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居移气,环境对人的性格影响是很大的。上古陕西这个地方,民性骠悍勇猛,气性刚烈,所以秦国的军队之所以能练成虎狼之师,不完全是商鞅变法的结果,更主要的就是这种人所属的地域性格。虽然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浸淫,但秦人的性格中总还有那种坚硬的东西。善驾驭者,或以柔克之,或以更加刚猛之法制之。清初顾亭林居陕西,他发现,这个地方的人,常常因为没什么现实利益的事,甚至为一句闲话而发生争执,负气健讼。如果官府有什么问题处理不当,老百姓就会一直对抗纠缠。但是遇到类似交粮纳税、修桥补路、服役听差这种事情,他们却普遍积极。比如蒲城县,“民皆踊跃急公,示期开征,皆自封投柜,不过旬月,即十完八九。”再比如蓝田县,“民虽甚贫皆负薪好学,人官则清忠见表,即椽吏亦矫矫有声。”这句话说明了这个地方的人,穷而不忘读书,而一旦做官,多数人可以成为受朝廷表彰的好官,即便是当一般的胥吏,也很有格调。
但即便是陕西,民风也不是整齐如一的。至清代,陕西某地还有这类怪异的民风——
相传在陕西某县,凡是朝廷派往的新任官员一上任,那些平日里喜欢作奸犯科干坏事的泼皮无赖和不法之徒,都会给新官老爷一个下马威。他们通常的做法是:众不法之徒选出一个愿意去死的泼皮烂娃,将其绑到县衙,请求新官老爷将这个人处死。这是要试试新官老爷的手段如何。不管这个愿意去死的泼皮怎么死,他的家属将由其他泼皮共同照顾抚养,此所谓盗亦有道。
泼皮们要求官府一定要用残酷的刑法将其致死,否则新官会遭到众人的耻笑,并为全县的泼皮们所轻慢。就因为他们知道你的手段不够“残火”,他们才敢放大胆胡作非为。他们一胡作非为,整个地区就别想安宁,甚至还会祸及邻境。所以,新到任的官员一般都很重视怎样与泼皮们打好这一仗。有的官员让衙役们将赴死的泼皮当场杖毙;有的将赴死的泼皮装进木笼子里浸水而死。这些酷刑,一般人闻之无不胆寒齿震,但泼皮们却哄堂大笑,他们嘲笑官员没创意,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有的官员用当地所产的石灰当众将泼皮呛死,众泼皮又是一阵轻蔑的哄笑:“技止此耳!”还有一个官员命令衙役们将泼皮活活钉死在城门楼上,不料,受死的泼皮先嘲笑:“算你狠,但还不够新颖。”
这些泼皮,真可谓无赖到顶了。
有一年,一新官上任,正值夏天,天气酷热。果然,众泼皮自缚一人至县衙前试刑。这个新官老爷不怎么爱说话,他命人牵来了一头大肥猪,将猪背上最硬的鬃毛全部拔了下来,又将送死的泼皮的裤子扒下,把猪鬃一根一根地插进他的尿道。众泼皮哗然,认为这个新官老爷很变态,稍稍有点害怕的意思。但是,那个被插猪鬃毛的泼皮却渐渐适应了,轻蔑道:“嘿!不过如此嘛。”
官员大怒,命令下属将猪进行开膛并取出内脏,然后将送死的泼皮缝进猪的身子,仅让他露出脑袋,最后将人猪抬出去放到烈日下暴晒。泼皮饥饿,就给他喝酱油、吃咸菜。没两天,人猪俱腐,蝇虫蛆蠕聚其上,臭熏数十里。这样一来,泼皮们才真正感到害怕了,他们知道来了个真正“算你狠”的新老爷,于是个个收敛了嚣张气焰,乖乖地当老实人去了。一县安堵,无窃盗,无抢劫,阖境大治。百姓人家没有特别的事,不履公门。官员们除了日常的公事,几乎没有突发事件可忙活。
这个新任官员到任前,就已熟读了本地的地方志,了解了民风民情。对于泼皮们的行为,他的内心早已有了种种的应对预案。正所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
风俗民情,自来有之,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它的存在有没有道理,如果它实实在在让你遭遇了,你就应该实实在在面对,否则解决不了问题。当官的窍门,古人说得明白,就是要“耐得烦”。“入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是古代官员都懂的常识,有了这个常识,就有了准备。凡事“预则立”,至少不至于闹笑话、犯忌讳,也不会闯祸。P1-3
鲍鲲山:
许石林的学问好,读了不少书,还没有冬烘气,文字恣肆而收敛自如。今天多少所谓学者教授,除了会写“论文”,一句有意味有趣味有人味的话都说不出来。更重要的是,许石林有价值观,他的文章不违背天理——要知道,今天多少名流作家,舞文弄墨,专门违逆天道,坏人心术!
