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风明月旧襟怀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许石林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居移气,环境对人的性格影响是很大的。上古陕西这个地方,民性骠悍勇猛,气性刚烈,所以秦国的军队之所以能练成虎狼之师,不完全是商鞅变法的结果,更主要的就是这种人所属的地域性格。虽然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浸淫,但秦人的性格中总还有那种坚硬的东西。善驾驭者,或以柔克之,或以更加刚猛之法制之。清初顾亭林居陕西,他发现,这个地方的人,常常因为没什么现实利益的事,甚至为一句闲话而发生争执,负气健讼。如果官府有什么问题处理不当,老百姓就会一直对抗纠缠。但是遇到类似交粮纳税、修桥补路、服役听差这种事情,他们却普遍积极。比如蒲城县,“民皆踊跃急公,示期开征,皆自封投柜,不过旬月,即十完八九。”再比如蓝田县,“民虽甚贫皆负薪好学,人官则清忠见表,即椽吏亦矫矫有声。”这句话说明了这个地方的人,穷而不忘读书,而一旦做官,多数人可以成为受朝廷表彰的好官,即便是当一般的胥吏,也很有格调。

但即便是陕西,民风也不是整齐如一的。至清代,陕西某地还有这类怪异的民风——

相传在陕西某县,凡是朝廷派往的新任官员一上任,那些平日里喜欢作奸犯科干坏事的泼皮无赖和不法之徒,都会给新官老爷一个下马威。他们通常的做法是:众不法之徒选出一个愿意去死的泼皮烂娃,将其绑到县衙,请求新官老爷将这个人处死。这是要试试新官老爷的手段如何。不管这个愿意去死的泼皮怎么死,他的家属将由其他泼皮共同照顾抚养,此所谓盗亦有道。

泼皮们要求官府一定要用残酷的刑法将其致死,否则新官会遭到众人的耻笑,并为全县的泼皮们所轻慢。就因为他们知道你的手段不够“残火”,他们才敢放大胆胡作非为。他们一胡作非为,整个地区就别想安宁,甚至还会祸及邻境。所以,新到任的官员一般都很重视怎样与泼皮们打好这一仗。有的官员让衙役们将赴死的泼皮当场杖毙;有的将赴死的泼皮装进木笼子里浸水而死。这些酷刑,一般人闻之无不胆寒齿震,但泼皮们却哄堂大笑,他们嘲笑官员没创意,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有的官员用当地所产的石灰当众将泼皮呛死,众泼皮又是一阵轻蔑的哄笑:“技止此耳!”还有一个官员命令衙役们将泼皮活活钉死在城门楼上,不料,受死的泼皮先嘲笑:“算你狠,但还不够新颖。”

这些泼皮,真可谓无赖到顶了。

有一年,一新官上任,正值夏天,天气酷热。果然,众泼皮自缚一人至县衙前试刑。这个新官老爷不怎么爱说话,他命人牵来了一头大肥猪,将猪背上最硬的鬃毛全部拔了下来,又将送死的泼皮的裤子扒下,把猪鬃一根一根地插进他的尿道。众泼皮哗然,认为这个新官老爷很变态,稍稍有点害怕的意思。但是,那个被插猪鬃毛的泼皮却渐渐适应了,轻蔑道:“嘿!不过如此嘛。”

官员大怒,命令下属将猪进行开膛并取出内脏,然后将送死的泼皮缝进猪的身子,仅让他露出脑袋,最后将人猪抬出去放到烈日下暴晒。泼皮饥饿,就给他喝酱油、吃咸菜。没两天,人猪俱腐,蝇虫蛆蠕聚其上,臭熏数十里。这样一来,泼皮们才真正感到害怕了,他们知道来了个真正“算你狠”的新老爷,于是个个收敛了嚣张气焰,乖乖地当老实人去了。一县安堵,无窃盗,无抢劫,阖境大治。百姓人家没有特别的事,不履公门。官员们除了日常的公事,几乎没有突发事件可忙活。

这个新任官员到任前,就已熟读了本地的地方志,了解了民风民情。对于泼皮们的行为,他的内心早已有了种种的应对预案。正所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

风俗民情,自来有之,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它的存在有没有道理,如果它实实在在让你遭遇了,你就应该实实在在面对,否则解决不了问题。当官的窍门,古人说得明白,就是要“耐得烦”。“入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是古代官员都懂的常识,有了这个常识,就有了准备。凡事“预则立”,至少不至于闹笑话、犯忌讳,也不会闯祸。P1-3

书评(媒体评论)

鲍鲲山:

许石林的学问好,读了不少书,还没有冬烘气,文字恣肆而收敛自如。今天多少所谓学者教授,除了会写“论文”,一句有意味有趣味有人味的话都说不出来。更重要的是,许石林有价值观,他的文章不违背天理——要知道,今天多少名流作家,舞文弄墨,专门违逆天道,坏人心术!

