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家读唐诗/名家领读系列
分类
作者 西渡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宫体诗的自赎

闻一多

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我们该记得从梁简文帝当太子到唐太宗晏驾中间一段时期,正是谢胱已死,陈子昂未生之间一段时期。这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那是一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身,则为人所诟病的时期。没有第一流诗人,甚至没有任何诗人,不是一桩罪过。那只是一个消极的缺憾。但这时期却犯了一桩积极的罪。它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就因为他们制造了些有如下面这样的宫体诗:

长筵广未同,上客娇难逼。还杯了不顾,回身正颜色。

(高爽《咏酌酒人》)

众中俱不笑,座上莫相撩。

(邓鉴《奉和夜听妓声》)

这里所反映的上客们的态度,便代表他们那整个宫廷内外的气氛。

人人眼角里是淫荡:

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

(鲍泉《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

人人心中怀着鬼胎:

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

(李义府《堂堂词》)

对姬妾娼妓如此,对自己的结发妻亦然(刘孝威《都县寓见人织率尔赠妇》便是一例)。于是发妻也就成了倡家。徐悱写得出《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那样一首诗,他的夫人刘令娴为什么不可以写一首《光宅寺》来赛过他?索性大家都揭开了:

知君亦荡子,贱妾自倡家。

(吴均《鼓瑟曲·有所思》)

因为也许她明白她自己的秘诀是什么:

自知心所爱,出入仕秦宫。谁言连屈尹,更是莫遨通?

(简文帝《艳歌篇》十八韵)

简文帝对此并不诧异,说不定这对他,正是件称心的消息。堕落是没有止境的。从一种变态到另一种变态往往是个极短的距离,所以现在像简文帝《娈童》,吴均《咏少年》,刘孝绰《咏小儿采莲》,刘遵《繁华应令》,以及陆厥《中山王孺子妾歌》一类作品,也不足令人惊奇了。变态的又一类型是以物代人为求满足的对象。于是绣领、柏腹、履、枕、席、卧具……全有了生命,而成为被玷污者。推而广之,以至灯烛、玉阶、梁尘,也莫不踊跃地助他们集中意念到那个荒唐的焦点,不用说,有机生物如花草莺蝶等更都是可人的同情者。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葡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

戏蝶流莺聚窗外。

(上官仪《八咏应制》)

看看以上的情形,我们真要疑心,那是作诗,还是在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在那种情形之下,你怎能希望有好诗!所以常常是那套褪色的陈词滥调,诗的本身并不能比题目给人以更深的印象。实在有时他们真不像是在作诗,而只是制题。这都是惨淡经营的结果:《咏人聘妾仍逐琴心》(伏知道),《为寒床妇赠夫》(王胄)。特别是后一例,尽有“闺情”“秋思”“寄远”一类的题面可用,然而作者偏要标出这样五个字来,不知是何居心。如果初期作者常用的“古意”“拟古”一类暖昧的题面,是一种遮羞的手法,那么现在这些人是根本没有羞耻了!这由意识到文词,由文词到标题,逐步的鲜明化,是否要算作一种文字的裎裸狂,我不知道,反正赞叹事实的“诗”变成了标明事类的“题”之附庸,这趋势去《游仙窟》一流作品,以记事文为主,以诗副之的形式,已很近了。形式很近,内容又何尝远?《游仙窟》正是宫体诗必然的下场。

我还得补充一下宫体诗在它那中途丢掉的一个自新的机会。这专以在昏淫的沉迷中作践文字为务的宫体诗,本是衰老的、贫血的南朝宫廷生活的产物,只有北方那些新兴民族的热与力才能拯救它。因此我们不能不庆幸庾信等之入周与被留,因为只有这样,宫体诗才能更稳固地移殖在北方,而得到它所需要的营养。果然被留后的庾信的《乌夜啼》《春别诗》等篇,比从前在老家作的同类作品,气色强多了。移殖后的第二三代本应不成问题。谁知那些北人骨子里和南人一样,也是脆弱的,禁不起南方那美丽的毒素的引诱,他们马上又屈服了。除薛道衡《昔昔盐》《人日思归》,隋炀帝《春江花月夜》三两首诗外,他们没有表现过一点抵抗力。炀帝晚年可算热忱地效忠于南方文化了;文艺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炀帝还要热忱。于是庾信的北渡完全白费了。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不同的只是现在词藻来得更细致,声调更流利,整个的外表显得更乖巧,更酥软罢了。说唐初宫体诗的内容和简文帝时完全一样,也不对。因为除了搬出那僵尸“横陈”二字外,他们在诗里也并没有讲出什么。这又教人疑心这辈子人已失去了积极犯罪的心情。恐怕只是词藻和声调的试验给他们羁縻着一点作这种诗的兴趣(词藻声调与宫体有着先天与历史的联系)。宫体诗在当时可说是一种不自主的,虚伪的存在。原来从虞世南到上官仪是连堕落的诚意都没有了。此真所谓“萎靡不振”!

