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委员到领导核心(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作者张金才把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作为此书论述的内容,而尤以1956年中共八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进入中央常委之后的十年为重点,详细地记述了邓小平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革命生涯,显示了他英勇果敢、指挥若定的卓越领导才能和无私无畏、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政治家风采。
| 书名 | 从中央委员到领导核心(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金才 |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中央委员到领导核心(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作者张金才把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作为此书论述的内容,而尤以1956年中共八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进入中央常委之后的十年为重点,详细地记述了邓小平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革命生涯,显示了他英勇果敢、指挥若定的卓越领导才能和无私无畏、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政治家风采。 内容推荐 《从中央委员到领导核心(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反映了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从1945年至1978年间从中央委员到中央领导核心的革命斗争经历,详细地记述了邓小平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革命生涯,显示了他英勇果敢、指挥若定的卓越领导才能和无私无畏、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政治家风采。作者张金才本着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内容详实,行文严谨,读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出版此书,对于广大读者了解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进入中央 第二章 南征北战 第三章 主政西南 第四章 奉调进京 第五章 揭批高饶 第六章 筹备八大 第七章 当选常委 第八章 初步探索 第九章 整风反右 第十章 “大跃进”中 第十一章 主持制定《工业七十条》 第十二章 在“七千人大会”上 第十三章 论战主将 第十四章 “文革”岁月 第十五章 艰难复出 第十六章 领导核心 试读章节 1943年10月6日,为精简领导层次,提高工作效率,中共中央决定:太行分局与北方局合并,撤销太行分局;第129师师部与八路军前方总部合并。八路军前方总部和北方局直接领导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北方局直接领导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区党委的工作。因彭德怀、刘伯承等一批高级干部和将领已在党中央的安排下陆续前往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并准备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39岁的邓小平接替彭德怀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独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 邓小平代理北方局书记期间,在坚持对敌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领导全区开展建党、建军、建政活动,进行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胜利完成中央交付的各项任务。 在领导整风和审干工作中,邓小平将中共中央关于整风的指示和方针与北方局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使北方局的整风和审干工作深人健康地开展起来。1943年11月10日,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第八期开学典礼上作整风运动动员报告。讲话指出:整风运动是我们建党的百年大计。我们党有22年多的历史了,我党始终站在最前线,为着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始终引导着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向前迈进。但是我们也有好几次挫折和失败的教训,每次的挫折或失败,都是学风、党风、文风“三风”不正占统治地位的领导所形成的恶果。我党自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彻底克服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一扫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气氛,把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直到现在已经9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犯过错误,而且一直是胜利地发展着。在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党中央的领导之下,我们回忆起过去机会主义领导下的惨痛教训,每个同志都会感觉到这9年是很幸福的,同时也会更加感到三风不正对我们的毒害了。讲话向参加整风的同志提出五条要求:第一,每个同志都要下定决心把自己的思想作风整好。第二,每个同志还要具有帮助别人整风的勇气,这是我们对党、对同志应有的态度。第三,整风要与检查工作联系,这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方法。第四,整风中思想上是会感到有压力的。整风不是对人而是对事,在真理面前屈服是可贵的精神,绝不是耻辱。第五,要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对同志、对自己、对上级都应抱有这种态度。①这篇讲话阐述了整风的目的、意义和端正整风态度的要求,指出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党的事业要以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是整风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太行区整风运动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整风过程中,邓小平还领导开展了审干工作。