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王安忆主编的这本《22岁莲花盛开》一共收录了复旦中文系2013级创意写作MFA专业学生的毕业习作十余篇,导师的指导点拨、作者本人的创作谈、前后修改的思路和对比等环节贯穿全书,使得本书得以超出一般创作佳品集,而兼具了指导文学写作、探讨小说创作和研究创作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意义。
| 书名 | 22岁莲花盛开/创意写作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思和、王安忆主编的这本《22岁莲花盛开》一共收录了复旦中文系2013级创意写作MFA专业学生的毕业习作十余篇,导师的指导点拨、作者本人的创作谈、前后修改的思路和对比等环节贯穿全书,使得本书得以超出一般创作佳品集,而兼具了指导文学写作、探讨小说创作和研究创作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意义。 内容推荐 陈思和、王安忆主编的这本《22岁莲花盛开》是复旦大学中文系2012级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学生的作品汇集。本书收录了该专业学生毕业作品开题、初稿到成型的各阶段中,遇到的障碍、接受导师的具体指导意见、所经历的反复修改以及作品完成后的创作心得感悟。 目录 导师序|龚静 创意写作训练范例:从开题到成型 活在记忆尸骨上的怪物 “近未来”背景下的“科幻现实主义” 克服写作实践中的困难 作品展示:云雾|王侃瑜 “怀乡者”的生命追寻 在反复整合中搭建合理结构 构建虚拟空间场景“模型” 作品展示:酱园“大兴”|丁茜菡 栖安镇少年杀人事件 “串并式”写作的优缺点 完成从“熟悉”到“陌生”的跨越 作品展示:不归人|余静如 下一站,终点之外 非虚构笔法的创作限制 在同类题材中挖掘不同主题 作品展示:铁路意象|孙仲伯 触:看不见的恋人 以“旁观”视角观照“边缘”题材 稀释“禁忌感”,突出“精神性” 作品展示:《黑暗中的舞者》|张祖乐 2012级创意写作作品展示 再见,或者永别|蔡心怡 女孩|韩骋 这些人,那些事|康岩 白鹅|刘凤仙 笨拙地去爱|王维剑 22岁,莲花盛开|王鑫洁 堂兄|薛超伟 代号X|曾艳 司马氏的崛起|战玉冰 意外|张爱民 青年作家张怡微小辑 短篇小说 哑然记 创作谈 哑谜道场——《哑然记》手记 附录 2012级创意写作MFA专业学生去向 试读章节 刚到酱园时,翠姑觉得屋子里整天都是挥之不去的味道,洗也洗不掉。现在,翠姑觉得这股混杂的味道里有种安全感。 不仅是让酱园安身立命。这些来自某地阳光、雨露滋润的作物,经过挑选,被运至“大兴”,又通过时间、温度、湿度、咸度等因素的人为安排,变成温顺的美味。这些美味是贫富不欺,又是家家都需备着些的。 翠姑想,酱原来是宝贝啊!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风小的时候,老街的午后格外闷热。 虽然不见大船往来,古上官运盐河的水仍然凉爽宜人,是解暑的好去处。傍晚在河里泡上一泡,太阳便下去了。晚霞中回到家中,在露天风大的地方摆张方桌,就着咸蛋和小菜,喝一两碗温润的米粥,舒服到胃里去了。 大夫常常下河去游泳,和孩子们打闹在一块儿。本来,小先生的姐姐们都去上学,小先生常常黏着大夫玩。这下他想听故事时,只能在河畔干着急了。 他央大夫也教他游泳,学了个半吊子。 “水里有水猴子,没人的时候他们三五成群在岸边玩,像小孩子。但只要一下水,他们就力大无比。要是你下水去,就会把你拖走的。”翠姑吓唬小先生,却不顶用。看到有大夫带着,越发亲近得像一对父子,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孩子们自个儿玩时,大夫常常将自己埋人水中。水里,嬉戏声是属于另外一个世界的,老街、酱园也是另外—个世界的。就连翠姑也被关在门外。 大夫仿佛不在小镇,也不在儿时的故乡。 有时候,是“砰砰”的枪声。有时候是救护点的嘈杂:“医生,救救我啊,救救我。”“啊,太疼了!毙了老子吧!” 大夫出师了,这天师娘不再让他洗衣做饭,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好菜,师傅和他喝起送行酒。 “去哪里?” “回去给父老乡亲们治病。” 