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东江纵队到粤赣湘边纵队(精)/东江纵队历史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建国编著的《从东江纵队到粤赣湘边纵队(精)》不但介绍评价了“粤赣湘边纵队”的发展历程,而且汇集了多位东纵老战士对历史的回忆文章。其价值一方面在于保存历史,另一方在于将东纵精神发扬光大并使其延续下去。其中的回忆文章,显得尤为可贵。本书是年轻一代铭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辉历史,缅怀当年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纪念东江纵队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光辉历史,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内容推荐

李建国编著的《从东江纵队到粤赣湘边纵队(精)》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历述广东地区游击队组建“粤赣湘边纵队”,坚持敌后斗争的事迹;第二部分收录了东纵老战士的回忆文章;第三部分收录了与这段历史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拒不承认东江纵队,意图夺取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的果实。东江纵队被迫“北撤”,留在广东地区的游击队,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成立了“粤赣湘边纵队”,坚持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并配合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解放广东,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史进程——粤赣湘边纵队的诞生、发展与壮大

引言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的时局

 一、广东内战爆发

 二、斗争与谈判

 三、东江纵队北撤

 四、国民党当局残酷“整肃”

 五、分散隐蔽和自卫斗争

第二章 武装斗争的恢复和发展

 一、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恢复武装斗争

 二、建立武装部队

 三、展开武装斗争

 四、制定游击战略方针

 五、广泛出击地方反动武装

 六、反击敌人的进攻

 七、初步建立游击基地

第三章 反对国民党“清剿”的斗争

 一、宋子文主粤后的反动政策

 二、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二月会议召开

 三、开展土地改革

 四、土地改革的偏差与纠正

 五、反“清剿”的残酷斗争

 六、关于粉碎第二期“清剿”的方针

 七、江南支队反“清剿”斗争的胜利

 八、粤赣边支队的五战五捷

 九、五岭、滃江、江北地区局势的扭转

第四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

 一、粤赣湘边区党委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

 三、南线春季攻势

 四、北线春季攻势

 五、江北春季攻势的胜利

 六、五岭平原区的恢复和发展

 七、组建纵队主力部队

 八、粤赣湘边区党委和闽粤赣边区党委召开联席会议

 九、国民党保安第十三团等部起义

 十、解放老隆及其他城镇

 十一、九连地区的解放

 十二、挥师北进,解放紫金

 十三、主力南返,进攻海陆丰

 十四、转战江北,追歼企图南逃之敌

 十五、分兵北上,解放赣南

 十六、湘南武装斗争的发展

 十七、珠江三角洲地区斗争的发展

 十八、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

 十九、边区部队的后勤工作

 二十、建立无线通信联络网

 二十一、解放区的建设发展

第五章 配合野战军解放广东

 一、赣州会议

 二、准备迎接野战军入粤作战

 三、配合右路军解放韶关

四、配合左路军解放江北

五、南路军追歼南逃之敌

六、挺进珠江三角洲,解放沿海岛屿

七、完成历史任务,部队进行整编

第二部分 亲历记忆——深圳市原粤赣湘边纵队战友联谊会老同志回忆选辑

第一章 留下来的东纵人员

 一、坚持斗争,保存力量

 二、为了和平,送别战友

 三、遵守协定,弃武复员

 四、政府背信,血腥清算

 五、走投无路,恢复武装

 小结

第二章 英勇战斗的人民武装

 一、护乡团出击

 二、建立交通情报网

 三、西进宝安,建立羊台山根据地

 四、清仓济贫

 五、沙头歼敌记

 六、白石洲之战与吴炳南烈士

 七、鸡公头战斗和反“清剿”作战

 八、沙鱼涌歼灭战

 九、山子下伏击战

 十、红花岭阻击战

 十一、五战五捷

 十二、水雷封航

 十三、转战惠宝

 小结

第三章 发展壮大的革命队伍

 一、红色税站

 二、交通情报站的故事

 三、秘密发展党团组织

 四、武工队为红色交通线护航

 五、我们的“巴黎医院”

