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湘行散记(部编语文指定名著阅读7上)/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沈从文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

在小学、初中阶段养成读书的爱好与习惯,那么也就可能打好一生发展的底子。

所以新编的小学、初中语文教材是很注重激发阅读兴趣和拓展课外阅读的。

新编语文教材还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

《湘行散记(部编语文指定名著阅读7上)》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亮点。

内容推荐

《湘行散记(部编语文指定名著阅读7上)》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亮点。作者通过温婉清丽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底层劳动人民苦乐交织的生活和自发而起的对命运的抗争,充满了作者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目录

阅读指导

阅读提示

阅读指导

阅读延伸

湘行散记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桃源与沅州

鸭窠围的夜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箱子岩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

老伴

虎雏再遇记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滕回生堂今昔

湘西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

泸溪·浦市·箱子岩

辰籍的煤

凤凰

苗民问题

从文自传

我所生长的地方

我的家庭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辰州(即沅陵)

船上

试读章节

我由武陵(常德)过桃源时,坐在一辆新式黄色公共汽车上。车从很平坦的沿河大堤公路上奔驶而去,我身边还坐定了一个懂人情有趣味的老朋友,这老友正特意从武陵县伴我过桃源县。他也可以说是一个“渔人”,因为他的头上,戴得是一顶价值四十八元的水獭皮帽子,这顶帽子经过沿路地方时,却很能引起一些年青娘儿们注意的。这老友是武陵地域中心春申君墓旁杰云旅馆的主人。常德、河袱、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无一不特别熟习;许多娘儿们也就特别熟习他那顶水獭皮帽子。但照他自己说,使他迷路的那点年龄业已过去了,如今一切已满不在乎,白脸长眉毛的女孩子再不使他心跳,水獭皮帽子,也并不需要娘儿们眼睛放光了。他今年还只三十五岁。十年前,在这一带地方凡有他撒野机会时,他从不放过那点机会。现在既已规规矩矩做了一个大旅馆的大老板,童心业已失去,就再也不胡闹了。当他二十五岁左右时,大约就有四十左右女人净白的胸膛被他亲近过。我坐在这样一个朋友的身边,想起国内无数中学生,在国文班上很认真的读陶靖节《桃花源记》情形,真觉得十分好笑。同这样一个朋友坐了汽车到桃源去,似乎太幽默了。

朋友还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从汽车眺望平堤远处,薄雾里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全如敷了一层蓝灰,一切极爽心悦目。汽车在大堤上跑去,又极平稳舒服。朋友口中糅合了雅兴与俗趣,带点儿惊讶嚷道:

“这野杂种的景致,简直是画!”

“自然是画!可是是谁的画?”我说,“牯子①大哥,你以为是谁的画?”我意思正想考问一下,看看我那朋友对于中国画一方面的知识。

他笑了。“沈石田这狗养的,强盗一样好大胆的手笔!”说时还用手比划着,这里一笔,那边一扫,再来磨磨蹭蹭,十来下,成了。

我自然不能同意这种赞美,因为朋友家中正收藏了一个沈周手卷,姓名真,画笔并不佳,出处是极可怀疑的。说句老实话,当前从窗口人目的一切,潇洒秀丽中带点雄浑苍莽气概,还得另外找寻一句恰当的比拟,方能相称啊。我在沉默中的意见,似乎被他看明白了,他就说:

“看,牯子老弟你看,这点山头,这点树,那一片林梢,那一抹轻雾,真只有王麓台那野狗干的画得出。因为他自己活到八九十岁,就真象只老狗。”这一下可被他“猜”中了。我说:“这一下可被你说中了。我正以为目前远远近近风物极和王麓台卷子相近;你有他的扇面,一定看得出。因为它很巧妙的混合了秀气与沉郁,又典雅,又恬静,又不做作。不过有时笔不免脏脏的。”

“好,有的是你这文章魁首形容!人老了,不大肯洗脸洗手,怎么不脏……”接着他就使用了一大串野蛮字眼儿,把我喊作小公牛,且把他自己水獭皮帽子向上翻起的封耳,拉下来遮盖了那两只冻得通红的耳朵,于是大笑起来了。仿佛第一次所说的话,本不过是为了引起我对于窗外景致注意而说,如今见我业已注意,充满兴趣的看车窗外离奇景色,他便很快乐的笑了。

他掣着我的肩膊很猛烈的摇了两下,我明白那是他极高兴的表示。我说:

“牯子大哥,你怎么不学画呢?你一动手,就会弄得很高明的!”

“我讲,牯子老弟,别丢我吧。我也象是一个仇十洲,但是只会画妇人的肚皮,真象你说,‘弄得很高明’的!你难道不知道我是个甚么人吗?鼻子一抹灰,能冒充绣衣哥吗?”

“你是个妙人。绝顶的妙人。”

“绣衣哥,得了,甚么庙人,寺人,谁来割我的××?我还预备割掉许多男人的××,省得他们装模作样,在妇人面前露脸!我讨厌他们那种样子!”

“你不讨厌的。”

“牯子老弟,有的是你这绣衣哥说的。不看你面上,我一定要……”

这个朋友言语行为皆粗中有细,且带点儿妩媚,可算得是个妙人!

