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澄编著的《空天大视野》从航空航天一体化的视野,讲述了航空航天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首先讲述了从发明飞机到现代民航机和军机的发展历程;回顾了大国角逐载人航天的历史,分析了载人航天的经验教训;介绍了空天信息技术的进展和空天飞行器的发展技术;重点介绍了与航空航天都密切相关的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接着介绍了空天战场和太空探索的特点和发展。最后,简单评论了我国在空天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书名 | 空天大视野 |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
| 作者 | 黄志澄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志澄编著的《空天大视野》从航空航天一体化的视野,讲述了航空航天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首先讲述了从发明飞机到现代民航机和军机的发展历程;回顾了大国角逐载人航天的历史,分析了载人航天的经验教训;介绍了空天信息技术的进展和空天飞行器的发展技术;重点介绍了与航空航天都密切相关的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接着介绍了空天战场和太空探索的特点和发展。最后,简单评论了我国在空天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内容推荐 黄志澄编著的《空天大视野》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影响的视角,评述了航空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论述了空天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介绍了空天军事化和空天商业化的最新进展;详细地解读了近年来媒体关注的世界及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热点,包括现代飞机、无人机、近太空飞行器、先进导弹、高超声速飞行器、重型运载火箭、卫星、航天飞机、空天飞机和火星飞行器的发展动向;重点探讨了太空安全、太空探索、太空经济和太空创业的现状和前景。 此书适用于关心航空航天发展的科技人员、社会科学工作者、管理干部、教师、学生、军人和航空航天爱好者。 目录 一、直面大空天时代 1.大空天与大视野 2.航空与航天和而不同 3.空天技术大融合 4.空天一体与新军事变革 5.从制空权到制天权 6.回眸航空商业化 7.迎接空天经济时代 二、从天空到空天 1.人类对飞行的初探索 2.莱特兄弟为何成功 3.军用飞机成为战争之神 4.导弹催生时代风云 5.冷战时代的太空对抗 6.击落卫星:437计划揭秘 7.理性看待美国阿波罗登月 8.阿姆斯特朗的光芒与代价 9.3D打印开启太空制造新时代 10.美俄会合作再建新空间站吗? 三、天空新印象 1.让人类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2.国外发展新一代战斗机的启示 3.F-22:一个并不美丽的神话 4.F-22首战叙利亚的目的何在 5.歼-15 PK苏-33 6.美军为何研发远程打击轰炸机? 7.马航MH370的技术反思 8.超声速客机何日重现 9.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四、展望无人机 1.无人机的崛起 2.捕获无人机与导航战 3.X-47B开启无人舰载机时代 4.无人战机引发空战大变革 5.从潜射无人机看“海底恶魔” 6.火星无人机何时首飞 7.从科幻走向现实的火星直升机 8.中国在小型无人机方面的优势 五、挺进近太空 1.近太空飞行器到底指的是什么? 2.飞艇的东山再起 3.混合型飞艇的发展前景 4.巨型飞艇呼唤王者归来 5.美国军用浮空器的复兴之路 6.大阳能飞机潜力无限 六、导弹风云录 1.马岛战争凸显导弹威力 2.爱国者大战飞毛腿 3.战斧是美军首选的打击武器 4.从核威慑到核讹诈 5.朝鲜何时会有洲际导弹 6.白杨-M的弹头之谜 7.为什么美军特别关注东风-21D? 8.S-400导弹先进在哪里? 9.美国部署亚洲反导意欲何为? 10.评美国欲在韩部署“萨德” 七、高超声速屏障 1.人类何时突破高超声速屏障? 2.高超声速是美军摆的迷魂阵吗? 3.美军X-51A并未达到预期 4.误将可能性当成实际 5.美国调整高超声速技术路线 6.HTV-2飞行试验为何失败? 7.秘而不宣的 8.前景难测的HSSW 导弹 9.SR-72在忽悠谁? 10.盘点美国高超声速武器计划 11.高超声速大博弈 八、卫星大变革 1.手机卫星引领个人卫星时代 2.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机遇和挑战 3.北斗产业化引领中国太空经济 4.宇宙中具有同情心的美仙女 5.我国卫星遥感迈上新台阶 6.马航MH370呼唤卫星大变革 7.建设全球卫星互联网 8.让卫星起死回生的“凤凰计划” 九、运载火箭再创辉煌 1.从土星5号火箭说起 2.美国再造巨型火箭 3.纪念DC-X飞行试验20周年 4.质子-M事故的背后 5.安加拉A5 重振俄航天雄风 6.印度向载人航天迈出步 7.日本Epsilon的警示 8.美军要用战机发射小卫星 十、航天飞机浴血重生 1.航天飞机的荣光和悲情 2.“哥伦比亚”号黑色启示 3.美国为何发展小型军用航天飞机? 4.X-37B在监视“天宫一号”吗? 5.X-37B的启示 6.空天飞机与航天飞机有何不同? 7.追梦者:美国新一代航天飞机 8.重复使用火箭飞机XS-1计划 9.“佩刀”为空天飞机提供新动力 十一、太空创业潮 1.SpaceX要在太空挑战谁? 2.从童谣中飞出的“龙”飞船 3.马斯克的成功并非走运 4.美国加速航天运输商业化 5.美国商业载人飞船呼之欲出 6.Skybox 创业模式或许更适合中国 7.哥本哈根亚轨道的故事 8.魂系火星的夫妇 9.如何看待“安塔瑞斯”爆炸事故? 10.太空旅游创新亦须保安全 11.商业空间站并非神话 12.迎接全球太空创业潮 十二、火星交响曲 1.好奇是人类探索火星的动力 2.“好奇”号的恐怖七分钟 3.载人飞船安全降落火星是难关 4.面临EDL技术的严峻挑战 5.给印度火星探测点个赞 6.“2020火星车”将为载人任务开路 7.NASA精心打造“猎户座”飞船 8.“火星一号”靠谱吗? 9.捕获小行星是不是异想天开? 10.美国选择小行星为新目的地 11.美国载人火星计划进退两难 十三、战争幽灵在游荡 1.中美之间必有一战吗? 2.离岸控制:美国候选的对华军事战略 3.