 六、红色军械所

 七、从国统区到解放区

 八、在部队里成长

 九、学予的革命路

 十、边纵有位英国战士

 十一、被捕、越狱、武装斗争

 十二、参加革命的少女

 十三、革命任务

 十四、红色引路人

 十五、一次惊心动魄的“解放”

 十六、难忘的黄塘岭战斗

 十七、风起云涌的学生革命

 十八、回国参加边纵

 十九、香江一页

 二十、我们建立“青年团”

 二十一、出任平湖乡长

 二十二、在东三支司令部

 二十三、瓦解敌军

 二十四、我这样走上革命道路

 二十五、秘密投奔革命

 二十六、难忘的夜行军

 二十七、英雄烈士永垂不朽

第四章 新中国的基石栋梁

 一、红旗插上三门岛

 二、回国参加解放军

 三、迎接解放

 四、边纵教导营

 五、追记沙头角解放到第一个人民政权建立

 六、迎接解放

 七、新岗位、新生活

 八、从边纵战士到新中国海关关员

 九、从边纵战士到新中国警察

 十、我当共和国第一代警察

 十一、新中国成立前夕镇压反革命

第三部分 文史资料

 当前时局的特点

一、国际和平民主运动新的胜利(略)

二、迎接新的革命高潮——人民一定要胜利

 东宝地区工作报告(节录)

一、政治情况

二、组织情况

三、工作情况

四、各区工作概要

 粤赣湘边、闽粤赣边、桂滇黔边纵队成立宣言

 粤赣湘边区部队序列表(一)

 粤赣湘边区部队序列表(二)

 粤赣湘边区部队序列表(三)

 粤赣湘边区部队序列表(四)

结语

试读章节

四、国民党当局残酷“整肃”

一九四六年七月,东江纵队北撤后,广东的局势随着全国内战的全面爆发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国民党广东当局公然违背保证东江纵队复员人员安全的诺言,加紧策划大规模的“绥靖”、“清乡”,妄图乘东江纵队北撤后的机会,实现其彻底扑灭东江纵队留下的武装力量和复员人员的阴谋。

从六月底开始,广东当局军政头目频繁活动,先后在东江、北江、粤赣边、韩江、粤中、琼崖等地召开“治安会议”,成立各级“绥靖”、“清乡”计划,下令限期肃清各地的革命力量。

七月十七日,国民党广州行营发表所谓举行中共复员人员“集训”的公报,妄图以“集训”为名,将中共复员人员一网打尽。八月初,国民党广州行营在惠州设立东江南岸“绥靖”指挥部,以广东省保安副司令韦镇福为主任;在粤北设立粤赣湘边区“清剿”委员会,以欧震为主任;同时设立粤北“清剿”委员会,以国民党第六十四师(军)第一二一旅(师)旅长张显岐为主任;各县也成立了“清剿”委员会。为达到其“限期肃清”的目的,国民党广东当局出动第六十四师(军)的三个旅,驻赣南的第一五二旅一部和八个保安总队的全部兵力,对东江、北江等地区进行残酷的“扫荡”。国民党进占各地后,一方面抓丁拉夫,进行壮丁训练,强迫成立“自卫队”,加强地方反动势力,推行保甲制度,实行“联防联剿,联保连坐”,“强化治安”等反动措施,加紧征兵、征粮、征税,实行残酷的反动统治;另一方面,疯狂迫害东江纵队的复员人员和军人家属,强迫“自新”,肆意搜捕和残酷杀害,制造白色恐怖。

国民党对东江以南地区的复员人员和人民群众的迫害尤为惨烈。在惠阳,有东江纵队的七名伤员,伤愈后复员回乡,途经淡水时被拦截逮捕杀害;镇隆、龙岗农会干部被反动当局杀害多人。在东莞,大岭山村中共党组织负责人李牛和李统,被反动地主勾结当局逮捕,施以酷刑后杀害;杨坳村一复员人员及其家属三人被枪杀,并暴尸三日;大环村人口二百九十多人,有七十余人被捕入狱,被烧毁房屋三十二问,村民流离失所,被迫四处逃难。在宝安,仅七月间龙华、布吉等乡被捕杀害的复员人员就有一百多人。海丰、紫金不少复员人员、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亦遭受迫害。

