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漱玉泉边的李清照,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少女时的一首《怨王孙》,不但轰动京城,也令太学生们倾倒,留下了一段爱情的千古佳话。婚后不久,父亲因党争之祸被谪,她受株连离京,丈夫入狱。后屏居青州,潜心金石学问。“靖康之变”后,她将金石运往江南;灾难接踵而至,先是丈夫病故,继而被诬“玉壶颁金”,金石接连被焚、被劫、被盗,在病危之际又遭遇骗婚公案!她虽一生坎坷,但以高尚情操和脍炙人口的词篇,向我们展示了一代词宗的丰采神韵。作品还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云和文坛雅事,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房贤义、刘敬堂著的《李清照传(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文笔优美,生动感。
生于漱玉泉边的李清照,自幼聪慧,才华横溢,被后人赞称“千古第一才女”“词国皇后”。房贤义、刘敬堂著的《李清照传(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传记小说的形式叙写了李清照坎坷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的出生;以诗词轰动京城的少女时代;与赵明诚青涩的恋情和幸福的婚姻;婚后不久,父亲因党争之祸被谪,受株连离京,丈夫入狱;屏居青州,潜心金石学问;“靖康之变”后,将金石运往江南;灾难接踵而至,先是丈夫病故,继而被诬“玉壶颁金”;金石接连被焚、被劫、被盗,在病危之际又遭遇骗婚公案……
第一章 上苍有意赐她一眼清纯的漱玉泉
第二章 待“开笄”的少女,从半空中飘然而降
第三章 她见到了一位被废了的年轻皇后
第四章 一首新词,轰动了整座东京城
第五章 在古宅中,听到了一首神秘的古曲
第六章 花灯的河流,也有深不可测的暗涌
第七章 太学生终于见到了那个倩影
第八章 梦中谜语,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第九章 书画博士为媒,词女叛经离道
第十章 她终于登上了爱情之船
第十一章 在大相国寺,救下了一只白眼狼
第十二章 一方党人碑,将词女打进了另册
第十三章 宦海风浪,词女经历了悲欢离合
第十四章 屏居青州,金石诗词为伴
第十五章 一枚金簪换得一幅古画;两位名媛斗巧斗富
第十六章 玉雪夫人魂断万岁山
第十七章 金戈铁马惊破后宫歌舞
第十八章 东京第一名媛,用匕首画出一朵芍药
第十九章 丈夫病故,歹人暗算,词女在苦海中挣扎
第二十章 毒蛇吐着信子,袭向昏迷中的词女
第二十一章 留下一首《声声慢》,一代词后走进一座巍巍青山
后记
第一章 上苍有意赐她一眼清纯的漱玉泉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一)
宋神宗元丰元年(1084年)四月初八。
一匹棕色的快马,沿着自历城而来的驿道向东奔驰着。马蹄落地时,扬起了一蓬蓬黄色尘埃。
骑者是郓州教授、文学家李格非。
不知是因为天气太热,还是急着赶路,汗水从他额头上不断淌落下来,青布褂子早已经湿透了,紧紧地贴在后背上。那匹胯下的棕马不断地喘着粗气,浑身的鬃毛已经汗湿。这也难怪它,李格非从前天清晨出发,一直赶到历城的一家客栈,才给它喂了一些草料,饮了些水。今天一大早,又马不停蹄地赶路,算来,已经跑了二百多里了。此刻,不但马迈不动腿了,就是李格非也觉得浑身快要散架了。这还不说,眼下最难忍受的是口干如火,而驿道两旁,竟找不到一口水塘或一条小河!
他刚刚松开缰绳,马便停下来了。他仰望着天空,空中万里无云,烈日当头;又朝四周看了看,地里尚未成熟的麦子,被晒得蔫蔫的。不经意间,他看到路边一座不高的小山上,有一棵大树,树旁有一座低矮的草庵。他心中一喜,有草庵就会有人住,有人住就会有水。于是,他牵着马来到树下,系好了马,便向草庵走去,想讨点水喝,也饮饮马匹。
草庵的柴门半掩着,他站在门口问道:“庵中有人吗?”
庵中无人应声。
“我是过路人,想讨碗水喝。”
仍然无人应声。
他轻轻推开柴门,见地上有一堆山草,山草上铺了一张苇席,旁边有一陶罐,罐中有大半罐水,墙上挂了一只葫芦瓢,唯未见有人。他知道主人不在庵中,虽然庵中有水,但未经主人应允,他是绝不能自己动手的。他连忙退了出来,走到马匹旁,从马背上解下褡裢,取出一摞小米煎饼,坐在一块青石板上吃起来。吃了几口,觉得嚼碎了的煎饼实在难以下咽,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心想,不吃也罢,再走二十里路,就到百脉泉的家乡了。家乡的泉水远近闻名,待到了家乡之后,一定在泉边喝个痛快!