太行区的审干工作总的来说政策把握比较谨慎,但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也出现了搞“坦白运动”等“左”的问题。邓小平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些过“左”做法。1944年4月15日,邓小平在北方局会议上分析了审干中出现“左”的问题的原因及教训。他指出:我们的“左”是对当前情况和敌后环境认识不足,机械搬用延安的经验,所以谨慎不够,步骤不稳;在指导运动过程中执行中央的方针不够,首长负责有些粗枝大叶,调查研究得不够。由于我们主观主义风气很盛,没有调查,没有材料,就容易发生错误,所以真正可怕的是领导的“左”。同年10月16日,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审干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要有一个清理甄别阶段,真正搞错了的单位,在下半年都要做甄别平反工作”。由于邓小平在整风运动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纠正“左”的偏差,北方局的整风运动取得较大成效,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党性、巩固团结的目的,为此后对敌斗争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P12-14 序言 兼具稳定性和灵敏度,是研究人员获得创新性成果的重要素质。我同金才同志共事十来年,一起做了几个课题,感到他是我们当代中国研究所兼具稳定性和灵敏度的有数的几位青年研究人员之一。最近几年,他在完成多项研究任务的同时,经过努力,写成了《从中央委员到领导核心——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一书。这本书的成功,说明我没有看走眼,张金才同志的确是一位既勤奋又聪明,兼具稳定性和灵敏度的研究员。 作者把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作为此书论述的内容,而尤以1956年中共八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进入中央常委之后的十年为重点,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选择。其一,从历史的高度来说,邓小平从中央委员到领导核心,涵盖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个历史时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通过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成功地培养了自己的新一代接班人。这不仅对邓小平本人,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其二,从邓小平的传记着眼,邓小平当选中央委员以后的传记,特别是担任总书记十年的传记,相比较而言,是研究不那么密集,相对不够充分的环节,在广度和深度上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容易出新,容易崭露头角。其三,作者对这个课题有浓厚的兴趣,有相当的研究基础。在好几年以前,作者就把邓小平1952—1978年的生平思想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了,而且写出了好几篇有影响的论文。所以,在接到出版社约稿以后,能够很快在原有选题基础上加以扩展和加深。做好这个选题,写好这本书,可说是轻车熟路。 我怀着很大的兴趣,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金才同志的这部新作。虽然从事邓小平生平思想研究属于我的专业范围,但是,我从这部新作中确实还是得到不少收获和教益。我感到这部著作至少具有以下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我愿意郑重地向读者推荐这部著作。第一,内容丰富翔实,笔削得当,既具有真实性,也不乏新鲜感。 作者并不是专业的邓小平生平思想的研究者。在史料的占有上,也并没有特殊便利的条件。可是,作者通过各种渠道,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下了异乎寻常的工夫,取得了非比一般的效果。特别可贵的是,大量的、主要的材料来自公开出版物,特别是人人都能看到和利用的《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年谱》。作者的功夫表现在材料的取舍上,可谓笔则笔之,削则削之。细致而不烦琐,扼要而不遗漏。从《南征北战》一章,我们看到邓小平从指挥“上党战役”“平汉战役”到“千里跃进大别山”直至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取得解放全中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创下赫赫战功。从《主政西南》一章,我们又看到了邓小平的文治。这两章对邓小平文韬武略的评述中,读者自然从心里信服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小平,文可以与少奇、恩来相比,武可以与林彪、彭德怀相比。指挥两个野战军的只有一个邓小平。小平举重若轻,善于决断。在《揭批高饶》《筹备八大》《整风反右》《论战主将》等人们熟悉的故事中,作者夹叙夹议,引用、评述了许多史料,也都是引自公开出版的书刊,但经过作者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组织评述,显得真实、具体、细致、绵密,也不乏新鲜的内容。 第二,持论稳健,评价公允,体现史家眼光。 全面、客观、公允地判断和评论历史是非,特别是明确指出历史人物的缺点错误,做到不为尊者讳,是人物传记写作的一个难点,也是对作者是否忠实于历史,能否秉笔直书的一个考验。 在《整风反右》《“大跃进”中》这些章节中,作者没有讳言邓小平同志的缺点错误,持论稳健,评价公允,体现了良史的品格。关于反右派斗争,作者写道:“邓小平同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一样,对反右派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了。”“过于严重的估计,把本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斗争,扩展成一场全党和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思想战争和政治战争,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关于“大跃进”运动,作者也没有讳言“邓小平在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紧密配合毛泽东的部署。”在作了具体阐述和评论后,作者指明:“后来,在总结这段历史时,邓小平对自己的责任从不讳言,更未否认。相反,他多次提到:‘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同志都有错误。“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实事求是,富有自我批评精神,是党史国史客观公允的基础。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