粤北各地的东江纵队复员人员和人民群众也同样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九月初,国民党军队第一五二旅“进剿”油山地区,逮捕无辜百姓一百余人,杀害了五十余人。仅有七八十户人家的河源黄村七娘砾,被毁房屋六十九问,三个无辜村民惨遭杀害。清远潖江有二十八名复员人员被长期关押,其中两人惨遭杀害;曾经支持过游击队的群众有五百多人被绑架勒索,十三人遭杀害。

在此同时,国民党广东当局还迫害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学生,镇压民主运动,施行“三征”苛政,强化反动统治,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揭露国民党广东当局妄图消灭中共武装复员人员和杀害人民群众的可耻阴谋,中共广东区委发言人先后于七月二十二日和八月二十三日发表谈话,强烈抗议国民党广东当局破坏北撤协议,迫害东江纵队复员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反动暴行,严正指出:如果“逼到他们绝对无法回家园,过着和平的生活,逼得他们到处流浪,终于逼上梁山,到那时为了保他们自己的生命,不得不起来而自卫时,一切后果就只有你们自己负责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委员叶剑英,也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议,严词斥责其破坏北撤协议的行为。中共广东区委还以东江纵队北撤人员曾生等人名义发表通电,对国民党广东当局迫害东江纵队复员人员的行径,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号召广东人民“采取同一步骤,严肃自卫,人不犯我,我断不犯人,人若犯我,迫我于绝境,自不能束手待毙”,应坚决起来自卫。上述抗议和通电充分揭露了国民党广东当局的罪恶阴谋,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给留下坚持斗争的武装人员和人民群众指明的斗争方向。

五、分散隐蔽和自卫斗争

鉴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之后一直加紧部署和挑动内战,为了对付必然出现的严重局势,在东江纵队北撤前夕,中共中央决定原拟北撤的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东江纵队政治委员林平留下继续领导广东的工作,广东各地各党组织由委员制改为特派员制,同时留下部分武装骨干坚持自卫斗争,保护复员人员和人民群众利益。

这时,在粤北地区以张华为特派员,留下的武装人员二百余人,由黄业、刘建华、陈中夫组成的临时工作委员会加以领导。黄业为负责人,以南雄、始兴为中心坚持斗争活动。在溺江地区留下武装人员一百多人,由何俊才、汤山、蓝田、龙景山、李拔才率领,于英德、佛冈、翁源、新丰一带坚持斗争。在江南地区,以蓝造、祁烽为正、副特派员,留下武装人员四十多人,由余清、韩捷、庄岐洲率领,在惠阳、紫金及海陆丰等地坚持斗争。在江北地区,以谢鹤筹、欧初为正、副特派员,留下武装人员四十人,由杨添、黄柏、丘松学、马达、霍锡熊、曾光、徐文等率领,分散隐蔽于增城、龙门、博罗一带山区。在后东地区,以钟俊贤为特派员,留下武装人员二十多人,由周立群、张惠民率领,活动于河源、紫金、五华边境;在九连山,留下武装人员六十多人,由吴毅、王彪、林镜秋、陈实棠组成中共九连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加以领导,活动于粤赣边境。P9-11

序言

前言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肆意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掳掠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团结一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战争中。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这场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的殊死较量中,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责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捍卫民族尊严。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八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血。”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签署投降书的八年抗战中,中国以军民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一千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值折算)的沉重代价,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同时,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抗战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中国战场歼敌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百分之七十,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和平与人民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永远值得纪念的伟大胜利!