这个人脸上不疤不麻,身个儿比平常人略长一点,肩膊宽宽的,且有两只体面干净的大手,初初一看,可以知道他是个军队中吃粮子上饭跑四方人物,但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准绅士,从五岁起就欢喜同人打架,为一点儿小事,不管对面的一个大过他多少,也一面辱骂一面挥拳打去。不是打得人鼻青脸肿,就是被人打得满脸血污。但人长大到二十岁后,虽在男子面前还常常挥拳比武,在女人面前,却变得异常温柔起来,样子显得很懂事怕事。到了三十岁,处世便更谦和了,生平书读得虽不多,却善于用书,在一种近于奇迹的情形中,这人无师自通,写信办公事时,笔下都很可观。为人性情又随和又不马虎,一切看人来,在他认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着另外一种老想占他一点儿便宜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也就因此在一般人中他的毁誉是平分的;有人称他为豪杰,也有人叫他做坏蛋,但不妨事,把两种性格两个人格拼合拢来,这人才真是一个活鲜鲜的人!P3-5

序言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一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之一,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沈从文出生在湖南凤凰,祖母和母亲是少数民族,祖父和父亲是汉族。一九一八年小学毕业,他遂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一九二二年他脱下戎装来到北京,投考燕京大学未果,就在北京大学旁听。一九二四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一九二八年他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讲师,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一九八八年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六岁。

沈从文的作品,以湘西为题材的文学成就最为卓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扬人性之美。他的作品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具有浓浓的诗意和独特的地域色彩。

沈从文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作品结集出版有八十多部,捏中国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龙朱》、《虎雏》、《月下小景》等,散文《从文自传》、《游行散记》、《湘西》等,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他晚年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物砌究史上的一项空白。

一九三四年初,沈从文因母亲病危,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后来他整理书信集成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行散记》与之前创作的《从文自传》重叠交织,前者写眼前见闻,后者追忆往事。三年后,他再次回故乡,又写了散文系列《湘西》。这几个散文系列,是沈从文的自传,也代表着他的散文最高成就。这些散文作品与他的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共同构筑了他文学创作中最富魅力的一片天空——“湘西世界”。

关于湘西的这一系列散文,内容正如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所说:“取材的侧重在写我的家乡……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作品以“我”的见闻和行走为线索,将湘西的山川景物、民俗风情、地理物产、人事变化、历史遗迹等一一展现出来,随着他的行程和文字,读者也游走在湘西的河面、岸上:大大小小的船只、吊脚楼悬崖木棺、各种滩险以及河上的水手,吊脚楼里的妓女,街巷里来往的大兵、商人、小贩,还有湘西特有的放蛊、行巫、赶尸等人与事,

沈从文在散文写作中融入了小说创作的笔法,本来是写实的人物对话、细节描写、情景再现,读来就像小说一样具有情节性和情境性。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也是非常独特的。作者在对湘西底层人民——水手、纤夫、妓女、矿工、农民、兵士等等人物的泪与笑、恩与怨、生与死的描写中,饱含着同情、悲悯、孤独、忧郁、压抑、迷悯、惆怅、感伤等复杂情绪,这种浓重的乡土悲悯情结与孤独感混杂,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总得来说,沈从文的散文,描绘了一幅幅如诗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风景图,讲述了一个个湘西人的悲欢离合故事,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沉沦的大悲痛”和对真善美人性的呼唤与赞美,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是这样,鸭窠围、杨家蛆也是这样。静中有动,静中有人。沈先生擅长用一些颜色、一些声音来描绘这种安静的诗境。在这方面,他在近代散文作家中可称圣手。

因为充满感情,才使《湘行散记》和《湘西》流溢着动人的光彩。这里有些篇章可以说是游记,或报告文学,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或报告文学,它不是那样冷静,那样客观。有些篇,单看题目,如《常德的船》、《沅陵的人》,尤其是《辰豁的煤》,真不知道这会是一些多么枯燥无味的东西,然而你看下去,你就会发现,一点都不枯燥!

——作家汪曾祺

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主要的贡献是用他特殊的笔触、独特的方式

沈从文青年时即离开家乡,向着能成就他文学梦想的地方而去。在外生活辗转多年,神秘而秀美的湘西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他文学梦的起点和成就之所。在《湘行散记》中,在对故乡人事风景留恋赞叹的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故乡人事变化的隐忧,对湘西人精神状态的叹惋,流溢着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逃离和眷念、欢喜与哀伤,构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也成为流淌在他文字中的独特韵味。结合《从文自传》中关于身世和经历的介绍,体会作者的情感波澜,分析造成他这种复杂甚至矛盾的游子情怀的原因。沈从文的家乡——湘西凤凰古城,是一个以苗族和土家族为主,杂以汉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的多民族聚集区。多民族的混杂,造就了那里独特的地方人文特色。沈从文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苗族、土家族的风情与汉族迥然不同,下面略列一二,便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婚俗

苗族有走婚之风,客家叫私奔,但苗族的走婚与客家的私奔不同,它既风趣别致,又纯洁古朴。苗族男女青年,通过走亲访友、赶边边场等活动互相认识。通过多次交往,对对方有了了解,产生爱慕之情,这叫“初交”。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二人的情意加深,于是就互相交心,订下终身。这种订终身,是没有媒妁之言的,也没有经过双方父母的同意。

土家族婚俗有个独特的仪式,叫哭嫁。哭的时间较长,在离开娘家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边哭边唱。唱的称为“哭嫁歌”,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独唱的,也有母亲、姐妹同哭同唱的。苗族也有类似的哭嫁风俗。

禁忌

苗族做客禁忌很多,例如:不要打着张开的伞进别人的家;不要随便踩别人家的门槛;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夫妻不能同房住宿;做客时不要踩人家的三脚架,不要坐正堂主位(神龛方向);苗寨里尽量不要和已婚妇女套近乎;山寨里不要随便吹口哨(招鬼);等等。逢年过节到土家族人家做客,热情的主人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主人将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凄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如果接过来就只管吹怕,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认为你对土家族人不尊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0: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