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想做什么别等到为时已晚
1.
昨晚发了条朋友圈:求推荐附近一处靠谱的健身房。
陈道明(化名)立马就炸了,因为在陈道明的印象中,健身这东西跟我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你是找了个魔鬼身材的女朋友吗,对方要求你一身肌肉块儿?”
“没有啊,就是以前没试过,想试试。”
“大哥你闲的啊,这一天还不够你忙的?”
“没事儿,每天少睡一会,少点开几个网站,怎么也空出来那段时间了。”
“大哥我真的看不透你……”
陈道明的确看不透我,因为他是我读研后认识的朋友,如果他知道我读研前的事,他会更看不透的。
2.
当初选择考研,就把我师傅的下巴吓掉了。
因为大学前两年活跃的很,积极的很,各种社团、学生组织,一口气我参加了九个,至于一些实践活动或小比赛什么的,那就更没数了。甭管热门还是冷门,甭管擅长还是不擅长,有枣没枣打三杆子,我都会进去玩一玩。最有意思的是,因为各种社团每周要开一次例会,我最“忙碌”的时候,整整一周都在开会……
当时在校广播台,有个带我的师傅,虽然后来退台了,我们俩也一直保持着联系。大三的时候吧,她正好考上了中传的研究生,我就问她一些复习方法。
她先是一顿,深沉地问道:最近受什么刺激了?
我说没有啊,就是想读个硕士。
她满脸愁容:大哥,你哪是那种做冷板凳当学究式的人啊,你应该找个外向型,台前型的工作,你的优势在综合素质这块,别定位差了。
我没有听,愣是坐了一年多的冷板凳,啃各种晦涩难懂的书,把那张纸给考了下来。支撑我考研的动力基本没有来自外界的,我爸妈都不同意我考研,做决定的时候还在电话里跟他们吵了好几次,最后好说歹说算是过去了,最后我妈在电话里劝我:一直以为你是喜欢那种风风火火的,没成想你会选择做学术,也好也好,这样稳当点儿,以后就踏踏实实做学问吧。
我妈的确没看懂我,那是因为她不知道我之后的生活,如果她知道了,她会更看不懂的。
3.
记得研究生的复试成绩是在四月份下来的,当时临近毕业,没有课,大把的空余时间会一直延续到九月份开学。
我上网搜了一下,找了一家饭店打工,做传菜,干体力活。
小伙伴们惊呆了:大哥,能不给咱学校抹黑吗?你好赖也算是考上个研究生,这么长的假期,找份跟专业相关的职位实习一下,这样一来等你读完研,又有学历又有实践经历,多好啊。就算你想赚钱,你也可以干干家教啊、文员啊什么的,再怎么说也能刺激你温习一下知识,去干那最底层的体力活,只卖力气,不长能耐啊。
我也没听,一连干了四个月,假期结束前回了趟家,吃饭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给爸妈摆盘子,看见厨房有东西就手痒想往饭桌上端,结束之后还会问一句“吃好没有”?
爸妈很欣慰:文化高就是不一样,考个研,整个人都礼貌了不少啊。
他们不知道我中间的经历,我一直说我是在一家网络公司实习,欺骗的滋味真不好受,他们俩一出门我就想喊一句:欢迎下次光临。
很多读者读到这里可能觉得:嗯,这是个肯吃苦,勤俭节约的好同志,那就甭往下读了,因为你也会看不透。
4.
我家在农村,父母都是种地的,地虽然不少,但赚的并不多,我从小到大都拿贫困生补助。
但事实的另一面却是:我腰包鼓得很。
爸妈也不知怎么想的,可能是太溺爱我了,从高中开始就往我手里大把大把地塞钱,去县城读书的孩子,生活费都是按月发放,而我的生活费,是按年发放,一次性双倍给足,爱怎么花怎么花,年底报个数就行。
我不会花钱,基本把钱都用在买各种书和吃各种好吃的上了,高中三年杂七杂八的期刊我就攒了三四百本,伙食也是同龄人中最好的。
每到年底报账,如果没剩多少钱,那也只有一种可能:借出去了。
读大学的时候爷爷每年给我拿学费,爸妈的生活费就打的更足了,村里人以为我家发了财,一度在年头不好的时候张罗着瓜分我们家的土地。乡长拿了村民红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好赶上那段时间我不缺钱,就买了点道具假扮成记者回去采访,吓退了众人。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