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回民支队在无极县一带胜利完成保卫麦收的任务后,转到子牙河东的大城、青县、建国一带活动,重创日军。日军山本联队长闻之胆寒,给各据点下了一道命令:百人以下的部队不准走出据点。
数年里,这支英勇的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走遍了整个冀中平原,打了许多仗,不仅点燃了深南、大清河北等地的抗日烽火,收复了白洋淀周围的大片土地,还开辟了无极、藁城等抗日根据地。回民支队在战火硝烟中,一步步地成长壮大起来。
日军知道武力不能征服马本斋,决定抓捕其母白文冠作为人质,迫使马本斋投降。1941年8月,日军包围东辛庄,把全村人圈起来,逼迫他们供出马母。村民不讲,日军当场就枪杀了两个青年。这时马母挺身而出,斥责道:“你们这些日本强盗,不是要找马本斋的母亲吗?我就是。你们胆子太小了,不敢找马本斋,只敢欺负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马母被抓后,马本斋收到河间、献县敌人送来的劝降信,他很自信地说:“母亲是倔强的人,她不会上敌人的当。”
日军软硬兼施,逼马母写信劝降马本斋,未能得逞。后又派汉奸哈少甫前去诱骗,马母严词痛斥道:“我儿子抗日,我死了也光荣。不像你们这些无耻的奴才,卖国投降,污辱了伊斯兰教!”
马母宁死不屈,她滴水不进,粒米不沾,以绝食抗争,历9天吐血而终,以身殉国,享年68岁。马本斋得知母亲大义凛然,为国尽忠,悲痛万分,奋笔疾书:“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在母亲的感召下,马本斋的战斗决心更加坚定。他指挥回民支队同兄弟部队一起,收复了河间,解放了交河等地。10月,回民支队奉命转至冀鲁豫开辟新区,马本斋任冀鲁豫军区3分区司令员,仍兼回民支队司令员,坚持在范县、濮阳、东明、冠县一带活动。
1942年5月,日军在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直接指挥下,调集5万兵力,在冀中军区发动“五一大扫荡”。不久,日军专门抽调4个师团,形成合围,企图将冀中军区的八路军一网打尽。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转移,减轻冀中军区的压力,吸引日军主力视线东移,熟悉环境的回民支队主动承担了掩护任务。5月中旬,马本斋率部攻打泊头、交河两个重镇,随后又再次围攻泊头,给敌人极大杀伤。很快,日军把主攻方向转向回民支队,冀中军区电令部队在完成掩护任务后迅速撤离该地区。然而此时,回民支队已处在敌人重围之中,马本斋沉着冷静,指挥部队在靠近日军据点的位置隐蔽起来,在与敌人周旋几圈后,于6月1日部队悄然进入高庄、纪庄一带。这里位于日军两个据点的结合部,属于“扫荡”的盲区。马本斋原本准备等日军主力过后,再率部突围。孰料,一支几百人的日军后续部队突然向高庄、纪庄进逼,一旦进村,回民支队将暴露无遗。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回民支队从景阜公路突围,经过4小时的搏杀,部分战士终于杀开一条血路。此次突围战中,日伪军被歼300余人,而回民支队亦遭惨重损失,100余人壮烈牺牲,200余人身负重伤。
当月,为了保存这支少数民族抗战力量,上级决定对回民支队实行战略转移,向鲁西北进发。同时,回民支队与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合并整编,马本斋被任命为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9月,他率部转战山东,先在鲁西北建立抗日根据地,后又奉命挺进鲁西南。由于长期与日军艰苦征战,马本斋积劳成疾,于1944年2月7日病逝,终年43岁。遗体安葬在他生前曾经战斗过的鲁西莘县回民大镇张鲁集。3月1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为马本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题挽词“马本斋不死”。朱德总司令的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2009年、2014年,马本斋先后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P3-4
《中国社会各界抗战百杰》是由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组织本会专家、学者,精心编撰的一本兼具学术性、通俗性、资料性的著作,为世界和平与人权教育基金理事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重点资助项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已经过去70余年了,它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波澜壮阔、气壮山河并空前惨烈的斗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形成将侵略者置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的14年抗战,中国人民发扬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秉持正义,并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敌,不避艰险,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用几万万人进发正义的血肉,筑成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新的长城。大家团结一心,手挽着手,义无反顾地呐喊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这就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所向往和为之奋斗的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罕见奇迹,也成就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在长达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斗争中,中国社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站在抗日对敌斗争最前线的英烈以及杰出人物,他们犹如一颗颗闪亮的金星,镶嵌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浩瀚夜空,永久地发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后人敬仰、为范和纪念。已融化在人们血液中的共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已浸入到人们骨髓中的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需要我们永远继承和世世代代发扬光大的绮丽瑰宝。
在此历史背景和时代需求之下,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经反复论证、精心策划,编撰了《中国社会各界抗战百杰》一书。我们确定这样一个主题,其意旨:之前在理论界、学术界,对抗战中的英杰人物已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并有诸多类别的著作和文艺作品问世,如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方面的英烈;又如国民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方面的抗日英烈。这些英烈既有合集著述,又有单一人物的生平传记。当然,这样的撰述及宣传具有各自不同角度、不同层级的特点,而此次所撰《中国社会各界抗战百杰》一书,则意在体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和国际性,即不分国别、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界别、不分层次,只要他们是在各自领域内为抗战做出独特的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都可被收录。
