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谁需要哲学/安·兰德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美)安·兰德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哲学不能直接回答你是在纽约还是在桑给巴尔岛([译注]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的岛屿),只能教给你怎样判断身处何方。哲学最基本的用处在于告诉你:你身处的世界是否遵循自然法则和知识。哲学帮助我们了解:世界是不是稳定的、坚固的、绝对的:或者我们是否身处在未知的喧嚣中、人类认识不了的神话中、不能预测难以知晓的混沌中:或者人类的认识能力在此是否无能为力,周围环境中日常所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周遭事物是独立于人类存在的,还是由人类的思想建构的;客观存在是人类认识的客体还是主体;客观事物是永久保持自己的存在,还是能被人类的思想,比如某种愿望所改变。

依据不同的认识标准,对个体行为的本质、个人理想的性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类思想都属于形而上学,是对存在的研究,或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是“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也是哲学的基础。

无论你对第一个问题得出什么结论,你都会觉得有必要继续追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因为人类不是万能的、永远正确的,所以人类一直在探索新的知识,同时人类还要验证思想正确与否。人类通过推理获得知识,还是通过超自然力量的启示得到知识?推理思辨是人类鉴别和综合感性知识的一种机能吗?或者说人类具有天生的理念,在人类出生之前就深深植根在头脑中?推理思辨就足以使人类认识现实,或是人类还拥有强于推理的认识机能?人类的认识能获得确定性吗,或是人类天生注定要永远处在疑惑状态中?

根据你设定的标准不同,你拥有的自信和对成功的概念是全然不同的。对这类事情的答案,属于认识论(epistemology)的范畴,是关于知识的理论,即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知途径。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两个主要的理论基础。除此以外,伦理学(ethics)也是哲学的分支,可以被看作是哲学的工具。伦理学并不适用于所有事物,只是规范人类的行为,但是它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性格、行为、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伦理和道德形成一套价值体系,指引人类的选择和行动——这也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

我开头讲述的故事中,宇航员在陌生的星球上无所适从,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也不晓得如何去求证。所以只有具备世界观,认识论,对自身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深入研究伦理学之前,你必须回答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问题:人类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可以理性地对待现实,还是一种非理性的动物,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无能为力,随波逐流?人类能够实现不断的进步,并分享进步的欢乐,还是人类注定要面对失败和灾难?回答了这些问题后,你可以进入伦理学的问题:对于人类而言,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原因何在?人类首要的考虑是追求幸福,还是逃避痛苦?人类应该以自我实现,还是自我毁灭作为人生目标?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价值,还是把别人的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人们应该追求幸福,还是自我牺牲?

对上述问题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我在此没有必要再一一指出。你们在自己身上和周围人们身上,都可以看到。

伦理学对上面的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人们在生活中如何处事,这又引向哲学的第四个分支学科——政治学,即关注社会体系中的规则。作为哲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政治哲学不会直接告诉你具体在一周的哪一天获得多少天然气供应,而只是让每个公民都清楚,政府有权力对任何事情施加限量供应。

P4-5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哲学体系就是对存在的一种整体观念。既然为人,你就无法改变需要哲学的既成事实。你唯一能做的,是用清醒的、理智的、规范的思想过程构建你的哲学……而不是让思想中充斥着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

——安·兰德

安·兰德的作品改变和影响了许多人,这本文集即是她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格林斯潘

她的文章生动、活泼、充满挑战……

——《畅销书》

她的作品透露出大胆而明晰的风格。

——《休斯顿邮报》

对于那些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的人来说,安·兰德的这本文集是一本入门书。

——里士满,弗吉尼亚,《新闻领袖报》

目录

第1章 谁需要哲学——在西点军校的讲演

 既然为人,你就无法改变需要哲学的既成事实。

第2章 哲学侦探

 学习哲学的最好方法,应该像阅读侦探故事一样层层递进,最后得到真

 相。

第3章 形而上学和人为行动

 上帝赐给我宁静,使我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上帝赐给我勇气,使我去

 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上帝赐给我智慧,使我去分辨事物的不同。

第4章 隐性的联系

 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人和动物之间的联系,也许反概念思想就是人和

 动物问的“隐性联系”。

第5章 没有自我的自私

 人类本质上是自私的个体。

第6章 致斯帕斯基的公开信

 你没必要自诩是邪恶的守护神,因为谁都清楚,你也是制度的受害者。

第7章 信仰和武力:现代世界的破坏者——在耶鲁大学的讲演

 理性和自由互为充要条件,不可分离。当一个人是理性的,他便获得了自

 由;当一个人自由了,他必然是理性的。

第8章 真是可靠的道理

 十九世纪是西方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哲学上最坏的年代。

第9章 康德和苏利文的对比

 如若掌握不了词语,心灵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一切行为都无从展开,即使

第10章 因果关系和义务

 ”义务”是哲学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反概念之一。

第11章 一封无名信

 利他主义的理论根源是对有能力的人的嫉妒和仇恨心理。

第12章 平等主义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人为的灾难,是人类难以理解的原因造成的。

第13章 刺激和反应

 雨果明白,自由和尊严是人类立身的基本价值。斯金纳则知晓,

 如果要毁灭人之为人,就要釜底抽薪,破坏这两个基本价值。

第14章 制度的创建

 科学和思想不能由投票或者民意决定。

第15章 审查:褊狭和快捷的制度

 性不是人类性格中独立的部分,也不是纯粹的生理需求,而是一

 个人基本价值观的复杂混合体。

第16章 教育公平

 公平原则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公平地付诸实践。

第17章 我能做什么?

