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杭州高级中学
1.知识救国思想的启蒙
杭高的前身是养正书塾和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养正书塾是1899年由清杭州知府林启在大方伯圆通寺创办的浙江省第一所官立普通中学,两级师范学堂则是1906年至1908年于浙江贡院旧址改建而成。在五四运动时期,杭高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7年,曾爆发震惊全国的“一师风潮”。浙江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晨光社和湖畔诗社也诞生于此。许多大师都曾执教于此,如经亨颐、李叔同、夏丐尊、陈望道、马叙伦、鲁迅、蒋梦麟等。杭高以“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为教育理念,在优美的校园中有丰富的人文景观,齐全的教学设备,强大的师资阵容,培育出许多骨干精英,其中不乏科技文化领域的卓越人才,如姜立夫、陈建功、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潘天寿等。正如杭高校歌云:“人文蔚钱塘,多士跻跄趋一堂。学共商,道分扬,进德修业之梯航。树人树木堪同况,翠柏夹道兮永相望,励我学术拓我荒,愿与世界相颉颃,黾勉黾勉期勿忘,发扬三民主义为国光。”在此,赵松乔如鱼得水,贪婪地吸吮着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新文化,他的体魄、知识和道德品质,就如校园中的翠柏迅速地茁壮成长。
据他杭高旧时同学的回忆,在松乔宿舍的床边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想找我,请在晚上十一点半钟。其他时间概无空闲。”吴恕三是松乔杭高的同学,他说:松乔是浙江东阳人,这地方有三大名声:一是盛产金华火腿,二是人才辈出,三是民风艰苦朴素。平时常以此赞誉松乔的才学与苦读精神,这也是老师喜爱、同学佩服他之处。
松乔在他的自传中叙述当时的学习与生活景况:“1934年夏,考人杭州高级中学。……身体充分发育了,团体生活习惯了,知识也逐渐开展了。那个时期,对国家的危难,人民的疾苦,已渐有所感。不过最强的情绪,还是发狂似的求知欲与虚荣的要强心理。凭借着少年特有的健康,每天得读书14小时左右,星期天及寒暑假是很少不照常工作的。有一事不知,一理未明,必夜以继晷,穷问到底;考试时,如有一门功课屈居第二,也必怏怏不乐。自己一副‘书痴’的气质,已经开始萌芽了。”如此这般地苦学,为他日后的求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防护团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的侵略行动日益加剧,激发了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们的爱国情绪。松乔当时对国家的危难、人民的疾苦已开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当时中学的政治教育是在国民党政府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杭高的历史背景和名气,使当局尤其重视对该校的管理及领导。学生在一年级入学时,要接受为期3个月的军事训练。当时的训育主任是奉化人,他对推行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尤其认真严厉。学校组织了“防护团”,学生们被分组,不但加强体能锻炼,还要学习特别技术,如炸药和枪支的使用,汽车驾驶训练等。赵松乔和同学们的情绪十分高涨,他被指派为训练小组组长。在当时的训练下,松乔在自己的床头张贴着拿破仑的画像,想以拿破仑的英雄气概保卫中华,把日寇赶出中国。据他后来回忆,在学习炸药爆破技术时,他曾想设计一种特殊的装置,以对付日军的地雷,因而曾有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念头。
在现今的杭高校史馆展览厅中,陈列着一本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民国二十五年级的纪念册。内有当年普通科秋季二年级三班赵松乔与同学的照片,其中有后来从军救国,来台后曾担任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的金仲原,及日后成为工程师的张泽圭和地理学家的杨立普。正如当年教务主任在纪念册作序所述:“期于日新又新,以道义相砥砺,于事业相观摩,岁寒可知松柏,板荡乃识忠贞。”
1937年,赵松乔18岁,以优异的成绩从杭州高级中学毕业。
1949年,国共政权移转后,“防护团”被定性为国民党的军统外围组织。赵松乔积极参与的背景被一再审查追究,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后。P27-29
后记(大陆版)
《质朴坚毅——地理学家赵松乔》大陆版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源地,自1897年建馆以来,各界精英云集。在出版界享有盛誉。而商务印书馆对我个人来说则又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对父亲学术生涯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两位导师,中国地理学先驱竺可桢先生和其高徒、中国人文地理开山大师张其昀先生都曾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过,编著了多种引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书刊。也正是在商务印书馆,我父亲在1963年翻译出版了现代地理学权威名著《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在这本书中,他写下了在当时颇受非议,现在却证明十分击中时弊的“译者前记”,为中国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史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史料。