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镜源主编的《张镜人学术评传(大字版)》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张镜人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这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 书名 | 张镜人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镜源主编的《张镜人学术评传(大字版)》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张镜人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这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张镜源主编的《张镜人学术评传(大字版)》为其中一册,记载了张镜人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目录 德高技精医传家 承父教诲振家声 挑战自我起沉疴 沪上中医带头人 干校归来验“金方” 承前继续贵阐扬 有教无类大医情 雅好三绝心怡然 战胜病魔志弥坚 耄耋“归队”偿夙愿 试读章节 德高技精医传家 张镜人,1923年6月1日出生于上海南市老北门晏海路107号有名的上海龙华张氏世医家族。张氏世医自明崇祯末年至今已绵延近400年。其问张氏名医辈出,代有传人。其前辈事迹记载在《上海县志·艺术门》里的就有7代11人。 据张氏家承谱牒记载,上海龙华张氏的第14代时,出现了张氏医学的第一人——张君调(元鼎)。张君调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8年),他聪颖好学,遍读经史百家,而特好医书典籍,因此走上了行医之路。张君调从13岁起,5年中相继失去了曾祖母蔡太孺人、伯父侍林公和祖母陈太孺人三位亲人。家门的不幸,致使父亲敬甫公因过度悲伤而病倒。张君调通过刻苦钻研《灵枢》《素问》,反复权衡处方配剂,使父亲得以痊愈。21岁时,他至爱的母亲去世。父亲中年丧妻,经不起打击,又一次病倒。张君调既予精神宽慰又以药物调养,终使父亲的病体逐渐康复。张君调医术高明,疗效甚好,且收取诊金低廉,因而受到乡邻的爱戴。 张氏第21代、世医第8代的玉书公(1821年生),名麟祥。他感念自己肩负传承家学的使命,益发精研方书,于《伤寒论》尤有心得,少时跟随父亲应诊,即崭露头角。独立行医后,更是“术益精,名日起,断人生死,历历不爽。日治人以百数,归家必在午夜”。他天性仁慈,奉行医德,对贫穷者不仅赠药,且济以养病之资。玉书公46岁时因吃河豚中毒而逝,时人甚为痛惜。 张镜人祖上先后有两位名医都患有耳聋之疾,被冠之以“张聋聱”的雅号,真实名字反而被湮没了。他们的人生对张镜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张氏第22代,世医第9代,字晓云,名世涵,号竹云,是黻堂公的第二子。13岁时的一场大病使他落下耳聋重听的残疾。他专心致志攻读,最后学问大成,著手成春,沉疴立起,几乎没有不能胜任的疑难杂症,成为著名医家,被张家后人视为楷模。 另一位是张晓云之弟张骧云(1855—1925),名世镳,一字景和,别号隐盦、冰壶。骧云13岁丧父,跟随兄长晓云、蔚云修习医道。晓云精伤寒,蔚云善调理,经过二位胞兄的悉心传授,骧云很快学到了他们的技能。骧云在29岁时因患重病,两耳失聪。他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只喇叭形的助听器,诊病的时候,用来听取病人的主诉。张骧云禀性耿直,疾恶如仇。他傲王侯而薄公卿,对下层民众却十分平易谦逊。他一生最大的特点,表现在“勤”与“俭”。勤于探究医理,勤于为平民百姓服务;俭于自奉,收取诊费不及时医十之一二。遇贫苦患者,则常常主动退还诊费,裹药馈送,甚或解囊赠金。时大吏盛宣怀患温病,症情危险,骧云诊断为阳明热结,力排众议,而独用下法奏效。盛愿授十万金设中医学校,请其任监院长,骧云逊谢不就。他这种不趋附权势,不慕荣利,关心下层人民疾苦的品格,颇让后世钦敬。 张氏医家在世代传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治疗伤寒热病的独门专长,医文并重更是张家一脉相承的传统。这些都给以张镜人深刻的影响。 P5-8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传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丛书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