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县抗日公祭大会
崖县各界公祭抗日军人阵亡大会,1938年初冬在第四区望楼河(今属乐东县九所、利国二镇)举行,由当时的崖县主政者发起公祭。
崖县的抗日军人韦碧烈(望楼村人)、吴金美和陈恩伟(均是乐罗村人)分别任国民党军营长、连长和排长。他们三人同为国民党军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之部属。1938年10月1日至10日,参加薛岳指挥的江西省德安县境内的全国抗日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万家岭”战役,同侵华目军冈村宁次部作殊死的战地争夺。崖县籍军人韦碧烈、吴金美和陈恩伟三位,为中华民族争生存,冒弹冲杀,力战成仁,而壮烈牺牲在麒麟峰战场上。
崖县主政者,为了表彰抗日阵亡军人的战功,激发民族精神和军民同心抗战,因此特意选择了三位阵亡者的故乡——“望楼河”,作为全县各界公祭的会场,以求通过凭吊,追思亡者和团结抗日。
“望楼河”公祭,到今天已经有77个年头了。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当年的公祭情况,我于2005年5月10日回到了九所故乡,走访了昔年曾经亲身参加过公祭的蔡启汉(罗马村人,高小校长)先生。蔡老生于1921年,今年94岁。我请他回忆那一年公祭时的场景和他印象最深刻的往事是哪一件。
蔡启汉先生说,“望楼河”公祭那一年,他17岁,正好在阵亡者的家乡乐罗高级学校里读书。那天他亲自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生队伍200多人,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参加“公祭会”。当天大会由一位军人主持。他领着大家首先向三位英魂灵位行三鞠躬礼,继读祭文和全县各界人士敬献来的挽联与悼幛。接下来是县的头脑讲话。最后由各界代表上台分别发言,共同声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罪行。公祭仪式,井井有条,整齐有序。
蔡老接着说,“望楼河”公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整个会场的氛围,走进会场,身临其境,场里鸦雀无声而又庄严肃穆。那天约有3000人参加公祭。人山人海的人们都挂上了一张张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的,有如物伤其类之感。场里四周,白白漫漫,铺天盖地的挽联、悼幛,约有40联(件),尽都挂满了会场内外,触目惊心,一片悲凉的景象。直到今天,蔡启汉老先生依然深深地记得,公祭台前的那幅黑布白字的横额,上面写着:“崖县各界公祭抗日志士大会”12个大字。台后还悬挂着“民族之光”特别醒目的4个大字,祭台的两侧,同时又悬挂起一副长长的挽联,左日:“旌旗所指,敌胆皆寒,英名共仰”;右日:“浴血奋战,裹伤沙场,气壮山河。”此外,公祭大会还接受崖县各界人士敬献来的多副挽联,均都分别挂在主祭台的两旁,现录在下面。
崖县中学全体员工的挽联:
杀身足以成仁,赖诸君唤起
元元,流血铸成新纪录; 救国必须抗战,愿同胞勿忘
七七,从头收拾旧山河。
崖县第四区抱岁村陈俊魁先生挽联:
四区叹无幸,三士捐躯为报国;
一县悲有由,万民赔泪吊英魂。
崖县第四区高级小学蔡文郁先生挽联:
保国土,打日寇,抗战一年,士死德安留忠骨;
抛头颅,保家乡,成仁千里,君存正气照人寰。
崖县罗所乡罗马村小学周运开先生挽联:
三士抗日心肝,奔赴洪北挥戈,誓保民生流碧血;
一校闻耗泪烛,愿效班超投笔,定杀佞寇奠灵坛。
最后蔡启汉先生说,那天参加公祭的群众,群情鼎沸,敌忾同仇。从士、农、工、商以及学生代表在台上的发言,便可以看出来,特别是崖县中学学生的发言,他的讲话,怒火中烧,怒不可遏,义正词严地声讨和谴责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惨无人道的行径后,紧接着提出质问:如果中国派兵占领东京,杀死日本官民,日本人肯答应我们吗?