可是,回到家乡,他才知道一场饥荒已将族中人去了大半。面对着大大小小的坟包,大夫觉得心都空了。 大夫又辗转与师兄会和,以为上海滩的繁华会让他忘却苦痛,也让自己的西洋医术得到施展。哪知没过一月,师兄就失踪了。原是被黑帮绑匪虏了过去。交钱赎人,行医的经费已经所剩无几。 谁知参军抗日也会落得逃兵的下场。 大夫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难道就在这个小镇上了此余生了吗? 家家户户喊孩子们回家吃饭的时候,大夫从水里站起来。赤脚走在青石板上,小先生在前面蹦蹦跳跳,蜻蜓低飞,草木风动,大夫又觉得一切很好。 三伏天,“大兴”家出大事了。 大夫抱着老农送的青莲蓬与荷叶回来时,人已渐渐散去。 翠姑正抱着湿漉漉的儿子哭。小先生迷迷糊糊,念叨着“水猴子,水猴子”。曲二递给麻子爷一条毛巾,正在擦拭。 傍晚去药房找不到大夫,小先生便要自己下水了。知了在树上一刻不停地叫,软软的草地晒得发烫。将衣衫褪在河边,光着屁股迫不及待地踩进水里,冰凉爽心,和地面上是两个世界,小家伙禁不住叫了起来。 其他的伙伴已经在水里玩闹了,见新下水的,都起哄向他泼水。玩过一阵,大孩子们开始比赛了,个个都比小先生水性好。见融不进他们的比赛,小先生自个儿玩起来。一个猛子扎下去,再浮起来,一个猛子扎下去,再浮远一点,游泳的功夫大有长进。 耳边渐渐远离了喧嚣,游累了之后,他索性泡在浅水里,清凉清凉,只将头露出来。有小鱼游过来轻轻咬他的脚,酥酥麻麻的。河水清澈见底,低下头去可见歇在水草间的小虾、螺蛳。用手指一触,那虾便往前一跳,十分好玩。 —会儿他便被炎热的空气蒸得直冒汗,赶紧向水深处挪去,打算再扎几个猛子。 哪知他的腿脚突然沉重了,想站起来,却够不着水底,只扒拉着手臂,不但浮不起来,反而一头栽了下去。“大夫叔叔!娘!曲二师傅!”他想喊叫这些名字,水立刻涌进喉咙里。天还是亮的,却无比恐怖。 仿佛梦中,一双手臂将他抱了起来。 几口水呛出。是水猴子吗?他挣扎地将眼睛张开一丝,不知是猴影还是人影,又无力地合上了。 幸好这几天胆小的徒弟都没给麻子爷捕到好蛇。几天没蛇胆吃,麻子爷燥得很,傍晚药房人少,自己来人少的草里找。正看到翠姑的小儿子在玩水。 蛇没找到,却望见水面上没有了浪花,人已在水底了。叫一声“不好!”麻子爷扔下筐子,就游了过去。 惊吓多过呛着水了,稍做处理,麻子爷将他抱回酱园。 大先生的棺材黑漆漆地格外显眼。大夫局促地站在酱园里,不知道该把莲蓬往哪里放。这天夜里,翠姑像在小县城里那样,把小七抱在怀里睡。发着高烧,小儿子张牙舞爪地,嘴里还喊着“水猴子,水猴子”。麻子爷嘱咐翠姑一遍遍擦拭孩子的身体降温,额头还是烫得吓人。 香烛店的婶子轻轻地打门,一会儿便上楼来:“怕是遇上什么东西了。给大先生烧些纸吧,外面也烧烧。” 翠姑本是不信的,但麻子爷开的苦药也给吐了出来,只好照做。 婶子张罗着,在大先生棺材前,点起一个火盆。翠姑将纸一张张扔进火盆里。 P112-113 序言 2015年2月19日,乙未年初一,张祖乐来短信拜年,并说起一些近况:“去年毕业后我在郭敬明的公司上班,进了编剧团队,半年以来一直在做一些比较琐碎的工作,但还是坚持留在这样的职业环境写作。”又提到同学余静如的毕业作品刊登在《西湖》杂志上,“同学开始在写作上有成就了非常开心,总觉得MFA有一群好朋友相互鼓励非常难得,所以也特别感谢龚老师当年对我们的指点……”言语间能感受到祖乐信心满满地忙碌着。她是2014年夏天毕业的2012级MFA学生,上过我两门课。记得在“散文写作实践”课开始不久,她在完成课程文章之时,还略带羞涩地交给我两篇她以前创作的小说,希望我看看。我读了,欣赏她的创作自觉,希望她不断写下去。“散文写作实践”课结束后,祖乐写来长长的邮件,表达自己的心情。她说“我是一个很难打开自己的人,但是在复旦半年,至少在写作上,我打开了很多”,她说这是我的功劳。当然这是祖乐客气了,我实在不敢掠美,作为老师,我的作用只是通过课堂这样的一个平台,引领大家各自呈现自己,呈现思维情感审美,以及和文字糅合而成的文章。 希望祖乐看到这些文字不会怪罪我爆料了,其实她说到打开,于我而言,也是如此。作为老师,同时也是一个写作者,自身的敞开、体悟,课堂上微妙的感受,透过语言、神态对学生的了解,彼此的互动,是创作课是否取得成效的要素,所以,每次课后,常有一种心力的消耗感,甚至甚于自己写作后的消耗,可是消耗里同时又有某种拥有。讨论文本,其实是生命和文字的能量的糅合,有声的讨论和无声的气息,每次课都是无法复制的。