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如此之多的大案、要案中,有些案件,为什么只有FBI能破?有些案子,即使证据已经很全了,但警察仍会觉得捉襟见肘.这又是何故?在诸多刑侦机构中,为什么只有美国的FBI一枝独秀?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除“线索”之外的“其他”要素了。这里的“其他”就是探员的经验、学识、思维、技术、方法、手段以及运气,它们与线索一同构成了左右案情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在这几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美国的FBI。
在多年的实战经验中,FBI越来越重视思维破案术,因此,我们在石楠著的《FBI破案术》中将着重为大家介绍各种实用又有趣的思维破案方法。
FBI,即美国联邦调查局,是一个既打击犯罪,又维护美国司法权力的刑侦机构。随着FBI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其五花八门的破案术,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学习的对象。有些人希望从FBI的破案经历中,学习到过人的攻心智慧, 然后使自己成为一个攻心高手;有些人则希望通过学习FBI的破案技巧,来开发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总之,不管是出于以上哪种目的,石楠著的这本《FBI破案术》都将是带领您潜入FBI神秘领域的“通关密码”。
本书精选了八种常用破案术:发散思维破案术,教你如何让思维像长发一样“飘逸”,在纷繁复杂的条条线索中寻找出唯一的真相;逆向思维破案术,倒果为因,倒因为果,让你的脑袋倒过来思考,出奇而制胜;迂回思维破案术,让你学会兵家“避实就虚”之道 ,绕个弯子再“直捣黄龙”;辩证思维破案术,教你在亦是亦非、亦真亦假中猜透别人的心机……并结合大量经典案例,帮你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章 发散思维破案术:多条线索,寻求唯一
第一节 思维有多发散,“辐射范围”就有多广
第二节 你只说出了“一”,他却得到了“十”
第三节 任何细节都可以让你的思维发散
第四节 “飘逸”的不只是长发,还有思维
第五节 经典案例让你学会发散思维破案术
邮票藏在了哪儿 中国古董案
猴子会杀人吗 剧组杀人案
风扇与遗书 为什么没有脚印
过期的牛奶 走私的是什么
两串脚印的内幕 可怜的打猎人
第二章 逆向思维破案术: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第一节 “隔岸观火”,不如站在案件的对立面找线索
第二节 逆向推理,让真相浮出水面
第三节 反其道而思之,出奇制胜
第四节 经典案例让你学会逆向思维破案术
车祸疑案 高智商谋杀案
诡异绑架案 一语道破天机
监狱投毒杀人案 红绿色盲
杀人不成反被杀 煤气延时泄露
钱藏在了哪里 密谈窃听案
第三章 迂回思维破案术:曲径通幽,迂回攻破
第一节 FBI教你做“局”
第二节 FBI最擅长“隐身术”
第三节 绕个弯儿,走出死胡同
第四节 避实就虚,以话套话,FBI总能引诱罪犯乖乖就范
第五节 经典案例让你学会迂回思维破案术
弹壳的秘密 谁拿走了旅行包
到底带狗出门了吗 言多必失
五点还是六点 激起对方的怒气
愚蠢的窗帘 地下室抢劫案
诱抓窃贼 室杀人案
第四章 辩证思维破案术:亦此亦彼,亦真亦假
第一节 FBI眼中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FBI教你测谎 l
第三节 “一团乱麻”亦存在着联系
第四节 从事物的普遍性中找到规律,分清主次矛盾
第五节 经典案例让你学会辩证思维破案术
谁偷走了邮票 “比亚达号”惊天谋杀案
五星级酒店的枪杀案 谁杀了芬妮
列车劫案 画室抢劫案
午夜盗窃案 列车敲诈案
盲童被关在哪间屋里 杀人凶手浮出水面
第五章 逻辑思维破案术:理智分析,推理演绎
第一节 逻辑分析,戳穿谎言
第二节 庖丁解牛,演绎推理
第三节 建立合理假设,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l
第四节 抽丝剥茧,直抵核心
第五节 经典案例让你学会逻辑思维破案术
女明星之死 耶鲁大学公寓谋杀案
自杀还是他杀 球星之死
谋杀亲夫案 谁是嫌疑人
在劫难逃 巨人教疆之死
钻石失窃案 烟头破案
第六章 移植思维破案术:联想为移植搭桥
第一节 思维转嫁,给案件做个“移植手术”
第二节 任何“可疑”点,都是“可移”点
第三节 火眼金睛,不要只盯着案件的表面
第四节 经典案例让你学会移植思维破案术
不读书的间谍 昙花假象
坠树案 空船假象
龙卷风杀人案 海滩杀人案
头发制造的假象 列车杀人案
推翻案情的重大发现 另类投毒案
第七章 类比思维破案术:对比分析,类比推理
第一节 什么是类比思维
第二节 FBI总能从案件中发现相似性
第三节 运用假设类比,扰乱对方的心神
第四节 凶器不一定就是棒子
第五节 经典案例让你学会类比思维破案术
海底谋杀案 农场杀人案
当机立断的:FBI警长 冷库藏毒案
神秘数字“ ” 鸵鸟走私案
巧解暗号 一戳即破的谎言
盲人跳火车 浴室杀人案
第八章 形神思维破案术:动作眼神,一眼识破
第一节 眼神里隐藏着真相
第二节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腿脚比嘴巴更诚实
第三节 从手部小动作看透人心
第四节 请乖乖说出真相
第五节 经典案例让你学会形神思维破案术
议员枪杀案 戒指掉包案
装聋作哑的窃贼 跟踪毒贩