在华南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他们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在日、伪、顽夹击的情况下,紧密依靠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方针,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积极配合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军对日反击作战,使华南地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东江纵队在战斗中成为中外共知的一支坚强武装力量,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东江纵队与国民党进行了将近一年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打退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粉碎了国民党妄图消灭我军的阴谋。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双十协定”,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国内和平,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广东军政当局进行了六个月的艰苦谈判,签订了中共广东武装人员北撤山东烟台的协议。一九四六年六月三十日,以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为书记的北撤部队军政委员会率员两千五百八十三人,在深圳大鹏湾沙鱼涌乘船北撤。

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北撤部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华东第三野战军战斗序列,参加了鲁南、莱芜、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一九四三年九月改属第四野战军建制。

东江纵队北撤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恢复武装斗争,奉命留下来的东纵复员人员重新拿起武器,与国民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惠(阳)东(莞)宝(安)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先后取得沙鱼涌奔袭战、山子下伏击战、红花岭阻击战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使广东的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广东各地人民武装不断发展壮大。一九四九年一月,由广东各地人民武装和粤赣湘边区人民武装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正式成立。粤赣湘边纵队的成立,对于完成建立大块根据地的战略任务,迎接和配合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解放广东全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九四九年九月,两广纵队随第四野战军南下,与粤赣湘边纵队汇合,组成广东战役南路军,参加解放广东战役,为解放广东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缅怀先辈英雄壮举,感悟国家发展进步,审视世界风云变幻,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和民族命运变迁的深刻启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自豪,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实现民族复兴和维护世界和平正义的责任和使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深刻昭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没有强大的国家,民族就难逃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在先进政治力量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人民才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坚决捍卫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用鲜血和生命缔造的战后和平秩序,不断促进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是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出发作出的坚定选择,也是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和人类共同的福祉所在。

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为了纪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我们编著了《东江纵队历史丛书》,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铭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辉历史,缅怀当年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纪念东江纵队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光辉历史,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深圳特区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后记

结语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解放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一支人民武装部队。它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粤赣湘边区土地广阔,纵横千里,西起粤汉铁路,东迄潮汕兴梅,北依巍峨五岭,南临浩瀚大海。包括广东的始兴、南雄、曲江、仁化、乐昌、乳源、翁源、英德、清远、佛冈、新丰、连平、和平、龙川、五华、兴宁、紫金、河源、博罗、增城、龙门、从化、花县、惠阳(含惠东)、宝安、东莞、海丰、陆丰、中山、顺德、番禺、南海、三水;江西的南康、上犹、大庾、信丰、崇义、虔南(现名全南)、龙南、定南、寻邬、遂川、万安、泰和;湖南的桂东、汝城、资兴、安仁、永兴、耒阳、郴县、桂阳、宜章、临武、酃县等五十余县的广大区域。粤赣湘边区北部崇山峻岭,连绵不断;南部河流众多,水系纷繁。气势磅礴的骑田岭、大庾岭和九连山,横跨粤、赣、湘三省边境;蜿蜒曲折的北江、东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区。北部控制着粤汉铁路,扼守湘、赣入粤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部控制着广州至兴梅、潮汕的要道;南部控制着广九铁路全线和珠江要塞,直接威胁国民党在广东的统治中心广州。这一跨越粤、赣、湘三省的区域,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粤赣湘边区人民具有革命的光荣传统。早在一百多年前,粤赣湘边区人民在鸦片战争中就英勇抗击过帝国主义者的入侵。辛亥革命时期,人民又在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的领导和号召下,英勇投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粤赣湘边区就建立了党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支援国民革命军的东征和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后,东江、粤北、湘南、赣南等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武装暴动,不少地方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部队都在这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工农红军高举革命红旗,创造了革命根据地,把土地革命的烈火点燃了东江大地、粤北山区和赣南、湘南。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粤赣湘边境的工农红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度过了极其艰难的岁月。在边区不少城镇里,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举行过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粤赣湘边区人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驰骋珠江流域,转战东江南北,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赣湘边区,依靠人民群众,团结爱国华侨和港澳同胞,坚决打击日本侵略者,威震南疆,蜚声海外,建立了不朽的功绩。粤赣湘边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全国的和平、民主,东江纵队奉命北撤山东。就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全国性的内战。国民党广东军事当局乘机对东江纵队复员人员和人民群众实行残酷镇压。为了对付国民党发动的反革命内战,保护复员人员和人民群众,留下坚持斗争的武装队伍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坚决进行自卫反击,顽强坚持了五个多月的残酷斗争,保存自己,保护人民,为后来恢复武装斗争积蓄力量,奠定了基础。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中共广东区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全面恢复广东地区的武装斗争。这时,留在粤赣湘边区的武装队伍和复员人员,立即公开打出斗争旗帜,开展打击敌人的武装斗争。

