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在上面,我们说明了哲学的永恒主题是人。人是什么?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如何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些问题便是哲学所要思索和回答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人的生活要怎么样才能有价值?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哲学!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学习哲学肯定不能为你提供生活中所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及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当然生活并不仅仅意味着就是这些东西,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你如果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更为丰富、更为幸福、更为美好,那么哲学是少不了的。哲学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保障。哲学并不神秘,也不高深莫测,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关于我们生活的学问或艺术。
可以说,想过美好的或幸福的生活几乎是每个人的追求或愿望。那么什么是美好的或幸福的生活呢?
有人认为,有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身体健康,在山清水秀的处所有一套豪华的别墅,能与心心相印善解人意的爱人长相厮守,过着物质方面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无疑就是最幸福的生活了。毋庸置疑,对幸福生活的这一看法,有其合理性。物质生活确然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必要的因素,人们有权享受物质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利益。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几乎都是以物质生活的指标来衡量生活是否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这种看待生活的态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中是相当普遍的。经济建设和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现象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由此形成的比较流行的看法就是要以经济生活的参数来衡量生活的质量,要以具有实用性的科学方法作为评估生活幸福程度的尺度。但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有了充裕的物质生活,我们也不一定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宝玉,整日为金屋秀榻锦衣玉食如云的美女所包围,在时下的很多人看来,应该是很幸福的。然而贾宝玉到头来却选择了出家这一条道路。因为在大观园中,他身受封建礼教的重压,爱情生活的缠绕,给他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无穷的苦恼。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或者发疯,或者自杀,或者就是出家。最终,他不得已选择了出家这一条道路。这说明,生活的幸福并不决定于外在的环境。
释迦牟尼出家前为王子,应该说在物质方面是应有尽有,这在其他人看来就是一种令人艳羡的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了。但释迦牟尼并不如此看,充裕的物质生活并不意味着幸福。有一天他驾车出游四门,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的人、消瘦的人及其他种种凄惨的景象。这使他异常的感伤和烦恼。最后从在北门外遇见的一个出家的沙门那里,他认识到只有出家才可以解脱生老病死种种束缚。于是他独自走向伽耶城外的毕钵罗树下静坐思考如何摆脱人生的种种痛苦,终于在天将破晓时恍然大悟,确信自己已经通达了人生的真谛,拔除了人生烦恼的根源。他在悟道之后独自在树下徘徊多日,享受着解脱三昧的无上乐趣。王宫中的生活并不能使释迦牟尼感觉到巨大的幸福,却给他带来不少的痛苦。真正的幸福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才能寻找得到,只有在静坐思考中通达了人生的真谛、拔除了产生人生种种痛苦的根源之后才有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可见幸福首先是人对生活的一种看法,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如果你对生活的幸福或痛苦有了某一种看法或态度,那么你也就有了精神生活,你也就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有了自觉。不错,精神生活越丰富,你的痛苦可能会越多,但同时你能够感受到的幸福也就越多。没有痛苦也就没有幸福。幸福生活的出现也同时意味着痛苦的消失。
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年幼时就很执著地追求幸福的生活。原以为幸福生活决定于外在的世界。有一次他问家中终日辛苦劳作的保姆,她的生活苦还是不苦,保姆答道:“不苦啊!”这一回答使梁漱溟幡然醒悟,意识到所谓的幸福生活并不存在于外在世界之中,幸福原本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看法。物质生活的充裕虽然重要,但对于人的幸福而言最重要的是精神世界。于是他便沉溺于佛学典籍,想在其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抛却青春期的无限烦恼。如果我们有着崇高伟大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感觉到幸福或美好的生活。若如此,则幸福或善或美便会无处不在。宋明理学家叫人寻找所谓的“孔颜乐处”,事实上要人寻找的就是使人达到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世界。得到了这一境界,也就得到了生活的幸福或乐处。颜回就是处于这样的境界中的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可见,关于什么是幸福或善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更罔论怎么样追求幸福生活这一更为复杂的哲学问题。
P68-72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善莫大焉、功莫大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补严重缺乏人文精神和独立人格这一人生缺憾的机会。……我知道把专业知识和精神用浅显有趣的方式和文字表达出来是极其困难,也是最能考察作者真实的知识与能力的。从各种细节来看,本套丛书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编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永续的过程,做成一个像法国“这是什么”丛书的品牌。
——河北:王紫薇 高中生
感谢你们出了这么一套好书!通俗生动,是相当难得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对我的文科学习大有帮助,懂得了很多事。人文知识在当今中国比科学技术还贫乏、紧缺,适合大众、学生的文科读物就更少了,感谢你们为我们文科学生办的这件好事。
——昆明:陈太微 本科生
以本套丛书的思路、文风,得益者众,何愁书无销路,文无知音!
