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菜园笔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郗文倩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菜园笔记》介绍:和植物土地打交道,心静。你只需要关注天时,争取地利就可以了,而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天地对谁都不偏不倚,如果天不时,想要阳光总下雨,你也只有耐心等待。所以,看书写字烦了,就对着菜们瞅一会儿,枯枝败叶两下就摘完了,没了农活儿,就向上长伸手臂,做个静止的旱地拔葱,美其名日瑜伽第一式,折腾片刻,就又能在书桌前多坐几分钟了,这是“菜园”给作者郗文倩的好处。

内容推荐

郗文倩著的《菜园笔记》中笔记共一百余则,大致按类分为八辑。第一辑姑且称为“细读”,大致是对一些作品和史料的细读分析;第二辑或可称为“博物”,大多是对相关名物词汇的历史内涵进行追溯,属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积累练习;第三辑主要是有关文体和文体学的内容;第四辑则是有关礼俗和民间信仰的话题;第五辑是有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的;第六辑是真正的读书“笔记”,对相关专著专书的内容加以概括、评点和摘记;第七、八辑是关于传统文化的随笔,前者关于节日,后者围绕饮食。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徐趋”的讲究

 古代的步法

 “理云鬓”与“帖花黄”

 演绎中的孔子和《论语》

 扑朔迷离的“很如羊”

 汉武帝的一则求贤诏

 作赋是要命的技术活儿

 体物的功能美学

 《硕人》与本事

 被嘲笑的宋人

 汪伦的花招

第二辑

 中国古代博物观念的两个含义

 此陆机非彼陆机

 “夔一足”的话题

 射覆、射侯和射策

 鸟历·虫历

 “手如柔荑”的田野调查

 枕书的博物随笔

 长颈鹿与麒麟

 胡子和帽子

 古代的木铎及其想象

 九子母和鬼子母

第三辑

 孔子喜欢哪首《山坡羊》

 作为蒙学课本的《论语》

 语录

 遗令书·放妻书

 谤书·投书

 凤尾诺·致

 成相体与货郎调

 祭鸡文、燕窝船和喂猪的娘娘

 问答的思维和形式

 汉代的“扃书”

 汉人喜欢字谜

 避复

 赋与骈文

 黑话版的《出师表》

 古代的翻译和译作

 谐音的笑话

 古今“屁”话

 周作人的巧言

 实用文中的才子文

 汉人依《诗》论汉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文体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体的价值序列

第四辑

 卷舌不用

 “以死为归”的观念及其他

 关于“弄雏”

 儒生即术士

 没有宗教信仰怎么活?

 仪式的心理疗法

 汉礼不人寡妇之门

 宋玉《风赋》的民俗心理基础

 出生的禁忌

 洗骨葬

 中国社会的结构——涟漪

 《山海经》怎么想象?

第五辑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如何做到“了解之同情”

 病态的批评态度

 怎样研究中国文学:周作人如是说

 何为“跳”:关于传统训诂

 关于“守正”

 常识与莫逆

 傅斯年的史料绕口令

 理论的意义

 徐复观《评训诂学上的演绎法——答日本

 加藤常贤博士书》

 历史有什么用

 “早期中国”的范畴

 乾嘉学派的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八股写法

 二烦先生整理《四书集注》人名对照表

 研究生入门的几点忠告

第六辑

 写文代行散

 应劭和王充谁更善辩?

 《汉文学史纲要》及其他

 许兆昌《周代史官文化》

 朱渊清自选集《知识的考古》

 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四本文体学著作

 图书如何广告

第七辑

 腊八食粥滋味长

 立春始觉处处新

 万千沉睡待惊蛰

 寒食与改火

 谁谓荼苦,其味如荠

 祈福禳灾话端午

 凉茶冰瓜竹夫人

 嫦娥应悔偷灵药

 年龄的属性

 一别生死两茫茫

 大雪小雪又一年

第八辑

 饮食小道

 味道

 吃相

 如鬼饮食

 座次

 鲜味的秘密

 栈·养

 秋补

 素食

 豆腐

 腌菜

试读章节

“理云鬓"与“帖花黄”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里,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十二年沙场出生入死,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闺房,就急忙“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作者选取“换装”和“梳妆”两个细节来表现木兰渴望恢复女儿身的急切心情,是非常妥帖传神的。