这大概正是创作课的难度和魅力。 如果不算2007年面向“文学写作”及中文系及外系研究生开设“散文经典细读”,单单就从2010级的MFA开始,作为MFA专业的老师,至今为止已经有近五个年头了,送走了3届学生,2015年上半年2013级的学生又将毕业了。从面试到毕业,见证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性情禀赋的学生们的变化和生长,这些变化肯定并不完全是写作带来的,但一定也是与写作有关的,在将经历、经验、感受、想象、审美等等经由文字幻化成文章的过程中,身心涵泳着丰富的气息,窃以为这些气息大概正是MFA这个专业所独有的吧。 一 说到复旦中文系的MFA“创意写作”专业,是在陈思和教授和王安忆教授的共同努力下,于2009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的中国大陆第一个该领域的硕士点,2010年开始招生。每届报考的学生很是踊跃。不过,作为MFA的老师,其实我最初是蛮忐忑的,并非忐忑于教学的挑战,而是观念上的疑惑。作为一位工龄颇长的文学教育工作者和写作者,我曾经并不认为高校中文系能培养作家。记得1982年夏天入学复旦中文系,时任系主任的章培恒教授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其中就明确说到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对热爱创作的同学们来说不啻当头一棒。不过以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氛围,班级同学办杂志、搞创作,和读书做研究好像也还是并行不悖着。当然,写作课是中文系最不重视的一门课也是现实。但是,中文系出来的总是会写点东西,这又好像是一个社会和自我的共同期许。大概是因为读了很多作品,或多或少总是有些触类旁通吧。但是,很多写出佳作的作家也并非皆中文系出身,这似乎又印证了当时章先生的话。所以,以我个人的实践和观念,感觉创作冷暖主要在个体,创作中的诸多实在难以言传,其中感悟也似乎难以言表。 但课还是得上。如何教授呢?小说创作向来是当代文学中的花旦,在理论上比较多借鉴之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发展逻辑、细节建构等都颇有可以传达的方面,相比较而言,散文写作就缺乏理论背景了,而且多有门槛颇低之观念,觉得多少都会写一点的,尤其博文狂欢的当下,讲散文写作好像有些先天不足似的。事实上,也确实有不少好文章的作者,可能并无多少深厚文化背景,但以经历和真情娓娓叙来,也能写成好文(不过,写作能力是否有可持续发展,自另当别论)o还有天才总是会存在几个的,在自身的生活中写出灵韵之作亦有可见(当然,天才也总是少数的)c如此情形下,虽然有多年创作实践,我仍感惶恐。所以,在“散文写作实践”的第一节上,我就开诚布公地对多少都有些写作实践的学生们说:写作难教,其实也无法教,但是写作是可以讨论的,在对具体文章的讨论中互相激发,发现好的和不足的,如此或可进步,我们的课其实是这么一个作用,而作为老师的我实际上起引领作用,或点拨,或点评,或互相生长。这份理念倒也受到学生们的认同。 所谓工作坊的授课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更需要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尤其写作课,其实是各自生命体验、学养/知识的积累、审美感受等诸方面的敞开和互动,所以每一次课都是头脑风暴。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85后90后(个别学生除外),渐渐地以90后为主要构成了,他们的语言、审美、思维都和当下的网络文化/文学有密切关系,对于老师来说也比较挑战,一方面自己要对网络文化熟悉一些,一方面也要对之有个辨析,我以为传统审美和当下的网络文化下形成的思维互相可以借鉴。在“散文经典细读”课上和学生一起读一些经典作品,反映还是蛮好。有的同学可能是重温,有的是新读,再一起读,感受自有不同,读了好的东西,诚恳的心灵自会有一些生发,也会更多地去接触好的文本。如果能更多地去思考和体晤以及融合在自己的写作中,何其美好。 说起来,创意写作这个专业是从美国开始的。