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度(引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是一本关于欢迎度的心理学书籍。
欢迎度是最具争议的人类品质之一——这是一种我们奋力争取,同时又不断声讨的品质。它是文学、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的固定要素,以及个人历史中的反复出现的主题。如果欢迎度代表了一种范围,我们可以轻易地在任意一端描述它,不过我们对于自己在权势等级中所处位置的长期影响却知之甚少。心理学家米奇·普林斯汀为读者们带来了新的研究成果和富有洞察力的故事,揭示了欢迎度的隐形影响,解释了我们青春期的经历如何建立起一个过滤机制并令我们透过它观察到未来的每一次互动。幸运的是,我们在青年时期的受欢迎程度或许会影响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成年人,但是它不会封印我们的命运。欢迎度的类型不止一种,作为一名读者我们将了解到它将社交方面“地位”受人尊敬的看法从微妙的喜欢中区分开来。最终,本书通过审视我们早期的生活如何影响了我们现在的世界观,向我们解释了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如何调整自己的预期、行为和反应,以获得最大程度上的自尊、自信以及更有益的个人与职业关系。
米奇·普林斯汀著的《欢迎度(引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揭示了欢迎度为何能够在个体成长和人生幸福中扮演关键角色。令人惊讶的是,通常意义上受欢迎的人往往并非幸福的人。欢迎度的类型不只一种,我们大多数人对此有认知误区,故而一直在追求非理性的欢迎度。孩童时期,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得可爱,因为这样能让我们感到快乐,收获更多的朋友。然而,到了青春期,一种新模式的欢迎度愈加凸显,它更加强调了地位、权势和身份,甚至在社交平台上被点赞的数量,让人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是一部论证严密的戴尔·卡耐基式的著作,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将彻底改变你对自身的青春期和当今人际关系的看法,并最终帮你获得成功与幸福。
有个女人叫苏珊
10月的某个周二晚上,在距离芝加哥两小时行程的一处地方,一名女子身穿短裙,优雅地坐在了专为小孩子制造的椅子上。这名女子便是保拉,我在大学时期的好友。我第一次见到保拉时,她留着棕色的凌乱头发,且刚刚瘦下去许多。如今,她成了急诊护士。她结婚了,育有两个儿子,还有了些时尚达人的风度——总是购买新鞋子和时髦的手袋。尽管如此,她仍旧时常认为自己是“头发邋遢的矮胖女孩”。那个周二晚上,她在她儿子中学的董事会会议前给我发了条短信。“当我坐在这里时,一切又都回到了我的身上。那些嘲弄、焦虑和家庭作业。我觉得随时会有人丢来纸团。”
保拉出席会议是为了游说资金,以启动一项天才班计划,她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参与这一计划。保拉花费了六个月的努力,却没能取得任何进展,她的耐心正在消磨殆尽。她写了份条理清晰的计划书,制定好了预算,收集了附近地区类似项目的资料,甚至还邀请了一些教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果我们拥有更优秀的天才班计划,将孩子送往本地的私立学校的家长会更少,”她争辩说,“留住学校体系中的天才儿童,将能够带来更好的测验成绩,并让州政府的资助金额恢复到三年前的水平。这项计划本身就能够承担它的开支。”然而,一个月前,董事会已经将资金分配给了学校里的教员休息室。几天前,我和保拉讨论了一下,以了解会议的进展情况。她告诉我,就在会议开始前,出现了一位名叫苏珊的女人。
“她出席会议也许仅仅是为了炫耀新买的铂金包,她扫视房间的样子好像我们应该将玫瑰花瓣铺于她的脚下。”保拉说道。
苏珊的女儿和保拉的儿子在同一班级。这是苏珊首次出席学校董事会议。会议室里的其他家长注视着她,热情地挥手。有个女人立刻跑过去拥抱她,并哭泣道:“哦,天哪,耽误了太长时间了。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呸,看到大家都奉承苏珊我感到气恼极了,”保拉告诉我,“不过,我也拥抱了她。”
会议开始了,董事会主席首先就帮助学校提高在当地的知名度征求意见。几分钟的讨论过后,苏珊站起来发表了演讲。
“我同意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使学校脱颖而出。就在上周,我探望了居住在密歇根的姐姐,她的孩子所在的中学开办了天才班,其中的一些孩子刚刚赢得了一项科学竞赛。接下来的事情就不足为奇了,学校登上了报纸,赞助了该项竞赛的药品公司为学校提供了一大笔捐款。我们这里为什么就不能那样做呢?我们甚至没有天才班计划吧?”
