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费尔迪杜凯/贡布罗维奇小说全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波)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尤瑟夫是个三十岁的作家,他的作品难为评论界和读者所理解。绝望之际,他昔日的老师平科把他变成了十几岁少年,同一群顽童同窗共读。顽童们以幼稚可笑的手段对抗学校陈腐蒙昧的教育……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著的《费尔迪杜凯》通过荒诞离奇的故事揭露和嘲讽了当时波兰社会存在的落后、丑陋、虚假、残酷、阴暗和不平等现象。“费尔迪杜凯”,没有明确的词义,可说是反传统、反媚俗的象征,是作者创作思想和美学革命的一种标志。

内容推荐

三十岁的尤瑟夫从睡梦中惊醒,知道这又是什么事也不会发生的一天。然而。他看见“自己”就在对面站着。

愤怒的尤瑟夫拿出纸笔,决心创造出真正的自己。平科教授来访,在谈话间,尤瑟夫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小,平科教授则越来越大,最终尤瑟夫变成了十几岁的少年,被平科教授重新带回学校,历经一番“奇遇”:与顽劣的同学一起学拉丁文,一起追求新潮女孩祖塔,一起逃离城市、逃向田野,却又落入庄园主姨父的魔掌。尤瑟夫领悟到,想把自己幼稚化的,不仅仅是平科教授……

本书为《费尔迪杜凯》,由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著。

目录

第一章 劫持

第二章 囚禁和进一步变小

第三章 抓住和进一步蹂躏

第四章 孩子气十足的菲利陀尔的前言

第五章 孩子气十足的菲利陀尔

第六章 诱惑和进一步驱向年轻化

第七章 恋爱

第八章 糖煮水果

第九章 窥视和进一步深入现代生活

第十章 逃跑和重新被抓住

第十一章 孩子气十足的菲利贝尔特的前言

第十二章 孩子气十足的菲利贝尔特

第十三章 长工,即新的发现

第十四章 疯狂掌嘴和再次被抓住

试读章节

我从夜里折磨我的梦魇中惊醒了,那使我痛苦的梦是恐惧的标志。由于应理解为违反自然规律的时间倒退,我看到了自己只有十五六岁时的那副模样,总而言之,我返回了青少年时代。我站立在风中,站立在一块石头上,就在河岸水磨的旁边。我在说些什么,我听见了自己早已丧失的公鸡似的尖细的嗓音,我看到了未成形的脸上未长全的鼻子和一双太大的手——我感觉到了那种介于成年和未成年之间过渡性的发育阶段令人不快的连贯性。我在笑声和恐惧中醒来,因为我似乎觉得,今天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在对昔日那个还是懵懵懂懂的乳臭未干的我进行滑稽模仿和嘲笑,而昔日的那个我又对今天的这个我进行滑稽模仿,而且是以同等的权利。我觉得两个我都在被相互模仿。可悲的记忆啊,你偏偏要我们知道我们是踏着怎样的道路才达到今天这种状态!再往后,在半睡半醒,而实际上是已经醒了的情况下,我似乎觉得我的躯体不是统一的,觉得某些部分还是小男孩的,觉得我的头脑在挖苦和讥讽我的小腿,小腿也在挖苦和讥讽头脑;我觉得手指在嘲弄心脏,心脏在嘲弄大脑,鼻子在嘲弄眼睛,眼睛在嘲弄鼻子,在咯咯笑,在吼叫——所有这些部分在一种无所不包的和令人不安的普遍讥讽的气氛中野蛮地相互施暴。当我完全清醒,彻底恢复了意识,并对自己的一生开始认真思考时,恐惧非但没有丝毫减轻,反而变得更加强烈,虽说有时笑声中断了(或是加强了)恐惧,人笑得嘴巴都合不拢。在我生命的中途我进人了一座幽暗的森林。更糟糕的是这座森林苍翠碧绿。

我在清醒时跟在梦中一样,都是不定型的、分裂的。前不久我已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过了不可避免的三十岁生日,过了一座里程碑。从出生证看,从外表看,我都像个成年人。可我并不是个成年人——因为我能算个什么东西呢?一个三十岁的桥牌迷?一个没有固定岗位、偶尔解决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并且纯属临时性质的工作人员?我的生活情况又是怎样?我常去咖啡馆、小酒吧,遇上人便去交谈几句话,有时甚至相互交流思想,可这是种不确定的状态,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个成年人,还是个乳臭小儿;就这样处于年龄转折期,我既不是成年男子,也不是乳臭小儿——我什么也不是——而我的那些同龄人都早已娶妻成家,都早已有了一定地位,与其说是在生活中有什么地位,还不如说是在形形色色的国家机关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对我的态度便带有某种理所当然的不信任感。我的那些姑妈,那些为数众多、拉不开扯不断、像衣服上的补丁粘住不放可又都真心诚意爱我的四分之一慈母,老早就挖空心思竭力对我施加影响,希望我能作为一个什么人物稳定下来:要不就当名律师,要不就当名机关工作人员。我的不确定状态对于她们而言是件极其苦恼的事,她们不知我是何许人物,也就不知该怎样跟我交谈,见到我最多也只是嘟嘟哝哝,哼唧几句。  P2-4

