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微言小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卢昌海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常听人说读书时停不下来,乃至废寝忘食的故事,让号称爱读书的我颇为汗颜。我读书不仅停得下来,还特爱停在精彩处,想到下次能从那么精彩的地方继续,便一整天都美滋滋的。这“坏习惯”是小时候养成的,那时用零花钱买齐一套金庸小说不容易,不愿像猪八戒吞人参果那样快速消灭,便约束自己每天至多只读40页。

晒书大概是读书人唯一能炫耀而不觉脸红的事。爱逛旧书店的人常有机会晒一些意料之外的好书,或意料之外的低价。不过相反的事——即自己已有的书以超低价出现在旧书店里——其实也遇见过不少,比如前不久就看见过一本我已有的《爱因斯坦百年纪念文集》才卖两块钱!

美国物理学家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出过两本科学随笔集,我都有。前段时间有印象在书店见过他新出的第三本随笔集,但暂未买。直到一周前见到他的新书《To Explain the World》(《解释世界》),才忽然想起:他怎么可能连出两本书?于是到网上查,结果印象中的“第三本随笔集”系子虚乌有,看来是一个梦——我做过的最乱真的梦!

此为一周前的事,本没打算写出来,但碰巧读到张宗子的一本书:《不存在的贝克特》,其中写到某年他告诉国内友人《贝克特选集》第六卷出版了,嘱代买。但对方死活找不到,最后他发现那只是自己的一个梦。别人把梦写进书里,还作了书名,我写条微博当不为过。

最近买了著名的第11版《大英百科全书》(1910年出版)。感谢技术的发展,将昂贵的33巨册变成一张光盘,才几块钱。看当时对各种知识的标准阐述颇有趣味(从某种意义上讲,像约翰逊词典、早年的牛津英文词典那样的老词典也有百科全书的意味)。彼时爱因斯坦尚无词条,马克思的词条则已雄跨数页(这可是在俄国革命之前)。

在图书馆看书不像自己买书一样讲究品相,但有一条仍执拗地讲究着:凡被人涂了“心得”的书,坚决不看(若实在需要,宁可买来看)。原因无他,实在是厌恶那些不惜破坏公共图书也要将“心得”硬呈到别人眼前的人。武侠小说里常有“杀你污了我的刀”之说。我执拗地认为,看这种人的文字是污了我的眼。

在书店翻书时,会一边翻一边问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若答案是肯定的,就很可能会买回家。今后有必要改变习惯,除非是备作参考的书,否则不该问想不想读这本书,而要问:跟家里已有的书相比,啥时候会轮到读这本书?这么一问,很多书就可以不买了——今天便以此法将两本书拒在了家门之外。

走进书店的我,有时就像外层缺了一个电子的原子,非要俘获一个电子才安分。

在回国的飞机上开始读的《寻秦记》,今日读毕,很佩服,往历史中植入故事的水准不亚于《鹿鼎记》,跌宕起伏则犹有过之。读研究生时有位师兄津津有昧地读黄易的书,如今明白他何以如此投入了。喜欢纪嫣然这个人物,也非常欣赏最后从牧场逃生那个情节,出乎意料并且令人动容。感谢黄易,让我得到一份迟到的阅读愉悦。

黄易此书算不算后来几乎泛滥的中文长篇穿越小说的鼻祖?项少龙以后世的成语、典故、诗句等打动战国人物的构思很是不错。细想想也就是文科的东西能如此古今互赏(是不是也说明进步不太大?),换作是跟战国人物谈理科的相对论什么的,哪能赢得美人归?