 你要坚信,思想对于你和你的生命都很重要。如果你能将这种信

 仰贯彻在日常生活中,你就会发现很多启蒙别人的机会。

第18章 不要错失良机

 毁掉一个国家有两种方法:独裁或者混乱。独裁意味着尸横遍

 野,混乱则会让文明机构瓦解。

序言

有一段时间,许多学界朋友有些怕接我的电话。那时我正对安.兰德着迷,状态有点像搞传销的,逢人必说,喋喋不休。光说不够,还张罗出版。鼓动起三个年轻编辑自发结成小组,各有分工。,可惜领导没兴趣,只好散去。其中一员后来翻译了兰德的《致新知识分子》,算是弥补了一点遗憾。我把资料群发给对岸的同行们,希望他们先行一步。最近,对岸一个朋友来了兴致,确定要做。

我曾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行为、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等议题有兴趣,当时国内这方面的文献不多,只好独自摸索,这样就与安·兰德偶遇了,布菜克威尔商业伦理百科辞典就收列了她的条目。等到重视了这个人,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地方都能发现她的身影,《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韦伯斯特文学词典》等工具书也都有她的条目。

安·兰德的头衔是作家和哲学家,可在文学领域和哲学领域,不太容易“发现”她,在学院派的学脉叙述中,压根儿就没有她的位置,汉语文献更不用说了。北京一位学术名家写了大部头的《美国哲学史》,只能在索引中找到兰德的名字。受我之请,朋友还询问过哈佛的名教授,他对安·兰德的评价就两个字:疯狂。

政治哲学领域对安·兰德稍微重视些,诺尔曼·P.巴利(Norman P.Barry)的《古典自由主义与放任自由主义》给了兰德一个专门的章节,可文中也说,在欧洲,兰德并不为人熟知。我很喜欢巴利的这本书,因为看到这本书的章目,心里有了底:独自摸索的路径,没有太大的差别,尤其是后来(直到现在)我对休谟的追溯。

走出学院高墙,跨越学科藩篱,就会发现安·兰德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实在令人惊讶。经济生活是美国主要的社会活动方式,安·兰德的影响力主要就在此域。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不用说,早在50年前,他就曾致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表达阅读兰德著作后的感触。40年后,华尔街一位投资大师在其经典的投资理论著作中,坦言他的理论主要受了安·兰德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启示。类似波普尔之于索罗斯,只是安·兰德的影响力更强烈,更广泛,更加直接。登录网站,打开网页,就会发现已经去世25年的安·兰德依然有那么多的追随者。关于她的研究所、网站、期刊、书籍等资讯实在太多,甚至美国哲学学会东部会区下面还有一个安·兰德协会。这些都是自发的,追随者基本都是学院外的人,即便有一些高校学者,也比较边缘,副教授居多。去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比较学院化的研究兰德的著作,这或许意味着学院派开始重视兰德了。

兰德的思想使其小说充满张力,张力大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文学的框架,以小说、剧本作为思想载体已属多余,论文、访谈、专栏短文和即兴演讲来得直接、痛快。她给媒体写专栏,四处演讲,广播有其声,电视现其影,甚至还跑到西点军校给学员树立“爱国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真有一股兰德风。我看过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Ayn Rand:A Sense of Life,的确能感受到这个思想女强人的辐射力。这部片子是兰德思想的一位追随者自费拍的,1998年还获得了奥斯卡纪录片奖的提名。

我喜欢读安·兰德,有一个令人惭愧的原因,兰德书好懂,没有很多的专业知识障碍,加之简单明了的推理,毫不含糊的结论,特别适合我这样的半瓶醋阅读。如果有些相似的生活体验,读起来还能遐想联翩;顺其思路自行演绎,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兰德有足够强大的力道,使我在鼓动合作者的时候省了不少力。只是给他们一个名字,自己到网上去搜,不过数日即答应参与:“此人有意思!”当然,夸张的广告语也很诱人,其小说销量如何了得,仅次于《圣经》云云。其实,时过境迁,文学的华彩已经黯然,至今熠熠生辉的是思想的内核。

独自在暗处摸索,遇到电石火光,自然有一种发现的兴奋,喋喋不休里面还包括了炫耀。有一天我的老编辑部主任说,这个人名字很耳熟,这些道理也不陌生,之前我肯定看过。没过几天,老主任就递过来一本小册子——《新个体主义伦理学——安·兰德文选》,1993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l一2000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这个洋相出得真是糗,自己单位出版的书,责编是隔壁办公室的哥们。这种尴尬是井底之蛙常有的体验。

