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魂系白鹿原(陈忠实纪念文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铁凝//贾平凹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忠实: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记录陈忠实先生的生平事迹,评述陈忠实先生的人品文章。

铁凝著的《魂系白鹿原(陈忠实纪念文集)(精)》是铁凝、贾平凹等文坛名家、以及民间人士对陈忠实的纪念作品,收入了《秦岭不倒渭水长流》《陈忠实携一部民族秘史上路》《品前前后后,悼文坛巨星》等文章。

内容推荐

铁凝著的《魂系白鹿原(陈忠实纪念文集)(精)》是纪念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一部散文集。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逝世,引起了文坛以及全社会的哀悼。铁凝、贾平凹等许多著名作家发声著文表示悼念,许多民间人士也自发地以各种方式表达对陈忠实先生的怀念。这些文章记录了陈忠实先生的生平事迹,评述了陈忠实先生的人品文章。本书将这些文章集结,意在表达对陈忠实先生怀念之情,更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陈忠实的文字和品质。

目录

怀念陈忠实:他依然在世间(代序)/贾平凹

在陈忠实的创作道路研讨会上的讲话/铁凝

陈忠实的恐慌/石岗

秦岭不倒渭水长流/祁念曾

陈忠实:文学依然神圣/祁念曾

与陈忠实最后吃泡馍/方英文

清夜闲谈/邢小利

陈忠实先生/朱鸿

生命的深情/仵埂

西安拜见陈忠实先生/齐霁

陈忠实携一部民族秘史上路/黄刚

陈忠实:蘸血之作筑就文学高峰/周思明

偶遇一张脸/池宗平

白鹿原上白鹿吟/管启富

为生命写作/赖海京

这株柳,我称他忠实先生/冷富春

品前前后后,悼文坛巨星/万福友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的乡村心灵底色/王丹

今天,不念陈忠实/魏梦秋

陈忠实教我写小说开篇第一句话/胡文红

他与《白鹿原》一起活着/白烨

我与陈忠实:不得不说的那些事/白来勤

写给心底的圣殿/冯红梅

向一颗伟大的灵魂致意/梅淑兰

与忠实兄最后的日子/莫伸

老陈,走好/吴峻

你带走一部秘史的背后/张伟彬

哭陈忠实先生/吴双虎

陈忠实:生前身后皆孤独/许石林

西北风骨,依然神圣/张宏利

陈公仙逝精魂在/丁晨

陈忠实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忠诚可靠/王蓬

陈忠实的两次柴达木之行/甘建华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在陈忠实的创作道路研讨会上的讲话

文/铁凝

2016年4月29日,一颗为文学跃动了七十四年的心脏在黄土高原上安息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天,中国作家协会在这里举行陈忠实的创作道路研讨会,既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卓越作家的深切怀念,也是希望通过深人的学术研讨,从陈忠实的创作道路中总结经验,获得启迪,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各位作家、评论家、文学界同仁和媒体朋友们出席今天的会议表示衷心感谢!

陈忠实先生去世到今天一个月零八天,我至今还不能接受老陈已经走了。我想,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想起老陈,我们就如同想起黄土高原上一棵挺拔的老白杨树,立在那里,饱经风霜,是那么的刚毅、忠厚、热情、苍劲。在我的印象里,老陈似乎从没有年轻过,但老陈也永远不会老去。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1992年11月21日在路遥追悼会上陈忠实评价路遥的一句话,“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无论这个事实多么残酷以至至今仍不能被理智所接纳,这就是:二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一颗智慧的头颅终止了异常活跃异常深刻也异常痛苦的思维。”我想,这句话也完全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在这一个多月里的心情。

陈忠实离去了,但是,他留下了《白鹿原》,留下了包括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的丰硕成果。陈忠实是为文学而生的,他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尝试写作,1965年初,他二十三岁时第一次发表作品,那是一篇散文。此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从来没有放下他的笔,直到生命垂危,他依然用笔在纸上写着,字迹已难以辨认,但那支笔却不甘就这么停下来。卡夫卡说,笔不是作家的工具,而是作家的器官。这对陈忠实来说尤其贴切,写作就是他的生命,他把一切献给了他所挚爱、他所信仰的文学。

在陈忠实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我看到老陈的颈下枕着的是他的《白鹿原》。这时,我想到他生前最后一本散文集的名字,这本书叫作《生命对我足够深情》。陈忠实一生自奉甚俭,他对这个世界的生活需求人们所能记得的可能只是一碗面、一根烟、一曲秦腔,但是,他获得了生命对一个作家最丰厚的馈赠:在他生前,在他写完那部名为《白鹿原》的书的时候,他就已经确信,这是一部“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而今天,我们所有的人对此同样确信不疑,《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将长久地被阅读、被记住。

