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虎林编著的《陶美人(旧光阴里的陶与人情)》一书以贯穿中国历史几千年的陶器为主线,反映了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中与陶器有关的祭祀、爱情、起居、饮食、放牧、狩猎等各个方面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追求,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对爱情与婚姻、生活与艺术、纯真与善良的理解与诠释。作品以小见大,以少胜大,把生活与陶的关系表达的恰到好处,窥一斑而见全豹。和题材宏大的作品相比,本书别有一番滋味,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 书名 | 陶美人(旧光阴里的陶与人情)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作者 | 阎虎林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阎虎林编著的《陶美人(旧光阴里的陶与人情)》一书以贯穿中国历史几千年的陶器为主线,反映了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中与陶器有关的祭祀、爱情、起居、饮食、放牧、狩猎等各个方面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追求,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对爱情与婚姻、生活与艺术、纯真与善良的理解与诠释。作品以小见大,以少胜大,把生活与陶的关系表达的恰到好处,窥一斑而见全豹。和题材宏大的作品相比,本书别有一番滋味,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内容推荐 陶,从古至今,与人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背后有着迷人的故事,犹如陈酿的美酒,犹如美食,令人沉醉难忘。陶,这种古朴的物什,在当下慢慢重回人们的视野,陶本身的美以及背后的故事,吸引着更多开始慢下来享受生活的人。 阎虎林编著的这本《陶美人(旧光阴里的陶与人情)》讲述旧光阴中的陶与人情,古朴而迷人,有烟火味,值得慢慢品鉴。 目录 古老的陶 在苹果园里做着有关陶罐的梦 牧羊人的梦 二人罐子 陶美人 点亮千年黑夜的陶灯 乡村爱情 饥饿的瓮 戏说家畜家禽 美食与陶 乡邻 废弃的瓦窑 招魂 陶罐里的宝 古陶与大地湾 桃花源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家有十几块大小不同的土地,有的在川道里,有的在山坡上,有的是长方形的,有的呈不规则形。名字也稀奇古怪的,比如,我家的地叫立立子地、和尚嘴、砖头地、礼拜寺、鳖兔儿地、上磨、塌崖湾,等等。有些地名根本就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只能言传。外人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有的甚至连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比如说那个鳖兔儿地,难道是从龟兔赛跑的典故里得来的吗?当时我只顾找一块合适的地方来栽种果树,根本顾不上管什么龟兔赛跑了。我和乡亲们一样,经常叫着这些地的名字,到这些地里干活,但却懒得理会它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只要这颗鸡蛋吃起来香,我才不管它是哪只鸡下的蛋呢! 我跑遍了黄家坪山,跑遍了我家的十几块大大小小的地,终于选定了砖头地作我的苹果园。 说起砖头地,我绝对不能回避它的历史,因为它对我家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块地。顾名思义,这个地名的意思就是经常会挖出一些砖头来,据说胡家沟村的苏家曾经在这里住过,他们曾经是回民,在同治年间由于起事而被林之望和曹克忠镇压,一部分人后来就搬到了胡家沟居住。