古代女子为突出其性别特征,一靠着装,即所谓“服”,二靠各种装饰点缀,因此,各类艺术作品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也往往从这两方面着笔。不过在古人看来,遮盖躯体的服装只是主体部分的形象塑造,要想求其完美的艺术效果,还必须顾及上下左右的空间创意,即在头、足、挂饰和飘带等方面多加留意(袁杰英编著《中国历代服饰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页)。而其中,头部的装饰尤其重要,抓住了“首要”,就容易吸引观众和读者的视线。优美的发髻和各种精美的头面部饰物有着各自独特的形式美感,既可突出女子的俊俏可爱、端庄优雅,又能与宽衣大袖的服装形成映衬,增加许多亮点,从而使得整体形象达到完美和谐。汉乐府古诗《陌上桑》正面描述罗敷的美貌就是这样人手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而《木兰诗》中木兰梳理“云鬓”、粘贴“花黄”也都属于这方面的装饰细节。

“云鬓”,一般解释为像乌云般青黑浓密而又柔软的头发,不过在古代,即便这样美丽的头发也是不能随意下垂披肩,而是要梳理缠绕之后在头上堆叠如云的,因此“云鬓”应当还包含发髻的样式,暗含着造型美感。古代女子发髻样式繁多,形状各异,“云鬓”究竟是怎样的造型,我们不得而知,唐代《簪花仕女图》曾讲述一种“云髻”的梳妆方式,可资参考:先将长发理顺,然后分别向头顶反绾。将额前与脑顶的头发梳成立壁状,左右两侧头发也向头顶集中,再将头后的头发向上反绾,与左右和前面三个方向的长发会合于头顶,呈高高的云髻形状,最后加上簪花等装饰物,使之不易杂乱,同时更显挺拔流畅。不过,《木兰诗》所说“云鬓”或许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未必就指称特定的发型。

对于女子妆容而言,头部发型装饰是极为重要的。不过,如果和面部装饰比较,它就同样要退居次要地位了,因为人类对于各种服饰的思考和创意,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烘托人体的中心部位——面孔,这才是整个着装修饰的中心。在古人的审美观念里,美丽端庄的发髻、雅致华丽的袄袍裙襦若同一张毫无修饰的面孔相配,也很难称得上尽善尽美,因此,除了描眉、傅粉、点唇等今天还在普遍使用的化妆手法外,古人还在面部贴加“花黄”(又称“花子”“花钿”“靥钿”)等装饰物,或贴于额头鬓角眉梢,或粘在嘴角两颊酒窝处,这种装饰的流行大概就发端于木兰所处的南北朝时期,之后,不同的时代,流行的花色和材质也不同。那么,“花黄”是什么东西?又是用

根据古人的记载,“花黄”是以彩色光纸、云母片、蝉翼、蜻蜒翅、鱼骨、绸罗等为原料,经过精细的加工,制成各种形状如花朵、小鸟、小鱼、小鸭等,颜色以金黄、粉红、翠绿为多,然后再用胶粘贴在面上。粘贴花子用的胶相传出于辽东,有很好的黏性,甚至是可以黏合羽箭,不过这种胶以嘴呵嘘就能融化,如此,粘贴和取下就十分方便了。毛熙震《酒泉子》:“晓花微微轻呵展,袅钗金燕软。”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清霜,呵手试梅妆。”都是描绘的这种化妆情形。古代女子面部贴花有时并不只用一个花子,也不仅仅贴在一个地方,有时会在几处同时粘贴不同的花子,欧阳炯《女冠子》:“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艳情多。”这就十二分地吸引别人的目光了。