30分钟后,董事会投票批准了资助该项计划的额外资金。保拉既高兴又愤怒——这对她的儿子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在几分钟内,苏珊达成了保拉耗费了六个月都未能实现的目标。苏珊没有提供任何新颖的观点,或者展示关乎学校拨款趋势的任何研究。但不知何故,她的观点大获赞赏。
“不管苏珊想要什么,所有人都始终会依命行事,”保拉抱怨道,“有时我觉得这难以忍受。”
P4-6
1977年秋季的某个阴天,纽约(New York)旧贝思佩奇(Old Bethpage)的草地上充斥着孩童们的尖叫声,几个街区之外都可以听到。小学里的男孩和女孩们以惊人的速度感染了神秘的高传染性疾病。每过一分钟,就会有一个孩子被感染,然后迅速被他的同伴所抛弃──那些他几分钟前还谓之朋友的人远远地避开了他。
他们穿着格子布裤子的一对小腿跑得飞快,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小孩们散落在学校庭院的每一角落,如同细碎的斑点。有些躲在树后,有些趴在树丛里,有些藏在攀吊架下。他们只是喘口气后,便再次开始奔跑。大多数老师都不见了踪影。外面的少数人仅仅是注视者,任由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感染疾病。
我在那个地区长大,传染病蔓延的那天我就在操场里。我仍旧记得周围的孩子们被感染后的叫喊声和匆忙逃窜的场景。尔后,我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道格和基尔,我的同班同学,宣布他们已然发现了疫苗,疫苗非常有效,能够立即解救任何被感染的孩子。治疗迅速而有力,但复发率很高。很快地,另一个男孩大卫也宣布自己获得了一种药物,但很少有人去索要他的药物。我们都只会去寻求道格和基尔的帮助。课间休息结束的时候,旧贝思佩奇的虱子流行病已经结束──至少是在次日疫情再次爆发之前。
当天以及许多个类似日子的记忆依旧历历在目。我无法忘怀那种肆无忌惮的奔跑和尖叫所带来的乐趣。但即使在那时,我也会对道格和基尔这样的孩子感到好奇。是什么让他们比其他人更为有趣?为什么他们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我还记得自己对大卫深感歉意,他很难吸引到他人太多的兴趣。为什么他往往会遭到忽视?
当然,其中的差异就在于道格和基尔很受欢迎,且将会在余下的人生里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大卫则不同,那一天,他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对他而言已经是众目昭彰。
在这个世界上,道格和基尔这类人相对稀少。无论走到哪里,这些人似乎都能毫不费力地变得大受欢迎──每个班级、公司或社会团体中,也许只会有一两个这样的人。同样地,大卫这样的人也不多。每个人都很清楚他们是谁。甚至在童年初期,以及更为确定的一年级,欢迎度的等级制度便已经悄然确立。
我们大多数人都落于两种极端的中间某处,在操场上,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我们与欢迎度的关系便诞生了。我们既知道自己得到了尊崇,开始关心保持对他人的独特影响,又意识到其他人比我们更受欢迎,开始殷切渴望同龄人的更多关注和正向关怀。
回想当时,我们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似乎异常重要,而且,其中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欢迎度是青少年最宝贵也最便于使用的货币。在各个年龄段,它于我们而言都地位突出。我仍旧能够回忆起小学里不受欢迎的孩子哭泣的场景──他们不被允许插入午餐队伍里,而那些高欢迎度者则来去自如。随着年龄渐长,我们的欢迎度决定了哪些同伴是潜在的好友,以及哪些人是被严格排斥的。我们的小派系在食堂的座位甚至是依照地位等级来安排的。到了高中,我们几乎不会同比我们更缺乏欢迎度的人说话,更遑论交往了。我们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聆听大人的责备,他们总是教导我们要专注于学业或多吃蔬菜,但较之于学校里最酷的孩子是否会在次日宠幸我们,这一切都会变得毫不重要。
现在,作为成年人,我们父母的意见有了更大的意义。我们的学业成绩切实地影响了我们的教育、事业以及财力,正如同我们的饮食习惯影响了我们后续几十年的健康和生命力。但欢迎度同样如此吗?它真的有什么重要之处吗?
