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很小就被认为是再临的“世界导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现今全球范围内包括美国、欧洲、印度和澳洲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推广克氏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 作者被誉为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现代哲学大师,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哲人,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九十岁去世前还在不停地奔波。他走遍全球70多个国家演讲,他的演讲使他在西方赢得了无数拥趸,使他由一位印度的学者成为属于全世界的思想家。《世界在你心中(精)》是他在美国的名校面对活跃而叛逆的大学生们所做的演讲实录,代表了克氏的演讲风格。他用朴实流畅的语言,回答西方年轻人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
《世界在你心中(精)》是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圣克鲁斯分校四所高校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实录。克里希那穆提针对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焦灼不安,以亲切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大家深入探讨了生与死、爱与恐惧、思想与自由、觉知与改变等重要问题。他指出,只有没有预设、没有抗拒地观照自己的真实人生和整个存在,人们才能发现自己和世界的真相,不为任何外力所束缚,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
生活是什么?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
人生就是这些恐惧、焦虑、不确定感、折磨与痛 苦。人生也包含了爱、享乐、性、死亡,以及人们不断 在质疑的那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实相,某种“化 外之境”,某个可以借由冥想而发现的东西?
一、世界就是我们本身
正视人类的问题
能够聆听是最重要的事,不只是听讲者的话,还要觉察自己内心的反应,因为讲者并不想处理任何哲学议题,也不代表印度或印度的任何一派哲学。我们关切的是整个人类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哲学或信仰上的议题。我们关切的是人类的痛苦,我们大部分人的痛苦、焦虑、恐惧、希望与绝望,以及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失序情况。我们必须为这些失序的情况、为越战负责,因为所有的混乱都是由我们造成的。身为不同国家及社会里的一分子,我们必须为正在发生的事负责。我不认为我们真的认清了这份责任有多么重大。有些人或许已经感受到这份责任而想做些什么,譬如加入某个特定的组织或特定的信仰,将一切都奉献给这份理想或行动。但这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也不能卸除掉我们的责任。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试着去了解人类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而不是该怎么去解决,那是以后的事。
大部分人都很想做点事,我们都想致力于某种改革的行动,但不幸的是,这往往会导致更大的混乱、困惑与蛮横。我认为我们必须从整体而非局部来看待这些问题,包括生活中的上班、家人、爱、性、冲突、野心以及对死亡的了解等等,此外还有所谓的“上帝到底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真理等问题。我们必须从整体来看这一切,不过对我们来说这可能有点困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对烦恼采取立即的行动与反应,故而看不到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是相依相生的。因此,在心理上产生革命,似乎远比经济或社会革命——譬如建立某种体制,不论是在美国、法国或印度——都重要得多,因为人类的问题绝非成为社会运动者,加入某个团体,退避到寺庙里去冥想、习禅、练瑜伽,所能解决。
在你们还未向讲者提出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检视一下这个问题。这可不是听完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回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的那一类问题。我们现在要谈的是全人类的问题。你我今晚势必要下一点功夫探索它。你们来这里并不仅仅是在搜集一些赞同或不赞同的观念,也不是要弄清楚讲者将说些什么。你们会发现他想说的并不多,因为我们必须共同检视这些问题,不是去下任何定论而是去了解这些问题,了解就能带来属于自己的行动。因此请容许我提个建议——只要听就够了,不要下任何结论。聆听但不要有任何偏见或成见。因为多少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玩文字游戏、概念游戏,以及让我们原地踏步的各种意识形态,所以我们仍然在受苦,仍然处在骚乱中,我们仍然在追寻非同至乐的享乐。
我们已经说过,我们关切的是整个人生的问题而非其中的一个局部。因此我们要先弄清楚我们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而不是如何去解决它们,如何应付它们。因为一旦了解了问题是什么,那份了解的本身就能带来属于自己的行动,我认为这是必须先弄清楚的事。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带着结论及假设在看问题,我们的观察之中缺乏自由,我们无法自在地去看眼前的事实。然而一旦有了观察的自由,探索问题的自由,从那份观察或探索之中就会产生了解。这份了解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但不是从结论中产生的行动。我们将一步步地深入探讨,或许逐渐就能了解彼此了。
……
P36-38
胡因梦
本书记录的是上世纪70年代克氏在美国几所大学演讲的内容。从今日的角度来看,这些教诲仍然清晰而精准地反映出人类正在面临的时弊,事实上,人类与数十年前并无二致,国与国之间的仇杀、温室效应带来的燃眉危机、宗教信仰引起的派系对立、穷富不均以及种种身心失衡现象,在在都显示克氏所指出的“内在革命”或许才是世上“唯一”能生效的革命。
然而若想促成这场变革,就必须从根本上找出世界的乱源,借由克氏的洞见我们会发现一切问题皆出自“观与被观”、“分析者与被分析的对象”之问的二元对立。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既是主观的观察者与分析者,同时也是被自己观察及分析的对象。基于“原始无明”,我们与生俱来就带着一种牢不可破的自我实存感,加上后天教育灌输进来的社会规范、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这个自我便发展出了一种神经质式的自我监督倾向,继而衍生出分别意识所造成的对错、是非等等的概念,于是罪恶感、理想主义、伪善、恐惧、掩饰、逃避等等的心理问题便逐渐形成。由于不敢也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内在问题,于是人们不由自主地将其投射于外,继而演变成对他人的愤怒、敌对与不满,整个世界的暴力问题就这样像滚雪球一般变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离谱。
然而要解除这个根本幻象,是不能完全依赖专家学者、大师或圣人的,因为任何一种形式的“权威”都可能遮蔽住我们内心的觉知之光。只有靠自己探究到暴力底端的恐惧与生存焦虑,才可能借着亲身的体悟来转化这些根深蒂固的情绪模式。这“探究”二字,在克氏的观点里并不是一种头脑的分析活动,而是一种“证”或“觉”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选择世俗生活形式的人似乎很难有明确的体认,因为外物总是不断地迫使我们去面对,几乎没有足够的能量去觉知内在发生了什么,因此大部分的人只能在工作及家务之余抽空进行一些仪式化的灵修活动,以平衡日常的外求活动所造成的虚耗。但是一个对世界对自己的生命真正认真的人,不可能满足于这种自我安慰式的灵修方式,他势必会产生深切的责任感与急迫感,一股无法抑制的热情——Passion这个字也有基督受难的意思——会驱迫着他深入地探究人类的苦难。
这种探究的方式绝不是肤浅的静坐或冥想,而是一种永不止息的对内在意识流活动的见证过程。只有时时刻刻对心念、情绪及各种感受保持觉知,才可能认清自己所设定的外在问题原来全是内在问题的投射,而这便是本书的英文版书名“You are the world”的真谛。克氏之所以不提出任何一种刻意修炼的方法,乃是因为方法往往会阻碍我们见证当下的内外真相。其实只要把所有预设的观念及概念放掉,以一颗无成见的心去跟克氏的洞见相应,我们就可能在阅读此书的过程里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身心脱落、空寂当前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克氏采用的方式是一种“理入禅”的解脱途径,只要我们一直把心门敞开,便能随着他在人人本具的探究之光与质疑的慧见之下,瞥见那毫无阻碍或执着的空性,而这空性就是人类苦难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