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著的这本《养心之路》从读表到读里,从读身到读心、从读者到行者、从行者到书者,把未来的“读、行、书”的重点,建立在“书、文、典、事、行、课、视、人”“八路通罗马”的多维空间上,从书里、文里、典里、课里寻找心的营养,从事中、行中、视中、人中追寻心的真声,记录读中思、行中悟。
| 书名 | 养心之路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敬天 |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敬天著的这本《养心之路》从读表到读里,从读身到读心、从读者到行者、从行者到书者,把未来的“读、行、书”的重点,建立在“书、文、典、事、行、课、视、人”“八路通罗马”的多维空间上,从书里、文里、典里、课里寻找心的营养,从事中、行中、视中、人中追寻心的真声,记录读中思、行中悟。 内容推荐 敬天著的这本《养心之路》正文收集了自己近年走向阅读养心之路的缘由、渠道、方法和对未来的思考;收集了自己几十年读书、读文、读典、读视、读课、读行、读事、读人的部分感悟。本书附录收录了自己学习思考心理学问题时,有关心的范式、心的营养、心的修炼、心的教育、心的特期、心的群修等方面的部分心得。 目录 前言 养心之缘 养心之渠 养心之法 养心之梦 第一辑 以书养心 与心俱进的读书法 大脑的“双回路” 思维的角度 男同胞应知的四个数和三件事 善待我们身上的水 离开“白熊”的七步曲 大脑与糖的故事 做好家庭的“雪中送炭人” 做子女成长的“麦田守望者” 做好职场的“与缘俱进者” 做好社会传播正能量的“阳光天使” 第二辑 以文养心 你的尊严从哪里来? 长好“骨头”最重要 “脚印”的思考 咳嗽的根源 “取经”中的马与驴 两个布袋的故事 “不借伞”的智慧 “10-10-10”的人生方略 从来没有一百分 提升交流效果的好办法 动“手”关注影响圈 衡量个人成熟度的四个指标 小改变大回报 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第三辑 以典养心 出行人乡要知俗 “和而不同”的三解 三说“一问三不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有“非敢后”“马不进”的处世境界 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 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君多欲则人苦 “所以立”与“为可知” 读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创造性张力”要以“终”为源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第四辑 以视养心 爱的九个心理法则 规范乘梯习惯最当紧 孩子不能离开大人的视野 祸患常积于忽微 谁设酒场谁负责 小区行车安全提示 自家车内的安全经 “五应”教育最当紧 种和得和种暴得暴 第五辑 以课养心 快乐生活的四个数 思考的多角和异角 我们该不该感恩孩子 沟通的理念“经” 交流的方法“器” 人生三放——我的心灵保健法 着装中的心理学 第六辑 以行养心 人生的三把椅子 从“大车会议”看工作学习化 时间的长度与宽度 宽恕二字保平安 火车站里的文明对比 到底谁无素质 开车打电话不可取 人还是不要比胆 学会让特种车先行 第七辑 以事养心 心有所依时自短 噢,原来是蚂蚁惹的祸 小事之中的大问题 生活中的“宽转弯” “三思五问”而后行 职场履职需慎言 要有发现机会的慧眼 要养成规范做事的好习惯 职场做事的三层境界 安全行车的六个一定 突发事件中的“以心为本” “临事而惧”度一生 第八辑 以人养心 寻找长辈的“心灯” 金黄色的银杏叶 一次享读中的三次泪水 为父当学时寒冰 女人要学周美青 知守本分是底线 俾斯麦方式保和谐 人际关系的“三交”之道 我看阿Q精神胜利法 要钱更要品 我向往的“中间地位” 人应跟着奈何走 要把人往好处想 不要随便去动别人的奶酪 附录 以思养心 关于心的范式 关于心的启蒙 关于心的营养 关于心的教育 关于心的特期 关于心的修炼 关于心的群修 关于企业心理资本提升的实践 试读章节 每个人一生做的每件事、读的每本书、写的每句话都是命中的缘分。我的养心之路的起点,结缘于三个故事,历经自我养心、团队养心及反思书心三个阶段: 一、一本书——自我养心的起步 一本书,引领我登上了自我养心的台阶。 那是在基层单位工作时的一次培训,我们请《阳光心态》的作者吴维库老师讲课。吴老师精彩的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向来把与讲课老师一起聊天作为深度学习讲课内容的绝好机会,总会抓住课后的机会问几个问题,论几个课题。很多时候,和老师私下的交流,更自然、更率性,获得的知识比听讲时所获的层次更高、更深、更有味。 交谈中,吴老师提到了自己的第二部书《情商和影响力》,谈到了他写这本书前,重点阅读的一本叫《情商》的书,提议我看—下。吴老师走后,很快,我就从书店找到了这套当时是两册,后来增加到四册的著作。