我的两位姑姑就嫁到了胡家沟,大姑嫁到了苏家,二姑嫁到了胡家。我们有时在地里干活饿了,就跑到姑姑家去要点干粮吃,填填肚子。我之所以选中砖头地来作我的苹果园,是基于这么几点来考虑的:一是它在一片向阳的山坡上,便于果树采光;二是它旁边有一条很深的沟而且沟里有水,便于灌溉;三是它临近一条能够通过拖拉机的路,到时候果子成熟,便于往外运输;四是离家不远也不近。在我的心里,它几乎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在我们村里,我算不上是一个聪明人,但也绝对不是一个傻瓜,就在我暗暗为我的想法得意时,父亲却差一点推翻了我的致富计划。 当时果园热尚未兴起,父亲不同意我占用粮田,他舍不得用种庄稼的地来种苹果树。 苹果能当饭吃吗? 当然不是我们吃苹果,而是要卖了苹果籴粮食。 我给父亲算了一笔账,栽苹果树左右要比种庄稼划算,但父亲就是不听,他种了一辈子庄稼从来不算账。 庄稼汉不种庄稼种什么? 但父亲最终还是没有犟过我,我决心用我的行动来捍卫我的致富计划。我在一个同学的哥哥那里借了二十多元钱来买苹果树苗,这下又让父亲生气了。别人买来的都是一毛钱一棵,你买来的是三毛钱一棵,是你比别人钱多还是咋的? 我据理力争。别人买来的树苗都是从外地拉来的,根都已经干了,成活率肯定要低得多,我买来的是刚从地里挖来的,根上还带着湿土,保证栽一棵活一棵。 在我的印象中,我还从来没有像这样和父亲顶过嘴,但这一次,我已经没有退路了。总不能把拿来的树苗又退回去吧?好在父亲和我一样,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我们都承认了现实。于是父亲一边挖坑,一边唠叨个不停。树苗已经买来了,不栽就只能当干柴烧了。 砖头地共一亩三分地,本来我家有六口人,这里只有六分地,后来为了耕作方便,我们和邻地又兑换了别处的七分地,这才使这里变成了一亩三分地。 我把地重新丈量了一下,根据树苗的数量,用绳子划分了若干个方框框,然后开始挖坑。我们挖了二十多个时,我听到对面山上有人喊叫,那是一个和我父亲关系很好的乡人,他说我的树栽种得太稠密了,等到长大后密不透风,采光不好,会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于是我又把挖开的坑全部填埋了,重新开挖新坑,这一下引起了媳妇的满腹牢骚,一边挖一边唠叨。我任凭她唠叨而不再吭一声,只是一股劲儿地挖坑。我想自己多挖几个,媳妇就少挖几个,庄稼汉有的是力气,汗水中这几个坑算什么?为了我伟大的致富计划,我一定要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等待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现在的人挖坑是为了让别人往里面跳,而我那时挖的可是致富坑。 当八十多棵苹果树苗像士兵一样站立在我的一亩三分地的时候,我感到了十分的满足和百分的成就感,为自己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工程而得意扬扬。我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一样在树苗的队伍里走来走去,威风凛凛。我目中无人地大声喊叫,媳妇惊讶地不知所措,而树苗依然肃然默立,毕恭毕敬地向我表达了一个个士兵对将军的敬意。 从此,我就有了一座苹果园,我成了一个庄园主。 P14-17 序言 光芒从何处而来 现在想来,虎林的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两种惊奇和一种亲切。虎林的书是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死抱着故事不放,但是扩伸开整本书空间的,却是几次颇具惊奇色彩的故事。相对于这本书,这些惊奇是故事,亦是真实的叙述。虎林写这本书时,手里抓着的东西很多,本来是写“我”,但写着写着,就写到了故事中。写故事不好吗?不,他这样一写,就让散文这种易于散漫的文本有了精气神,并有力地鼓胀起来,让我一路读下来,觉得读的不是常见散文的气韵,而是硌人的石头,或尖利的刀锋。我将此视之为对散文的突破,亦是虎林独特经历对他写作的自然引领。独特经历是什么呢?《福乐智慧》中有这样一句:“我看见了,我经历了,于是我写了书。”这句话用于印证虎林的状态,比较恰当。 好了,还是说虎林的这本书中,与古代陶罐有关的两次惊奇吧。