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超然之美(林语堂的心灵境界)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黄荣才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超然之美(林语堂的心灵境界)》是平和林语堂研究会会长、平和林语堂文学馆馆长黄荣才,关于一代大师林语堂人生与修为的倾心之作。

林语堂在《论解嘲》里面说: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

活得通达,可以说是林语堂的人生至境。

生活艰辛,大抵指一种现实;生命美好,往往是一种理念。愿我们都能像林语堂一样保持一份旷达、恬静和淡然。

内容推荐

《超然之美(林语堂的心灵境界)》作者黄荣才是国内研究林语堂为数不多的专家,作者在占有大量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烙印、通达、情深、痕迹、缘来这5个侧面,生动讲述民国大师林语堂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态度。从中,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大师林语堂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可以看到普通人林语堂面对常人之烦恼、缺憾时,不同于常人的睿智理解与通达选择。

目录

第一辑 烙印

 撤退者林语堂

 寻找合适位置的林语堂

 逆袭的林语堂

 敢做自己的林语堂

 主角林语堂

 相信目标的林语堂

 说真话的林语堂

 遥望也是一种奢侈

 当漂泊成为一种习惯

 男人的那一点点虚荣

 尘世是唯一的天堂

 脱离常轨的林语堂

 林语堂的有不为斋

第二辑 通达

 林语堂的半半人生

 宽容的林语堂

 寂寞林语堂

 幸福的林语堂

 悠闲林语堂

 过客林语堂

 缺憾的林语堂

 林语堂的金钱观

 通人林语堂

 冒险林语堂

 现实的林语堂

 调皮捣蛋林语堂

 痴人林语堂

 快乐的林语堂

 幽默鼻祖林语堂

第三辑 情深

 养趣的林语堂

 林语堂的爱屋及乌情结

 和女人同行的林语堂

 多情林语堂

 林语堂的婚姻三段论

 在水仙花的芳香中沉醉

 哭泣的林语堂

 把痛苦留在身后

 马灯照耀林语堂

 青山满怀林语堂

 有情人不成眷属

第四辑 痕迹

 快乐地读书

 妙语林语堂

 林语堂是只有思想的蚂蚁

 林语堂的宠物情结

 林语堂谈茶

 和土壤相亲的林语堂

 人生乐事是饮食

 关注生育文化的林语堂

第五辑 缘来

 林语堂和萧伯纳的合影

 林语堂和李清照

 林语堂的养女

 廖翠凤的晚节

 文化史上两丰碑

 林语堂的祖母

 林语堂和老舍

后记

试读章节

撤退者林语堂

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

——《论解嘲》

不少时候,林语堂给人的感觉是撤退者。比如他追求陈锦端没有结果,转而和廖翠凤结婚;比如他在遭遇到左翼作家批评的时候,选择应赛珍珠之约到美国专事写作;比如他和厦门大学刘树杞不和的时候,选择到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当英文秘书,随即又辞职到上海写作等等。这些选择,可以视为林语堂人生过程中的主动撤离。

林语堂撤退者的形象一直在我的头脑中盘旋。其实仔细盘点林语堂的人生道路,除了留学回来之初到北大工作那几年,林语堂在语丝的阵营里,激昂文字,甚至上街和军阀的军警对峙以及为发明中文打字机而不惜一条道走到黑,以致倾家荡产,林语堂更多的是以平和者的形象存在,甚至数度出现撤退的举措。我想,这和林语堂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

林语堂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偏远的山村。一百多年前,平和坂仔绝对是深处大山之内。陆路交通的不便,外出唯有依靠小船,到了小溪才得以换乘稍大的船只。10岁到厦门读书以前,林语堂没有看过大海,没有感受过惊涛拍岸,没有看过浪遏飞舟,没有目睹过巨浪奔袭礁石,他看到的仅仅是淙淙的花山溪溪水,看到的是在平缓的溪水上打水漂的跳跃,看到的是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在林语堂的文章中,他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儿童时代的环境和思想,和他的一生有很大的关系。”这句话非常重要,它折射了林语堂之所以闲适、平和,之所以是撤退者的形象。