这时,一位头戴苇笠的老者从山坡下缓缓走来,他身后,还跟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李格非连忙迎上去,躬身一拜,说道:“在下李格非,路过这里,在树下歇歇脚,打扰您老人家了。”
老者站住脚,朝他打量了一眼,笑着说道:“出门在外,相逢就是一种缘分,请到舍下小坐。”
李格非听了,心想,这位老者真幽默,一座四壁透风的小草庵,他竞称“舍”,而且去掉了人们常用的“寒”字,可见他对自己的草庵有多么得意了。
老者见他手里拿着煎饼,便让他坐在苇席上,又从墙根下取来一棵大葱递给他,说道:“章丘大葱,天下第一。煎饼卷大葱,亦是天下名食。”
李格非双手接过大葱,指了指陶罐,说道:“老人家,你这里有水吗?”
老者连忙说道:“有,有,罐里的水,是昨天的,已不新鲜了,你跟我来。”说完,从壁上摘下葫芦瓢,领着李格非来到山坡上。他拨了拨脚下的一丛青草,又用双手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土坑,笑着说道:“请客人稍等,待一会就有新鲜泉水可饮了。”
李格非看到土坑里泥土渐渐湿了,不久,渗出了一层水珠,水珠越聚越多,俄而便聚满了土坑,稍后,水开始溢出土坑,顺着草丛汩汩流下,坑里的水最初是浑的,不一会就变清了,变亮了,原来,这是一眼泉水!
老者将葫芦瓢递给李格非,说道:“可以喝了。”
李格非舀起一瓢,喝了一口,觉得泉水甘冽冰凉,满口生津,便一口气将大半瓢泉水都喝下去了!他喘了口气,用衣袖擦了擦嘴,忙说道:“谢谢老人家。”
“这有什么可谢的!一汪泉水,乃天地所赐,天下之人皆可饮用。”
“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为何居住这里?”
“我叫云中子,在此结庐暂住,云游齐鲁时,在道边捡得这一孤儿,今日下山,请人为她缝了几件衣裳。请问先生来自何处?欲往何地?”
“我从郓州来,因内人将临产,要回明水探视。”
“明水?”云中子望了望李格非,说道,“那里泉眼众多,泉泉灵气涌动,每眼泉水都胜过此泉。前不久,我去百脉泉时,还喝过那里的泉水呢!”
李格非笑着点了点头。
云中子似乎又想起了什么,他指着身边的泉水,问道:“李先生,请看,这泉水里边有什么?”
李格非低头望了望,泉水清澈,倒映着蓝天,哪有他物?他抬起头来,一脸的茫然。
云中子指着泉水说道:“此泉虽小,但清可照天!”说完,将旁边的泥土向泉水中扒了扒,填平了土坑,泉水转眼就不见了。
李格非见他填平了土坑,有些不解。云中子说:“此泉是活泉,水通地心,虽填平,但水不竭,可防败叶畜蹄所污。”
李格非因惦记着临产的妻子,饮了马之后,便辞别了云中子,牵马下了山坡。临上马时,又回头看了看。见云中子仍站在山坡上向他眺望。他双腿一夹,抖了抖缰绳,那匹棕马又在驿道上疾驰起来。
(二) 济南府自古便有“泉城”之称。章丘县的明水一带,也有众多的泉水。原来,济南和明水的泉水,皆来自泰山。《齐州二堂记》中说:“历山诸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百脉泉就在章丘的明水。只是因为济南城大名气也大,“泉城”之名便名噪天下了;而明水一带,地处山野乡间,这里的泉水,也就少有人知了。
其实,明水的泉水并不亚于济南。这里的泉眼有的粗若大桶,泉涌如喷;有的细若针眼,水涌无声;还有许多被人称之为“不露”的泉眼,平时不见有泉水流出,但偶尔翻动地上的石块,或掘开脚下的泥土,泉水便会突涌而出。云中子为李格非挖的小泉,就属“不露”的泉水。在明水众多的泉水中,最有名的,就是百脉泉了。
百脉泉旁边,有一片青翠的竹园,竹园旁边有一院落,院落里有几间粉墙黑瓦的房舍。这就是李格非的家——李院。
“嘚嘚嘚——”一阵马蹄声自远而来。正在院门口玩耍的李迥连忙跑进院子,大声喊道:“爷爷,爷爷,一定是叔叔回来了!”
听见喊声,年近花甲的李达贤连忙随着孙子走出来。
这时,李格非已经到了门口,见父亲来了,他连忙滚鞍下马,问道:“父亲,她生了吗?”
