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民著的《翻书风清/开卷随笔文丛》是散文集,“开卷随笔文丛”之一。作者致力现代文化、文学人物、事件研究写作。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作的精选集,分为书缘、书生、书说三个部分。所写多为作者与名家接触的亲历之事,文字清通畅达,不仅具有可读性,还不乏史料价值。
| 书名 | 翻书风清/开卷随笔文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杨建民 |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建民著的《翻书风清/开卷随笔文丛》是散文集,“开卷随笔文丛”之一。作者致力现代文化、文学人物、事件研究写作。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作的精选集,分为书缘、书生、书说三个部分。所写多为作者与名家接触的亲历之事,文字清通畅达,不仅具有可读性,还不乏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杨建民著的《翻书风清/开卷随笔文丛》是作者三十多年来与这些名家大家著作签名本故事,故事不曲折,却角度新,有意味,有启迪,有受益,篇篇蕴含着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从心底深深感激作家的,并期望通过此文向先生奉上最诚挚的敬意。”书中插附大量名家题字,亲笔签名,与文章相映生辉,给人美的享受和非常愉悦体验。 目录 第一次得签名本 巴金先生的签名本 冰心的签名本 冯至先生题字及教诲 曹靖华的先后题字本 朱光潜的签名本 孙大雨的“自校本” 萧乾的题字本 与李霁野先生的书缘 丁聪的题字本 张中行的题字本 批评引来的签名本 孙犁亲题的书名 两部光未然的歌诗集 与杨绛的一点书缘 范用的两册《我爱穆源》 萧军的题字本 与柯灵的书情 杜宣的题字本 冯友兰的两次签字 臧克家诗笔题字 与魏荒弩的书翰缘 吴小如的漂亮题字 林海音隔海书情 黄裳的题字本 黄苗子的题字本 初读毛边本 我的六位“奥涅金” 不题字的赠本 书店记趣 呼唤“书评家” 历史的浪漫情怀 彩笺尺幅云烟万千 后记 试读章节 九页倒七行有“音步”一词,校订者将“步”划去,改为“组”。十页倒二行有“商籁”(按:即十四行诗)二字,校订者划去“籁”,更为“乃”。大约为更贴近英语发音。十二页倒四行开始“全诗虽然也是大致规范于五行一小节,却不是以整齐的音步组成的格律了。”这里指孙大雨那首纪念徐志摩的《招魂》一诗。校订者将“不是”二字划去,从这句话最后划出一条线,指出“每节的格律是3,2,3,3,5”,旁边加附一句“×××没有看懂它的格律机构”。 十六、十七页之间,引了孙大雨长诗《自己的写照》中的一节之后,编选者说:“诗这样写下来,自然很难格律化……”这句话,是接续着前面引用文学史家唐驶评论《自己的写照》的看法:“诗人孙大雨也的确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我读起来总觉得不如他的《诀绝》。写长诗难,用格律写长诗更难。”可孙先生根本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在引的诗后面,加注了“本文作者认为此诗‘很难格律化’是因为他并未看懂此诗的格律。”诗的格律有时只是在阅读或朗诵中才体会得出来,也许在孙大雨写作时,确实有他自己认为的格律在发挥作用。 以上是孙大雨对编选者所写“卷首”加以校订的内容。除去事实、时间等的订正,偶尔旁涉其他内容议论外,主要就是诗人对长久追求的诗歌格律化的情况的订正及解说。当时孙大雨已年近九旬,仍然在文字中这般孜孜以求,其信念真令人敬服。 在面对自己的诗歌原文时,孙大雨也做了一些订正。在集子第一首诗作《爱》里,第二行为“暴风雨同惊雷快活得像要疯狂”,校订者将“雨”用笔圈去,“暴风”二字用线条符号作了前后调整。诗作上方,校订者写下一段话:“我的原诗第六行开始时作‘风暴同惊雷……’这本小册子的作者(按:当为编选者)改为‘暴风雨’。‘风暴’就是‘暴风雨’。”有关此句诗的情况,笔者曾查阅了最初发表的《晨报副刊·诗镌》影印本,发表时为“暴雨和惊雷……”与老人的记忆也不一样。 第二首《海之歌》的后面,孙大雨写了一节小注,对该诗写作背景等有所介绍:“作于1926年8月间,在我乘麦金莱总统号海轮前赴美国留学时,当时我廿一岁。此诗我大概在‘新月月刊’最初一两期上发表过,我自己倒没有了,周良沛(即编选者)大概在《新月》最初一两期上找到。”对于老人说来,此诗能够重新读到,还应感谢编选者。因为由此引发了他的珍贵记忆。 之后的几首诗,校订者就没有写文字内容了,只是改正了几处字句。例如《纽约城》诗后有“选自《朝报副刊·辰星》第三期”字样,“朝报”被订正为“晨报”。《一只芦笛》诗的最末两句:“从来我不曾弄过一声,我生怕人天各界要惊心。”前一句“我不曾”后加一个“吹”字;下句最末两字位置作了互换。长诗《自己的写照》中,予以订正的地方有五处,多为补脱落字眼,其中一处为英文,似对句中名称的注解。 从这册《孙大雨卷》来看,诗人的作品实在不多。收在此中的仅仅九首(在目录下面,孙先生还加有一句:“我有十五首sonnets,这里只有三首。”不知其余十二首发表何处?也许编选者并未寻见吧。就算加上这十二首,亦不过二十一首),对于一位在格律诗探讨方面做过显著努力的诗人,数量的确少了一些。 P38-39 后记 这本小书多处,提到了我们一代人在阅读方面的“饥渴”。“饥渴”久了、怕了,便形成因子,深入骨髓,成了后来,乃至终生难能摆脱的情状。 也因了“怕”,“胆子”变得很大。不仅不顾经济条件“疯张”地四下网罗书籍,还想接触到那些神奇文字的“后面”,那些操纵文字的人物(我感到人们想到了钱锺书先生那母鸡和鸡蛋的有名譬喻)。身居偏僻小城,这不容易,便生出获得名家手泽,间接接触他们的愿望。一段时间,我胆大地将收存的图书,冒昧寄给一些心仪的作家,希望他们能签名题字。这个过程,大大小小便有些故事。这部小书,其中一些就是故事的记述。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句子,虽不小心惹出一节公案,可描写的情景还是可喜的。我期望在随意翻书时,阳光照着,清风徐来……喜欢,便抓来作了书名。 真正读书种子的宁文先生,支持了这本小书。他不仅在《开卷》中发表其中若干,还愿意将它收人卓有影响的“开卷”丛书之列。在“开卷”读书方面,宁文的痴迷和为他人热忱奉献的精神,除去敬服和由衷向往,我着实寻不出表达谢意的相应词语。 小书中,还可见笔者在读书方面的渐进步履。其中的求索、向往、快慰、追怀……在自己,很有些珍惜的意味。陆陆续续写出,当然怀有与有缘人分享的期待。故此感激所有能接触到这本小书的读书友人。 二〇一六年二月廿三至廿四日草于小城汉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