一九四七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各地党组织建立或恢复之后,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反抗“三征”,破仓分粮,打击和摧毁国民党乡村反动政权和地方反动武装。游击战争的烈火燃遍粤赣湘边全境,武装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到一九四七年冬,作战部队由恢复武装斗争时的四百七十人,发展到一万一千七百九十多人,并组织了地方民兵队伍和农民协会,建立了一批游击基地。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粤赣湘边区的人民武装力量,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开始,调集兵力对粤赣湘边区发动两次大规模的“清剿”,企图在短期内消灭迅速发展起来的人民武装队伍。粤赣湘边区各武装部队在遭受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英勇顽强地坚持斗争,经受了反“清剿”斗争的严峻考验。江南地区武装部队正确执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主动寻找战机,内线外线相机歼敌,给敌人的“清剿”部队以打击,取得了沙鱼涌、山子下、红花岭等一系列战斗的重大胜利。接着,九连地区的武装部队也取得了五战五捷的重大胜利,滃江、江北和五岭地区的部队主动出击,大量歼敌,扭转了战局。经过全区军民半年的奋战,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清剿”,迎来了辉煌胜利的一九四九年。

一九四九年一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正式宣告成立。它标志着粤赣湘边区人民武装力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粤赣湘边区人民武装力量跨进了正规化部队的行列。为了迅速建立和巩固以东江、韩江为中心的战略基地,粤赣湘边纵队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歼灭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解放了大片乡村和许多城镇,初步建立了新连河龙边和海陆惠紫五两块战略基地。

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渡江之后,国民党“隔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据守粤赣湘边区的国民党广东省保安团第十三团等部队,在中国共产党有关方针政策的感召下,选择了弃暗投明的道路,毅然举旗起义,受到人民的欢迎。粤赣湘边纵队乘胜歼灭了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四师师部和保五团,先后解放了龙川、五华、连平、和平、新丰、紫金等县城。与此同时,在闽粤赣边区,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二团、广东省第九行政专员公署、闽西行政专员公署也先后率部起义,配合闽粤赣边纵队相继解放了兴宁、大埔、蕉岭、梅县、平远、丰顺及闽西南的广大地区。东江、韩江大块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西边区形成了由龙岩至河源,由平远至海陆丰纵横一千数百余里的广大解放区,胜利地完成了建立解放广东的战略基地的任务。

七月之后,粤赣湘边纵各部队乘胜追击,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扫除区内残敌,解放了江南、九连、江北、滃江和五岭的广大乡村和十余座县城。解放区人口增至四百余万,作战部队也发展到三万八千多人,为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军广州、解放广东铺平了道路。八九月间,粤赣湘边区人民在粤赣湘边区党委的组织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迎接野战军入粤作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解放区人民超额完成了十五万担公粮债券的认购任务,筹集粮食六十九万五千担,并组织了十五万人以上的支前民工队。野战军部队进入粤赣湘边区时,得到了全区军民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援。十月,粤赣湘边纵队配合第四兵团、第十五兵团和两广纵队,迅速扫清区内残敌,解放了粤赣湘边全境。

在解放战争中,粤赣湘边纵队对敌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据不完全统计,由一九四七年一月至一九四九年九月,共进行较大的战斗八百四十八次,歼敌二万五千多人;缴获各式火炮七十八门、轻重机枪九百三十四挺、长短枪二万三千八百多支。

粤赣湘边纵队是一支人民的英雄部队。它所创建的英雄业绩,广大指战员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战斗凯歌,将永远载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光辉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粤赣湘边纵队的指战员在之后几十年间,成为人民共和国当之无愧的基石和栋梁,不断为人民群众作出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健在的粤赣湘边纵队队员虽已都是耄耋老人,却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宣传和弘扬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不断努力。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新一代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