回答是肯定的:它当时的确非常重要,如今也仍旧如此。倘若你了解了我们如今关注欢迎度的必要程度,你或许会大吃一惊。
我们的欢迎度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且这种影响方式往往不会为我们所察觉。某种程度而言,你也许已经将此视为事实。如今,我们回忆起中学时期那些欢迎度超高和几乎没有欢迎度可言的人时,仍旧能够唤起相同的情感,这本身不就很有趣吗?仅仅是提起“欢迎度”一词,就能够将我们传送回往昔的青春岁月。我们从高中毕业,结交新朋友,寻找稳定恋情,选择事业,但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自己的现状──我们的自尊、不安全感、事业的成功或失败,乃至幸福程度──仍旧部分地与我们在彼时的欢迎度高低有关。我们青春时期关乎欢迎度的某些特质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们的现状,仿佛这些东西永远地植根在了我们的灵魂深处。
也许欢迎度的持久力量能够追溯至这样的事实──那些相同的动力因素仍旧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较之青年时期,它如今看起来也许会有些许不同,但在每间办公室、每个社区团体和每个聚居区里,我们仍旧能够碰到欢迎度截然不同的人。那些令成年人受欢迎的因素似乎与校园里的欢迎度因素相去不远。
我们仍旧关注欢迎度,因为不论是否愿意承认,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来都未能压抑住让自己变得更受欢迎的欲望,而这些古老的渴望如今仍旧具备持续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于我们的生活,还包括对于社会所珍视的品质。事实上,现如今,这一点也许比我们先前历史里的任何时刻都更加名副其实。网络社交提供了冗长青春期的可能性,置身其中,我们可以前所未有地照亮那些欢迎度超高的人,寻找方法来模仿以及同这些人互动,甚至借助新的创意平台来提升自身的欢迎度。这些平台给予了普通人成为最具欢迎度之人的机会,即便只是短暂的瞬息。我们的私人生活也受到了这些渴望的影响。我们寻求尊崇的心照不宣的愿望,改变了我们的决策,我们构建的人际关系类型,乃至我们教养孩子的方式;通常,这种影响甚至不会为我们所察觉。倘若我们不加以小心,这些渴望最终会令我们变得非常不幸福。
“欢迎度”是我和其他几位社会科学家几十年来一直都在关注的领域,数千项研究成果揭示了它的源起和在不计其数的社会互动中的意义。我们所了解到的是,“欢迎度”是一种矛盾之物:渴求高欢迎度被深植于人性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成为高欢迎度者会对我们自己有益。
几乎在我匆匆穿过旧贝思佩奇的操场的同一时间,心理学领域里某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发生了。直至彼时,这一学科还在被弗洛伊德学说建构的概念所统治──本我(id)、超我(superego)乃至无意识的性欲冲动(libidinalurges)。大多数阐释我们的情感与行为的路径都最终会直指母亲,以及她的教养方式在塑造子女人格上的影响。
然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量来自二战、朝鲜和越南的退伍军人需要心理治疗,美国政府开始史无前例地资助心理健康项目。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被创办了起来,退伍军人事务部(Veterans Affairs)系统也被确立,全国各地的大学开始组建心理学院系;基于科学研究,心理学家编辑出版了远为之完善版本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现代心理学诞生了,与之相伴的还有严谨心理科学的兴起。
当时得到赞助的大部分研究都旨在预测,为什么某些士兵能够忠于职守,而另外一些则会被不光彩地开除军籍;这些赞助耗费了政府数百万美元,还危及了军事任务。心理学家检查被试的战斗经历,以及他们的智商、学业成绩、社会经济状况、亲子关系、心理症状和攻击性行为史。他们的发现全然出乎人们的意料:有几个显著因子可以预测士兵在军队中的表现,其中之一便是他们在小学里的受欢迎程度。事实上,甚至在考虑了调查者认可的其他因子后,童年时的欢迎度依旧能够有效预测士兵的行为。
