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人物影像馆,晚清立此存照。
爱新觉罗鲜活众生相,清朝皇族珍贵历史相簿。
金梅、李琮编著的《爱新觉罗家族旧影(大清皇室三百年图志)》在梳理爱新觉罗家族演变脉络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珍贵的照片档案,以“私家相册”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一个鲜活的家族众生相。
| 书名 | 爱新觉罗家族旧影(大清皇室三百年图志)/旧京人物影像馆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旧京人物影像馆,晚清立此存照。 爱新觉罗鲜活众生相,清朝皇族珍贵历史相簿。 金梅、李琮编著的《爱新觉罗家族旧影(大清皇室三百年图志)》在梳理爱新觉罗家族演变脉络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珍贵的照片档案,以“私家相册”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一个鲜活的家族众生相。 内容推荐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族,爱新觉罗家族拥有六百余年的显赫历史。在其家族内,每一个时代都涌现出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这个家族的源流与分支,这个家族数百年间的众生相同样成为后人所关注的焦点。 金梅、李琮编著的《爱新觉罗家族旧影(大清皇室三百年图志)》在梳理爱新觉罗家族演变脉络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珍贵的照片档案,以“私家相册”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一个鲜活的家族众生相。其中,部分晚清时期的皇族成员私家照片,为首次公开发表,让许多曾经只闻其名、不见其容的家族成员首次跃然纸上。无论对爱新觉罗家族史,还是对整个大清王朝历史,都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大检阅”。 目录 第一章 铁血时代 仙女的后裔 爱新觉罗姓氏源流 先祖业绩 爱新觉罗家族早期传承脉络 清朝的“宗室”与“觉罗” 爱新觉罗家族的姓名 努尔哈赤的奋斗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的族人及兄弟 努尔哈赤的儿子们 满洲第一家族 皇太极 皇太极的儿子们 第二章 “宫斗”百年 天下第一家族 顺治帝 顺治帝的儿子们 “千古一帝”家事忧 康熙帝 康熙帝的儿子们 “千古一帝”家事忧 雍正帝的多面性情 雍正帝 雍正帝的儿子们 第三章 和平年代 乾隆治下的帝国繁华 乾隆帝 乾隆诸子及其世系 嘉庆时的王朝转折 嘉庆帝 嘉庆诸子及其世系 节俭持国的道光帝 道光帝 道光诸子及其世系 第四章 女人当家 走向衰落的咸丰时期 咸丰帝 昙花一现的同光时期 同治帝 光绪帝 末代皇帝宣统 第五章 谢幕绝唱 无力回天的末代皇族 贵胄学堂的皇族集体亮相 第六章 跌落凡尘 适应新时代的代表——载沣兄弟 溥仪及其家人的起伏人生 成功转变身份的皇族成员 书画界名人 戏剧界名人 沦为汉奸的金璧辉 第七章 王府寻踪 爱新觉罗家族王府概况 铁帽子王府 其他王府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仙女的后裔 爱新觉罗姓氏源流 众所周知,爱新觉罗家族属于满族,即所谓满洲人,是大清王朝的建立者和统治者。而关于这个家族的来源,后世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上古时期,从天上降临三位仙女姐妹,老大名叫恩古伦,老二名叫正古伦,老三名叫佛库伦。有一天,三姐妹相约来到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的布尔瑚里池沐浴,忽然有一只神鹊衔着一颗红果吐落在佛库伦的衣服上。沐浴完毕后,好奇的佛库伦吞下了红果,却不料竟顿时有了身孕。无奈之下,她只好独自留在人间,直到生下一个男孩。佛库伦为这男孩起名“布库里雍顺”,并以“爱新觉罗”为氏。布库里雍顺长大后,佛库伦决定返回天庭,临行前她交代儿子说:“天生汝,实令汝为夷国主。可往彼处,将所生缘由一一详说。”说完便母子分别。告别母亲后,布库里雍顺用柳枝编成筏子,顺松花江而下,一直漂流到鳌莫惠平原的鄂多哩城。当时,该城内三个部族的酋长正为争夺城主而终日械斗。布库里雍顺漂流到这里时,恰好被城内百姓发现,闻听消息后,感到非常奇异的三位酋长立刻停止争斗,共同率众来江边观看。只见布库里雍顺从容言道:“我乃天女佛库伦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天降我,定汝等之乱。”于是三部族便隆重迎接布库里雍顺进城,并拥戴其为城主,建国号“满洲”。从此之后,布库里雍顺便被视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始祖。 据考证,关于爱新觉罗始祖的神话传说虽然后来被明文记载到官方史书中,但实际上是后人经过移植、加工的结果。当然,受这类神话的影响,满族人形成了禁忌伤害鸦鹊的习俗。不仅不准伤害乌鸦和喜鹊,不允许吃它们的肉,还要想方设法去讨好它们。 而据可靠的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就世代居住在长白山一带的肃慎人,从汉唐直至明代,他们先后经历了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族名的演变。 到明代时,女真人分化为大大小小许多个部落。明王朝为了管理辽东地区,将女真人划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集团,其中的建州女真便是后来满洲人的源头。