小时候读《封神演义》,觉得“十绝阵”简直是机械化屠宰场:总是第一个破阵者惨死阵中,第二个破阵者让阵主惨死。难得的是,屡试不爽后的那些必死的破阵者和阵主依然毫无觉悟,依然一个个口出狂言,然后赴死……虽是神仙,却并不比屠宰场里的牲口更明白自己的命运。也许他们都相信马尔科夫过程……

写书要写不可替代的书,撰文要撰不可替代的文——以之自勉。

P32-35

后记

时光荏苒,我的新浪微博开通已近四年,不知不觉间码下数十万字,很多稍纵即逝的随感凭借着这一小平台才变为文字。粉丝数也从无到有地爬升到了25000以上,刨去所谓的“僵尸粉”,实际的读者想必总有数千,平均起来约相当于每个县级行政区都有两三位读者,跟诸多“大V”相比虽不值一提,倒也能意淫为“深入基层”了。

发在微博上的这些短小随性的文字原本是不敢梦想成为铅字的,但这几年也许是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读书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的缘故,微博体的书应运而生,翻过一两本之后不禁生出了当仁不让的勇气。而长期出版我作品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我这种勇气则给予了宽厚的支持,从而促成了这本小书的问世。

这本小书甄选收录了我迄今所撰微博的1/3左右,时间跨度从2013年初到2016年末,约四年。由于绝大多数微博不具有时效性,为节省篇幅,除个别外,收录时一律略去了发布时间。此外,为阅读便利起见,所录之微博被粗略分为十个类别,每个为一章。不过由于内容的细散纷杂,类别间并无绝对清晰的界限,类别之内亦非秩序井然——后者原则上可用子类进一步细分,但最终决定不那么做,因为有些微博是以不同方式谈论相近话题,一经归并不免单调,不如间杂起来更有趣味。当然,对某些逻辑相关的微博做了类似于长微博的归并,甚至拟了标题,算是混沌中的有序吧。我网站的老读者们大都知道,我的书都能在我的网站上直接读到全文。不过,本书可算半个例外——不是不能在网站上读到全文,而是不能“直接”读到全文,即不能读到与本书结构相对应的甄选过的版本,这是本书不同于我其他书的地方。

说罢结构,也谈几句体例。一般来说,我的书有个惯例,即外国人名在初次出现时标注英文,此后则只用中文,但本书在这方面也是半个例外。这是因为备条微博发布时出于字数等方面的考虑,在提到人名时有的用中文,有的用英文,还有的中英兼注;有的只提姓,有的连名带姓,还有的附了头衔、呢称、简介等,若强求统一、剔尽赘语,有时难免会破坏某些微博的“精细结构”,因此整理时适度保留了彼此间的不统一(若干术语的英文标注也类似)。若容我扯一位前贤作大旗的话,有个现成的榜样是董桥,他的很多散文也是中英文混杂而无定规的——他并且名之为野趣和闲趣。

本书是一位理科生的野趣和闲趣,愿读者喜爱。

目录

我的“微言小义”(代序)

人生随感

书虫说书

文人墨客

影视点评

文史哲思

理科漫笔

百字科普

科学微史

驱神辨伪

闲言碎语

后记

序言

关于微博,我曾在为《科学画报》撰写的一篇专栏短文中做过如下评述:

大多数人都不是发明家,但一个好发明的妙处却往往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不过,有一个好发明却让我时常感慨自己的落伍,因为在它早已风靡世界之后,我仍迟迟未能理解它的妙处,也不太明白它究竟有何魔力,能够风靡世界。

那个好发明就是微博,其世界性的代表网站是推特,中国的代表网站则是新浪微博。

自2006年7月问世之后,推特在短短几年间就拥有了数以亿计的用户,而这一切背后最独特的创意乃是对“推文”长度的一个140字的限制。这样一个任何人想做就随时能自行做到的限制,一经强制居然促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奇迹,实在很出乎我的意料。

虽承认了自己的落伍,但毕竟是心有不甘的。因为盘点起来,在迄今流行的网络交流渠道中,我真正落伍的就只有微博,其他的——比如网站和论坛——我非但不落伍,甚至很早就凭一己之力“白手起家”地建立过个人主页及一度小有名气的论坛。就连功能与个人主页相近因而不受我器重的博客,也曾尝试过。只有微博从未涉足。