木兰贴的是什么样的“花黄”?她贴在嘴角还是额头上呢?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不管怎样,她以当时最为流行的化妆手法精心打扮自己,将压抑了十二年爱美的女儿天性释放出来,“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种“惊艳”的效果正是她想要的。面对同伴的惊诧,木兰是何等的得意呀:“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P7-9

序言

书名叫《菜园笔记》,其实我并没有菜园。

几年前突然心动,弄了几个花盆、泡沫箱在阳台种菜,鸡毛菜、油菜、空心菜、木耳菜、小葱、豆苗、萝卜苗、香草薄荷,甚至还播了丝瓜、苦瓜、黄瓜。叶菜还好,早晨摘几片叶子,切碎了混上蛋液、面粉、芝麻煎蛋饼,多快好省。瓜类就没法说了,早早育(买)了苗,移植到花盆里却长势缓慢,我归结为阳光不足。夏季太阳从北边出来,快中午才照到南阳台,这时的阳光已毒辣起来,瓜叶子都蔫头耷拉脑袋,看着都心疼,到太阳快落山时,叶子方活转过来。它们的生长,疲于奔命,顾不上生儿育女。虽然我密切关注开花动向,积极扮演蜜蜂授粉,也好歹结了几个瓜,却都是不大的,拿不出手。

一位朋友看我这么辛苦,帮我租了附近一小块儿农民的菜地,两家一起种。菜地就在街对面小巷子里,晚饭后散步过去,忙活一顿,采摘了回来,手指甲带着黑泥,十分得意满足。菜地里阳光充足,视野开阔,菜们心情舒畅,稍稍投入一点精力,就长得很好,有时甚至没等吃就都老了。后来,过街的人行道突然封上了,据说因为小汽车撞死了老人。再去菜地,要绕道很远过红绿灯,心就灰下来,加上各种杂事一忙,就顾不上了。朋友说:你忙你的,到时候只管来摘菜就好。我不好意思不劳而获,她便又约了邻居合作,这位邻居已退休,据说是种菜能手。

生活依旧忙碌,种菜的心也始终翻腾着。一次看到不知谁在垃圾桶旁扔了一堆发了芽的红薯,芽叶茁壮,不忍心让它们在塑料袋里沤成烂泥,便在草地里刨了坑埋起来;又看见谁扔了发了芽的芋头,也如法炮制,不久,竟然都张开大叶子,生机勃勃的,引得过往的邻居驻足观瞧。后来小区做卫生的大姐又给我两棵辣椒苗,我就把它种在芋头旁边,竟然也开花结果了,舍不得摘,就红红绿绿的垂着。福州温暖,辣椒经冬不凋,春天一回暖,老叶掉落,新芽冒出,两场雨过后,星星点点的白色小花就又开了。据说广东一人家有棵多年生的辣椒树,真是树,搬着凳子采摘,一年收获上百斤,这可真是懒人菜呀。我盼望着我的也长成树,上下班总要凑过去蹲着看一会儿。小区草坪是野草坪,退休的大爷大妈们很早就东一棵西一棵种树,木瓜、桑树、芒果、杨梅、龙眼,都高高大大枝叶婆娑的,我的树与众不同。不同的还有,我在辣椒树下堆了树叶干草,放了一个旧碗,下了雨,就住了一大一小两只癞蛤蟆。

和植物土地打交道,心静。你只需要关注天时,争取地利就可以了,而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天地对谁都不偏不倚,如果天不时,想要阳光总下雨,你也只有耐心等待。所以,看书写字烦了,就对着菜们瞅一会儿,枯枝败叶两下就摘完了,没了农活儿,就向上长伸手臂,做个静止的旱地拔葱,美其名日瑜伽第一式,折腾片刻,就又能在书桌前多坐几分钟了,这是“菜园”给我的好处。  可我还是想有个真正的菜园,好最终安顿我不断翻腾的农妇心,一如我今天安顿书中的这些文字。这些文字是从我十年来的读书笔记中整理出来的。我记性不佳.资料随看随忘,有时读书时脑子里火花噼啪乱闪,放下书转个身火花就消失了。古人云:“好脑筋不如烂笔头。”我惟古训是式,起先零零星星记在打印纸撕成的纸片上,后来又下载了一个电子日记本,记来记去,终觉不如纸片用着方便,遂又改回来。再以后又开通了博客,新鲜得很,觉得是免费记忆库,得了便宜,遂又拉拉杂杂记了些。如此,东一块儿西一块儿,终至无法收拾,到用的时候反而找不着了,这才想着,得把它们归拢一下,否则也就随时光流散了。

