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宋权力场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范军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宋本是变法图强,缘何越改革越积弱?

当权力沦为利益博弈的工具,内斗便此起彼伏,步步惊心!!当救国的变法遭遇利益集团,革新便成拉锯战,屡变屡败!!

当明规则遭遇潜规则,血仇定律是唯一元规则!!

范军著的《大宋权力场》剖析权力纷争,解构帝国变革,探寻宋亡真相!

内容推荐

宋真宗时,皇帝同时重用王钦若、丁谓以及同他们作对的寇准为相,权力场上的党争由此成型。党争者相互博弈,帝国局面江河日下。此后王安石变法在此背景下展开,救国的变法与亡国的党争纠结在一起,一场本可以挽狂澜于既倒的改革运动不得不半道流产,江山因此断送。范军著的《大宋权力场》从前人较少涉及的角度切入,真实而残酷地描述北宋权力场上的尔虞我诈、党同伐异,铺展其芸芸众生相,从而深刻地揭示帝国悲剧的成因与后果,读来发人深省。

目录

第一章 大宋权力格局之斗与破

 陈桥兵变背后的权力场困局

 杯酒释兵权:权力破局与重组

 真宗时代:天快塌下来了

 寇准和他的政敌们

 迁都问题

 我要亲征

第二章 庆历年间的人事斗争

 范仲淹“被朋党”事件

 夏竦蠢蠢欲动

 欧阳修的天真与宋仁宗的疑心

 一篇雄文导致的报复行动

 皇帝变脸

 进奏院案

 最后一脚

第三章 王安石破局

 国库里拿不出钱了

 一封奏疏

 越次入对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PK

 文德殿侍讲

 反对者此起彼伏

 内阁差不多空了

第四章 博弈神宗朝

 韩琦出击

 富弼的归宿

 三司条例司被撤销了

 司马光挺身而出

 祖宗之法能不能变

 处在历史的夹缝中

 夏虫对冰的政治交代

 要《青苗法》还是要《常平法》

 神宗心头的疑云

 朝堂大会,暗藏杀机

第五章 司马光入局

 称病免朝

 朕之所望,将以委谁

 要杀人,请从韩琦始

 改革是革命

 君子作为与小人做派的区别

 富贵险中求

 供出司马光,立功赎罪

 怕的是,失去清白

第六章 司马光出局

 早朝上的刀光剑影

 神宗没了主意

 京城再无司马光

 大宋变法的总舵手

第七章 改革派与保守派

 帝王之术

 复仇者来自宫里

 都是王安石惹的祸

 持不同政见者

 两害相权取其轻

 非常时期,大局为重

 保守派的春天要来了

 虽千万人,吾往矣

 谁之天下

 不堪重负

第八章 王安石出局

 杀王安石以谢天

 老天爷在示警

 去安石,天下安

 冒死献图

 罪王安石罪新政

 吕惠卿时代

 二次罢相

 新的权力格局

第九章 司马光的温和路线

 司马光重回京城

 以母改子拨乱反正

 哲宗的反击

第十章 轰轰烈烈的党争

 章惇出局

 蔡京出道

 离权力核心再近些

 触底反弹

第十一章 一个王朝最后的盛宴

 四度为相

 蔡京摩拳擦掌要改革了

 历史的叹息

试读章节

陈桥兵变背后的权力场困局

960年春节刚过,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相当于禁卫军最高指挥官)的有志青年赵匡胤突然发现他的人生面临一个重大机遇。

因为有人将黄袍加在他的身上,地点是那孤零零的陈桥。

一个人的陈桥。

赵匡胤的陈桥。

“陈桥兵变”一词由此横空出世,赵匡胤黄袍加身,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长达50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至此宣告结束。

但是,以非正常手段上位的赵匡胤第一次发现,成就一场千古留名的兵变容易,但是兵变之后,麻烦大了。

因为自己正面临着权力场上的困局。

大宋权力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四伏。

起码到他为止,唐末以来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形成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他赵匡胤之所以能够上位,也是拜乱局所赐。

因为赵匡胤在后周既任殿前都点检,也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节度使权力过大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藩镇节度使若群起效仿,他的帝位就坐不稳了。