楚狂儿:

许老师的书我可以浅尝,可以精读。广见闻,知风俗,是浅尝。而贯彻始终的民胞物与之情怀,存亡续绝之心声,春风化雨之教化,才是许老师文章感人之所在。

高小龙:

就所谓文人的德行和格调来说,许石林是深圳文人中最有学识、最低调、最不装者。

目录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天欲义而恶不义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必也使无讼乎

剥了不孝子的皮

传说中的微服私访

从无用处读书

德不孤,必有邻

低调养生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前贤的变通

蜂农与皇帝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古代不许官员包二奶

唐代一宗投毒案

古代贪污和反贪污

皇帝罪己——批评与自我批评

古代戒奢靡

王朝末季的神经质

古人薄葬

教子有义方

廉谨家风

古人纳妾的真正原因

关键时候不掉链子

官二代的幸福生活

国奢示之以俭

先知利害,察於祸福

翰林院的鸟事儿

上古的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拘儒不可与谈玄,腐儒不可与论道

居卑守微

古代为什么严重鄙视役隶?

那时的西北风能喝

男人是面子,女人是里子

你见过嘴上腐败的人很廉洁吗?

宁停丧,不留双

清每不敌要,可恨!

仁者爱人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申包胥的国恨 伍子胥的家仇

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

你可能冤枉了宋太宗

薯叶·蓬子

他的愤怒你永远不懂

听人劝,吃饱饭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退隐不是缩首

万卷书开真富贵 百城坐拥小神仙

亡国与役处

女不上坟——清明节民俗禁忌臆说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有关法律的话题

无规矩不成体统

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幸福的福,幸福的幸

胸襟气度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母亲节”说中华传统女德

一桩因“吃不惯”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因果报应以警愚俗

谀优和谏优

中国人为何穿不了中式服装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兼议网络祭祀的文化依据

序言

自然气盛

这已经是我为许石林先生的书所写的第三篇序了。

必须说一下这段奇妙的历程。许石林先生年长我二十岁,对于我来说,他的身份可谓亦师亦友。认识他的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这些年来,我对这个世界的很多认识,是许先生教给我的。他一直以朋友之礼待我,并不觉得我是后辈。人前人后,他对我从不吝惜赞誉之词。相识没几年,他有一本新书要出版,命我执笔写序。我当时略感意外,因为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以他的名气,自序足矣;另外,以他的广阔交游,亦完全可以找到更有名气的人来写序。

许先生没有向我解释原因,我也没有多问,因为我把这视为许先生对我的认可与鼓励。于是一切顺理成章,才有如今这三篇序文。这些序文写得如何,自然不是我自己应该去置喙的,但让我感到开心的是,自己所序的几本许著销量都很好,尤其是《桃花扇底看前朝》,出版不到一年就加印了六次,足见许著受欢迎的程度。

许先生文字的影响力,自然不用我多费口舌去叙述。不过,关于其文与其人,则是可以一说的。许先生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有着蓬勃的生气,嬉笑怒骂,挥洒自如,阅读的时候令人忍俊不禁,掩卷之后又足深思。许先生是以气驭文的典型。古人论文,看重一个“气”字。章太炎先生说:“自唐以来,论文皆以气为主。气之盛衰,不可强为。大抵见理清,感情重,自然气盛。”是的,文章要气盛,不是靠鼓出来的,这与作者的为人紧密相连,勉强不得。按照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如果作者是一个“见理清、感情重”之人,那么他就具备了文章气盛的条件。