陈忠实是人民的作家。他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在他去世后,前往灵堂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不仅有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朋友,更多的,是普通的读者,是远道而来的乡亲们。在最后送别的那天,大厅外的广场上聚集着那么多的人,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悲伤把人们召唤在一起。这样的情景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陈忠实的根本力量。他是一个从未离开他的乡亲、他的人民的作家。对陈忠实来说,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民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是那些和他谈笑、向他倾诉生活中的苦恼的农民朋友,是素昧平生但一见如故的读者,陈忠实从来不会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因为他知道自己和他们一样,自己就在他们中间,他和人民血脉相通、心心相印。

这样一个作家,毕生执着地热爱着他的土地和村庄。这些天,我们看到了陈忠实的很多照片,其中有一张给我很深的印象,那应该是在他的晚年,明显看得出他的身体瘦弱,老陈站在田地里,扬起锄头,脸上是阳光灿烂的笑容。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老农站在自家的田里,站在他一辈子劳作和收获的地方,顶着他的天,踩着他的地,他是那么的自信、踏实、敞亮。这就是陈忠实,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乡土中,扎在中国的乡村生活中。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见人所未见,对乡土中国的现代命运做出了振聋发聩、别开天地的表现,他的《白鹿原》才成为来自民族生活深处、凝聚着文化和历史的丰厚经验的“中国故事”。

P1-3

序言

怀念陈忠实:他依然在世间(代序)

文/贾平凹

面对着陈忠实的离去,作为同辈人,作为几十年的文友,到了这个年纪和这一时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黯然神伤,什么叫无声哭泣。

他是关中的正大人物,文坛的扛鼎角色,在思念着他作为一个作家的丰功伟绩,我就想到一句诗: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

正如有哲人说过,在这个宇宙里,生命是不息的,当每一个人的一世进入其中,它就活在了整体,活在了无限,而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份工作、一份情思里。任何一个人的去世,如果说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失去,是我们的一部分失去,但那仅仅是带走了一部分病毒、疼痛和恐惧,生命依然不息。

更何况陈忠实有他的《白鹿原》。他依然在世间。

后记

2016年4月29日早晨,外界传来的第一个消息就是陈忠实先生去世了。未及详考,泪水先流。虽难以置信,但我知道媒体不会拿先生的生死开玩笑,因为他高山仰止。

我一直在等先生的来信。今年年初,我和陈忠实先生商量出一本散文集《白鹿原头信马行》,我提出请先生写一个短序,先生答应了。我心中很感念,因为他的身体不好,我是知道的。2015年《白鹿原纪事》出版前,我也曾请先生写序,先生慨叹说,写不了了,身体不好。但是这一次,先生却说会尽力帮我写一个短序。

先生不用短信和电子邮件,我们的交往沟通靠电话和书信。所以我一直在等先生寄来短序,却不料等到了如此噩耗。

高山崩坍,碎片般的消息铺天盖地,震惊了文坛,也震惊了国人,仿佛民族的脊梁又一次受到重创。

的确如此,陈忠实的人品和文章担得起中华民族的“道义”二字。

在《白鹿原》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候,抗战的英雄站起来了;兵痞、土匪、流氓乘乱猖狂起来的时候,“乡约”立起来了;白嘉轩的脊梁断了,但他仍然担当着白鹿原上的“道义”,将邪恶镇压在塔底……所有人都知道陈忠实写出了一本为自己垫棺做枕的书,却须知能够垫棺做枕的书必定要发出立世之音。

书中的道义,源自历史,也源自心中。陈忠实不畏苦难,不畏权势;淡泊名利,提携后学;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所以贾平凹先生称他“关中的正大人物”;而《白鹿原》中彰显的白嘉轩、朱先生、冷先生、白灵一众人等,则传承着从屈原汨罗投江到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民族精魂,所以贾平凹先生称他为“文坛的扛鼎角色”。

也正因此,当陈忠实离开我们的时候,才引起了举世同悲。许多作家、文人纷纷撰文悼念忠实先生,而祁念曾、张效民两位先生则主动与各方联系,积极组织了本书所载的文章,并与我社商议出版。

社长同我商量,问我能否担任责编。我深知此事重大,担心不能胜任。但先生待我真诚,我自责无旁贷。

这本纪念文集终于付梓,来得有点晚,我对作者和读者心怀歉意。但是对于陈忠实先生而言,我却觉得并不算晚,因为他已经如一颗恒星高悬于文学史的天际,我们对他的纪念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

书评(媒体评论)

在他去世后,前往灵堂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不仅有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朋友,更多的,是普通的读者,是远道而来的乡亲们。

——铁凝

他是关中的正大人物,文坛的扛鼎角色。

——贾平凹

他和他的《白鹿原》,却构成了一·个戥子和一面镜子。这个戥子可以度量何为小说中的精品力作,这个镜子可以观照何为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白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