从利比亚看美国军事战略的新动向 4.硅片能打败钢铁吗? 5.钓鱼岛:狭路相逢勇者胜 6.黄岩岛对峙的启示 7.强化南海的战略地位 8.从“震网”病毒看无接触战争 9.美军的“舒特”杀手 10.创新是美国“新抵消战略”的核心 11.透过美国新武器预研的迷雾 12.美国军工复合体与中国威胁论 十四、争夺终极高地 1.太空武器化正在走来 2.美俄卫星是否故意相撞? 3.太空从军事化到武器化 4.太空威慑是新的威慑手段 5.美军坚持太空优先 6.从激光武器怕雾霾说起 7.电磁炮是理想的太空武器吗? 8.核动力空天母舰是真是假? 9.美空军重筑太空篱笆 10.美军编织监视太空的天罗地网 11.美媒为何要炒作中国反卫星试验? 12.徘徊在十字路口的美国军事航天 十五、大师之瞻, 1.钱学森关于优先发展导弹的建议 2.要认真总结国外的经验教训 3.把眼光放远一点 4.钱学森对载人航天技术的展望 5.鲁迅早已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十六、空天的人文视野, 1.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 2.探索外星人到底有什么意义? 3.移民外星能拯救人类吗? 4.第四次浪潮是太空时代 5.魅力来自科幻与人文的交融 6.从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到太空经济学 7.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8.建立星球整体文化 十七、走向空天强国 1.科学决策的辉煌成果 2.载人航天必须走创新之路 3.“嫦娥三号”领跑人类探月新阶段 4.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试读章节 5.从制空权到制天权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在战争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而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战争进程和以往的战争相比有着越来越显著的差别和重大发展。现代战争已逐渐摒弃单纯的地面进攻模式,转为陆、海、空、天、赛博等多维空间的对抗,而太空是现代战争的终极高地。相应地在军事学说中,出现了所谓多种“制权”理论,即指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内对多种空间的控制权。 1909年,意大利著名军事家G.杜黑首先提出了“制空权”理论。他在1921年、1927年出版的《制空权》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制权理论。1909年,军用飞机刚刚投入使用,杜黑就敏锐地预见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通过分析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他率先提出了“空中势力论”。杜黑认为,任何战争样式都取决于当时的战争技术手段。飞机由于可以在三度空问中自由飞行,因而在行动和方向上享有充分的自由;飞机由于不受地面障碍约束并具有极高的速度,将是一种出色的进攻性武器,因而能够自南选择攻击点并能调动最大的打击力量,使敌军没有时间调动援军加以对付。他认为,陆上力量的使用只限于地面,海上力量的使用只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制陆、制海,还可制空。虽然这种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制空权的作用,认为夺取了制空权,就有剥夺敌人生存的可能,就可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制空权理论对其后空中力量的发展和战争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建立和发展了独立于陆、海军之外的空军军种,空中战场的出现及其引起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革。后来,苏联军队把制空权解释为交战国一方的航空兵,在战区空间或重要的方向上取得的超过对方的决定性优势。美军则直接使用“空中优势”的概念,其实也就是“制空权”。在空中作战中,一方军队对另一方取得的控制程度,使前者及其有关的陆、海、空军部队在一定时间和地域内能够进行战斗活动而不受对方的严重干扰。目前,“制空权”理论已经用于实践,过去战争中夺取制空权的方法基本有三种,即以突击对方机场为目的的空中进攻战役,空战和空中会战,压制敌人的地面防空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已经从陆地、海洋、空中扩展到外层空间。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正式对外公布了“高边疆战略”。这个战略就是关于美国未来在军事、经济和科学诸方面综合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多维空间的战略。它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太空武器系统,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又称战略防御计划),建立多层次、大纵深防御体系,把太空辟为除海、陆、空之外的第四战略领域,以取得对苏联的军事战略优势。针对美同咄咄逼人的高边疆战略,苏联积极采取对策,发展能够突破美国战略防御系统的进攻性战略武器系统,并着手研制自己的战略防御系统。美、苏在太空领域的争夺以及其他军事强国的迅速跟进,使外层空间很快成为陆、海、空战场之外的第四战场。 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导致军用卫星和天战兵器的大发展。对外层空间的争夺导致有关制空权的斗争向外层空间拓展。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运转于外层空间的具有军事功能的航天器,如航天侦察、预警、通信、导航卫星等,已经直接进入了战场的角逐,并对空中、地面、海上作战起到了支援保障作用,可以说对赢得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外层空间的军事争夺催生了一个新的军种——天军。美国建立了航天司令部。俄罗斯组建了航天部队。法国、英国等国家也相继调整本国军事力量,为控制外层空间做准备。人类的战场从陆地、海洋、空中延伸到太空。要赢得战争不仅要争夺制海权、制空权,而且要争夺制天权。