也就是说,今天他可以陈桥兵变,明天别人也可以来一个王桥兵变、李桥兵变。

皇帝轮流做,只要手上有足够多的刀把子、枪杆子。

以及一呼百应的弟兄们。

所以必须在摇摇晃晃的龙椅之上,问一个为什么。

其实,权力场上的困局其来有自。

唐末以来直至五代十国,中央朝廷派出机构权力过大——节度使拥兵自重,集军、民、财三政大权于一身,可以不经皇帝批准擅杀刺史。

作为对唐代三省六部这样一个官僚行政制度的破坏,以藩镇割据形态出现的节度使在其治内或者说境内完成了权力系统的自我循环。

配有僚佐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配有将佐押衙、虞候、兵马使等。

看上去牛哄哄的。

而且,财权不上缴中央,干部的人事任免也自成体系,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

与此同时,自唐末五代开始存在的“支郡”制度,将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切割和分化。

节度使不仅要管所驻州郡的政务,还要染指附近几个州郡的事务,而被兼管的州郡就是该节度使的“支郡”。

赵匡胤上台后,权力运作的潜规则是支郡的文武官员表面上由朝廷任命,可其在“支郡”的职权却是节度使说了算,中央无权干涉。  甚至,一些强悍的节度使根本不将皇帝放在眼里。

人事任免不上报,不备案,自行委派支郡官员,俨然独立王国。

很多年后,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卷20中感慨万千地说:“(藩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无疑是赵匡胤所面临的权力困局之真实写照。

而那个叫欧阳修的名人后来也指出:“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兼三四。”皇帝权力真空化的情形不可谓不严重。

这其实是节度使的权力透支!

当然了,宰相也是大权在握的。

唐代包括五代十国期间都实行三省六部体制,这实际上是一种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合一的制度。

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颁布执行。三省长官原则上都是宰相,拥有实际参与军国大事及决定官吏任免甚至皇位继承人选的人事权力。

可以说有唐朝300年间,帝国的国策方针及法令,都是由宰相参与制定实施的。宰相权力之大,专制如武则天者,也不敢轻易越过中书门下宰相这一级直接发号施令。

可以这么说,宰相有选拔官吏之权。贞观年间,四品以上官员都要由宰相提名奏上,皇帝才可批复同意。

而赵匡胤“陈桥兵变”,所顾忌的其实也是留守都城的宰相范质、王溥的态度或者说政治倾向。

周世宗柴荣死后,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也就是周恭帝。

因其年纪太小,所以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赵匡胤黄袍加身回到都城后,面对站在他面前的范质、王溥,不能不为难地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呵呵,这个叫寻求道义支持。

因为后周宰相之权大过赵匡胤这个殿前都点检手中的权力,事实上赵匡胤带兵离京去攻打所谓的北汉与辽国联合进犯,也是由辅政的范质、王溥直接下达作战命令的。

只是由于没有实力支撑,再加上留守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反水,这两位宰相才在赵匡胤面前无计可施。

但反过来讲,赵匡胤乱上位后,面对权力场上的困局,如果重拾唐代的三省六部体制,一方面他要直面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相权架空皇权的隐忧他也不能不防。

毫无疑问,权力困局需要破解,这样的破解需有大思维、大手段、大魄力,否则赵匡胤也只能是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王朝的弱势皇帝。

关于这一点,其实连赵匡胤的母亲也看在眼里。

赵匡胤做皇帝后,赵太后忧心忡忡地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回老百姓还做不成呢。”

话很实在,道理却是深奥的,那就是要制度创新。

必须找出一个成体系、富有持续创造力和活力,同时不失稳定和谐的权力分配或者制衡制度来,才能确保大宋有未来可言。

只是这样一种权力分配或者制衡制度存在吗?