原著书名简单醒目——《自私的美德》,却改名为拗口的《新个体主义伦理学》,成心不要更多的人阅读,难怪首印也只有2000册。1995年的《读书》上有一篇文章,对此举表示了理解,并发散开去,讲了一通“勿忘我”。此文的作者曾是庙堂学士,后来成为民间学者。他是为数不多比较早就阅读过兰德原著的人,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帮助。他还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江怡教授一道,陪我去出版社,介绍兰德的思想意义和出版价值。江怡教授不仅亲自翻译兰德的《客观主义认识论》,而且在媒体撰文,介绍这个有趣而有张力的思想女强人。江教授的本专业是分析哲学,搞维特根斯坦的,本和兰德的“偏激”、“肤浅”不兼容,却全力帮助,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他还保有一份公民的关怀与兴致。

除了《自私的美德》,兰德哲学思想构建的核心著作《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是必须列入的,这也是她构建哲学体系的代表作。兰德是思想领袖,常常围绕一个议题,兰德先发言,其追随者顺着她的思路接着讲,形成完整的阐释。

兰德的小说大都文以载道,观念先行,如果先明了其思想主旨,那么其小说的文学性就不是特别重要了。她最有影响的两部小说出版于上个世纪40年代,都是大部头,卷帙浩繁,其中一部《源泉》已经翻译出版。还有一本比较有名、篇幅较短的小说《一个人》,也收入丛书,该书前几年在台湾出版,封面上赫然印着“在美国销量250万册”。

如果有余力,还想出一本兰德的传记,她的传记已经有好多种,任一种都不错。有一本《兰德与商业》,很值得一读,该书作者出版了很多阐释兰德的著作,我愿意推荐这一本。兰德还有一本为“市场经济”辩护的书——《资本主义:不为人知的理念》,却不在我们的出版计划中。

其实这四本书能出版,我就已经很知足了,这么多年的一桩心事算是有了交待。为此我要感谢华夏出版社,特别是于泽俊副总编、陈希米老师、李静韬博士。

2006年12月15日补记:

安·兰德的思想偏激而富于张力,她的道德哲学思想既与中国传统与主流道德观不符,又悖逆西方基督教道德价值观,我和出版者担心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我们通过网络与读者们作了若干了解和沟通,并把我们的担忧告诉他们。

庆幸的是读者们相当理性,大都能够秉持独立、客观的态度,辩证地分析安·兰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安·兰德的读者群比较年轻,基本上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是比较典型的“小资”、“白领”。这个群体在思想观念上有高度的独立性,在行为上,普遍遵纪守法,恪守公序良俗,对社会对他人怀有善意、爱心,他们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安·兰德的哲学,而不是肤浅简单地仿效。在数次重大灾难发生期间,我们和部分读者曾在网上一起讨论舍己救人的伦理问题,他们都认同救助他人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安·兰德本人在其著作中也是主张舍己救人的,当然她的解释是基于她自己的哲学体系。无论如何,我们要提醒读者,要理性辩证地对待安·兰德的道德哲学观,吸取合理的成分,剔除糟粕,切勿盲目照搬照套。

汪 宇

2010年7月1日

内容推荐

安·兰德著汪宇主编张旭东译的《谁需要哲学/安·兰德丛书》是安·兰德临终前编撰的最后一部作品集。编写该书最初是一位加拿大客观主义者沃尔特胡波歇(WaIte,Huebscher)提议的。l981年秋天,他在写给安·兰德的信中说:“你在文章中细致地描述了个人在日常表达中如何反映哲学观点……如果能把这类文章结集出版,我觉得可以更加突出客观主义哲学的影响,进而分析当前许多危险倾向的哲学根源,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工作。” 安·兰德对胡波歇的提议很赞同,《安·兰德通讯》中收录了好多她最得意的作品,《谁需要哲学》最初是她在美国西点军校的一篇演讲稿。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中,她就和玻白斯一麦瑞尔(BobbsMerrill)公司的出版商格雷思肖(Grace Shaw)、若干朋友和助手几次交流文集的构想和立意。她提出了文集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求,还指出几篇必须选入文集的文章,其他的则交由编辑裁量。但是不久后安兰德就去世了,终究没有看到文集出版。

编辑推荐

安·兰德著汪宇主编张旭东译的《谁需要哲学》是安兰德临终前编撰的最后一部作品集。在本书所选的文章中,安·兰德阐述了获得明确、合乎理性的哲学的必要步骤。她在书中告诉读者如何界定、评价潜藏在每个人或国家心灵中的意识。她还解释了哲学规范人类和社会的机制、抽象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及某些看来深奥难懂的理论在现实中的反应。她在文章中细致描述了个人在日常表达中如何反映哲学观点,突出了客观主义哲学的影响,有助于分析当时社会上许多危险倾向的哲学根源。阅读本书是享受安·兰德思想的盛宴。安·兰德改变了许多人的思想和生活,或许你们的生活也会因为阅读本书而改变。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