P3-6

目录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 宫体诗的自赎

李泽厚 初唐的顶峰

吴小如 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梁宗岱 谈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运熙 杨明 陈子昂和他的《登幽州台歌》

斯蒂芬·欧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解

孟浩然

 春晓

周振甫 释孟浩然《春晓》

 过故人庄

林庚 谈孟浩然《过故人庄》

 与诸子等岘山

斯蒂芬·欧文 回忆者与被回忆者

贺知章

 回乡偶书

沈祖棻 释贺知章《回乡偶书》

王昌龄

 出 塞

林庚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七绝三首

吴小如 说王昌龄七绝三首

王之涣

 凉州词

林庚 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维

 五言律诗三首

施蛰存 析王维五言律诗三首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

刘逸生 “暗传”的技巧——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

崔颢

 黄鹤楼

周振甫 释崔颢《黄鹤楼》

李白

 古风(第一首)

俞平伯 李白《古风》第一首解析

 蜀道难

施蛰存 析李白《蜀道难》

 将进酒

施蛰存 析李白《将进酒》

 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小如 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周振甫 释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长干行

王运熙 杨明 缠绵的相思真实的形象——李白《长干行》赏析

 乌栖曲

斯蒂芬·欧文 一首能够哭鬼神的诗

 李白诗三首

朱光潜 谈李白诗三首

 清平调词

俞平伯 李白《清平调》三章的解释(节选)

高适

 燕歌行

徐公持 高适《燕歌行》简析

岑参

 岑参诗三首

陈贻焮 谈岑参的边塞诗

杜甫

 望岳

马茂元 杜甫《望岳》赏析

 月夜

俞平伯 释杜诗《月夜》

 春望

颜元叔 析《春望》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

废名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讲解

 蜀相

萧涤非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赏析

 春夜喜雨

萧涤非 谈杜甫《春夜喜雨》

 咏怀古迹

周振甫 暮年诗赋动江关——说杜甫《咏怀古迹》三首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钱仲联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简析

 登岳阳楼

废名 《登岳阳楼》讲解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葛晓音 绘形于意写实于空——读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俞平伯 说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

钱起

 省试湘灵鼓瑟

朱光潜 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丐尊先生

朱自清 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鲁迅 题未定草(七)

韩愈

 山石

施蛰存 释韩愈《山石》

 听颖师弹琴

陈迩冬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说韩愈《听颖师弹琴》

白居易

 长恨歌

马茂元 评《长恨歌》

褚斌杰 一篇长恨有风情——漫谈《长恨歌》的思想和艺术

 琵琶行

何其芳 白居易《琵琶行》——新诗话

 钱塘湖春行

马茂元 随物赋形象中有兴——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析说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吴小如 说李贺《李凭箜篌引》

 梦天

吴小如 说李贺《梦天》

 浩歌

周振甫 释李贺《浩歌》

许浑

 成阳城西楼晚眺

周汝昌 一上高城万里愁——说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

李商隐

 夜雨寄北

王家新 重读《夜雨寄北》

 无题(选六)