现在在不少国家的大学都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并已蔚为壮观。2014年夏天去墨尔本大学交流,看到他们创意写作的课程分得比较细,有虚构和非虚构写作,有戏剧电视写作,还有儿童写作等。那次还与严锋和王宏图两位老师一起去听了名为“在澳洲写作”的课程,这次课程主要讨论一位学生写的诗歌,同时也发下两个短篇小说请大家讨论,虽然受英语听力的限制,不少我听得也不是特别清楚,但课堂的气氛和大致也有些了解。讨论不是特别热烈,有些看法似乎也比较简单。倒是觉得我们这里的MFA同学们的思维很是发散,课堂讨论也更热烈一些的,写作上的实践能力还是更有可能性的。 在这之前我对国外MFA的教学模式不是很熟悉,但是其实在写作的题旨下无所谓国内国外,我想我们需要做的其实是一种焕发的作用。每一级的MFA学生来源不同,有的文科,有的理科,有的工作后再来读的,有的已经有创作经验和发表经历,有的则相对写作基础弱一些,所以课上也要根据个人的写作基础来展开,在他们各自的特点上有些针对性的来讨论,使之多些感悟和生长。不同背景、不同基础的同学之间也会有一种相互的激发。犹记得在课上同学们之间的积极互动,还有我自己与大家的分享。这样的过程有生命的打开,有审美的延展,有感觉敏锐度的拨动和培养,当然也有对如何将认知感觉用恰当的文字来表达的写作能力的不知不觉的生长,即使是比较会写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因为这里有一个班级的生命和审美能量的激荡;而手中素材颇多却还在寻找结构和文字表达的同学,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梳理,学会如何来处理题材,该放则放,该留白则留白,该停下来好好展开就一定要写透。课堂上充满活跃的思维、观念和经历的碰撞,时有逸兴遄飞之致。 感觉从已经毕业的几届学生来看,从他们刚进来时的状态,到毕业创作作品的最后完成,经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包括复旦浓郁的人文氛围之浸润,在写作能力、阅读视野、思维的方式和深度等诸多方面多有蛮大的进步。 这样的进步或许并不必然成为他们毕业后继续从事创作的理由,也并不必然说学生们个个都成为作家,但相信在MFA学习的同学们都会感受到两年时光在生命中的烙印,MFA学习交流的氛围是大家以后温暖的回忆。这种氛围不仅是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在王安忆教授的带领下,MFA的老师们与学生们都有着非常好的互动,每届学生的开题报告会、预答辩和答辩会,都是老师和同学们积极交流、分享的平台,大家对各个学生的作品畅所欲言,积极鼓励,分享各自的经验,提供各自的建议,这种分享其实不单单是关乎写作技巧,常常也是人生感悟和审美经验的。这个过程是唤醒、拨动,让学生们焕发内在的能量,其实也是一种流淌。作为写作者,我个人感觉同样具有一种激发。 二 具体到这一卷《创意写作》所编选的2012级学生作品,从开题到最后成型,都经历了很多修改。也许最后的呈现也并非都很完美,但他们都作了很大的努力。王侃瑜的科幻小说《云雾》刊发在了《萌芽》杂志,余静如的作品刊载于《西湖》,孙仲伯的《铁路意象》刊于《上海文学》。还有其他同学的作品刊发可能是我不了解的。但他们各自的写作特点还是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我还记得“散文写作实践”课第一次请同学们写文章,王侃瑜写的是一位壮年去世的老师,在点评中,还特地指出她语言的英文式倾向,并希望加强人物的细节表达。而在毕业作品中,她对人物关系的细节刻画很是细腻,在科幻的主题下其实是人和人情感的内在传递,语言也是比较自然贴切的。回想起来,那次文章所写的人物也许她并不十分熟悉,而在她喜欢的科幻领域就比较如鱼得水了。再有孙仲伯,他是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来就读MFA的,工作生活情感等诸方面的经历是他写作的优势,课上课后的交流中倒蛮希望他写写他曾经工作的情形的,但正是三十而立的他显然有更多对人生的思索情感需要表达,《铁路意象》贯穿着他从家乡到上海的诸多遭际,因为有切肤之感,所以其中一些尖锐的情感表达很有张力。