“做贼心虚”的国际 银行抢劫案
通缉犯 同伙是谁
不要对我说谎 火灾渎职案
哪个詹姆斯是凶手
第二节 你只说出了“一”,他却得到了“十”
寒冬腊月的某天夜晚,FBI芝加哥分局的警长查理接到这样一个报警电话:“我非常害怕,我不知道我在哪里,我能做的就是坐在车上,双手紧握着方向盘。不幸的是,我的车子是辆旧车,几乎所有的零件都出了问题,我能感觉到它很快就会熄火。可是,我周围很黑、很阴森。我很想尽快逃离这里,速度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很冷,但是我还是要把衣服脱掉。这样,我就能在车窗玻璃打碎后,没那么多负担了。哦,天呐,我的车窗玻璃被我打碎了,我要竭尽全力向前移。尽管离得那么远,但我还是很努力地往前移动,移动,再移动……”
根据经验判断,只有当人处在高度惊吓状态下,才会表现出这样的语言形式,报警人显然是遇到了大麻烦。如果警员把他所说的话,当成是精神病人所说,很可能会错失最佳的营救时间。一旦报警人出现了生命危险,警员一定会背上失职的责任。不过,对于断案经验丰富的FBI警员来说,他们是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任何报警电话,他们都会严阵以待。
针对此案,警员最需要用的就是发散思维。首先,报警人需要打碎车窗逃生,这说明他无法打开车门。其次,报警人说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车很快就会熄火,他周围很黑、很阴森;而且即使外面很冷,他也要坚持脱掉衣服,这说明报警人极有可能连人带车掉进了河里。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会不顾及外面寒冷的天气而脱掉衣服。最后,从报警人打碎车窗后极力向前移动的情况来看,报警人很有可能已经从车内逃生,正在水中跋涉,他很害怕陷入淤泥中。
基于以上分析,FBI警员立刻通过电话信号确定了报警人的位置,然后征调警力,用最快的时间找到了报警人。
纽约一地下毒贩前日无缘无故“口中饮弹”自杀了,身旁丢着的一支手枪就是证明。但是案发现场并没有找到遗书和任何其他线索,而且死者生前的生意正春风得意,并不存在自杀动机。因此,负责此案的。FBI警长怎么也不认同死者是死于自杀。在他看来,死者的死和他的生意伙伴有着很大的关系。
据调查,死者虽是毒贩,但平日一点毒品也不沾,甚至连烟、酒也不碰,最大的喜好就是吃糖果和巧克力。FBI警员找到了他的女友,他的女友哭着对警员说:“我知道他是个不做正经生意的人,经常对我又打又骂的,但我从未想过他死。至于他的货从哪来的,又卖给谁,我一概不知。”
紧接着,警员又找到了一位酒馆里的伙计,因为死者在死亡的前一天见过他。“真是够不幸的呀!他是一个好人,经常到我这里来喝两杯。我知道他是毒贩子,但我不知道他的货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卖给了谁。之前他和我透露过,想金盆洗手不干了,但是没想到,他居然自杀了。”
最后,警长又去访问了死者生前最后去过的牙科诊所。由于死者生前嗜糖如命,所以满口蛀牙,经常来诊所看牙。家中也堆了很多牙科诊所的病例。“那个瘪三,还欠我几百美元呢。”年轻的牙科医生很不耐烦地对FBI警员说,“无论怎么给他治,他那嘴虫牙都没得治。现在我最关心的是,他死了以后,谁来给他付账单?”
“看来你很在乎钱嘛!”警长说。
“医生也是商人,生意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牙医打趣道。
在回警局的路上,医生的话一直回荡在警长耳边——“医生也是商人,生意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突然,警长想到了什么。他立刻加快步伐,回到了警局。他吩咐五名警员密切监视医生,看他是否有什么异常的举动;他又吩咐另外五名警员调查医生的背景以及经常和医生往来的病人。三天后,他们在医生药房里的某几样药中发现了毒品。此外,他们还在医生的手术室的墙角以及车里都发现了死
据调查,死者虽是毒贩,但平日一点毒品也不沾,甚至连烟、酒也不碰,最大的喜好就是吃糖果和巧克力。FBI警员找到了他的女友,他的女友哭着对警员说:“我知道他是个不做正经生意的人,经常对我又打又骂的,但我从未想过他死。至于他的货从哪来的,又卖给谁,我一概不知。”
紧接着,警员又找到了一位酒馆里的伙计,因为死者在死亡的前一天见过他。“真是够不幸的呀!他是一个好人,经常到我这里来喝两杯。我知道他是毒贩子,但我不知道他的货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卖给了谁。之前他和我透露过,想金盆洗手不干了,但是没想到,他居然自杀了。”
最后,警长又去访问了死者生前最后去过的牙科诊所。由于死者生前嗜糖如命,所以满口蛀牙,经常来诊所看牙。家中也堆了很多牙科诊所的病例。“那个瘪三,还欠我几百美元呢。”年轻的牙科医生很不耐烦地对FBI警员说,“无论怎么给他治,他那嘴虫牙都没得治。现在我最关心的是,他死了以后,谁来给他付账单?”
“看来你很在乎钱嘛!”警长说。
“医生也是商人,生意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牙医打趣道。
在回警局的路上,医生的话一直回荡在警长耳边——“医生也是商人,生意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突然,警长想到了什么。他立刻加快步伐,回到了警局。他吩咐五名警员密切监视医生,看他是否有什么异常的举动;他又吩咐另外五名警员调查医生的背景以及经常和医生往来的病人……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