐在那里幻想着将来,你现在就和我一起来想象吧!我们在日落时分,一起坐在那里,坐在岩石上,想象太阳要出来了……我们的将来……中国的未来……美国……整个世界……
·1999年重回中国
1999年4月,我带着我的妻子艾丽来到中国,这是我时隔五十九年后第一次返回中国。由于没有选择随旅游团一起走,因而我精心地设计了自己的旅游线路,这样可以让艾丽更多地到所有我成长的美丽地方走走看看。
我们的飞机离开纽约市,航线向北绕了一个大圈,这条航线的首位开拓者是林德伯格。他的妻子安·莫罗是无线电操作手,她写了一本《向北到东方》的书。那本书使我这个当时十几岁的孩子兴奋不已。正是由于她的书,后来启发我成为一名私人飞行员。
你如果拿一根线,在地球仪上拉紧丈量从纽约到上海的距离,你会发现最短的线路不是直接越过太平洋,而是绕着北极圈走最近。林德伯格夫妇那个时候驾着飞机要停十七个站,一路上不断添加燃料才能飞到上海,而那些燃料是提前用飞机、轮船或者狗拉雪橇运送到飞机场的,这样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在,我们的飞机仅在日本东京停靠一站。在旅途之中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
P125-127
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历史上有三千五百多位历代名人——诗人、帝王、将相等登临庐山,并留下了各类诗词、书画等珍品一万六千多种。庐山凭借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于1996年12月在墨西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当之无愧地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载入了世界遗产保护名录之中。
2001年6月,我在原庐山画院前拍摄照片时,偶然结识了牯岭美国学堂的学生戴比恩和戴靖明父子俩。愉快的交谈结束后,他们送给了我几份有关庐山的老资料。从那时起,我对这些中西文化在庐山的遗存感兴趣起来,此后便有意识地开始了对外国人在庐山的遗存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也一直同他们保持通讯联系。戴比恩的儿子戴靖明2002年被推选为美国的牯岭美国学堂协会的会长。在他的帮助下,我有机会结识了更多的牯岭美国学堂的学生及其后代,与此同时还与牯岭芝罘学校的同学,以及牯岭英国学校、庐山鸡公山美国学校、庐山英美学校的同学取得了联系,甚至还同庐山越南育才少年学校的同学有了接触。这使我对外国人在庐山生活、学习的经历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我深入探索庐山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05年5月,牯岭美国学堂协会决定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举行同学聚会,该协会邀请并资助我参加了这一次聚会。在这次聚会上,我结识并见到了更多的美国朋友,同时也使我有幸成为到美国参加他们聚会的第一位庐山人。随后我还应邀分别到四位原美国学校的同学家中做客并住在他们家里。利用在美国参加聚会和做客的机会,我收集了一大批庐山的老照片和资料,亲耳聆听了他们讲述自己在庐山的许多经历和故事,切身感受到他们对中国和庐山深深的情和爱。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长辈和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中国文联名誉副主席、老作家、老前辈邓友梅先生所给予的提携、鼓励和无私的帮助;感谢保罗·谢瑞茨、希德·安德森等其他外国朋友授权让我翻译他们的书并使用他们的照片;感谢北京外国语学院张珑教授在翻译上曾给予的指点;感谢我的好朋友安格始终如一给予的鼓励并帮助润色了几篇文章,使其大大增色;还要感谢庐山知名学者汪国权老师、庐山作协主席贺伟等给予的帮助和建议。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民建庐山支部主委李霖和庐山新缔宾馆总经理汪建权给予的资金上的支持。我在这里对给予支持、帮助和鼓励的所有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翻译过程中我试图使译文贴近“信、达、雅”翻译原则,译文尽可能贴近原文,在不影响作者原意表达的前提下尽量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反映作者的原意、风格,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本书所涉及的观点和评论不代表译者的观点和评论。作者原文中有些用词与今日不同,望读者甄别。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敬请读者和行家善意地批评、帮助我,今后可能再版时,您的批评和帮助能使我做得更好。
慕德华
2015年1月1日
由希德·安德森著的《庐山——我的香格里拉(精)》系“故乡在中国”丛书之一。作者以调皮诙谐的笔调生动回忆了他童年时代在庐山牯岭美国学堂读书和在中国的成长、生活的经历(包括一段意外邂逅而终身难忘的情愫),并提炼出他孩童时期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影响和熏陶下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全书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包括庐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自然风光、当时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相关照片、童子军照片等等。更难能可贵的是,1999年,作者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再次回到中国庐山“寻根”,其情殷切感人。
“故乡在中国”丛书系目前国内首部整合、出版的,通过外国人的视角反映1926年至1937年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以庐山为主的自然风光、中外交往的回忆录形式的纪实作品。对于丰富20世纪上半叶中外(美)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研究史料,通过外国人的视角反映那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以庐山为主的自然风光,具有不可或缺的史料价值和重要的文化价值。由希德·安德森著的《庐山——我的香格里拉(精)》为该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