到明朝末年,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建州女真异军突起,通过一系列征服战争,迅速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将自己所属宗族的姓氏统一改称为“爱新觉罗氏”,从此爱新觉罗家族便一跃成为满洲第一家族。 关于“爱新觉罗”,通常的解释是:“爱新”乃满语“金”的意思,“觉罗”乃姓氏,即以努尔哈赤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觉罗”(今黑龙江省依兰一带)作为姓氏。实际上,“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因为觉罗一词在女真语里是“远方”的意思,后来就演变成远支的意思。清朝立国后,统治者又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的区别。 先祖业绩 猛哥帖木儿 抛开长白山仙女的传说不提,爱新觉罗家族有史可考的始祖当为猛哥帖木儿,又译“孟特穆”,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 猛哥帖木儿(1370—1433)出生于女真斡朵里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马大村)首领之家,斡朵里部属于建州女真三部之一,其父挥厚曾担任元朝政府的官职。明朝初年,建州女真三部从今黑龙江依兰县沿松花江和牡丹江迁居到图们江流域,开始同明王朝建立联系。与此同时,猛哥帖木儿还接受朝鲜授予的“上万户”。1405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并赐姓童。猛哥帖木儿长期效忠明王朝,曾多次入关朝贡。1433年,在协助明军平定叛乱时,猛哥帖木儿及其长子均不幸战死。由于猛哥帖木儿的光辉业绩,清朝后来尊其为“肇祖原皇帝”。 猛哥帖木儿战死后,其部族也随之溃散,仅剩下很少的人马。无奈之下,作为其继承人的次子充善只好率余部迁往辽东,最后在浑河上游的苏子河一带落脚。充善继承了父亲的英武睿智,因此深受部民拥戴。1442年,明朝政府从建州左卫析置右卫,令充善管理建州左卫,凡察管理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此后八十多年问,建州女真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 充善有三子:长子妥罗、次子妥义谟、三子锡宝齐篇古,努尔哈赤正是锡宝齐篇古支的后裔。锡宝齐篇古的具体事迹不详,其独子名叫福满(约1506—1566),即努尔哈赤的曾祖父。 P2-4 序言 爱新觉罗家族,大清王朝的主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门皇族,由于其浓郁的传奇色彩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与汉族历史上许多古老的家族相比,爱新觉罗家族无疑是较为年轻的。当初在白山黑水间崛起时,这个家族的男丁不过几十人。而从努尔哈赤这一代开始,爱新觉罗家族才迅速成为满洲第一家族,到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后进而成为清朝第一家族。由于此后两百多年相对稳定的环境,爱新觉罗家族逐渐繁衍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据统计,在皇太极时期,整个爱新觉罗皇族成员不到100人,到顺治时期为419人,康熙时期约490人,雍正时期已超过1000人,嘉庆时期已近4700人。据1936年修订的《爱新觉罗宗谱》显示,仅努尔哈赤嫡系后裔男性就有34000多人,而整个宗室的后裔则有46000多人,再加上觉罗系的后裔34000多人,合计有80000余人,整个家族计有后裔近140000人。尽管缺乏精确的统计,但如今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后裔应在400000人左右。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清朝无疑是现代人最感兴趣的朝代。而作为这个王朝的主人,爱新觉罗家族在三百年间演绎的一幕幕传奇,更是成为历史学家乃至小说家、戏剧家关注的焦点。从努尔哈赤起兵到满洲铁骑入关进而平定天下,从顺治到宣统,从康乾盛世到辛亥革命,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繁华与磨难,而其主人同样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辛酸与荣辱。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千百年来,世人总喜欢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这首著名的《乌衣巷》来形容历代帝王家族的兴衰成败。这简短的四句话,极富深意地道出了一代又一代天潢贵胄的最终归宿。毋庸置疑,对于爱新觉罗家族而言,他们最终也未能超脱这种宿命。不过与前代王朝不同的是,大清王朝的主人们所经历的时代变迁更加复杂,几乎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而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家族在失去统治权时,却逃过了中国历史上屡屡出现的悲剧,他们没有遭到新政权所施加的屠杀与迫害,而是和平地过渡到了另一个时代。 与之前的历代王朝相比,爱新觉罗家族在取得皇权之后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家族管理模式也是非常独特的。想当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抗击明朝、统一满洲的艰难历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殊死拼杀,满洲铁骑终于攻破北京,踏平江南,爱新觉罗家族由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在这一过程中,努尔哈赤的兄弟后辈们无疑是大清江山的首要功臣。