公祭会场,一时沉浸在义愤填膺和是可忍、孰不可忍之中,民族精神与抗日决心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奋和发扬。
P34-36
向龟走学习: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今天算是编成了《三亚逸事耐人寻》,不久它将和读者见面了。
新集不收旧集篇。我新近写成的篇什共有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五个栏目。
“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
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新书既成,从此,我将天马不负鞍,星牛不负轭,熔铁封门,投笔从懒,洗手不干了。
肖灵、梦何两人,为稿子敲字,劳形案牍,不胜心感。
蔡明康
丁酉年春深于无门斋
作者自白
沿波探源,演绎社会沧桑(代序)
三亚寻旧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港码头人间销金窟
三亚北黎街下雨穿绣鞋
永源昌·王兴昌·琼茂安
三亚番薯补语
在崖县抗日泣血的土地上
崖县抗日公祭大会
火热的崖县抗日文艺
神秘的崖县梅山交通站
崖县讨伐龙济光述闻
张云逸在三亚组织讨袁护国军
林缵统与公车上书
崖州名将王熀行状
崖州是黄道婆的大地母亲
钟进士嫁女
朱元璋重视崖州香料生产
苏东坡曾替崖州人民要“米酱”
孙中山的榆林港梦
梁正:崖州第一任水利局“局长”
唐镜沅:无量功德有口皆碑
程哲:清风善政知崖州
周康阝是开拓崖州风景第一人
陶铸是三亚旅游开发的指路明灯
崖县中正中学遗闻
崖州教育札记
崖县第一场电影
崖县保平村“清乡”考辨
罗步云之死的考证
三亚疍家名称及其习俗
采访本里的故事
刘少奇在鹿回头读《政治经济学》
周恩来携赠名画给椰庄
李宗仁“椰庄”看演出
王光美的椰树情
斯特朗点赞鹿回头酸梅豆
秦牧谈崖州椰子饭生意经
榆亚备战与崖县解放记
海南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天……
崖县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莺歌角——一场特殊的“水球”比赛
冯白驹来榆林指导抗美援朝
崖州往事知多少
天涯游踪
天涯寻踪
青城山候车记
夜色皎皎哈尔滨
去看王昭君
郭沫若与崖州文化
溪口发现
忆梅梦园
从郭老三亚第一首诗说起
郭沫若到天涯择石嵌诗琐记
“请到天涯海角来”
郭老题“白帝城”匾
一份珍贵的礼物
初识阿成
又一村行
蹲点小札
的确良的太阳
“爸爸真好看”
村友烟囱昌
竹赋
小洞天淘沙记
南山“大洞天”考
芦泣雁悲忆冤魂
医院日记
往事更堪忆
靠梯·渡船
书事
“武工队”
中国“芭蕾”——崖州黎族《草笠舞》
崖州黎——海南酒族的“皇后”
崖州蝴蝶,世界第一
从神奇的毛公山想到的
一枝独秀的琼南山花
三亚民俗:看指纹、摸螺子
崖州元宵嫁鼠民俗
三亚台胞的家国情怀
偿还思念
寸心千思忆故人
鱼目常开忆良师
人至此亦足矣——追怀卢鸿基先生
高晓声先生喝剩的酒
枣梨情
与孙己任先生
致潘先先生
答苏盛伟先生
《无门选集》后记补
替人做嫁
骨肉匀适疏秀高浑——序《黄怀兴书法作品集》
雨色流香花点清——序罗才让《山雨谷花》
序《天涯春声》
序《三亚文史》
诗序琐记(代序)
天涯海阔好藏珠——序《三亚收藏名人书画选》
营造美丽和谐欢乐的三亚——序《三亚:美丽之都——“三亚城市名片”崖州民歌选集》
后记
沿波探源,演绎社会沧桑
周伟民
为探寻宋代海盗陈明甫,陈公发当年在三亚鹿回头盘踞驻地的遗迹,窃想,此事非找老朋友蔡明康当向导不可。三亚的前尘故事,这位“三亚通”一定了然于心。于是致电礼询,获慨然允诺。连忙乘高铁到三亚,明康领三亚市博物馆冯辉进驱车带路,一下子找到了连珠寨等多处遗址。令笔者喜出望外!
多时不见,他馈赠一册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著《三亚民间书契寻真》。此前,早闻他曾在三亚图书馆展出“三亚民间书契”,不料现在已系统写了研究说明,印制成图文互动的专著,让喜爱了解中国历史古事的广大读者都能人手一册,细细研磨,实乃快人心意的好事!