李达贤笑着说:“快了,接生婆进去一个时辰了。”P1-3
(一)
我们从淄博出发,驱车去了李清照的故居——山东章丘市明水镇的百脉泉。故居门前立有一方石碑,上面刻着“一代词宗”四个大字,乃出自书法大家舒同之手。
百脉泉是章丘市的八景之首,泉水“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此语出自北宋文学家曾巩的《齐州二堂记》。李清照故居附近有许多泉水,虽大小各异,但泉水皆明澈晶莹。她居室旁有一漱玉泉,水泡从泉底冉冉升往水面,如一串串珍珠。她的词集名为《漱玉集》,许会缘于此泉?
故居的黛瓦粉墙,承袭着当地的民居风格,古朴中透着一种雅致。尤其院子中的那棵芭蕉树,使人想起了她在杭州住过的那座芭蕉院,和她写的那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故居是后人易地修建的。有学者考证,故居应在百脉泉南侧一个叫义仓的地方。关于她的故乡,亦有济南之说,不过,人们还是倾向章丘。因为章丘市明水镇廉家坡,发掘出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为著名隐士廉复撰写的《廉先生序》、李清照的堂兄为石碑撰写的题记。历代的章丘县志对此都有记载。故可以认定女词人的故乡并非济南,而是章丘。
离开章丘后,我们又赶往青州,因作者之一出生于青州,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读大学时便对她的作品极有兴趣,对这座古城亦十分熟悉,一些至亲的故人今天仍居于古城之中,使我们对这座古城有一种亲切之感。次日一大早,我们便去了范仲淹故居旁边的“归来堂”——李清照故居。故居十分古朴、清静,李清照与赵明诚离开浮躁的东京后,曾在这里屏居十年,潜心研究、收集金石,赵氏撰《金石录》,李清照削笔其间。这位在少女时代就以诗词轰动京城的女词人,又在青州“归来堂”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二)
“靖康之变”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
就在宋徽宗父子被押往五国城的途中,李清照挑选了十五车金石,风尘仆仆逃往南京。谁知灾难接踵而至,先是相依为命的丈夫突然病逝,继而是她视为性命的金石被骗、被抢、被盗!就在她生命垂危之际,又发生了一起世人瞩目的骗婚公案。
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一事,历来都有争论。有的说赵明诚卒后,李清照“再适张汝舟,未及反目,张氏获罪,柳州编管”;有的认为她出身名门,又是郡守夫人,且年已半百,改嫁似不合情理,且也无证可考,是以讹传讹;还有的认为,改嫁之说是某些人出于嫉妒她的才华而进行的污谤。这一争论已进行了数百年之久,也许还会继续争论下去。我们将这一公案写成了一个并未得逞的阴谋。
另外,南宋的权相秦桧之妻,是李清照的嫡亲表妹、闺中密友王可意,而有着强烈爱国思想的李清照,却与秦氏夫妇水火不容,本书也涉及了这层关系。
关于李清照的卒年,史料上亦众说纷纭。有的说她卒时72岁,有的说她卒时68岁,还有的说她活到82岁和84岁之间。至于她死后葬于何处。一直未能查到只言片语。我们不想让女词人在凄风苦雨中走到生命的尽头,而是让她和她的那些美轮美奂的词一样,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三)
李清照一生创作颇丰,宋代的《郡斋读书志》载:《李易安文集》12卷本;《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载:李清照有词3卷;到了清代,《四印斋所刻词》中的《漱玉词》只有58首;近人赵万里在《校辑宋金元人词》中,仅将48首词收到《漱玉词》中;章丘市李清照纪念馆编的《李清照诗词》收词48首,存疑词11首,诗16首,断句7则;《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收词50首,存疑词11首,诗20首……其实,李清照的原本《漱玉词》或《易安词》,不论一卷本、三卷本或六卷本,都早已散失在历史的兵火动乱之中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是劫后余韵,实在令人痛惜!然而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也足以奠定她在词界婉约派宗师的地位了。
胡适在《国语文学史》中说:“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二晏、欧阳、苏黄——都表示不满意。”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写道:“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她的词集有六卷,她的文集也有七卷,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像她那样的词,在意境方面,在风格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外学者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研究,有千余种专著。她的作品还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赞许,美国、前苏联、日本、罗马尼亚、法国、英国等,有的翻译出版了她的作品,有的在其百科全书中列有她的词条,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不但对当时的词坛,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是齐鲁大地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是激励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
我与贤义曾合著旧作《绝代词后》,但总觉得不甚满意。前几年,曾约他再回老家,去看看青州的李清照故居,但因诸事缠身,未能如愿。今年梅雨季节,因不宜外出,便对《李清照传》进行修订,增加一章,完稿后,又请余凤兰女士对此书梳理了一遍。仅借此书出版之际,向她及文友们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