其中一本名为《情商影响你一生的社交商》的书中,一张图引起了我的关注。 那张图描绘了人的大脑中大路神经系统和小路神经系统的“大脑双回路”。从这张图中,知道了人的大脑有情绪脑和智慧脑两个脑。知道了人的眼、耳采集的信息,通过粗细、长短和节点不同的两个回路传递到了两个脑。知道了情绪脑从小路神经系统接受的信息不太全,知道了情绪脑接收信息比智慧脑快一倍。从这张图的解读中,找到了自己过去有时“话出口就纠结、手伸出就后悔”的科学原理。 从这本书开始,我开始了自己系统阅读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养心之路。 根据一些心理学专业的老师的推介,我购买并阅读了《习惯的力量》《思考的快与慢》等数十本心理学著作。从《名家论心理》这本书中,知道了“男人比女人少了一个X基因”;从《意志力》这本书中,知道了“大脑能量少到一定程度,消耗能量的智慧脑就会偷懒罢工,情绪脑就开始一家独大,我们就可能会做错事,说错话”;从《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知道了“改变习惯回路的诱惑、惯常行为和奖赏”三节点、“习得的习惯只可能弱化,而不会去根,明白了一些抽烟的人戒了抽,抽了戒的心理学根源”;从《唤起心中巨人》这本书中,明白了“人要想不做什么,就要把它和不好的事联系起来,要想做什么事,就要把它和好的事联系起来”的道理;从《看不见的大猩猩》这本书中,知道了人眼睛的局限性。 从中科院心理所专门为公司中层干部举办的四期心理学知识培训班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写下了十多篇听课心得。 从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十天心理学督导师的培训课程中,我聆听了中国心理学界第一代学科泰斗们的讲课,对心理学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主要学派的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获得了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心理督导师”证书。 这一段的养心之路,使我彻底改变了过去对心理学的偏见,建立了心灵“三会”“三共”的理念。 “三会”理念:一是“心和身一样会被细菌感染,需要事先防疫”。我们不是活在真空之中,我们的身体会被细菌所感染,我们的心同样会被心灵细菌感染。你与充满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心会阳光起来;与“垃圾人”在一起,他把你作为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不断地向你倾倒负面的心灵细菌,你的心还能保持阳光灿烂吗?一个简单的防疫办法,就是远离“垃圾人”,不要给他感染你身心的机会。二是“心和身一样会发烧,需要及时降温”。头脑发热、情绪失控之时,是人的心灵发烧的时候。这时应首先找到控制情绪的退烧药,把过热大脑的温度降下来。有人说,人生气的时候智商只有五岁,你的心都烧回五岁的水平了,还不赶快吃药退烧?我给自己心发烧时的一剂良药,就是心中数十个数,然后告诫自己:你现在的智商是五岁的水平,少说少动为妙。很多时候,这样一延时、一提醒,自己就可能冷静下来,这大概就是《唤醒心中的巨人》中的那个“承认白熊”,“那又怎样”的心理疏导术吧?三是“心和身一样会生病,需要适时吃药或治疗”。心灵长期负能量或缺能量运转,也会生病。生了病,就需要去看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或调整营养方式,让自己尽快地摆脱心魔,回归正常的心理生活。我们平常要看一些心理学的书,知道自己的身上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就是自己的心生病了,该去看心理医生了。心病和身病一样,绝大多数只是功能性的,只需要吃药打针,不需要住院,更不需要动手术。 “三共”理念:一是身心共知。大脑是心灵的司令部,知心必先知脑。人需要像知道自己身体每一个部位的功能一样,知道大脑每一部位的功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营养状态对大脑思维的影响,知道人的情绪对大脑的影响,知道大脑对各种身体疾病的影响,知道食品对大脑健康的影响。知己知彼了才能成为心灵的主人,有效地趋利避害。二是身心共养。在知心的基础上,要根据大脑的物理结构及物理需求,注重对心灵的营养。让智慧脑保持营养充足,让吃进去的东西适合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同时,让自己根据大脑营养需求及时地给身体补充能量,让自己知道何时休息、怎么休息才不至于能让大脑透支。三是身心共疗。海蓝博士在《不完美才美》一书中讲到,人类的很多病是直接由大脑所致,人类的很多病是由大脑处于非正常状态所致。很多病的病根在脑在心,其治疗需要心脑俱治。