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什·舍夫林著的《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精)》将心理学、实验经济学以及商业管理进行结合,通过梳理近期典型的金融风险、商业风险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其失败根源,探究人类的基本心理因素、心理障碍、心理陷阱对个人及组织决策、投资收益、公司业绩和社会财富创造的深层次影响。并认为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和管理机制,不仅需要科学的分析框架、合理的计量模型、灵活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方法,更需要洞悉人的心理,防止心理陷阱。
| 书名 | 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精) |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市场营销 |
| 作者 | (美)赫什·舍夫林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赫什·舍夫林著的《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精)》将心理学、实验经济学以及商业管理进行结合,通过梳理近期典型的金融风险、商业风险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其失败根源,探究人类的基本心理因素、心理障碍、心理陷阱对个人及组织决策、投资收益、公司业绩和社会财富创造的深层次影响。并认为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和管理机制,不仅需要科学的分析框架、合理的计量模型、灵活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方法,更需要洞悉人的心理,防止心理陷阱。 内容推荐 心理学对于风险管理尤为重要,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识别出“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的具体行为准则。对于了解心理学潜在风险,能够辨识出心理学在实践中表征的人们,他们有机会建立具体的行为准则框架,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相反,对于缺乏心理学认知、无法识别心理学在实践中影响的人们,他们必然会遭遇更大的风险冲击。实际上,过去十多年间每次发生的风险管理大溃败在根源上分析都存在心理陷阱因素,包括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和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201O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马科多油井泄漏事件,以及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件。 心理学研究对于风险管理带来的一个重要经验教训是,人们的判断和风险决策随着环境不同而不同。在本书中,读者将学习到组织如何采取具体行动,将心理学的相关认知和行为干预融入风险管理实践。赫什·舍夫林著的《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精)》还贯穿着大量案例,又寸违规行为进行解读。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主要概念和观点加以介绍,第二部分则分析如何将这些观点用于风险管理实践,帮助读者制定强大的风险管理策略,提升未来风险管控的能力。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 伯根布鲁斯威格公司对PharMerica的并购 Libor与外币操纵丑闻 全球变暖 结语 第一部分 第二章 SP/A理论:关注三种重要情绪 风险管理的一则小故事 风险心理学 三大重要情绪 高风险方案与低风险方案 评估SP/A的相关情绪:风险管理者有不同吗? 估值心理 结语 第三章 前景理论:收益、损失与框架效应 风险厌恶 基于环境的不同风险态度 框架效应与并发决策 准享乐编辑理论:对前期收益和损失的框架效应 概率大小 构成前景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原则 下注金额与个体差异 讨厌失败:对确定损失的厌恶 结语 第四章 偏差与风险 可得性偏差 感知风险 典型性 乐观主义 过度自信 确认偏误 群体思维 控制错觉 贝叶斯法则缺失 结语 第五章 个性与风险 风险管理类型 杰夫·贝佐斯:企业家 乐观主义与企业风险承担 个性维度 个性与SP/A理论的三种重要情绪 损失厌恶、SP/A与风险承担 用于探求类型的调查问题 结语 第六章 流程、陷阱与文化 流程与文化 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 在陷阱与流程方面的关键性问题 风险管理结构与文化 卡普兰-麦克斯风险类型框架 激励措施与风险承担 结语 第二部分 第七章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与风险管理 狂热和荷尔蒙 杠杆 边缘金融 庞氏融资 金融创新和资产价值 新时代的思维方式 监管失败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挤兑 大而不能倒 明斯基的政策建议 结语 第八章 瑞银集团与美林证券的期望陷阱 瑞银集团 美林证券 结语 第九章 标准普尔与穆迪的欺诈问题 评级公司:历史与现在 标准普尔的操作框架 竞次现象出现 标准普尔结构性金融部门的决策流程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债务抵押债券评级中的调整、限制和延迟 穆迪出现了类似情形 心理和竞争竞价 心理与欺诈 结语 第十章 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国国际集团陷入群体思维 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基本情况 决策与结果:住房泡沫期的政府资助企业 美国国际集团的基本情况 