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作为几千年来士人学子必读的文化教育典籍,四书五经在中国思想文化和传统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并有人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本由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编著的《四书五经故事(图文版上下)/国学典藏》将原书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悔的故事形式展现,配以文物、古代绘画图片。一部协涵盖四书五经,形象丰满生动,情节精彩纷呈,读来繁花似锦。使读者得读经典之乐,领略传统文化风采。
“国学典藏”丛书是专门策划出版的一套选本经典、插图优美、装帧排版精美的国学经典图书。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由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编著的《四书五经故事(图文版上下)/国学典藏》选取传统四书五经中季氏将伐颛臾、孟子见梁惠王、周公摄政、楚庄王问鼎、黄池之会等一批著名的历史典故,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手法进行讲述,通俗易懂。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对《诗经》进行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他劝导自己的儿子和弟子学习《诗》,并用其中的道理启发教育他们。
《诗》是先秦六艺[1]之一,是贵族士大夫教导子弟的必备科目。在当时,《诗》除了用来记述史事言论、陶冶陛隋之外,在外交场合还有“赋诗言志”的传统,就是引用(《诗》[2]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交往的重要手段。
孔子也非常重视《诗》,在《论语》里,留下来不少他论及《诗》的言辞。
他曾高度评价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叫‘思无邪’!”
又曾评价《诗经》首篇,说:“《关雎》这首诗好啊,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毁伤。”
他曾经从培养一个人成才的角度上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诗》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
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院里,儿子孔鲤从旁边小步走过,孔子问:“你学《诗》了吗?”
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呢。”
孔子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孔鲤告退后就去学《诗》了。
后来又问孔鲤:“你学《周南》《召南》篇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好像面对墙壁而站,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不能前进。”
孔子也曾对弟子们说“你们为什么不去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考见得失,可以寻师交友,可以批评讽刺。近的说,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的说,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君主。还可以让你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
子夏曾经来请教关于《诗》的问题,说:“《卫风·硕人》里有这样的句子:‘笑脸上有可爱的酒窝,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就像在洁白的底子上配上五彩的颜色。’是指什么?”
孔子说:“就像画画一样,先要打好质地,然后再加以文饰。”
子夏问:“就像忠信之人,才可以学习礼仪一样吗(否则容易虚伪)?”
孔子称赞说:“商(子夏的名)真是能发扬我意思的人啊!这样的人,才可以跟他谈论《诗》!”
子贡有一次问孔子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裕而不骄纵,怎么样呢?”
孔子说:“也不错。不过不如贫穷而能快乐,富裕而喜好礼仪。”
子贡又问:“《卫风·淇奥》说:‘就像制骨器,精益求精,切而后磋;就像制玉器,精益求精,琢而后磨。’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说:“赐(子贡的名)这样的人,可以跟他谈论《诗》了!把说出来的话告诉他,他就能明白还没有说出来的话。” 相关链接
[1]六艺:指“六经”,即《诗经》《礼经》《乐经》《易经》《尚书》《春秋》;也指先秦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2]《诗》:后称《诗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删订而成,分“风”“雅”“颂”三部分,共收录诗歌三百零五篇,大多为西周及春秋作品。诗篇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手法,语言生动,韵律和谐,颇富艺术感染力。
P12-13
“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无不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次次定位固基。
一般来说,国学指以儒道释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礼仪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札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那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近代学者邓实定义国学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同时也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总的来说,国学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县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其博大精深之内涵,雄厚内敛之魂魄,足以令世人千百年传诵。可以说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其中蕴含着前人洞察世事的精妙哲理。学习国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使思想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浸润和升华。
为让广大读者能够真正与国学亲密接触,我们去芜存菁,在卷帙浩繁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精心挑选出一系列国学经典。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释疑、修饰、考证、援引等,汇编成为丛书,以飨读者。
您现在所看到的《四书五经故事》便是丛书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流派众多,史籍丰富,可以傲踞世界各国之前列。而儒学更是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桂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四书五经》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的地位自然无与伦比。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和《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本部《四书五经故事》经专家学者的精心挑选,化艰涩为晓畅,以一个个脍炙人口、引人八胜的白话故事为向导,引领广大读者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品味儒学的精妙和人生的真谛。编者在每一篇故事前插入了简评,使本书的知识系统化;大量切合正文内容的彩色文物、艺术图片,使本书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衷心希望本书能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使您在品味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