在未来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飞机和战舰群间的大规模混战,将被卫星监控下的远程精确打击和导弹拦截所代替。在未来战争中,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关键取决于该国控制外层空间的能力及由此形成的作战能力。 “制天权”就是保护己方的航天能力,同时剥夺敌方的航天能力。具体而言,“制天权”是指进入、阻止进入和利用地球大气层外区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国家在太空所拥有的控制能力,它反映了这个国家太空实力的强弱及其在太空行动的自由度。“制天权”的核心就是通过控制太空来控制地球。但这种对太空的占据,不同于对地球表面的占据,即不是强行划出界限而不让他方占据,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他方无力或无法占据。夺得制天权绝不仅仅是军事上胜败之意义,而是涉及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影响力。 P8-10 序言 想不到在年近八旬时,我还能贡献给读者这样一本书。 这是一本讲述航空航天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书。1958年我自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前30年一直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工作。直至1987年,奉命专职从事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开始专注于航天发展战略研究。这两份工作的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微观的力学现象研究,后者是宏观的总体研究。但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和较长时间的科研能力训练,对后来我从事的战略研究十分有益。特别是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从来是航空航天不分家的,也促使我在航天战略研究中,开始关心和参与我国航空界的一些研究工作。由于这些积累,才能写出这本既有航天也有航空,以及空天一体化的书。 这是一本面向世界的书。在863专家委工作期间我得到了许多参加国际交流的机会,其中以参加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和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的学术活动居多。同时,也在北京接待过许多航空航天专家。这些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使我能够从全球的角度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世界航空航天技术的变化。 这是一本跨学科的书。21世纪伊始,我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许多学术活动,包括许多国际交流活动,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从此,我发现从科技人员的角度和从哲学家的角度去观察科学技术的变化,会有许多不同。这种对话,给了我启迪,让我开始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航空航天进行更多的思考。 这是一本独立思考的书。1929年,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了如下的墓志铭:“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句话我常记在心中。因此在本书中,我的有些观点挑战了西方权威,有些观点不同于电视节目中的某些军事专家,也有些观点有别于一些著名院士。当然,我在这里只是提供一家之言,偏颇和错误之处,望读者指正。实际上,在我的博客中,许多网友也给我的文章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愿思想的碰撞会进发出明亮的火花。 这是一本面向互联网时代的读者的书。我从1997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开始上网时,感觉像学游泳,游着游着,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过去未曾见过的世界。2007年,我在新浪网注册了自己的博客,至今发表了近500篇文章。由于互联网上的读者大多不喜欢篇幅长的文章,所以我的每篇文章都不长,大都在1500字左右。这使我学会了用精练的语句来表达更多的信息。许多文章后来发表在《太空探索》、《国际太空》等航天杂志和《中国青年报》、《新天地》等大众媒体上。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想遵循以前的习惯,写成一本从头到尾逻辑性很强的书,后来发现在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今天,不妨学习微信上推送信息的方法,保持每篇文章都不长,且能独立成章,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阅读。同时,为了保持较好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我对这些文章进行了修改和编排,并在成书时补充了许多内容。如果有读者想更系统地了解航天科技的发展,建议您花费一些时间去读一下我在10年前写的另一本书《航天科技与社会第四次浪潮》。另外,为了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书中标出了部分文章的写作日期。 最后,我要感谢本书的编辑赵娜。她与我来自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系,而且我有幸参加了她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有关空气动力学的硕士论文答辩。没有她的提议和为此付出的辛苦,这本书是不可能问世的。非常巧合的是这本书的酝酿正值她怀孕期间;而这本书出版时,她的宝宝已经学步了。因此,这本书也是我送给她宝宝的一份礼物。 同时还要感谢出版社的另一位编辑也是北航校友的吴长莘,没有她细致周到的工作,这本书是不可能问世的。 黄志澄 2015年5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