许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今年年初,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因为一场事故而急需用钱,许先生知道了之后,非常关切此事,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提醒他的侄子记得出一分力,因为其侄曾经受过这位朋友的帮忙。事情解决之后,许先生还帮那位朋友张罗事情,为的是提振朋友的精神状态,而那位朋友也表现得非常出色。许先生事后打电话给我,非常开怀地告知我此事。如此义人,其文章气盛,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对于那些不善之行,许先生每每怒目圆睁,厉声斥责。看着他的这些举动,再读他这些酣畅淋漓的文字,我们或许会觉得许先生是快意人生之士。然而这只是许先生的一面而已,熟悉他的人知道,在那些生气蓬勃的举动或文字背后,是一个非常懂得忍耐与包容的许先生。

在我的印象中,当许先生面对后辈的失礼数甚至冲撞,又或是遭到朋友的误解时,他总是能够大而化之,令人感佩。我一直认为,《论语》里最难做到的一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然而里面所包含的内容之多、对人的要求之高,是难以想象的。在现实世界中,许先生让我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温度。

在一次聊天中,许先生告诉我:“人生快意之事,其实是不多的。”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不是在慨叹人生不能快意,而是在提醒我,让我在人世中不要逞气行事。他的这番言语,让我想起了《左传》里的一个故事。

鲁宣公十五年,楚国军队围困宋国都城,宋国向晋国告急。因为晋、宋订有盟约,所以晋侯希望派兵救宋。这个决定符合道义,但也很危险,因为在此前晋、楚两国的邲之战中,晋国惨败,元气尚未恢复,如今又要与强敌开战,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时候,晋国大臣伯宗对晋侯说:“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

出兵救宋,晋国社稷可能出现重大危机;若不救宋,晋侯恐将遭到天下人的耻笑。最后,晋侯听取了伯宗的意见,选择了不出兵,而是派人向宋国传达消息说:“晋国倾全国之兵来救,快要来到了。”这时候,楚、宋双方也已经不堪战事之苦,两国停战议和,这是后话。在这个事件中,晋侯为了社稷,可谓真正做到了“国君含垢”。

我们看历史,总是容易记住那些意气风发的举动,而往往忽略了像晋侯这种含垢忍耻为人群谋福祉的行为。许先生似乎是在用他的言行告诉我,这种历史眼光实在要不得。

其实如果我们细心留意历史,就不难发现,那些因图一时之快而日后追悔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也说明,《论语》里简单的一句“言寡尤、行寡悔”,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境界。因此,我们仅仅坚执是非,或许是不够的,我们还须细究事情的曲直,这意味着需要多一分的忍耐或包容。许先生以气驭文,是因为他心中有守持,辨是非。在生活中,他不以气夺人,是因为他总能思虑到各种曲折的情况。这看似很不相同的两点,其实都是他“见理清、感情重”这一特质的自然体现。

无论是立身还是为文,许先生都臻于一种“自然气盛”之境。

和《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样,《清风明月旧襟怀》也是在说“旧”的人或事。值得一说的是,许先生爱古,但并不薄今。其实所谓“古今”,不过指时间的一种变化而已,无论时间怎样推移,世界怎样变幻,人群依然都需要一些不变的常道。许先生的著作,注重揭出这些常道。然而若是纯然论道,那未免太枯燥了,这当然不会为许先生所取。唐人李德裕说:“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常道如日月,万年不变,然而日月照耀下的光景则不同,它们各具精彩的面目,值得我们细细观赏。  要知道这些光景如何,去品读许先生的文字无疑是一条上好的途径。

内容推荐

许石林著的《清风明月旧襟怀》是《桃花扇底看前朝》的姊妹篇,作者以睿智机敏的视角,选择并阐释了几十则中国古代历史典故,钩沉绵密得当,语言敦厚诙谐,有《世说新语》之韵味。

作者善从一字一事生发故事,勾连今昔,重新演绎旧事典故,令人耳目一新,字里纸外,皆成妙谈。

编辑推荐

作者许石林以睿智机敏的视角,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帝王,下至文官武将、黎民百姓,皆不在话下;小到个人慎独功夫,大到社会建制,提笔即成;钩沉绵密得当,语言敦厚诙谐,有《世说新语》的韵味。作者善从一字生发故事,勾连今昔,重新演绎旧事典故,令人耳目一新。字里纸外,皆成妙谈。

《清风明月旧襟怀》深具民胞物与之情怀,以祖先的目光照进今日的现实语言诙谐,情感敦厚,堪称当世之《世说新语》。周有光、霍松林、冯其庸、叶嘉莹、尚长荣、鲍鲲山倾情推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