仅仅因一种东西而被迫承认落伍是不划算的,并且也意味着只需在一种东西上加把劲,就起码能暂时摘掉落伍的帽子,从而是颇具诱惑的。于是,本着“摘帽”的愿望,2013年1月11日,我在新浪开了微博。

在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隔三差五地发上几条新旧作品的链接,以免冷场,粉丝数则缓慢爬升着。我这人对数字有偏好,当年建个人主页、论坛,或尝试博客时,都比较留意点击数之类的数字,有时还会就数字调侃几句,对微博也不例外。在开微博之初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留意数字变化。如此到了2月24日,我的粉丝数终于爬到500。很巧的是,那天我的少数关注对象之一的郭德纲恰好在庆祝他的3,000万粉丝,于是我就发微博调侃了一下。

当时发那条微博,主要是调侃数字的“职业病”发作。没想到那条微博发布之后,粉丝数居然直线上升!那情形让我想起《西游记》里孙悟空初见金箍棒时自言自语了一句“再短细些方可用”后,金箍棒立刻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的情节来。当然,微博不是金箍棒,我很快知道了,粉丝数的上升乃是几位资深博友的推荐之功。那种上升态势持续了约一昼夜的时间,粉丝数由500升到了1,700左右,此后推荐之力渐失,粉丝数重新恢复了爬行之势——偶尔还会往下爬,想必是某些粉丝“失足”掉落之故。

但这一事件的发生,让我觉得不在微博上写点什么,似乎对不住推荐者,以及因推荐而成为我粉丝的读者。于是我开始在微博上发些随性的文字,通常是看了什么东西之后的感想或议论。那些文字作为文章太过短小,以往是丢弃不记的,现在就随手发在了微博上。我写东西一向比较慢,就连替《科学画报》写的篇幅不到1,500字的专栏短文,从收集素材到完稿,通常也要三四个晚上,唯有这种既短小又随性的微博写起来极为轻松,几分钟便可完成。这或许就是我昔日未能理解的微博的妙处吧,因为字数限制虽确实是“任何人想做就随时能自行做到的”,但只有强行限制了,才便于以此为由堂而皇之地写点随性的东西。

我的长期读者大都知道,我曾表示过自己在互联网上发表的任何300字以上的文字,均可在我的个人主页找到全文。由于微博的字数只有140或更少,因而原则上是不必收录到主页的。但既然写了,多少还是起了些“敝帚自珍”的念头,因此我决定将某些微博也收录到主页,且利用收录的机会对文字略作修订,包括恢复受140字所限而过度精简的部分,订正笔误,或添加背景说明等。

至于此类文字的统称,我决定叫做“微言小义”。“微”者,微不足道、微乎其微之“微”也,微博写微言,那是理所应当的。“小义”却需解释一二,因为好的“微言”似乎该是“微言大义”的。不过我将此类文字统称为“微言小义”却非出于谦虚、搞笑或自嘲,而是因我对“微言”中的“大义”是常有怀疑的,怀疑那是因过度解读而被“搞大”的。我的“微言”就只是“微言”,没什么“大义”,也不希望被“搞大”。

是为序。

内容推荐

《我的微言小义》是卢昌海首部“微博体”的随笔作品集,汇集了作者2013-2016年间所发表的微博文字之中的精华部分,包括人生感悟、生活点滴、读书心得、百字科普、微科学史、科学人物等内容。作者继续精炼而极富文采的语言,对人生历练、世事沧桑的感慨,处处凸显人生的智慧、从容和豁达。对生活点滴的记录和思考于普通中见奇景。融汇文学史和科学史上的事件及人物展示了作者的独特视角。或考证、或记述、获八卦历史上大师们的“奇闻异事”,信手拈来,趣味十足。

编辑推荐

阅读《我的微言小义》,一本小书“一站式”窥探卢昌海的思想、阅历和智慧。他的人生哲思比大师们更亲和、更接地气,让人豁然开朗。他的生活感悟透露着真挚和灵动,启迪思维。他的百字科普比科普书更精彩,文字凝练,有趣有料。他的文字的阅读快感一如既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