在10年到20年之内,一系列针对非军事人员的其他研究得出了关乎“欢迎度”因子的相似结果。欢迎度能够预测我们成年后的幸福程度,其重要性超过了儿童智力、家庭背景、早前的心理症状和母子关系。每天早晨,我们是喜欢还是畏惧去上班?我们所置身的人际关系是令人愉悦还是充满冲突?我们将教养子女视为负担还是乐事?我们是否正在生活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是否感到自己是社会中受到敬重的成员?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追溯到我们青春时期的活动场所里。
我自己的研究室进行过一项世界范围的研究,结果表明,拥有童年期高欢迎度记忆的成年人最有可能报告幸福婚姻,他们的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更加牢固,并且,他们相信自己作为社会成员正在崭露头角。而那些回忆起低欢迎度童年经历的人的报告则截然相反。
受欢迎的孩子长大后拥有更高的学术成就,更牢靠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在工作几年后赚取更多的金钱,而那些不受欢迎的孩子则更有可能出现药物成瘾、过度肥胖、焦虑、抑郁、工作问题、犯罪、伤害他人的行为、疾病乃至自杀。我们现在还了解到,欢迎度借由影响我们的社会认知、情绪和压力应对方式,改变了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正如本书中将会阐明的,我们的欢迎度经验甚至会改变我们的DNA。
《欢迎度》一书将会审视欢迎度对如今的我们的实际影响方式──甚至是在我们不曾觉察的时刻。我们将会思考为什么欢迎度在我们几万年前的祖先中间意义非凡,以及它在二十一世纪的运转方式。一路上,我们将从谷歌(Google)的走廊行至自己的家园,甚至深入到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单个细胞。到旅程结束时,你也许会因为了解到欢迎度在我们的生活中留存的强大力量而惊讶万分。
然而,并非总是欢迎度最高的人最为快乐。这是因为,事实上,欢迎度的类型并非仅有一种。任何曾经历过高中生活的人都会记得,某些最具欢迎度的青少年──运动高手、拉拉队队员、“自大”的男孩和女孩──实际上为许多人所憎恶。如果这看来似乎是一种悖论,那么它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大多数具备一种类型的超高欢迎度的人,实际上会在另一种类型的欢迎度中失意挫败。第一种类型的欢迎度是身份地位(status)的反映──某个人是否众所周知,为许多人所效仿,且能够令他人屈服于其意志。在青春期里,我们形容这样的孩子的词语是“酷”,但研究表明,他们很有可能在随后的生活里遭遇诸多问题。另一种类型的欢迎度是可爱度(likability)。它囊括那些令我们感到亲密和信任之人,以及那些我们与之共度时光会感受到快乐万分的人。当然,身份地位和可爱度不只是在中学里意义非凡──它们同样是成人的阶层社会里的核心。然而,由于未能认识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欢迎度之间的差异,许多人穷尽一生都在寻求错误的那个。我写作《欢迎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理解这一合宜而普遍的主题──它牵涉了我们所有人,攸关重大──并提供洞见,以便在至少五个方面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第一,我希望能够触动曾经在学校里为自身的欢迎度水平感到焦虑、失落或不安的所有人。我想要在本书中搭建框架,以理解和重新审视那些经验,并阐明他们所迫切感到自身缺乏的欢迎度类型也许并不全然是它看起来那样。第二,我希望《欢迎度》将会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文化同欢迎度之间的关系现状。社会已经变得太过迷恋于身份地位及其所有标志──名气、权力、财富和声望──即便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想要培育善良和知足的文化,这些恰恰是我们理应极力避免的。