正是在他们身先士卒的鼓舞下,满洲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最终以五万之众所向披靡,击败了数十倍于己的对手。历史记载表明,在清建国过程中,以努尔哈赤、皇太极为核心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大多披甲上阵,统兵厮杀,屡立军功,为王朝建立做了很大贡献。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势力强大的宗室贵族集团形成了。 相比于前代,清朝在皇族政策方面无疑要高明得多。清朝的皇族,是从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辈分开始算起,然后按嫡旁亲疏,分作“宗室”和“觉罗”两大类。凡属塔克世本支,即努尔哈赤及嫡亲兄弟以下子孙,统统归入“宗室”;而凡属塔克世叔伯兄弟支系的,都叫“觉罗”。按照规定,宗室腰系黄带子,觉罗身系红带子,用以显示身份的特殊。故此宗室也俗称黄带子,觉罗俗称红带子。而通常所说的皇族,就是指属于宗室的那部分人。清王朝建立后,针对前朝皇族分封时产生的各种弊病,建立了一整套具有满洲特色的皇族爵位制度。最初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封爵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在战争中立下军功而封爵,称为军功封;另一种是因属于皇帝的直系子孙而封爵,叫恩封。正常情况下,受封者的后代是可以承袭这些爵位的。而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不过也有一个底线,就是由亲王递降至镇国公、郡王递降至辅国公、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可以一直承袭下去。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是所谓的世袭罔替。 然而任何一项制度都是把双刃剑。特别是在皇权专制还未高度集中的情形下,各家王爷虽然血脉相连,但为了争夺权利乃至皇位,经常会展开激烈较量,有时甚至是血腥的杀戮。可以说,清朝从开国到灭亡,其皇族内部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歇过,而且这些斗争都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政局。最终随着辛亥革命的炮声响起,在小溥仪的哇哇哭声和隆裕太后的悲泣中,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至于曾经历了两百多年辉煌的爱新觉罗家族,也从此跌落凡间,成为亿兆斯民中的普通分子。而作为历史上最重视教育的一个皇族,爱新觉罗家族的某些优良传统同样影响到其后人。近代以来,虽然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地位,这个家族的后裔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新时代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在各行各业发挥着普通公民应有的作用,其中一些人还成为杰出的文学家、戏剧家、书画家、教育家,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爱新觉罗家族无疑是获得了新生。 影像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为了让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爱新觉罗家族历史上的代表人物,我们在对这个家族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同时,精选出一些代表性人物的影像,力图给读者呈现一个更形象、更生动的爱新觉罗家族。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照相术自鸦片战争之后就传入中国,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中接触并留下照片的却少之又少。1900年之前,只有耆英、奕訢、奕譞等少数人有过拍照的经历。1900年之后,随着清王朝全方位接触西方事物,皇室成员才越来越多地接触照相,从而为后人留下了数量较多的照片。至于鸦片战争之前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影像,则主要是当时宫廷画家所绘制的画像。 从影像的角度入手梳理末代皇族的家族历史,其本身就是一个颇为敏感的课题。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不足及谬误之处,还望方家多多指正。 2016年12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爱新觉罗,一个小小的姓氏,成就了一个巨大的帝国。爱新觉罗的皇帝们,无论是素质还是勤政,在中国历朝中首屈一指。爱新觉罗的帝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考验下,依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三长寿的王朝。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疾风暴雨的末世革命中,爱新觉罗居然全身而退,成功实现“软着陆”,且在此后各类政治风暴中安然度过,枝繁叶茂,在古今中外皇室中独树一帜。爱新觉罗,一个被大大低估了的姓氏。爱新觉罗,一个需再度审视的奇迹。 ——雪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