我为自己能有机会在这家厚载学术、历史和文化的出版社,出版父亲生平传记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三年前,在海外收到大学老同学发来的电子邮件,引发了我寻根父亲学术生涯的念头。在这三年的寻根问底中,我认识到父亲的科学人生是在名师的指导之下,伴随着世界和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而成长的。我明白了父亲为何从研究人文地理开始,转而研究自然地理,后又转向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并在耄耋之年又向综合地理系统研究进军。在这寻根问底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父亲的一生是以国父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质朴坚毅”为其行动准则的。质:质直,朴:朴实,坚:坚强,毅:弘毅。质直朴实: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坚强弘毅:是精益求精的精神。“质朴坚毅”,是先辈知识精英们和父亲这代人在上个世纪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中,坚守自己信念,坚持立世原则,从而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所存,
三年后,2014年6月,《质朴坚毅——地理学家赵松乔》在台湾文化大学董事长张镜湖先生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由华冈出版社出版。台湾文化大学是张其昀先生亲手创办的,现董事长张镜湖先生是其独生子。张镜湖先生和我父亲不仅是上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史地系的先后同学,而且还是美国克拉克大学地理研究院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先后期的博士研究生。1989年,他们两人共同开创了海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之先河,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
在《质朴坚毅——地理学家赵松乔》大陆版问世之际,我要感谢商务印书馆对出版此书的支持,并感谢商务印书馆教科文中心主任田文祝先生、科技编辑室主任李娟女士对此书的编辑付出的辛勤劳动。
最后要说明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因时事变化以及亲友同仁们的建议,大陆版《质朴坚毅——地理学家赵松乔》在一些地方略做了更改和变动。
赵旭法
2015年盛夏于北京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第一篇 渊源·家世·姻缘情(1919-1938)
第一章 故乡与家世
1.东阳县巍山镇
2.北宋魏王赵匡美之后
第二章 父亲赵宝卿
1.宝卿和翠莪
2.东阳中学第一届毕业生,民国后官考第一届县长
3.开办律师事务所,任职国民政府司法部门
第三章 赵氏三兄弟
1.手足情深
2.大弟--江南笛王赵松庭
3.小弟--物理学教授、声学专家赵松龄
第四章 鹣鲽姻缘情
1.李品芳·李福简·李含英
2.朱熹·朱一新·朱祖芬
3.朱谦华
第二篇 浙东学子成材路(1931。1948)
第五章 东阳初级中学
第六章 杭州高级中学
1.知识救国思想的启蒙
2.防护团
第七章 浙江大学史地系
1.黄膺白奖学金
2.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
3.浙江大学史地系系主任张其昀
4.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校园生活
第八章 浙江大学史地学部
1.导师张其昀:中国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
2.《遵义新志》
3.叶良辅教授与《瀚海盆地》
4.学衡派与《思想与时代》
5.妻子谦华万里寻夫到贵州
第九章 漂洋过海留学北美
1.到美国去
2.美国地理学研究重镇--克拉克大学
3.盖伊·伯纳姆索引
4.美国的留学生活
5.加拿大的哈佛--麦吉尔大学
6.归来
第三篇 风雨教学科研人生路(1949-1978)
第十章 留学归来
1.年轻的教授
2.暴风雨前的浙大
3.浙大解聘
第十一章 金陵女子大学
1.地理系系主任刘恩兰
2.“南京都市地理初步研究”
第十二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
1.中国地理研究所
2.老校长的邀请
3.锻炼成一位真正的地理工作者
4.农业地理
5.外国地理
6.中庸之道和好人政府
第十三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1.搬迁北京
2.《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
3.治沙工作与“中间突破,两头开花”
4.敦煌不用搬迁
5.地理学经典译著--《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6.北京地理研究所沙漠室与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
第十四章 在劫难逃的“文化大革命”
1.首当其冲
2.“牛棚”生活
3.湖北潜江“五七干校”
4.春寒乍暖时
第四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79。1995)
第十五章 走向学术生涯的高峰
1.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2.中国干旱区研究
3.中国综合地理系统研究
4.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第十六章 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1.接待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沙漠代表团来访