序言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是一位享誉欧美的现代派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是波兰荒诞派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于一九〇四年八月四日出生在波兰凯尔采省奥帕托夫县马沃什策村。他的祖辈原是生活在立陶宛日姆兹地区的波兰贵族。在欧洲,波兰和立陶宛两民族联盟的国家自十四世纪末叶起,数百年间曾是疆域辽阔、领土面积仅次于俄国的泱泱大国。但自十七世纪末叶起,波兰共和国国势日衰,至一七九五年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而灭亡。一八六三年,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抗俄民族起义失败,贡布罗维奇的祖父奥鲁弗雷·贡布罗维奇失去了在日姆兹的地产,举家迁居凯尔来省。一九一一年,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随父母迁居华沙。一九二七年,毕业于华沙大学法律系,获硕士学位。同年他去巴黎攻读哲学和经济学,一九二八年回国,在法院担任见习律师。一九三三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成熟期的日记》(后改名为《巴卡卡伊大街》)。自一九三四年起,他开始向华沙《信使晨报》《时代》和《斯卡曼德尔》等报刊投稿,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在波兰文坛崭露头角。一九三七年,他发表长篇小说《费尔迪杜凯》,评论界反应强烈,认为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作品,贡布罗维奇一时声誉鹊起。一九三八年,他在《斯卡曼德尔》杂志上发表第一部剧作《勃艮第公主伊沃娜》。一九三九年正当他在国外旅行时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有家难归,滞留在阿根廷,漂泊异乡,过着艰苦的生活。直到一九四七年他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波兰银行里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一九五一年,他与设在巴黎的波兰侨界的文学研究所建立了联系,并在该所的刊物《文化》月刊上发表作品。一九五三年,在巴黎出版长篇小说《横渡大西洋》。一九五五年,他辞去了银行的工作,埋头于文学创作,并与朋友合作将已出版的作品翻译成西班牙文。他在巴黎出版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色》(1960)、《宇宙》(1965),剧本《婚礼》(1953)和《轻歌剧》(1966)等。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六年间出版了他的三卷集《日记》。

一九六三年,贡布罗维奇获得福特基金会的赞助,来到西柏林,在那里住了一年,后又去了巴黎附近的洛雅蒙,在那儿,他与加拿大的罗曼语言文学家玛丽·丽塔·拉布罗塞结婚,婚后双双去了尼斯,定居在尼斯近郊的旺斯。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五日,他在旺斯因心脏病逝世,葬于该地。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问,巴黎的文学研究所出版了他的十一卷集《作品选》,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七年间,波兰克拉科夫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贡布罗维奇全集》,共十五卷。

波兰的荒诞派文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维特凯维奇的荒诞剧登上克拉科夫的戏剧舞台,比巴黎上演尤内斯库的荒诞剧要早近三十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波兰文坛又涌现出一批荒诞的小说。这种现象既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在波兰知识分子心中引起的震动和慌乱的余波未平,也反映出一九一八年波兰国家独立后的现实与人们过高的期望值之间的巨大反差,尤其是三十年代波兰出现的经济危机和政治极权化,使广大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由希望的顶峰跌向了绝望的深谷。他们痛感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根无由,人命贱如蚂蚁,个人面对纷繁事物而无能为力,美好的愿望往往落空。贡布罗维奇的作品反映的正是知识分子的这种心态,反映的正是他们生活的平庸,精神的空虚,思想的迷惑、苦闷和焦虑不安。

……

《费尔迪杜凯》打破了波兰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开生面,使人读后既惊愕,又茫然,又不能不承认作者用心之良苦,构思之深邃。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贡布罗维奇的作品在世界上就引起普遍的关注,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瑞典语、意大利语、荷兰语等二十多种文字。他的剧本也被搬上了法国、美国和德国的舞台。贡布罗维奇由于在文学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一九六六年获纽约阿·尤瑞科夫斯基文学基金奖,一九六七年获法国蒙戴出版商国际文学奖,一九六八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费尔迪杜凯》被西方评论界奉为二十世纪荒诞派文学的经典名著之一。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是第一个从波兰文原著翻译的贡布罗维奇作品中译本。波兰语言文学专家阿格涅什卡·雅辛斯卡女士协助解决了作品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译者在此特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易丽君

书评(媒体评论)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米兰·昆德拉

贡布罗维奇是博尔赫斯的对立面,是波拉尼奥的教父。谁会想到一个波兰移民会成为一位如此卓越的拉美作家呢?

——依兰·斯塔文斯(拉美文学教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