——江苏:胡光云 银行职员
我是个罪犯,我唯一的建议就是,你们能把“人文社会科学”带进小学吗?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就明白“人文社会科学”,最好是“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如果我从小读到这些书该多好!
——湖南:曹泽崎 服刑人员
作为人文科学殿堂的北大,值此新世纪之初出版此丛书,乃我之大幸,希望北大以其博大的胸怀让更多追求你的人们从你那里获得更多知识吧!
——山西:申永军 大专生
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能让我粗略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比较全面,而且作者都是国内有名的学者,希望继续出版更多的这类丛书。
——浙江:邱芳烈 硕士生
在生活中,有的事情确实是不能避免的,比如吃饭、穿衣、看书、讲课等等,或者说你想回避也回避不了。因此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常常想着如何尽力去把它们做好。
但有的事情似乎并不如此,所以它们也就常常地不会进入我的思考或计划之中。
这似乎就是生活中的逻辑。但生活本身并不是逻辑,所以逻辑也并不能规范我的生活。如果生活完全按照逻辑的规则演绎,固然是秩序井然,有条有理,有效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样的生活是索然无味,没有任何意义,也引不起人的兴致。这样的刻板的生活,没有人愿意过。
当然生活也不能没有秩序。无章可循的生活,虽然时时处处会出现些使人颇感兴趣的插曲,但它着实令人感到可怕、恐惧,没有效率,所以令人讨厌。
我想最好的生活应该是夹于有逻辑和没有逻辑之间。遵守逻辑固然是一种秩序,没有逻辑也未见得没有秩序,因为无序也是一种秩序。既有序又无序的生活应该是最佳的生活方式。生活有序,我们可以按部就班,遵章行事,很有效率;生活无序,往往会出现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对于自己而言,应付它们就是一种挑战,一种超越。在很大部分时间内,我们都愿意接受挑战。
于是,结果也就是不得不在生活中去考虑那些原来并不曾注意到或原来没有计划要做的那些事情。我接受写作《哲学是什么》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我习惯于做些小的题目的文章,原因是因为感觉到自己才识有限。所以我虽然学习研究哲学多年,但从未考虑过有朝一日要写《哲学是什么》的普及性读物。但由于北京大学出版社杨书澜女士的邀请,我没有多加思考,也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下来。这是因为我开始还真没有考虑到这一任务的艰巨,认为写普及性读物虽然不能说容易,但也不能说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自己毕竟是学习哲学的,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但随感还是有的嘛。所以还是比较自信。
然而随着时日的消逝,当我不得不动笔写作时,我才真正感觉到了写作《哲学是什么》一书的困难和艰巨,而且简直是苦不堪言。说实在话,当时我真想打退堂鼓,找个什么理由,一推了事。但既然已经承诺,就得硬着头皮写下去,因为一诺千金,人不能不讲诚信。
不管怎么样,书是写完了,它就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册子《哲学是什么》。到底写得怎么样,只有让读者去评价。对于我个人而言,毕竟是完成了一件大事,也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
这本书没有按照教科书的写法来写。这样做的理由是,现在关于哲学的教科书已有不少,而且有的写得相当的不错。我自叹赶不上他们。因此大可不必在这些关于哲学教科书之外再增加一本。既然不是按照教科书的写法来要求自己,所以也就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所要做的就是紧紧围绕“哲学是什么”这样的主题来写,讨论些主要的哲学问题及我对这些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而且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也是采取较为自由的方式。
此书从策划、酝酿到收集材料、写作、修改、定稿和编辑的整个过程都凝聚着杨书澜女士的不少的心血。她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建议和修改意见。可以说,没有她的鼓励、支持、理解和那些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我是决不可能完成此书的撰写的。
现在我的感觉是自己很不能够胜任写作《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通俗的书籍。因此书中的不足乃至错误之处必定不少,真诚地希望读者朋友多多地加以批判指正。学习哲学就是一种对话,我真诚地希望通过《哲学是什么》这一本小册子与读者朋友建立起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共同前进的学术性的良好关系。
胡军
2002年4月29日于蓝旗营寓所
阅读说明
序一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序二 重视人文学科 高扬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在哪里?——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一 哲学为何物(上)
1 “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形式分析
2 哲学源于惊讶
3 哲学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
4 人是能思想的存在
二 哲学为何物(下)
1 哲学探讨的首要目标乃是认识自我
2 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3 哲学思考是最为自由的学术探讨
4 哲学就是爱智
三 哲学的问题
1 哲学问题兼具特殊性和共性
2 语言能否准确地表达哲学问题
3 哲学问题的个案分析
4 哲学问题令人困惑
四 哲学的方法
1 怀疑方法
2 分析方法
3 归纳方法
4 智的直觉
五 哲学的价值
1 无用之为大用
2 哲学乃为境界之学
阅读书目
后记
编辑说明
人文素质在哪里?——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乐黛云
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於心,其生色也啐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间,它于不知不觉之时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甚至从背后看去也能充沛显现。
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首先要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哪些不可磨灭的最美好的东西;其次要以他人为参照,了解人们在这浩瀚的知识、艺术海洋中是如何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第三是要勤于思考,敏于选择,身体力行,将自己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因素融人自己的生活。要做到这三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会茫无头绪,不知从何做起。这时,人们多么希望能看到一条可以沿着向前走的小径,一颗在前面闪烁引路的星星,或者是过去的跋涉者留下的若隐若现的脚印!