2.再次走出国门
3.国际学者专家对赵松乔的评价
4.结识美国著名作家路易斯·拉莫尔(Louis L’Amour)
第十七章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
1.台湾文化大学
2.台湾文化大学董事长张镜湖博士
3.第一位大陆访台学者
4.“我看台湾”
尾声
1.与妻子谦华在美国
2.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不展眉
3.和女儿在美国的日子
4.我还有很多计划
附录一 赵松乔主要生平活动年表
附录二 赵松乔主要著作目录
附录三 赵松乔手稿(节选)
附录四 赵松乔文稿(节选)
附录五 缅怀赵松乔先生文稿(节选)
后记(台湾版)
后记(大陆版)
赵旭沄女士历经数年。在研读了赵松乔先生的所有论著及相关文献.走遍了赵先生足迹所至的万水千山,访问了所有能够见到的赵先生的亲友、同事、同学和学生的基础上,完成了《质朴坚毅——地理学家赵松乔》一书。这是一部饱含儿女深情的人物传记,又是一部置身事外的当代中国地理学客观史记。2013年初春我在台湾文化大学讲学时就有幸拜读此书的手稿,这个大学是赵先生的恩师张其昀创办的,此时、此地读此稿,别有一番感慨。该校华冈出版部在2014年6月出版了此书的繁体字版,海外华人得以先睹为快。现在商务印书馆又出版其简体字版,使大陆读者也能方便地参阅,我以为是具有显著现实意义的。这部著作鲜活地展现了赵松乔先生的生平事迹,我从中读出的则是赵松乔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光大.正是其现实意义所在。
什么是赵松乔精神?“质朴坚毅”是其大端。赵先生的学术生涯,好比“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然而他“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终修得丰硕正果,乃至曾昭璇教授称他“国宝奇才我赵公”。赵先生人生和家庭也屡遭不幸,但他总能以顽强毅力和勃勃生机从容以对。黄秉维先生说:“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重大挫折以后,迅即恢复生机:在笔砚之间,勤勤不息。”赵先生不同凡响的勤勉、认真、执着和谦虚,在地理学界有口皆碑,他也常常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自勉。
赵松乔精神的另一大端当属科学精神,其一为“求是”精神,其二为“致用”精神。作为老浙大人,赵先生对“求是”的校训和竺可桢校长“只问是非,不问功利”的教导铭记于心,身体力行。这在赵先生《地理学性质的透视》“译者前记”里有精彩的体现:“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上及具体工作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许多地理工作者对这些问题知难而退,避而不谈。亦有少数地理工作者大胆下过结论.但终嫌资料欠缺,论据不足,‘压服’的成分多,‘说服’的成分少。所以,地理学界在方法论上依然呈现某些混乱的状态,还带有一点萎靡的情调。”赵先生在指出此书“值得一读”的同时,也批判了作者的“夜郎自大”。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的这些尖锐批判.今天看来还是那么地切中时弊。在“致用”方面,赵先生一直坚守从竺可桢和张其昀师传下来的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精神,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无不体现出这种取向。
赵松乔精神中值得地理学者们传承的还有“统一地理学”的精神。他早就在思索地理学中“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是否截然分开,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是否截然分开,探讨科学法则还是阐述个别事例”之类的问题。自己的研究也一直“‘自然’和‘人文’以及‘空间’和‘时间’能较好融会贯通”。专著Geography of China:Environ-ment,Resource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和《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就是这种“统一地理学”精神的典范。赵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本书都有真实、生动的表述。我作为赵先生培养出来的第一个博士,感同身受,相信以上文字能代表所有赵门弟子的感怀:“先生不死,精神还在”。
我们也热切希望年轻的地理学者都来读读此书,吸取为人、为学的精神养料,是为序。
蔡运龙
2015年6月23日于北京大学
赵旭沄编著的《质朴坚毅(地理学家赵松乔)》包括赵松乔先生的生平家事、求学生涯、科研经历及国际交流活动等内容。涵盖了赵松乔先生的学术生涯、科学精神和学术成就,以及邀请他首访台湾的历程。通过列举赵松乔先生的著作以及赵松乔先生的生平往事,回顾了赵先生的诸多学术贡献,包括中国农牧交错地区(带)的划分、我国沙漠和戈壁的分类研究、将荒漠化概念引入我国干旱区研究、提出我国治沙战略、推翻莫高窟(千佛洞)将被沙丘埋压的说法等。赵松乔先生“打破传统、开拓未来”的精神,“出成果、出人才”的理念,“地理学家不仅要有视力,更要有眼光”的教诲,都是我们需要不断传承的精神财富。
赵旭沄编著的《质朴坚毅(地理学家赵松乔)》力图更真实地还原赵先生的人生旅程,展现他辛勤耕耘、爱国敬业、服务社会的广阔胸怀以及淡薄名利、遇难不惧、坚强不屈的高贵品格。在地理学研究中则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重视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空间”(地理学)和“时间”(历史学)密切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等。赵先生非常重视结合实际.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