第一次惊奇如下: “身体瘦削但身手敏捷的父亲说着话,人已经出了院门,不多一会儿时间,他已提着两个灰陶罐放在了院子里。 这是两个很普通的灰陶罐,父亲找到扫帚,打扫了一下上面的尘土。凭我掌握的一点点浅显的常识,我判断这可能是两只汉代的灰陶罐,这可是和刘邦、刘秀、李广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同一时代的呀!历史仿佛就是昨天,真实得近乎一种梦幻,让我有点恍惚。”(《古老的陶》) 可以看出,虎林探宝的心理昭然若揭,长时间心中装的皆为宝物的影子,心也变得迫切和焦躁起来。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能比得上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身边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宝物,但你却浑然不知而让人惊讶和欣喜呢?惊讶过后,谁都会欣喜,甚至欣喜若狂,历史从远处仿佛一下子就到了昨天,然后等了等,就到了你面前!两个很普通的灰陶罐,用最简单的方式,也毫无神秘感的就出现在了虎林面前。那一刻很真实,真实得近乎一种梦幻,让虎林有点恍惚。不梦幻不恍惚才隆呢?连读者读到这里恐怕也会疑惑,那么随便就出来了两只汉代的陶罐,虎林家住在什么样的宝地啊? 往下读,虎林的故事仍是惊奇,但却变得平静了很多。 但是虎林的故事却回到了人,他从“我”出发,最后到达了“我们”,不像很多作家,从“我”出发,最后到达的还是“我”。虎林的故事到达了“我们”后,就有了更加亲切和慰藉的呈现。这是另一种惊奇: “他看到水冲过的地方,露出了一些陶片,便用手抠了出来。只见陶片是红色的,上面还有许多精美的花纹图案。他也不知是什么东西,就是觉得很好看,便拣了几片带回了家。以后每逢下雨天后,他总能找到一些陶片。老汉不知道这些陶片到底有什么用处,但觉得丢掉了实在可惜,便放在了一个纸箱子里,这样竟然收拾了几大箱子。老婆骂他说人家都把值钱的东西往家里拿,你却拣一些烂瓦烂罐带回家有啥用,这东西不能吃又不能喝,放在家里除了占地方,还能顶啥用场?老汉听了也不吭声,你说你的,我拣我的。 有一回,他碰到了一位中学的语文老师,便说了自己拣陶片的事情,语文老师让他拿几片看看,他便回家选不同图案的拿了几片让语文老师看。语文老师懂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说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的东西,让他收拾好不要扔掉,他听了很高兴,觉得自己干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牧羊人的梦》) 同在土地里刨食活命,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便让人觉得,人命运之偶然和事情之突然,永远都在你的想象之外。这个世界太大了,永远会超出人的想象。这一点,在西北偏西的乡村也不例外。 牧羊人本应好好牧羊,但他的眼睛闲了,便到处乱看,这一看便看见了让他惊奇的东西。小人物身上也会发生惊天动地的事情,就看你能不能碰上。在虎林的这本书里,他总是写意外,一件件宝物出现时是意外,人本来都是底层农民,在意外机遇中与宝贝撞怀,也是意外。意外的事情,让农民的身份骤然发出命运突变的光芒。这个世界太大,也太离奇,有多少非合乎情理的事情,都装得下,都会使其变得合乎情理。 为此,虎林写得小心翼翼。写到苹果时,因为苹果曾让他伤心,多写了几笔苹果和与有关苹果有关的事情,但他很快便惶惑,赶紧补上一句,他本无意于写苹果,而应该赶紧写宝物出土,以及人的眼睛被光芒照亮的一刻。他这本书的背景是乡村,同时他又对乡亲们抱着极大的悲悯怜痛之心,所以他总是要让他们变化,变得让你看着文章,为他们高兴。 所以,虎林的笔在书的前半部分写到人时总是一滑,便又进入了宝物出场的故事里了。 再往下读,虎林展开的是稠密的乡村场景,与前面的惊奇不同,已经是亲切了。但凡有过乡村生活的人,都可以从他缓慢叙述的细节中,看见熟知的经历。在这里,虎林自己的生活,家人的遭遇,乡亲们的事情,都犹如让人难受的酷热夜晚,不时从胸中传出急躁的声响。这时候,虎林像是站在远处,凝视着村庄。他凝视着村庄里的什么呢?他听到牛羊的叫声,看见地里忙忙碌碌的农人。