往深里探究,林语堂在儿时看到的花山溪,并非大海一样的浩瀚无边,往往有拐弯,除非暴雨之后发洪水,水遇到堤岸的时候,并非汹涌地往岸上扑,而是柔顺地顺着堤岸拐弯。别看这拐弯,既然林语堂能从坂仔青山的巍峨高耸受到启发,形成高地人生观,知道人在山下看山,山会逼得人谦逊,人在山上往下看,山会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那么,聪明的林语堂,也会从水的拐弯,顿悟到人必须顺势而行。除了岸,还有石头,这石头没有礁石的连绵交错,水也就不需要遇石就猛烈地扑击。溪水遇到石头的时候,不是盖过去,而是从两边分流,顺着石头的边上绕过去,这是一种绕道,一种另辟蹊径。水绕过石头之后,在另一方又二合一,依然舒缓地往前流淌。河道里的石头不可能是孤立一块地存在,许许多多放置在不同路段的石头,让水合了又分,分了又合。相同的就是这水的分与合,几乎都是平和的,没有什么壮怀激烈,没有什么浪花飞溅,更没有粉身碎骨。相信林语堂看着花山溪的水在分分合合之后依然向前的那一瞬间,他肯定是大受启迪,甚至目瞪口呆。  坂仔青山留给林语堂的高地人生观,让林语堂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林语堂也津津乐道,时常在他的笔端中留下痕迹,这让林语堂活得有骨气,以伟岸的姿势站立。花山溪的水,除了给林语堂留下曼妙航程的愉悦之外,同样也给了林语堂莫大的人生启迪,至于林语堂为什么没有直接描述,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没有写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当林语堂越走越远,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家乡山的硬朗,让他拥有了强大的内心,有了足够抵御外界风雨的铠甲。而家乡水的至柔,水的顺流、绕道和另辟蹊径,也肯定给林语堂另外的人生启迪,让他不是一棵树上吊死,让他在遇到飞越不了的问题的时候,他可以有另外的选择,他内心的愁苦有了另外一个出口,他的人生有了另外一条道路。

谁没有愁苦和寂寞的时候,盛名如林语堂者,他的人生道路上,困难、问题、愁苦,自然也少不了,他依然会郁闷,会有自己飞越不了的石头,有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也许,这时候,家乡的水流起来了,于是他一笑置之,有了另外一种选择。选择之后,林语堂从内心轻松,行动自如,如花山溪的水,绕过石头之后,依然欢快向前。

从林语堂身上,可以意识到,人生,许多时候需要拐弯,需要顺势,需要绕道,需要另辟蹊径,这是人生的大智慧,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平和,快乐。撤退者林语堂,就没有什么狼狈或者仓皇之感,而是一个智者,潇洒飘逸。P3-6

后记

这本书是我的第十一本书。写作多年,书一本一本地出,是写作道路上的一次一次回望。当年在秀峰小学闷头书写或者夜读,也被时光从当年的苦难打磨成云淡风轻。看着自己的书,有种走过来路的感概也属正常。

这本书也是我有关林语堂的第四本书。从2004年开始接触林语堂,到文章一篇篇发表,书也出了四本,终于明了“缘分”这个词语,有多少事情终生无缘,有多少擦肩而过,又有多少彼此融入,或许都可以归结为“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曾经说过“林语堂是一本书,可以时常阅读”,至今依然如此认为。林语堂对于我,是个写作的方向,也是写作的富矿,每一次的停留,每一次的关注,都是一道风景,都是可以书写的理由和空间。这本书仅仅是一个拐弯或者一个回望,林语堂的风景,依然在我的前方蔓延舒展,我会继续前行,这本书也就仅仅是个逗号,而不是句号。曾有人问我,计划写几部有关林语堂的书,我笑笑,许多东西,不必计划,顺乎内心地写下去,就可以了。林语堂曾经说过:顺乎本性,就是天堂。那么,写作到了愉悦的程度,那就是享受,其中的艰辛也是快乐的音符。

这本书的出版,其实也是一种缘分。记得是去年的八月份,因为陈子铭兄的热情,在众望书城陈福源兄那里,和中国华侨出版社福建分社的林伟萍、李朝晖两位先生认识,聊起书籍的出版和写作的题材。这本书的写作方向就此定了下来。林伟萍和李朝晖两位还跑到平和,再次谈及有关林语堂书籍的创作,这本书就在闲聊中定下合作的框架。其后,我开始了创作活动。春节后,根据约定,把书稿给了李朝晖兄,开始了出版的流程。如今,这本书即将出版,书名也从最初的《语堂语堂》改成如今的《超然之美:林语堂的心灵境界》,无论是用什么书名,我认为都是林语堂的一个侧影,如何解读,就交给读者了。我是个赶路的人,我的任务就是前行。点头或者挥手,仅仅是一种方式。

感谢为这本书的出版给予关心和支持的朋友,感谢所有为之付出努力的人,感谢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