也正基于此,《中国社会各界抗战百杰》一书所收录的人物,根据不同分类,具有更为广泛的两大显著特点:第一,收录在14年抗战中牺牲的英杰代表人物。并不受限于在党、政、军中所任职务及所授军衔的高低,其中包括但也不限于共产党、国民党方面;第二,收录在14年抗战中于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为抗战做出特殊的重要贡献,并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这些杰出人物并不包括在党、政、军中担任要职的高级官员,而更侧重于社会各界中的中下层人物。
于是,在本书收录的抗战百杰人物中,既有英勇牺牲于抗日战场。或为抗战而呼号呐喊至去世的抗战先驱、先烈、先贤;也有在抗战中于某领域、某方面做出重大的特殊贡献而牺牲或逝世于抗战胜利之后的杰出人物;既有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等人民抗日武装中浴血抗敌、慷慨牺牲的英烈;也有国民党军队及其他抗日武装中弘扬民族正气、奋勇杀敌而献身的英烈;既有在文化艺术领域,运用不同的宣传和艺术形式,动员和鼓舞人民奔赴前线杀敌的英烈和杰出人物;也有在民族危机来临之际,不惧艰险组织工厂内迁,积极恢复和组织生产,在经济、军工等方面支持抗战的爱国实业家,以及滞留在沦陷区内那些宁可牺牲企业甚至个人生命,而坚决不与敌伪合作、不向侵略者低头的爱国实业家;既有在全民族抗战中,包括军人、民兵、儿童团员、民主人士、文艺家、教授、记者、牧师、普通民众、外交人员等在内的中国抗战英烈和杰出人物;也有支援中国抗战而血洒中华大地的外国英烈及其杰出人物,包括飞行员、医生、记者、宗教人士、反战人士以及华侨人士等。
通过撰稿和对稿件的多轮审读,我们深深地为中国社会各界抗战百杰的英雄事迹和独特贡献所感动、激动。其壮烈之处,每每使人眼含热泪,悲愤不已。他们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优秀代表,没有他们这些优秀代表以及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要想取得抗战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为中国抗战做出重要贡献的国际友人。
我们在编撰过程中,深深感到要在众多的英烈及杰出人物中选取100位是比较困难的,关键是英烈众多,若要选取一部分,就要弃选更多的部分。在本书学术顾问及众多编委的多次研讨之下,经优中选优,最后才确定了这100位英杰,不过即便如此,也难免挂一漏万,可能还有更典型、更具代表性的英烈及杰出人物没有入选,这是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或再版时予以完善和调整的。
另外,我们在编撰工作中,根据本书的定位和导引,确定收入百杰的100位人物,每人撰述字数约3000字左右。在这有限的字数中,我们确定以其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与突出贡献,作为撰述的主要内容及重点;同时也对英杰人物抗战前的生平经历,以及抗战胜利后在世人物之生平事迹加以简要记述。这样,我们在了解某位英杰为抗战所做牺牲与贡献的同时,也能通过对其抗战前经历的了解,知其抗战中英雄品质与正义人格的培育与形成,亦能知悉在抗战胜利后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多英杰人物继续为祖国、为人民作出的积极贡献。如此,就使我们能够对英杰人物的生平有一个比较全面、更为立体也更深刻的了解。当然,因为各英杰人物的生平各异,经历复杂,要想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其实难度较大,加之编撰者的水平有限,尽管在撰述中尽可能地吸收了理论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查考、纠正了一些史实,但不可避免地仍有错漏。在此我们衷心期望本书出版后,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读者朋友们的宝贵指正,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外,本书在编撰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世界和平与人权教育基金理事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重点资助,得到了南京出版社领导卢海鸣先生的指导与支持,本书责任编辑徐碧超女士对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亦付出大量心血,在此,我们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始终得到本书学术顾问黄玉生先生(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孙宅巍先生(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的学术指导。在人物遴选过程中,学会领导孙宅巍、朱成山、杨颖奇、刘小宁、张衡、张连红、谢世诚、郭必强、叶扬兵等诸位先生,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此,我们也要向他们以及全体撰稿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但我们不能忘记为抗战胜利作出牺牲和贡献的每位英杰。我们曾经饱受磨难的祖国现在正走向伟大的复兴,而抗日英杰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浩然正气,当永远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它将融于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基因之中,成为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杨颖奇
杨颖奇、朱成山主编的这本《中国社会各界抗战百杰》收录100位抗战英杰,体现中国抗战的全民族性,即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界别,不分职业,只要他们是在各自领域为抗战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
杨颖奇、朱成山主编的这本《中国社会各界抗战百杰》是纪念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及悼念80年前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以史为鉴,促进和平与发展,由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牵头编撰的出版物。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各界抗战百位杰出名人,主要包括科教、文化、财经等领域,他们在抗战(1931-1945年)时期的抗战活动,兼及对其抗战前后活动的简介,其中以爱国、抗战、有贡献为选人和撰写基调,并注重以事实为基础的通俗可读性。本书不涉及国民党政治要员、军事高级将领,由史学会专家主笔,史实准确严谨,具有资料性及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