决策与后果:房地产泡沫期的美国国际集团 结语 第十一章 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银行与荷兰银行遭遇赢者诅咒 荷兰银行的基本情况及其对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吸引力 追逐的快感 收购过后的苏格兰皇家银行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对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风险管理 激素与男性竞争 收购与男性竞争 结语 第十二章 系统性风险的行为因素 测量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对情绪的测量 其他情绪指标 随着兴奋变化的情绪和系统性风险轨迹 2008年、2009年的情绪与系统性风险 结语 第十三章 金融监管与心理学 监管思路的转变 资产、负债和理论中的风险价值 资产、负债与风险价值实践 《巴塞尔协议》的启示 复杂性与既得利益 快速节俭启发式 监管金融机构的快速节俭启发式 结语 第十四章 欺诈风险、麦道夫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巴伦周刊》刊登麦道夫的故事 可转换价差套利策略 费菲德哨兵基金 麦道夫如何回应这些问题? 麦道夫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化问题 结语 第十五章 风险、收益和个股 规范金融 对冲基金研讨会上的分歧 从15年实验数据得出的总体结论 对预期收益和感知风险的判断:典型性和情绪反应 贝克·伍格勒情绪 对综合方法的思考 结语 第十六章 心理学如何击垮全球曼氏金融公司 全球曼氏金融:风险管理失败的一个案例 令人震惊的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实验 全球曼氏金融的群体思维 激素和自我控制 风险选择、个体差异、结构和文化 结语 第十七章 摩根大通“伦敦鲸”事件:风险管理溃败 首席投资办公室的交易 复杂目标出台 疯狂的艾娜 突破限额 歪曲统计隐藏损失 美国货币监理署 结语 第十八章 风险管理概况: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矿产资源管理服务局 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的风险管理 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对飓风桑迪的响应 英国石油公司及其文化 阿拉斯加漏油事件 得克萨斯城的爆炸 马科多油井 爆炸事故和华盛顿的反应 细节决定成败:测试 美国海洋能源管理、监督和执行局 结语 第十九章 西南航空公司、通用汽车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 西南航空公司做得很好 航空公司的大错误 通用汽车关于点火开关的错误选择 通用汽车对点火开关缺陷的内部应对举措 通用汽车的公司文化和巴拉的证词 与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相互影响 结语 第二十章 结论 埃博拉疫情和世界卫生组织: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瑞银集团、《巴塞尔协议》和全球金融危机: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金融部门的群体思维: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房利美和摩根大通: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东京电力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苏格兰皇家银行: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金融不稳定假说: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结语 附录A 对SP/A理论的深入剖析 附录B 对前景理论的深入剖析 附录C 对SP/A理论和前景理论的整合 附录D 对启发式方法与偏见的深入剖析 附录E 组织风险的规范模型 附录F 对金融不稳定假说建模 附录G 对情绪的实证测算 附录H 发现倒闭银行的规范模型 附录I 金融不稳定假说:中国和欧洲的事例 注释 试读章节 风险管理的心理学范畴极广。了解基础心理学而且能在实践中对其善加运用之人有机会通过系统化的方式化解风险,而那些对心理学缺乏认知和识别技能的人则注定会遭遇更大的冲击,将错失风险管理的良机。 在风险管理中考虑心理学因素,利害攸关。实际上,过去15年间每一次风险管理大溃败的根源都在于心理陷阱,其中包括: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和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马科多油井泄漏事件,该事件被很多人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件。 心理学研究给风险管理实践者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即人们对风险的判断与决定因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这是因为在过去半个世纪内,心理学研究在识别环境性质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研究结果表明,一些效应是系统性层面的、可预测的,但是对个人而言则会产生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其他效应。为此,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实际上是心理学维度。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我们对风险的态度并不一致。在有些环境下,我们厌恶风险,但是在其他环境下,我们偏好风险。风险容忍度在部分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即预期是收益还是损失,实现的可能性是小还是大,以及我们所设定的目标。 