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当身体生病时,大脑的状态,精神的状态,对于病的恢复很关键。P1-3 序言 人的一生,有“自然人”“家庭人”“组织人”“社会人”四种人的身份,“学业、家业、职业、事业”四业的梦想。首先是“自然人”,要担当“学业”,学习知识,健康体魄,修自然人生。其次是“家庭人”,要担当“家业”,生儿育女,传承血脉,修家庭人生。再次是“组织人”,要担当“职业”,就业履职,养家糊口,修组织人生。最后是“社会人”,要担当“事业”,著书立言,传承文化,修社会人生。人生梦想之圆应该是“四业”俱成,只有“学业、家业、职业”的成功,没有蕴含自己事业成果的文字流转后世,你的人生“事业”之路,只能算个半圆。 有人讲,人生有“读者和行者”两个角色。人生之路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双万”之路。人的身与心,总是以“读”或“行”这两种方式之一在路上。我以为,“双万”之路,只是自身读与行的修炼,只是“学业、家业、职业”的修行。如果留不下文字,传不到后世。后人无法因为你的知识受益,也就圆不了“四业”中的“事业”,只是合格的自然人生,不是完整的家庭、组织和社会人生。 高水平的自然、家庭、组织和社会人生是什么呢?我的思考,应该以“读者、行者、书者”三个角色,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万句言”的“三万”之路,修“学业、职业、家业和事业”的“四业”俱成之果。通过走“三万”之路,修“三者”之行,完成一生读与行的静心修炼,完成一生精神成果的书写传承,使我们的知识和思想能够营养辅助后世有缘之人。只有这样,我们“四业”之果才能成功,我们的人生之梦才算圆满。 人生的圆梦之路,是随岁月的积累循序渐进的。《孝经》中说:人的一生可分为“初、中、终”三段。人生三段,围绕“亲、君、名”三字,“读、行、书”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人生之“初”,是二十岁前的学习阶段,此段的目标是“孝亲”。“孝亲”的重点是当好“读者”,在“学业”上“读万卷书”,修成健康的身体与阳光的心灵,为一生的“四业”奠定思与行的能力基础,让父母不为自己的心身健康劳心。 人生之“中”,是二十岁至六十岁的工作阶段,此段目标是“孝君”,“孝君”的重点是当好“行者”,在“职业、家业”上“行万里路”,以自己“职业”的成、 “家业”的兴,让自己家庭的“君”、组织的“君”、国家的“君”如意称心。 人生之“末”,是六十岁以上的生活阶段,此段的目标是“孝名”。“孝名”的重点是当好“书者”,为人生的“事业”句号“书万句言”,系统地总结前六十年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成就的事、思考的果,把它梳理成文字,通过“立言”,画圆“事业”,让自己的“名”在后代有缘人的心中“余音绕梁”,常记在心。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人生“四业”中的学业、职业和家业,是上帝给人布置的作业。这个作业主要是为别人做的:前二十年学业,为了父母的安心;二十年至六十年的职业和家业,为了家人的幸福;只有到了六十岁之后,孩子独立了,职业结束了,人一辈子的作业,才算交完了,再也不需要为别人而活着了,可以开始为自己的事业而活了。 再过几年,我就要走完人生之“中”的路程,进入自己的人生之“终”了。我给自己今后的任务,除了通过健康修身努力延长有质量的生命长度,除了完成目前岗位组织交给的任务,除了完成家庭孝母养老的任务,除了做好子辈、孙辈成长的“路边鼓掌人”的任务之外,最大的任务,就是为自己的“名”,成为一个“书者”,在余下的岁月里,带着六十年的生活经历,重读曾经读过的书,写一些读书的思考和感悟,给后人休闲时参考;梳理六十年经手的事的例、案的理、行的道、为的德,理那么几条,给后人实践时借鉴。 哲学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之说。对于人类来说,形而下是身体,形而上是心灵。我希望自己的“读者、行者、书者”的生涯,从读表到读里,从读身到读心、从读者到行者、从行者到书者,把未来的“读、行、书”的重点,建立在“书、文、典、事、行、课、视、人” “八路通罗马”的多维空间上,从书里、文里、典里、课里寻找心的营养,从事中、行中、视中、人中追寻心的真声,把读中思记下来,把行中悟录下来,力争给家人和友人留下一些可以作为靶子批判的精神产品。 本书正文收集了自己近年走向阅读养心之路的缘由、渠道、方法和对未来的思考;收集了自己几十年读书、读文、读典、读视、读课、读行、读事、读人的部分感悟。本书附录收录了自己学习思考心理学问题时,有关心的范式、心的营养、心的修炼、心的教育、心的特期、心的群修等方面的部分心得。由于自己视野、思维、经验、文字功底的不足,书中的观点和事例,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有缘者指正。 愿本书,成为您读心养心的益友,成为我“书者”“圆梦”的起点。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