赵匡胤又能不能找到?P2-4

序言

大宋权力场:那些文人的党争与变法

北宋的文人与党争、党争与变法的纠结关系,应该说是其权力场争斗的重要特征。赵匡胤黄袍加身,以非正常手段上位后,面对唐末以来形成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过大等因素造成的政治困局,断然进行了矫枉过正的制度设计。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界高层的职务,而其推行的职务与职位分开政策化解了节度使及宰相权力过大所带来的问题,使藩镇割据的现象得以彻底消失,断绝了高级军事将领的逼宫之患。

总而言之,杯酒释兵权是将权力进行破局与重组,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权力场之困局。接下来宋真宗同时重用王钦若、丁谓以及同他们作对的寇准为相,权力场上的党争由此成型。党争者相互博弈,帝国局面江河日下。此后欧阳修庆历新政、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哲宗时代司马光复辟、徽宗时代蔡京反攻倒算均在此背景下展开,救国的变法与亡国的党争纠结在一起,使得一场场本可以挽狂澜于既倒的改革运动不得不半道流产,大宋江山因此断送。

我们以王安石变法为例,看看文人的党争与变法的进程何以始终纠缠不清。改革的最后失败其实来自王安石集团内部。因为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为“熙宁新党”的改革集体汇聚了一批来路不明、各怀理想或野心的人。他们在王安石的旗帜下,在历史狐疑的眼神背后,从事着这场注定要失败的改革。他们是——吕惠卿,这个人特别值得注意,因为他的仕途生涯和王安石的仕途生涯恩怨交集,是对王安石个人命运影响最大的人。吕惠卿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王安石是经过欧阳修的推荐才对此人如获至宝的。在这场改革的开始,吕惠卿也确实对王安石投桃报李。王安石改革中的《青苗法》和《募役法》就是由他牵头搞出来的。

但是到最后,野心家吕惠卿背叛了王安石,也背叛了这场改革。

程颢,理学家,当朝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学生。程颢注重经世致用之学,主张恢复古法,强调抑制豪门大户,是王安石改革集团最初的理论旗手及策划人。刚开始王、程二人在改革理论上的分野还不算大,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程颢以王道仁义之心求发展的改革理论和王安石取法先贤富国强兵之术求发展的改革理论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两人打起了口水战。王安石说程颢“公之学如上壁”;程颢回击王安石“参知之学如捉风”。口水战打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畴,严重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争论的结果是王安石官大一级压死人,程颢因此负气出走。

苏辙,苏东坡的弟弟,“熙宁新党”的小字辈,加入王安石改革派时还不到30岁,因此改革的热情最高,改革的态度最积极。但苏辙对吕惠卿搞的《青苗法》是持反对意见的。他认为对于文盲居多的农民实行计划经济,毫无疑问是在闭门造车。苏辙主张不妨采用唐朝刘宴的“常平法”来代替《青苗法》,以给农民真正的实惠。苏辙充满热情的建议当然不会被采纳。因为在任何组织里,小字辈往往意味着是执行者而非创新者。苏辙只得勉为其难地去执行《青苗法》。由于在执行的过程中问题丛生,再加上父亲苏洵、大哥苏东坡的极力反对,苏辙随后退出了“熙宁新党”。

曾布,王安石好友曾巩的弟弟,时任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在王安石改革集团中的主要任务是和吕惠卿一起策划相关法案。由于吕惠卿不容人,曾布因此与他结怨。但导致曾布走人的直接原因还不是吕惠卿,而是另一个姓吕的——提举市易司务的吕嘉问。吕嘉问与吕惠卿走得近。吕嘉问存在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经济问题。神宗因此密令曾布去调查此事。曾布一时头脑发热公报私仇,回来向皇上汇报时夸大了吕嘉问的罪行。神宗一怒之下,将此二人都革职了。王安石改革集团从此没有了曾布的身影。

王安石之后,接下来是司马光时代,但他的中庸之道让自己彻底成了一个孤独的人。首先向他叫板的是章惇和蔡确。章惇是前王安石改革集团的硕果仅存者,又是名儒邵雍的得意门生、苏东坡的挚友。此人恃才傲物,却也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在王安石归去后,章惇接过改革大旗,和宰相蔡确一起,力推新法。他们牵制司马光的温和路线,并视其为头号政敌,这让司马光苦恼不已。而另一方面,宋哲宗也对司马光的温和路线颇为不满,冷眼看他身陷尴尬境地而不出手相助。