王蒙 通境与通情——也谈李商隐的《无题》七律

 锦瑟

钱锺书 李商隐《锦瑟》诗解

程千帆 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

废名 谈李商隐《锦瑟》

 重过圣女祠

刘逸生 释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序言

唐诗历来被看作我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中国人心目中诗歌的标准。鲁迅说,一切好诗到唐时已经做完。话虽有些夸张,但从中国古典诗学的范畴来考察,唐诗确实包罗了诗歌的种种可能性,使得后世很难在它的范围之外另辟一番天地。唐以后的词,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变革,但在精神上实在不过是发展了晚唐诗的某种倾向加以渲染而已。宋诗对诗歌的版图有所扩充,却不免显出伧俗气,透出一副竭力做诗的形相,在我们读来总不及唐诗来得自然,来得毫无痕迹。唐诗最感动我们的在于它那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诗人仿佛只就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信口道来,而无不是诗,而且总是最好的诗。他们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诗人所经验的正是中国的青春。个人的青春和民族的青春、国家的青春的完美结合,乃有了中国诗歌的青春——盛唐诗人的不朽歌唱。他们旺盛的生命本身就是诗。所以,他们无须做诗,也无须向自身之外求诗,而他们的作品自然诗意丰沛。正如林庚所说,唐诗的气象是浑然一片,无限清新,无限饱满,个别的诗句和全篇完全融合在一起。唐以后的诗不乏佳句,所缺的正是这种浑然的气象。

民族的、国家的、个人的旺盛的生命洋溢为唐诗万象森罗、众妙兼备,极其丰富、极其多彩的个性,在数百年间各逞所能、各呈其媚。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的顶峰、盛唐诗的一个华美的开篇,享有“孤篇盖全唐”的盛誉。它充溢着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它具有最浓郁的人间情调,又弥漫着深沉华美的出世的玄想。多么出人料想,这一曲复绝藐远的心灵之歌,却被塑成了唐诗的肉身!就是这个原因,唐人的诗即便现实如杜甫,也总有那么一点出人遐想的非人间的气息。这一个绝世的美人,她的鬓发几乎触着我们的脸颊,却总像要临空飞去!然而,这对唐诗还不够。紧接着,陈子昂又从建安为唐诗引进了苍凉慷慨的风骨。而结合了这倾国倾城的肉身和苍劲风骨的便是气象万千的盛唐诗歌。由于两者结合的程度不同,它一会儿是冲淡闲雅、气度从容的孟浩然、一会儿是空山无人、纤尘不到的王维、一会儿是飘然不群、超尘出世的李白、一会儿又是闳大深约、摹画入微的杜甫。尽管这些诗人个性悬异难以道里计,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兼具了这个肉与骨。从容如孟浩然,也不妨碍其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豪言;空灵如王维,也不妨碍其写“风劲角弓鸣,将军猎?胃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语;奔放如李白,也同样写过“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的艳词;沉郁如杜甫,也不妨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什么是盛唐气象?它就是这个华美肉身和苍劲风骨的浑然结合。随着盛唐诗歌向着中晚唐转移,这个结合中骨的成分逐渐退化,但还不妨碍其创造出完全的、浑然的诗歌。中晚唐诗人中,白居易发展了乐府民歌的叙事技巧加以抒情化;李贺发展了楚辞瑰异的想象加以个性化;杜牧则把唐诗引向了感觉化的方向;李商隐进一步把感觉加以想象的处理,开辟了诗歌的另一番天地;温庭筠则向着肉感的方向不断深入……这些都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珍异的品种。晚唐之后,这个结合才逐渐分解。沿着风骨的一路,逐渐演化为宋诗,而终伤于枯;沿着肉感的一路,演化为五代和宋以后的词,而终伤于熟。中国古典诗歌由此逐渐走上了一条下坡路。创造的能量仿佛在有唐一代得到了一次集中的释放,此后就难以为继了。诗歌的盛世景象遂成绝响。