流散是终究要流散的,但也不妨把其中一些留下来存个念想儿。记得小学时负责喂养家里那群鸡,一只大花公鸡和他的妻妾们。白天鸡们撒出去自己找食儿吃,待我放学回来将新鲜的奶子草(一种苦菜,汁液乳白色)或苜蓿剁碎了,拌上玉米面,算是再喂一顿大餐。端着鸡食盆,我走过家里的柴禾垛和菜园的围栏,前面就是鸡们活动的戈壁滩,风滚草这里一大丛,那里一大丛,在满是砾石沙土的平坦戈壁上显得十分醒目。戈壁滩的南边依次是高高的白杨林、柏油马路和水渠,水渠里是清澈的雪山融水。紧挨着水渠的是百亩的宽阔农场,两旁有几十米宽的防风沙枣树林,这个时间,林子边上常有几个人影儿,那是看青的农场职工正骑着马悠闲地往回走。再极目远眺,就是深蓝色的天山了。我拿铲子敲响食盆,鸡们从隐藏的草丛里钻出来,乍着翅膀,争先恐后飞奔而来。我叉着腰,得意洋洋,觉得像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风呼呼地吹,我的妹妹头发飞起来,像乱草。

这个场景要是照下来留到现在看,真是又滑稽又可爱。

2015年6月3日于福州寓所

后记

自序抒发了感慨,是为散文,跋就要老老实实介绍一下书中这些拉杂的内容,算作说明文字。

书中笔记共一百余则,大致按类分为八辑。第一辑姑且称为“细读”,大致是对一些作品和史料的细读分析;第二辑或可称为“博物”,大多是对相关名物词汇的历史内涵进行追溯,属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积累练习;第三辑主要是有关文体和文体学的内容;第四辑则是有关礼俗和民间信仰的话题;第五辑是有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的;第六辑是真正的读书“笔记”,对相关专著专书的内容加以概括、评点和摘记;第七、八辑是关于传统文化的随笔,前者关于节日,后者围绕饮食。这些分类,都只是大概,并不严谨。

这些笔记,一部分曾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过,其余大多属于自娱自乐,防止自己跌人博士体的陷阱,或为资料汇编、文抄公,没想着发表。现在既然公之于众,借用班固的话:“如或有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曾发表过的笔记出处如下:

第一辑:

《“徐趋”的讲究》,《语文建设》2012年第1期

《古代的步法》,《细读》第一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理云鬓”与“帖花黄”》,《细读》第一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演绎中的孔子和<论语>》,《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1期。

《扑朔迷离的“很如羊”》,《细读》第一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汉武帝的一则求贤诏》,《文史知识》2013年第2期。

《作赋是要命的技术活儿》,《细读》第一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体物的功能美学》,《细读》第一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二辑:

《古代的木铎及其想象》,《文史博览》2010年第9期。第三辑:

《作为蒙学课本的<论语>》(发表时名为《蒙学课本<论语>》),《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15日。

《赋与骈文》,王长华主编《大学语文》,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古今屁话》(发表时为《笑谈“屁话”》),《文史杂志》2011年第2期。

《周作人的巧言》《细读》第一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实用文中的才子文》,《细读》第一辑,人民出版社

2015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的价值序列》,《文学遗产》2007年第

2期。(与王长华师合撰)

第四辑:

《“很如羊”新解》,《文史杂志》2010年第4期。

第七辑共十一则,为《河北教育》“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随笔专栏文章,2013年第1—12期。

第八辑共十二则,除了《豆腐》一篇外,均为《河北教育》“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随笔专栏文章,2014年第1—12期。

2015年6月3日于福州寓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