是的,在你面前的,就是这条小径,这颗星星,这些脚印!这就是:《哲学是什么》《美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历史学是什么》《心理学是什么》《逻辑学是什么》《人类学是什么》《伦理学是什么》《宗教学是什么》《社会学是什么》《教育学是什么》《法学是什么》《政治学是什么》《经济学是什么》,等等,每册15万字左右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这套丛书向你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最有价值的精粹,它有条不紊地为你分析了各门学科的来龙去脉、研究方法、近况和远景;它记载了前人走过的弯路和陷阱,让你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它像亲人,像朋友,亲切地、平和地与你娓娓而谈,让你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要达到以上目的,丛书的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学问,还要有丰富的治学经验和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走出精英治学的小圈子,为年青的后来者贡献时间和精力的胸怀。当年,在邀请作者时,策划者实在是十分困难而又费尽心思!经过几番艰苦努力,丛书的作者终于确定下来,他们都是年富力强,至少有20年学术积累,一直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有主见、有创意、有成就的学术骨干。
《历史学是什么》的作者葛剑雄教授则是学识渊博、声名卓著、足迹遍及亚非欧美的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其他作者的情形大概也都类此,他们繁忙的日程不言自明,然而,他们都抽出时间,为这套旨在提高年轻人人文素质的丛书进行了精心的写作。
《哲学是什么》的作者胡军教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中、西哲学方面都深有造诣。目前,他不仅要带博士研究生、要上课,而且还是统管北京大学哲学系全系科研与教学的系副主任。
《美学是什么》的作者周宪教授,属于改革开放后北京大学最早的一批美学硕士,后又在南京大学读了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从已成的书来看,作者对于书的写法都是力求创新,精心构思,各有特色的。例如胡军教授的书,特别致力于将哲学从狭小的精英圈子里解放出来,让人们懂得: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人生道路的系统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向导,是我们正不断地行进于其上的生活道路,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全书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
葛剑雄教授的书则更多地立足于对现实问题的批判和探讨,他一开始就区分了“历史研究”和“历史运用”两个层面,提出对“历史研究”来说,必须摆脱政治神话的干扰,抵抗意识形态的侵蚀,进行学科的科学化建设。同时,对“影射史学…‘古为今用”“以史为鉴”“春秋笔法”,以及清官戏泛滥、家谱研究盛行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辨析,这些辨析都是发前人所未发,不仅传播了知识而且对史学理论也有独到的发展和厘清。
周宪教授的《美学是什么》更是呈现出极为新颖独到的构思。该书在每一部分正文之前都选录了几则古今中外美学家的有关警言,正文中标以形象鲜明生动的小标题,并穿插多处小资料和图表,“关键词”和“进一步阅读书目”则会将读者带人更深邃的美学空间。该书以“散点结构”的方式尽量平易近人地展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中、西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间的平等对话;作者与中、西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之间的平等对话,因而展开了一道又一道多元而开阔的美学风景。
这里不能对丛书的每一本都进行介绍和分析,但可以确信地说,读完这套丛书,你一定会清晰地感觉到你的人文素质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正是你曾苦苦求索的境界,恰如王国维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于是,你会感到一种内在的人文素质的升华,感到孟子所说的那种“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的现象,你的事业和生活也将随之进人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哲学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却似乎很少有人专门论及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了解了哲学,其实,我们了解的只是学院化、专业化了的哲学史。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胡军编著的《哲学是什么》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哲学从狭小的精英圈子里解放出来,让她回到了人的生命、生活之源。它告诉读者:哲学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人生道路的系统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向导;是我们正不断地行进于其上的生活道路;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
本书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清晰有力的框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本书成为一本经典的哲学普及读物。有志于提高哲学素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读者不可不读。
畅销10年,风靡中国,销量突破100万册!学界权威,心血之作,名家智慧,深入浅出。听名师之言,再论人生所向!
胡军编著的《哲学是什么》把哲学和人生问题紧紧关联,使哲学跳出了学院的狭窄圈子,成为人生必不可少的向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把艰深的哲学转化为普通人都能接受的知识和道理,可读性强。内含80多幅插图,既丰富了阅读的视觉效果,更使抽象的哲学知识变得具象、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