为挽回大局,司马光说服文彦博和吕公著两位元老重臣和他一起力推温和路线,总算是将章惇等新党成员全部赶出京城。但是宋哲宗却在此时亲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筋疲力尽的司马光最终只捡拾了一地鸡毛,还有舆论对他的无情指责:前王安石改革派理论大师程颢说:“司马光自比是药中人参、甘草,但这两种药,只能治轻病,重病就无能为力了。”前内阁重臣韩琦评价司马光内阁:“才偏,规模浅。”而苏辙更表示:“司马光才智不足,不可为领导人。”71岁的司马光终于病倒了。

很快,这个年迈的老臣也步王安石的旧尘,归去来兮。北宋王朝最重要的两个改革人物在“改革者绝没有好下场”的历史潜规则作用下偃旗息鼓,不再是这段激情正戏的主角。接下来,这个王朝差不多可以看到那个呼之欲出的阴影了——死亡阴影。

绍圣元年,宋哲宗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召回并重用包括章惇在内的新党,但是怎么改革是个问题。人心散了,在这样的时代,已然没有了一种可以凝聚朝野共识的改革理论来指引大宋往一个正确的方向走。坚持己见的理论家章惇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他引进的左右手蔡卞(王安石女婿)、蔡京(蔡卞哥)则致力于成立“看评诉理局”,该机构类似于“平反冤假错案办公室”,专为元祐时代有冤屈的人打抱不平。与此同时,那些元祐时代郁郁不得志的新党官员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气股之后开始奋发有为——司马光建立的温和政策被全部推翻,司马光时代的旧人被全部打倒,政策之争、路线之争很快就上升为党争。一些在元祐时代不小心跟错人、站错队的人现在则是加倍忏悔,并且用实际行动来洗刷自己的“罪行”。

轰轰烈烈的改革就这样成了轰轰烈烈的党争。改革无人过问,人人想着陈年旧账。台谏官周秩、张适英、上官均曾经写诗赞美吕公著,现在他们毅然砸碎司马光和吕公著的纪念碑来表明心迹。周秩则做得更绝一些,因为他曾经建议皇上追谥司马光号为“文正”,现在竟然扒了司马光的坟对其鞭尸!党争对人性的变异,由此可见一斑。

蔡京时代,他以改革先驱自居,表面上继续落实《方田均税法》和《免役法》,实际上却将王安石时代的改革理论作了全面的阉割和置换。比如蔡京的《方田均税法》是默许大地主的土地以多报少,从而将赋税转移给底层民众。还有他的《免役法》更是明白规定豪户可以免出免役钱,这样一来底层民众所要承担的各项钱款竟是元丰时期的8倍以上。蔡京的伪改革直接把北宋王朝逼入死胡同,一个著名的词语“逼上梁山”成为那个时代弱势群体普遍的流行心理。

但是蔡京并没有善罢甘休。社会越不稳定,蔡京越要进行反攻倒算,对“元祐君子”来个总鞭尸。包括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在内的120多名元祐时代的保守分子被他鞭了尸。接下来他把章惇等人列为修正主义分子,继续鞭尸。这样被蔡京鞭尸的人员前后共达390多人。至此,蔡京所谓的改革完全沦为党争的遮羞布。

以上大概就是北宋变法与党争的简史。不妨这么说,在党争与变法的背景下,北宋权力场上的尔虞我诈、党同伐异被真实而残酷地揭露出来,帝国悲剧的成因与后果铺展在芸芸众生相之上。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困局,权力场上的困局。放眼中国历史,此困局尤以北宋之演绎为最。本书内容便是以其为样本,剖析关于权力博弈的制度和人性困惑。

范军

2017年7月2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杯酒释兵权、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复辟、蔡京反攻倒算……赵宋王朝在变法与党争之间步步惊心,人人自危,半壁江山无奈易主。范军写大宋权力场,将救国的变法与亡国的党争联系起来,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

——《趣历史》

救国的变法,亡国的党争,当个性文人遭遇仕途风波恶,且看王安石、司马光们如何突围?范军写透了赵宋权力场上的尔虞我诈、党同伐异,写尽了一个王朝的荒凉与惆怅。 

——全媒体微刊杂志《历史大学堂》主编 欧阳

江湖风波恶,仕途有春秋。范军写大宋权力场,揭示那些局中人残酷与铁血的生存真相。于史有据,笔法冷峻,举重若轻。这是—部好看又耐看的宋史力作。

——《东吴帝国》《西游正史》作者 司马路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