而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我们对风险的态度与我们大脑和身体的电化学活动有关。正如心理学让我们了解到要将事情按照收益或损失进行分类一样,神经科学使我们认识到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人类的视觉系统对静止物体的关注度会降低,即便物体仍停留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我们有时也会对它视而不见。然而,当这些物体突然发生移动时,我们一部分大脑会立刻响应,并迅速对大脑的其他部分发出物体有所改变的信号。部分变化将触发并生成激素、神经递质、葡萄糖和氧气等,对人的风险感知和风险反应同时产生影响。 总体而言,风险管理本质上是定量分析,依赖统计工具和模拟技术。行为心理学应该作为定量分析工具的补充,而非替代。本书会让读者了解到近年来重大的风险管理失败案例都源于心理陷阱,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在风险管理框架中补充明确的心理维度以提高管理水平。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认为2008全球金融危机是一次重大的风险管理失败事件。我同意这种描述,在本书中我们会用几个章节来解释导致这次危机的心理陷阱。金融部门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我们会用大量章节来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然而,在讨论中我们还会清晰地发现,金融机构面临的很多心理陷阱其实同时也存在于非金融类企业。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会解释行为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核心内容涵盖情感、框架、性格和判断失误。这些内容之前通常只见于学术杂志。但是,随着研究者与作者不断拓宽读者群,普通大众现在也能了解相关知识。 理解心理学概念与将其应用于具体的风险管理实践截然不同。因此,本书会在第二部分应用心理学知识,深入洞察近10年间历史上发生的重大风险事件。部分章节还会根据需要介绍一些新的心理学概念。(P1-2) 序言 关注金融风险的心理学因素 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关于风险管理心理学的著作,属于行为经济学范畴。行为经济学是在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进行研究,通过探索人类的有限理性,阐述人类心理因素对经济活动、市场运行及行为选择的影响,从而“在个人决策的经济分析与心理分析之间搭建起桥梁”。 本书作者赫什·舍夫林教授认为,心理因素在风险和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以及人性的不完善,任何投资者和决策者,无论多么精明能干或者富有经验,都可能受有限理性、过度自信和控制力缺失等心理因素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和管理机制,不仅需要科学的分析框架、合理的计量模型、灵活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方法,更需要洞悉人的心理,防止心理陷阱。 本书认为,历史上风险管理失败的根源大都与人的心理陷阱有关,包括1998年美国长期投资管理公司破产,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马科多油井泄漏,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等。其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更是一次重大的风险管理失败事件,危机根源也与心理因素有关。为此,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心理学维度。本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部分内容,一方面是研究行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是研究行为心理学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赫什·舍夫林教授运用行为经济学,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多种案例分析,说明风险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构建了风险干预模型。 具体到金融风险及其金融风险管理,本书着重介绍了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长期以来,海曼·明斯基致力于对金融脆弱性和金融不稳定成因的研究,从“金融不稳定假说”出发,为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和方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见证了“明斯基时刻”。其实,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海曼·明斯基就反复告诫人们,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试图避免危机,不如采取措施减弱危机的冲击力和破坏性。这一点对于金融风险管理者和金融监管部门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的判断和决策会影响到未来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 心理学是海曼·明斯基进行金融风险研究的理论起点。海曼·明斯基认为,是金融市场的狂热驱动了那些造成金融脆弱性和金融不稳定的人类行为,为此,本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引起金融市场狂热的多种心理因素甚至生理因素。高杠杆也是海曼·明斯基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从净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看,较小的资本缓冲规模可能导致银行在受到冲击时走向破产。