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盟,我采访你来了。”
前不久,我来到航母综合试验训练基地,因为互相都熟悉,与戴明盟一见面,我就直截了当地说。
“盟盟”是大家对戴明盟的昵称,在非正式场合,熟悉他的人都这样叫他,透着一股亲切和喜爱。
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971年8月3日,戴明盟出生于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江津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以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它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川东地区的粮食产地、鱼米之乡。这里还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
石门是重庆市江津区下辖的一个镇,位于江津区西北长江之滨,距江津城区42公里。石门的得名,源于神话传说,相传这里是通往东海龙宫的西大门。来到此地,你可看到碧波流淌的江边有一巨石,形如昂首向上而游的乌龟,故名乌龟石;在江水枯竭的冬春季节,隐约可见深处有一门,人们称之为石门。“万里长江第一大佛”——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就坐落在这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级景区,素享“大佛之乡”的美誉。这里还有石笋山森林公园,以及川东地下党革命遗址等自然、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也是传说中八仙之一铁拐李的故乡。
戴明盟的父亲叫戴雨林,是重庆嘉陵机械厂的一名技术工人,经常在外工作,十天半月回不了家一趟。母亲刘德宣,是石门镇粮油站的职员。他还有个小他三岁的妹妹,名字叫戴穹。戴明盟小时候的名字叫戴彝,父母、街坊邻居和儿时的伙伴都叫他“犇犇”。
戴明盟介绍自己时说:“我小时候很顽皮,学习不好,只能算中下等吧。”这让我大感意外,因为在采访他前,我曾经看过很多报道他的资料,都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有家报纸还这样写道:“小学、初中,认真学习、勤勤恳恳的戴明盟为自己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中三年,他‘一飞冲天’,成功从江津五中‘飞人’飞行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飞行员。”
我说:“这和我了解的情况不一样啊!”
“是真的。”戴明盟很认真地对我说,“因为学习成绩一般,父亲给了我很大的压力,管得很严,我还常常挨揍。我父亲哥儿仨,他排行老二,我大伯家的堂哥、掌姐,一个考上清华大学,一个考上成都大学,我小叔还是四川作协的作家。父亲是恨铁不成钢啊。”
“哈哈哈!”他的这番话把我逗乐了,“你啊,你啊,真实在。”
“不就是要实话实说吗?小时候谁不调皮捣蛋?年轻时谁不心高气傲?这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戴明盟瞪着那双大眼睛,静静地看着我,等着我给出答案。
我连连点头称“是”。
戴犇小时候虽然长得瘦小,却是个小孩儿头。那时孩子们都是散养,没上过什么幼儿园,也没什么玩具,最常玩的游戏就是摔烟盒、打水枪、滚铁环,还用观音土雕泥人、雕手枪。
戴犇最牛气的是有一个硕大的铁环,那是妈妈单位榨油用的铁圈,报废后成了他的玩具。这让小伙伴们很羡慕,常常是他在前面滚铁环,后面一群孩子追。有时他玩疯了,就忘了吃饭,忘了睡觉,惹得妈妈高喊着“犇犇”满街找。
1978年,戴彝七岁了,要上小学了。
石门镇的小学不叫石门小学,而叫平等小学。这是为什么?大概是因为石门的火车站叫平等车站,所以就随着叫了。
开学那天,父亲去送他。
到了年级教室,班主任陈焕群问他:“叫什么名字?”
“我叫戴犇。”
陈焕群是位和蔼的女老师,笑着又问:“怎么起了这个名字?”
父亲回答:“随便起的,没多想。”
陈老师说:“不太好听,能换一个吗?”
“可以呀。他大伯家的孩子一个叫戴明江,一个叫戴明扬。老师,您给起一个吧。”父亲爽快地说。
“好。”陈老师点点头,沉吟了一会儿说,“那就叫戴明盟吧,和他大伯家的孩子排字一样。‘明’,光明,明天;‘盟’,团结的意思,并且上面也有个明。我希望他和同学们搞好团结,携手并肩去追求美好的明天,也希望他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父亲一听非常高兴,连声说:“这个名字好!这个名字好!就叫戴明盟了。”
从此以后,戴犇的学名就改为戴明盟。
虽然他对老师起名的寓意还不太懂,但他朦朦胧胧知道,老师给他改的名字寄予了厚望,饱含着祝福。
P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