明康是海南著名的老作家、收藏家,他大半生文墨生涯,创作与收藏兼富。就说收藏一端,几十年来,以悠逸的心情出入旧书摊淘宝,每淘到一册有价值的旧书,就在淘书档案《书事备忘》册中记载该书的来历,评说书的内容、风格及其文化历史价值。他藏书品类广泛,诸如《瀛环志略》《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纲验合纂》《肝气自疗法》,以及孤本《康德十二年时宪书》等,还有民国十七年初的《新时代三民主义教科书》,琼崖纵队前线战报《人民报》,民国二十九年两本民间手抄的《模范作文》上下册,至今难得一见的新文学史上的名著如穆青的《南征散记》,丁玲的《陕北风光》, 《朱德诗选集》,韬奋的《患难余生记》等;至于民间创作,如《梁桂芳寄其夫陈圣与书》《崖县孙氏族谱》等,在这部“寻真”中他都一一加以评说。这些古旧书籍和报刊,都在不同领域显示出版界及书的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留存的印痕。就说《康德十二年时宪书》,该书保存了数十年前由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和宫内府大臣沈瑞麟于康德五年签发的《回銮训民诏书》等。书中所载伪满洲帝国“国歌”歌词全文,至为难得。这部“时宪”所载入的伪满洲帝国史料是前所未闻的。诸如此类,这些古旧书的价值可见一斑!他数十年来,在不起眼的旧书摊上搜集的珍贵典籍有225册之多,在今天看来,这些劫后余生的古旧书籍,成为了借以追溯历史的不可多得的文献!
今天想来惋惜,那天上午看了几处海盗遗址后,他领笔者一行到他府上参观。在他家二楼的藏书室看书。他一一指点。因时近午,心怕影响他家午膳,匆匆告别,未能细细品味他的罕见的珍藏典籍。读了“寻真”以后,方才知道他领笔者看书,是“找锅补”,而他深知笔者恰是想“补锅”,应该是两厢情愿的!失去了机会,能不沮丧!
更为可贵的是,书中显示了自清康熙到民国末年共1 02张古契、票记,每张契约,或合同、田契、田约、地基契、园契、典约等,记录田园转断、分家、卖田葬母、借钱以及崖县县政府征收田赋收据,民国时期的各类委任状,如《孙文、陈炯明委任王呜亚状》《邹鲁委任王鸣亚状》等,还有民国时期的“国币”、关金券、金圆券、琼崖区流通券等,20世纪50年代使用的结婚证、离婚证等,林林总总,数不胜数!蔡明康在后记中说:“单说这一张张古契吧,它是旧中国社会生活极易令人忽略的一面,却隐含着不为常人所知的价值。”
《三亚民间书契寻真》一书,是蔡明康以他深厚的文化素养,独具慧眼,出自对文化追求的自觉,心无旁骛而乐此不疲地数十年如一日在地摊上的旧书堆里、图书馆的垃圾箱中淘收出来梳理成册的,令有文化志趣的人,由此探本穷源,探索时代沧桑之变。
更为可贵的是,这102张古契的文本的历史价值,蔡明康以他高明的见智,委托三亚地区的亲朋好友,在广阔的民间百姓海洋中寻获而得,其中尤其是孙有经医生对他的帮助,在孙医生为老百姓治病出诊时,不断查访寻找,获得丰硕的成果。
一张张发黄残破的契约,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内涵。蔡明康在后记中告诉读者,“书里展现的丰富的契约内容,是我们研究当时的文化(包括地方艺文)、经济(包括田赋税收)、土地转卖与变动、民族发展(包括人口迁徙)、农业与水利、民情风俗等很好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我们今天探索三亚地域历史的前世今生,只能依靠正史及地方文献中所记载的资料,包括那些官史及文人笔下的史实,也都是书斋里的操作。而散落在民间的契约文书,是那一个时代老百姓之间的真人实事,为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人们从这些淡黄发脆的契约上,可以明晰地看出近代史中三亚社会的人情事态及政治格局,芸芸众生日常生活的艰辛。书中所收藏的民间契约,可作为正史的佐证。
蔡明康是著名的老作家, 《三亚民间书契寻真》全部是对收藏品的简短纪实评说,所用的是史的灵魂,独到的识见,在这些被人们弃之如敝屣的藏品中,读来妙趣横生。
这册“寻真”令笔者赞叹的是,明康对三亚文化的田野发掘,锲而不舍地以一厢情愿的钟情,不顾微薄养老金的羞涩,也无从与名利挂钩,只是年复一年地在三亚民间的大地上搜寻,追踪民间遗物的奥秘,把这些充满民间泥土气息的文物悉心收藏起来,在人心浮躁、印刷垃圾汹涌生产的今天,三亚图书馆杨威胜馆长慧眼识珠,将此书作为珍贵的地方文献尽力支持出版和珍藏。笔者为蔡明康、杨威胜的高明见识所信服。
(作者:海南大学教授、海南大学文学院原院长)
蔡明康著的《三亚逸事耐人寻》是记录海南三亚市的一部地域性的回忆散文集。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也言之有据,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在《三亚逸事耐人寻》,记录了很多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和文化界人士,因而本书除了保存地域性文化的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历史、社会价值。
蔡明康著的《三亚逸事耐人寻》共收录文学散文近百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