类似地,对于家庭部门来说,当家庭债务率较高时,其应对冲击的能力也会下降。2008年美国家庭部门负债占GDP的比重达到峰值至300%,宣告了“明斯基时刻”的到来。本书还分析了“影子银行”的问题。海曼·明斯基认为,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业银行的职能,却不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也不受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保护,是被边缘化的金融业态,因此又被称为“边缘金融”。影子银行的过度扩张会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海曼·明斯基还特别强调了“庞氏融资”的危险性。庞氏融资的主要特征是,融资方以短期借贷资金进行长期资产投资,其利息与本金的偿还却主要依赖国内资产价格的上涨,而不是投资收益产生的现金流。正如“庞氏骗局”离开了新投资者的现金流将无以为继一样,如果没有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庞氏融资也必将走向崩溃。如果庞氏融资成为经济中流动性的重要来源,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将大大提高。本书还分析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挤兑及其原因。根据海曼·明斯基的观点,经济繁荣不会永远持续。这是因为繁荣本身会造成利率上升,而利率的大幅上升可能成为繁荣的终结者。当经济衰退来临时,在繁荣时期由金融市场狂热所形成的高杠杆、边缘金融和庞氏融资等将形成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挤兑威胁。 从理论上讲,风险管理心理学属于行为济学范畴。行为经济学提出了“非理性经济人”概念。与“理性经济人”不同,“非理性经济人”是真实的人,是现实中的人。他们存在偏见,会犯错误,可能做出非理性选择。在“非理性经济人”假设下,行为经济学提出,不是所有经济行为和经济决策都可以用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利益最大化目标来解释的,应当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承认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直面人性的不足和缺陷,研究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隐患,揭示了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的心理学因素。在本书中,赫什·舍夫林教授明确提出,风险管理失败大都与人的心理陷阱有关,并且研究了投资银行家、风险管理人员、评级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经常会犯的错误,强调要探寻这些错误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因素,以及如何切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希望这本书能够为中国读者提供参考。 王宇 2017年11月 于北京康乐里 书评(媒体评论) 赫什教授在这本书中阐述了基本心理因素如何影响风险决策、投资收益、公司业绩和社会财富创造。赫什教授的研究结论来自十多年持之不懈的专注研究。这部开创性的著作无论对于金融、经济和管理界的学生和学者,还是对于公司高管、决策者和监管当局,都是一本必读书。 ——托本·尤尔·安徒生 哥本哈根商学院国际管理和战略学教授 行为金融理论为风险管理者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经验与教训,而这些目前尚未被该行业完全接受与吸纳。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全面介绍了行为金融理论,并重点解析了近年风险管理溃败案例中的一些主要概念。这本书有助于风险管理者拓展管理工具,在传统的风险定量测算之外,关注心理学对风险行为的影响和心理局限性。 ——克里斯·多诺霍 全球风险管理协会 赫什是行为风险管理领域的领军学者,长期以来致力于将所教授的各类行为风险管理理念运用于实践。他曾经对英国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做出成功预测,熟谙各类复杂业务,擅长提出各类实用性的解决方案。阅读这本书能让你学习到如何防范与化解金融领域的操作风险,学习到哪些因素影响风险文化。 ——亚历山德鲁·沃伊库 罗马尼亚Cerinvest投资公司,投资组合经理 对于追求价值的人,行为风险管理是一项易于理解、深具洞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作。赫什·舍夫林能够将研究调查与心理风险结合起来,并用于实践,从而对现实影响做出剖析。与卢卡·塞拉廷的《风险管理的阴暗面》一样,赫什在这本书中介绍了非常重要的前沿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风险管理者而言是陌生领域。掌握心理学对行为和风险管理的影响能给机构带来更多机遇,而忽视心理学的影响则可能给机构带来意外风险。这本书值得阅读。 ——大卫·柯尼格 The Governance Fund主要创立人之一 这本书能让读者全面了解为何应该将行为因素纳入风险管理框架。无论从微观视角、宏观视角,抑或监管视角看,计量分析和理性思维已经表现出局限性。赫什对主要风险事件的教训进行总结,对引发危机的心理因素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这本书没有任何过度自信偏差,对于从事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人来讲是一本必读书。 ——凯瑟琳·卢博欣斯基 巴黎第二大学教授 这本书解释了心理学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风险管理者和风险管理专业的学生会发现这本书观点深刻,不可多得。 ——约翰·赫尔 多伦多大学约瑟夫·罗特曼管理学院金融衍生品与风险管理金融学教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