楚狂儿:
许老师的书我可以浅尝,可以精读。广见闻,知风俗,是浅尝。而贯彻始终的民胞物与之情怀,存亡续绝之心声,春风化雨之教化,才是许老师文章感人之所在。
高小龙:
就所谓文人的德行和格调来说,许石林是深圳文人中最有学识、最低调、最不装者。
自然气盛
这已经是我为许石林先生的书所写的第三篇序了。
必须说一下这段奇妙的历程。许石林先生年长我二十岁,对于我来说,他的身份可谓亦师亦友。认识他的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这些年来,我对这个世界的很多认识,是许先生教给我的。他一直以朋友之礼待我,并不觉得我是后辈。人前人后,他对我从不吝惜赞誉之词。相识没几年,他有一本新书要出版,命我执笔写序。我当时略感意外,因为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以他的名气,自序足矣;另外,以他的广阔交游,亦完全可以找到更有名气的人来写序。
许先生没有向我解释原因,我也没有多问,因为我把这视为许先生对我的认可与鼓励。于是一切顺理成章,才有如今这三篇序文。这些序文写得如何,自然不是我自己应该去置喙的,但让我感到开心的是,自己所序的几本许著销量都很好,尤其是《桃花扇底看前朝》,出版不到一年就加印了六次,足见许著受欢迎的程度。
许先生文字的影响力,自然不用我多费口舌去叙述。不过,关于其文与其人,则是可以一说的。许先生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有着蓬勃的生气,嬉笑怒骂,挥洒自如,阅读的时候令人忍俊不禁,掩卷之后又足深思。许先生是以气驭文的典型。古人论文,看重一个“气”字。章太炎先生说:“自唐以来,论文皆以气为主。气之盛衰,不可强为。大抵见理清,感情重,自然气盛。”是的,文章要气盛,不是靠鼓出来的,这与作者的为人紧密相连,勉强不得。按照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如果作者是一个“见理清、感情重”之人,那么他就具备了文章气盛的条件。
许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今年年初,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因为一场事故而急需用钱,许先生知道了之后,非常关切此事,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提醒他的侄子记得出一分力,因为其侄曾经受过这位朋友的帮忙。事情解决之后,许先生还帮那位朋友张罗事情,为的是提振朋友的精神状态,而那位朋友也表现得非常出色。许先生事后打电话给我,非常开怀地告知我此事。如此义人,其文章气盛,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对于那些不善之行,许先生每每怒目圆睁,厉声斥责。看着他的这些举动,再读他这些酣畅淋漓的文字,我们或许会觉得许先生是快意人生之士。然而这只是许先生的一面而已,熟悉他的人知道,在那些生气蓬勃的举动或文字背后,是一个非常懂得忍耐与包容的许先生。
在我的印象中,当许先生面对后辈的失礼数甚至冲撞,又或是遭到朋友的误解时,他总是能够大而化之,令人感佩。我一直认为,《论语》里最难做到的一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然而里面所包含的内容之多、对人的要求之高,是难以想象的。在现实世界中,许先生让我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温度。
在一次聊天中,许先生告诉我:“人生快意之事,其实是不多的。”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不是在慨叹人生不能快意,而是在提醒我,让我在人世中不要逞气行事。他的这番言语,让我想起了《左传》里的一个故事。
鲁宣公十五年,楚国军队围困宋国都城,宋国向晋国告急。因为晋、宋订有盟约,所以晋侯希望派兵救宋。这个决定符合道义,但也很危险,因为在此前晋、楚两国的邲之战中,晋国惨败,元气尚未恢复,如今又要与强敌开战,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时候,晋国大臣伯宗对晋侯说:“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
出兵救宋,晋国社稷可能出现重大危机;若不救宋,晋侯恐将遭到天下人的耻笑。最后,晋侯听取了伯宗的意见,选择了不出兵,而是派人向宋国传达消息说:“晋国倾全国之兵来救,快要来到了。”这时候,楚、宋双方也已经不堪战事之苦,两国停战议和,这是后话。在这个事件中,晋侯为了社稷,可谓真正做到了“国君含垢”。
我们看历史,总是容易记住那些意气风发的举动,而往往忽略了像晋侯这种含垢忍耻为人群谋福祉的行为。许先生似乎是在用他的言行告诉我,这种历史眼光实在要不得。
其实如果我们细心留意历史,就不难发现,那些因图一时之快而日后追悔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也说明,《论语》里简单的一句“言寡尤、行寡悔”,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境界。因此,我们仅仅坚执是非,或许是不够的,我们还须细究事情的曲直,这意味着需要多一分的忍耐或包容。许先生以气驭文,是因为他心中有守持,辨是非。在生活中,他不以气夺人,是因为他总能思虑到各种曲折的情况。这看似很不相同的两点,其实都是他“见理清、感情重”这一特质的自然体现。
无论是立身还是为文,许先生都臻于一种“自然气盛”之境。
和《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样,《清风明月旧襟怀》也是在说“旧”的人或事。值得一说的是,许先生爱古,但并不薄今。其实所谓“古今”,不过指时间的一种变化而已,无论时间怎样推移,世界怎样变幻,人群依然都需要一些不变的常道。许先生的著作,注重揭出这些常道。然而若是纯然论道,那未免太枯燥了,这当然不会为许先生所取。唐人李德裕说:“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常道如日月,万年不变,然而日月照耀下的光景则不同,它们各具精彩的面目,值得我们细细观赏。 要知道这些光景如何,去品读许先生的文字无疑是一条上好的途径。
许石林著的《清风明月旧襟怀》是《桃花扇底看前朝》的姊妹篇,作者以睿智机敏的视角,选择并阐释了几十则中国古代历史典故,钩沉绵密得当,语言敦厚诙谐,有《世说新语》之韵味。
作者善从一字一事生发故事,勾连今昔,重新演绎旧事典故,令人耳目一新,字里纸外,皆成妙谈。
作者许石林以睿智机敏的视角,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帝王,下至文官武将、黎民百姓,皆不在话下;小到个人慎独功夫,大到社会建制,提笔即成;钩沉绵密得当,语言敦厚诙谐,有《世说新语》的韵味。作者善从一字生发故事,勾连今昔,重新演绎旧事典故,令人耳目一新。字里纸外,皆成妙谈。
《清风明月旧襟怀》深具民胞物与之情怀,以祖先的目光照进今日的现实语言诙谐,情感敦厚,堪称当世之《世说新语》。周有光、霍松林、冯其庸、叶嘉莹、尚长荣、鲍鲲山倾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