他的形象从入学到毕业也有—个变化,开始是头发略长,往后梳,戴—个头箍,神态颇有些愤世嫉俗感,也不无一种焦虑感,后来剃成了短发,脸面之色也顺和不少,笑起来舒怀不少,也许依然有很多内心的纠结,但想来很多东西都在慢慢地舒朗开来。毕业时他给我一张光盘,里面是和他们一起拍的毕业照,也有他们毕业时的各种POSE,意外发现还有两张“散文写作实践”最后一课的照片,是我在板书,写下一些下学期课程“散文经典细读”所需阅读的篇目。那是2012年的冬天吧,在二教,那些黑板字和其时的状态是难得的纪念。 还有好多学生的作品都给我留下了蛮深的印象。张爱民的作品梳理了她做全职妈妈时候的体验和心路历程;王维剑从爷爷的传记创作转向了科幻写作突破了他平时的写作题材;丁茜菡作品中对历史人物细节的把握;薛超伟作品叙事节奏的老练;刘凤仙传神表达鸟和人的关系;张祖乐写年轻盲人舞者微妙的身体感受;韩骋小说中以小女孩特殊的视角表达世界的诗意和荒谬;王鑫洁写的爱情带着青春的清新美好;战玉冰生活中语速极快,但作品却是“梦之记”,分外悠长;曾艳笔下的许静则分身为少女和当下,倾诉内心情感;蔡心怡则书写了一个高中女生面临父母婚姻变故而生发的困惑和成长;而康岩的剧本虽然在预答辩时老师们都提了不少意见,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剧本中当下年轻人对财富情感理想等各种缠绕还是带给人思索。这里无法就具体作品细细展开。我想他们在书写中,在文字的使用、结构的安排、疏密的节奏中,不仅塑造着作品中的人物,构建着一个文字的自足的天地,其实也是敞开自己,发现自己,并发现和感受自己和生活和世界的关系。我以为这是写作的核心,也是人文教育的精髓。 这几年下来,在教学相长中,我原初的想法也有了一些改变,倒非自己在上写作实践课,就觉得创作是可以教的了(或者说作家是可以培养的了),我只是觉得写作是可以通过一个实践、讨论、激发、再实践的过程获得某种生发,增加一些写作感悟力,比总是独自写着增添一种生命力的伸展(虽然,写作从来是一个人的孤独行为),好像做手艺的,做多了看多了一直沉浸其中了,手上的感觉也不同以往了。当然,写作不是一个纯粹技巧性的手艺,生命的生长是它的背景,尤其散文(我更愿意用“文章”这个概念),它是一种人书俱老的文学体裁,随着人的学识、洞见、感悟、表达力的成长而生长。所以,个人以为,写作其实更是一场生命的修行,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过程中,写作者的内在得到持续的发现和成长。无论能写成什么,其实写作本身已然是一种生命的组成部分,写作者因此而拥有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并不在于空间的位移,它是性灵的飞翔,使身体和灵魂得以丰美。 很高兴这样的理念在课上表述时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同。我想无论他们今后是否从事与写作有关的工作,观察、敏感、感受、内心的观照等写作者的素质若内化为生命的因子,那么生命本身是一场在路上的书写,生命也因此而拥有更加的丰涵。 2015年1月24日晚上,已毕业两年多的2010级MFA除一人外全体同学从各地聚到上海(加上毕业于“文学写作”专业在创作上已露头角的张怡微),邀请老师们一起聚餐叙旧。他们有的继续深造,有的做中学老师,有的做大学老师,有的做公司职员,有的做编辑,有的做公司人事培训,有的做文化工作者,有的做起了月子会所,有的辞职正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有的打算辞职去海外打工旅游,当然有的还在继续写作,有的尽管工作繁杂,可是也尽可能要开辟一些阅读的空间让自己静心,他们在路上,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和创意,他们的脸面之气比两年前更加舒展明朗光彩。 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写道:“有时候,我认为我永远不会离开道拉多雷斯大街了。一旦写下这句话,它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永恒的谶言。” 写吧,写下来,你拥有的不止是文字。 2015年3月底至4月上旬 于静水斋车祸骨折养伤期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