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全本明朝白话史,全程演绎明朝三百年兴衰风云。
该版由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审订并作序推荐。
该版提供全景立体式图文阅读体验,原文一字不少,新增四大板块全新内容——延伸内容、插图、图表、地图。涉及关键词解析、历史背景及相关插图、作战图、形势图、人物关系图等。图解历史,小细节、大事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自出版后,该书迅速荣登“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多次斩获“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第20届全国书博会金口碑好书榜。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内阁不相信眼泪》。
当年明月著的《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内阁不相信眼泪增补版)》主要讲述了嘉靖中后期的历史。
本卷围绕着明朝著名奸臣严嵩和他的对手们在内阁中的政治斗争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这段历史跨越了从严嵩上台到倒台的五十余年,其间仗义执言的夏言、隐忍复仇的徐阶、明珠暗投的陆炳、大奸大恶的严世蕃轮番登场,高拱、张居正也崭露头角。这些治世之才在官场中交织成一张大网,明争暗斗。当朝的皇上嘉靖帝也由当初将大臣玩弄于股掌的君王,沦落成大臣们操弄权术的工具。内阁中虽然没有兵戎相见的战场,却暗自掀起一阵血雨腥风。内阁不相信眼泪,亦不相信绝对的善恶。
嘉靖算是消停了,但是大臣们的斗争游戏却刚刚进入高潮,夏言除掉了他的最大对手,夺取了全部的权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这一年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但他不会想到,崩溃将在最为辉煌的那一刻到来。
毁灭他美好前景的人,叫做严嵩。
严嵩,字惟中,成化十六年(1480)出生,江西袁州府分宜人。
说起此人,实在是大大的有名,从明代开始,他就被人以各种形式,(写入书中、编入戏里)不停地骂,反复地骂,并最终获得了一个荣誉称号——明代第一奸臣。
事实上,在走上那条不归路之前,他曾经是一个勇敢正直,坚持原则的人,而那时,他是夏言的朋友。
如同所有的悲剧一样,严嵩的故事也有着一个喜剧的开头。
应该说严嵩的运气是不错的,他出生时,家里虽不很富,却也算个中产阶级。他的父亲严淮多次参加科举,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最后实在战斗不动了,就改行当了教书先生。
老子的未竟事业自然是要儿子完成的,刚出生不久的严嵩就此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严嵩的幼年教育是可以写成启蒙类教科书的,据说他三岁就学会了写字,到六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但这些还只是小事,两年之后发生的那件事情才真正引起了轰动。
在这一年,八岁的严嵩因为成绩好,作为优秀童生考入了县学。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们来列举另外两位仁兄进行类比,你就知道其中奥妙:
海瑞,身份:童生,时年二十八岁。
范进,身份:童生,时年五十余岁。
其实这二位兄弟还算是年轻有为的,六七十岁考不上县学的童生大有人在,相比之下,严嵩实在是神童中的神童。
就这样,严嵩一直神童了八年,到了弘治八年(1495),十六岁的严嵩准备参加乡试,包袱都打好了,刚要出发,爹死了。
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水平、告慰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抬头望天,握拳做苦大仇深状,毅然踏上前进的道路。
严嵩的情况大致差不多,只是有一点不同——他没有去考试。不是他过于悲痛不想考,而是不能考——根据明代规定,死了爹的,要在家守制三年。
国家政策是没法违反的,严嵩只好在家待业了三年,三年后,他带着父亲的遗愿和满腔的抱负前往南昌,一举中第,金榜题名。
严嵩的乡试成绩很好,所以对于第二年的会试,他本人十分自信,可事实证明,地方经验放到中央,往往都是不灵的。考试成绩出来后,名落孙山的严嵩叹着气走了回头路。
不要紧,下次一定能够考上!过了三年,他进京参加第二次考试,几天后,他拿着京城同乡送的慰问品回了家。
神童也好,天才也好,考不上就考不上,说啥也没有用。
失望的严嵩没有放弃,他确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他去考了第三次,这次他不再有任何幻想,考上就好,只要考上就好。
但上天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善意的玩笑。
老天爷可能觉得严嵩先生才学深厚,非要消遣一下他,所以在两次落榜之后,严嵩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考试成绩——二甲第二名。
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所以二甲第二,就是全国第五。
这个成绩实在太好了,严嵩惊讶之余大喜过望,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将就此彻底改变。
正德元年(1506),严嵩被选为翰林,成为了一名庶吉士,这一年他二十七岁,年少高才,前途远大而光明——光明时间合计三年。
正德四年(1509),严嵩迎来了一个噩耗,他的母亲去世了。
严嵩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在父亲死后,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供他读书考试,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实在是一场人生悲剧。
但凡是个人,遇到这种事都会悲伤,但严嵩却似乎有点过了头,他日夜痛哭,伤心过度,差点送了命,经过紧急抢救才活过来。
这还没完,悲痛至极的严嵩又做出了一个更让人意外的决定,他要辞官回家隐居。
这是一个让人钦佩的抉择,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放弃荣华富贵,避开俗世红尘,只为纪念自己未能报恩的母亲。二十七岁的严嵩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严嵩回到了老家隐居,但国家并没有忘记他,朝廷曾多次下旨,希望他回朝中为国效力。
可严嵩拒绝了,他已经过了守制期,却仍拒不入朝,只因为另一个理由:
“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他口中的奸人,就是当年红得发紫的钱宁和江彬,严嵩有他自己的骨气:宁可不当官,也绝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那时的严嵩,是一个正直的人。
P4-7
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
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那本书很好。
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
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对朱元璋起兵时的心态分析,就知道我的意思。老朱当时起兵是死,不起兵也是死,最后与其等死,不如战死。陈胜、吴广也是。这就叫,不做皇帝不行了,所以做皇帝。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过来人董事徐小平
我很赞成《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是一堆堆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老百姓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
——著名作家、历史学者吴思
这几天我连续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真是写得好看。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
《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好,写得比较放松,我们过去写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块做得不合适。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