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关心的议题,但对于今日的年轻人来说,事实尤其如此,因为他们所成长的社会正在以新的危险方式来评价身份地位。第三,我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更为细致地思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决定。我们是否经常做出决定,认为这些选择会帮助自己获得权力和影响力,却没能意识到自己在不经意地毁坏自身的真正幸福机遇?我们是否浪费了太多精力投资于形象管理(image management),只因为误解了实现社会认可的最佳方式?我们对于欢迎度的逡巡不去的渴望是否在我们未能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了我们的行为?第四,《欢迎度》为父母们提供了他们所需要了解的信息,不论他们是否想要让孩子变得大受欢迎,并让他们理解哪种欢迎度最有可能在未来帮助孩子。当下世界,霸凌和排斥俨然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监护人和教师急需了解哪些青少年会成为恶霸,哪些青少年最有可能成为受害者,以及就教养子女而言,如今的研究发现又告知了我们什么。最后,我希望《欢迎度》能够帮助所有不知不觉重温了中学生活,重复了某种人际经验模式的读者,许多年前,这些经验开启了他们对欢迎度的关注。很多时候,那些缺乏欢迎度的人会继续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遭遇排斥,家庭、工作甚至是所爱的人。那些欢迎度超高的人也面临重复旧有模式的风险,这一模式曾经对他们非常有效,但如今已经无法再带给他们快乐。我们越是了解欢迎度,清楚它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方式,我们就越是有可能打破始于校园生活的人际经验循环。同时,我们也会有更大机会在今天获得令人满意的、有意义且有益的人际关系。
谁不想受人欢迎?对欢迎度的追求在什么情况下会损害我们自身?阅读米奇·普林斯汀引人入胜的新作《欢迎度》,了解在这一至关重要的课题上的全新发现。欢迎度是一个被大多数人误解的主题,而本书的见解精妙绝伦,阐明了我们殷切渴求并能改善我们生活质量的一种欢迎度。《欢迎度》以引人振奋的心理学研究为基础,能够改变你对自身的青春期和当今人际关系的看法,并最终让你变得更加快乐。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欢迎度的价值被高估了吗?也许并没有──尤其是当我们追求恰当的欢迎度时。在米奇·普林斯汀的这部迷人著作中,你将会了解到欢迎度的所有益处和缺陷,以及让欢迎度服务于自己事业和生活的方法。
——丹尼尔·平克(Daniel H.Pink)
事实证明,可爱比身份地位更加重要。这本书不仅吸引了我的注意,还使我了解到为什么自己年幼时不够酷,为什么我如今仍旧如此,以及为什么我不应该将其放在心上。
——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
内容扣人心弦,论证严丝合缝,语言平易近人;《欢迎度》将促使你重新思考自中学起的每一次人际交往,并帮助你寻获成功和幸福。
——苏珊·凯恩(Susan Cain)
《欢迎度》值得一读!对欢迎度的渴望是人性的基本构成,本书的分析赏心悦目,发人深省。
——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
孩童时期的你受欢迎吗?毫无疑问,你心中早有答案;但米奇·普林斯汀想要你知晓两种类型欢迎度:身份地位是其一;可爱度是其二。两种类型的欢迎度的由来,构成了这部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著作的主题。我一字不漏地通读了本书,并对心理科学和自身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 worth)
激动人心……让人在审视世界时耳目一新。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高度可读的实证研究,成功地融合了科学与轶事,强烈推荐。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