唐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诗歌精神最充沛、最丰盈的一个阶段。现代诗人、小说家废名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说法。他说,中国旧诗在文字上是诗的,在内容上却是散文的;新诗在文字上是散文的,而内容上却是诗的。废名所说的这个“诗的内容”是指什么呢?我理解它就是诗的情绪、诗的感觉。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样式,它的写作应该始于一种创造性的发现,也就是对世界、对心灵的一种个性化、独特的领悟。诗歌写作的过程就是给这个“诗的内容”寻找恰当的形式的过程。这正是新诗所走的路子。而旧诗所走的路子正好相反。它是先有诗歌的形式,写作的过程是为这样一个形式填进内容的过程。如果说新诗所走的路子是“情生文”,旧诗的路子就是“文生情”。旧诗的写作过程与其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演奏的过程,它在一般缺少才情的诗人手中很容易落入废名所谓“按谱行事”“做题目”的格套。结果旧诗中填进去的多数不过是散文的内容。因为作者写诗的时候本来并没有诗的情绪、诗的感觉。社交应酬、政治议论加上一点点伤春悲秋、感时伤世的小感慨,几乎可以概括大部分旧诗的内容。因此,旧诗的“诗”正是靠它的形式,它的特别的文法,它的音节维持着。如果没有了这个形式,很多旧诗就直同散文无异。这也是旧诗无法译成白话,也难以译成其他语言的原因。因为你一旦将其译成其他语言,势必破坏它的形式,而一旦失去了这个“诗的形式”,它就成了并不高明的散文。在这种情形下,诗歌要表现作者的个性、诗人的创造,就有点“危乎殆哉”。唐朝是我国近体诗格律不断规范的时代,但唐诗却能逃脱旧诗的形式化倾向所规定的路子,创造出诗的情绪、感觉最饱满,诗人个性最丰富的诗篇。日趋严格的形式并没有束缚诗人的创造力,相反他们超绝的想象在形式的限制下上天入地、纵横驰骋,比任何时代的古典诗人都表现得更为自由。严格的形式也没有限制住他们的个性,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性情、面目完完全全是他们自己的,差不多每一首诗都完完全全地表现着他们自己。这真是一个自由创造的时代!一个人的时代!这也正是唐诗最令我们着迷的一点。

对于这样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和文学遗产,我们不仅要懂得欣赏,而且要用新的眼光去发现它蕴涵的独特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转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我国几代学人和作家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努力,积累了可观的成果。但是他们的文章往往散见于报章杂志和个人的文集、专集中,一般读者不容易见到。为此,编者就自身目力所及,从大量的唐诗解读、赏析文章中,选编了三十二位重要的现代诗人、作家、学者解读唐诗文章五十七篇,涉及唐诗十八家、六十七首。这里涉及的原作都是素有定评的名作,而且多为这些诗人的代表作品。所以,虽然数量有限,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诗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一些重要的作品,编者特意选辑了多个作者从不同角度所做的解读,以激发读者独立思考、自我探索的兴趣。另外,斯蒂芬·欧文以一个西方学者的身份所做的唐诗研究,往往能独辟蹊径,发我国学者所未发,近年来在我国学界和诗歌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编者也从他的几本中国古典诗歌论集中,选取了几个集中论述某些唐诗篇章的片断,希望为读者欣赏唐诗提供不同的视角。林庚先生的《盛唐气象》是我国唐诗研究领域的重要论文,对读者总体上把握盛唐诗歌的特征极有助益。事实上,盛唐气象不仅是盛唐诗歌的特征,也可以视为整个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征候。初唐是它的酝酿,盛唐是它的集中表现,中晚唐则是它的流风余韵。特将之冠于卷首,作为全书的代序。希望本书对广大唐诗爱好者了解唐诗、欣赏唐诗有所助益。不当之处,诚望海内方家不吝指正。

西渡

内容推荐

《名家读唐诗》由西渡编。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它不仅包罗了诗歌的种种可能性,开启了中国诗歌的青春时代,还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精神最充沛、最丰盛的阶段,创造了有史以来诗歌的盛世。

这片生机盎然的百花园中,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风骨,也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栏露华浓”的艳词;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柔婉;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明快,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郁……

跟着名家读一点唐诗,不仅能充分感受到唐诗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人一起行走在青春的道路上,还能体味到始于形式但不拘泥于形式的个性书写,并由此深入触及最宝贵的诗歌精神,领悟诗歌带来的无限可能。

编辑推荐

阅读经典,就是阅读灵魂,就是把一个人的生活和伟大的传统联系在一起。著名诗人西渡先生编选的这本由西渡编的《名家读唐诗》践行的就是这项工作。本书不仅集中了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岑参、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李贺等人的经典诗作,还将鲁迅、林庚、朱光潜、废名、施蛰存、俞平伯等多位知名学者的解读文章附于诗作之后,完美融合古今大师、名家的才华与智慧。

本书选篇精当,解读精彩,装帧精美,是大中学生、语文教师及其他文学爱好者欣赏唐诗,有效提高文学理解和鉴赏水平的一本权威性指导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