这时候他不再关心宝物出场,他像是从无数农人中辨认着自己,然后沉重地在村庄旁走动,或站在一个土堆上向远处凝望。 看看这些章节的名字:让人心生敬畏的香炉,孝子盆,点亮千年黑夜的陶灯,乡村爱情,瓮声瓮气,戏说家畜家禽,舌尖上的陶罐,乡邻,废弃的瓦窑,魂兮归来,陶罐里的宝藏,等等。再读一读,便知道虎林要写的是朴素农人寻“土地之宝”的事情了: “这只作为送饭工具在我家和地头经常往来的陶罐,这只在我们家中最重要的物件,后来在我一次去山泉里打水的时候,脚底下不慎一滑,陶罐骨碌碌地从山坡上滚了下去,我也从山坡上连滚带爬地追上它时,陶罐已经变成十几片陶片了。 我嚎啕大哭起来,声音在空旷的山谷里传出了很远很远,我希望父亲能听见我的哭声,他就不会抡起巴掌了;我也希望母亲听见我的哭声,她就不会再骂我了。 但是父亲没有听见我的哭声,母亲也没有听见我的哭声。当我把那些破碎的陶片用衣裳包起来拿回家去,绽开在炕上时,母亲长吧了一声,说了一句‘瓦罐不离井上破呀!’便不再言语了。我知道,她其实在心里也是很惋惜的,毕竟这是我们家的物件中,和我们一家最为亲近的陶罐了。”(《二人罐子》) 在书中,我看到了虎林的“生活”。我与虎林有过相似的经历,少年时,我们均因为喜欢文学,曾同样迷茫,同样向往。那是一种在极度压抑下又极度狂热的喜欢。我们所处的环境,其实并不容许我们抱有理想,但是事情有时候有反作用力,当你的想象和精神寄托并没有彻底泯灭,你会在内心悄悄藏着它,让它在并不充足的阳光里生长。所以,看到虎林这样的文字,便颇有同感,亦觉得稔熟: “正好那天《飞天》杂志社给我寄了一封退稿信,上面用铅笔写着‘诗思尚稚嫩,望多努力’,没有署名,我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我很激动。虽然是退稿,但却使我好像看到了希望和曙光了。在农村,能写东西投稿的纯属凤毛麟角,不要说发表了,退稿都是一件很荣光的事情。”(《乡村爱情》) 现在,我在新疆给虎林的这本书写序。其实这篇序早就应该写好,但我却一直无从下手,总觉得写虎林就是写我,因为我们少年时期的经历太过于相似。这可不好,虎林身上有他深刻的生活烙印,我理应写他与这本书的关系,写一个真实的虎林才对。其实,于虎林而言,很多年已经过去,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很多事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何会变化,谁也说不清楚。 其实,虎林笔下的乡村之痛,人之痛,读来更感人。 对虎林《陶美人》一书的三种感触,如上。 书中的人和事,无论与宝物有关或无关,于虎林而言都是认知。至此,虎林对自己的生命回望已悄然开始。 是为序。 王族 2015年3月于乌鲁木齐 后记 每天当我坐在书房里,看着这些质朴得令人心醉的陶器,就像看着朋友、乡邻和爱人一样,我从来没有把它们当成一个器物。它们穿越时空,阅尽人世沧桑,携带着迷人的故事来到我们身边,这是上天对我们的馈赠。 爱上陶是庸常生活中美丽的意外。这朴拙无华的人间美器,每当触摸它们,那些记忆深处遥远且模糊的时光便逐渐明晰起来,让我心动不已,这迫使我不得不写下这本书,用以告慰那往昔岁月,那些老去的人和事。 《陶美人》的故事虽已告一段落,但关于陶,关于人和器物的美妙故事或许刚刚开始。 感谢王族推荐作序,也感谢策划人李林寒对本书所做的努力。 感谢家人,这么多年对我的支持。 阎虎林 2015年7月3日晨于天水陶然居 书评(媒体评论) 当泥土化为陶,我们对乡村的审美就有了穿越时空和情感的可能。阎虎林用质朴、坚硬、温婉的叙事构建了充满浓郁生命气息和人间烟火的《陶美人》,她那釉子般的质地和清泉般的气息,风格独具,别有洞天。 ——秦岭(作家、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阎虎林既是一个现实的守望者,又是一个历史的追问者;他的身世可能都是散落的碎片,但他的生命却是一个完整的陶罐。这本《陶美人》,古旧而又新鲜,朴素而又深刻,精致而又粗糙,盛满了一个诗人前世和今生所有的积蓄。 ——高凯(诗人、甘肃省文学院院长) 这本书我读到的不是常见的散文气韵,而是硌人的石头,或尖利的刀锋。我将此视之为对散文的突破,亦是虎林独特经历对他写作的自然引领。本书的背景是乡村,凡有过乡村生活的人,都可以从他缓慢叙述的细节中,看见熟知的经历。 ——王族(作家、资深编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