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何以安人本困境/心何以安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胡山林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史铁生认为人有三种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循着史铁生的思路继续往前走,我们发现,人的根本困境其实远远不止史铁生明确提出的上述那三个,而是很多很多。这些问题都关乎人的精神追求,关乎人的灵魂归宿,也就是说,都和“心何以安”相关,于是,就有了本胡山林著的这本《心何以安人本困境》对这一问题的专题讨论。

内容推荐

人本困境,就是困扰人类生存的终极性问题。本胡山林著的这本《心何以安人本困境》讨论了十个基本的人本困境:人性困境、命运困境、欲望困境、爱的困境、认识困境、人际困境、生命困境、自由困境、平等困境、理想困境。

目录

引言——困扰人类生存的终极性问题即人本困境

一 人性困境——人人都想做天使,却又容易受魔鬼的诱惑

 (一)人性的基本元素

 (二)两种元素形成的原因

 (三)兽性与神性的关系

 (四)人,都一样吗?

 (五)人性弱点举例

 (六)不要轻易考验人性

 (七)研讨人性的意义

二 命运困境——人都想做命运的船长,却只能是命运的乘客

 (一)什么是命运?

 (二)命运是由什么力量支配的?

 (三)命运的秘密

 (四)命运发生机制与命运困境

 (五)怎样对待命运?

三 欲望困境——欲望无限而实现欲望的能力却有限

 (一)欲望与能力之间有一个永恒的距离

 (二)纵欲论

 (三)禁欲论

 (四)节欲论

 (五)超越论

 (六)超越欲望、淡泊名利的人

四 爱情困境——爱情是非理性的,但又不能没有理性

 (一)追求爱情与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两难选择

 (二)爱情是多指向的,但却又必须是专一的

 (三)跟着感觉走,还是跟着理念走

 (四)爱情应该执着,但不可以专制

五 认识困境——人类永恒面对的不是可知而是不可知

 (一)人类永远不能穷尽对存在奥秘的认识

 (二)人类为什么会陷入认识困境?

 (三)怎样面对困境?

六 人际困境——人类渴望沟通而又无法彻底沟通

 (一)人生来活在无数他人中间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

 (二)人际困境历来是小说家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三)人为何会陷人人际困境?

 (四)人类永远走在努力沟通有所沟通又不能彻底沟通的路途上

七 生命困境——人都不想死又不得不死

 (一)人都不想死又不得不死是生命的根本困境

 (二)死神的诱惑

 (三)战胜死神的诱惑

 (四)“我”永远不死

八 自由困境——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一)自由与约束相伴相随

 (二)法制对自由的约束

 (三)社会游戏规则对自由的约束

 (四)传统观念对自由的约束

 (五)伦理道德对自由的约束

 (六)社会潮流对自由的约束

 (七)在约束中寻求自由

九 平等困境——平等是相对的,而不平等是绝对的

 (一)人类一直在追求平等但却始终没有过真正的平等

 (二)平等是相对的,而不平等是绝对的

 (三)旧的不平等消除了,新的不平等又产生了

 (四)人类永远走在努力消灭差别而蒡别又永在的路徐卜

十 理想困境——一个永远达不到因而永远存在的精神之域

 (一)理想虽然美好却常常败于现实

 (二)为什么理想不可实现?

 (三)理想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人活着就是不断与困境相周旋

试读章节

小说讲述了一个精心编织的故事。

赫德莱堡是美国某地的一个小市镇,其最大特点是享有美好的声誉:最诚实、最清高。它把这个名声保持了三代之久,从没有被玷污过,并且很以此为豪,把这种荣誉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它迫切希望这种光荣万世不朽,它对摇篮里的婴儿就开始教以诚实的原则,在青年人成长时期完全不让他们与一切诱惑相接触,为的是让他们的诚实变得坚定而巩固,成为深入骨髓的品质。赫德莱堡的好名声让邻近市镇的人很忌妒。

然而曾几何时,赫德莱堡终于很不幸地得罪了一个很不好惹的外乡人。这一“惹”让这人看破了赫德莱堡的真相,他决心设计报复他们,经过苦思冥想他终于制订出一个揭露赫德莱堡真相的妙计。

几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他扛着一个口袋出现在银行老出纳员爱德华·理查兹家的门口,老头儿不在家,妻子玛丽接待了他。他说,我是外国人,马上要回本国去,以后就永远不再来了,有件事想拜托你们代办。这件事是什么呢?他卖关子没说,他说这件事就写在口袋的纸条子上。说完转身消失在夜幕中。老太太被好奇心所勾引,把那条子拿过来看。条子上写道:这是一袋金币,计重一百六十多磅(折合四万美元),我是用它来报答恩人的。几年前,我是一个输得精光的赌徒,在我倾家荡产一文不名之际村里一位高尚的人救了我,他给了我二十块钱,还给我说了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话,正是这句话改变了我的命运,因为它让我灵魂得救并从此重新做人。如今我发了大财,要来回报恩人,但我不知他是谁,请求你们帮助我寻访。办法是,我把恩人那句话密封在口袋里,谁如果说自己是救过我的人,就请说出那句话加以对证,然后把这袋金币交给他。如果公开寻访就请把这张纸条拿到报上去发表,自本日起三十日内,请申请人于星期五晚上八点到镇公所公开认领。

十一点钟,外出打工精疲力竭的老头儿回来了,听老太太讲了口袋的来历,两人激动、兴奋,认为这是赫德莱堡莫大的荣耀,为给赫德莱堡添光彩,他决定用公开的办法寻访,于是立刻把纸条拿到了报馆。报馆主笔兼东家柯克斯也兴奋异常,立刻吩咐交邮差送走。

从报馆回来的理查兹老头儿与妻子讨论是谁把二十块钱给了外乡人,他们一致认为肯定是固德逊,这正是他的作风,镇上不会再有第二个人。可是固德逊已经死了,而且没有后人,那么这袋钱该给谁呢?这对老夫妻陷入了沉思。他们想,既然镇上唯一高尚的可能说那句话的人死了,而且报恩的人已经回到外国永远也不回来了,那么这笔钱我们自己占有了不好吗?老两口面对无人认领的钱袋心动了,后悔了,后悔不该把这事张扬出去,所以老头去报馆想追回那纸条。与此同时,同样的一幕也在报馆主笔柯克斯家里上演着——  柯克斯夫妇和理查兹夫妇一样,面对无人认领的金钱动心了,后悔了,柯克斯赶忙出去想把那张纸条追回来。他与理查兹街头相遇了,然而一切都晚了,纸条已经提前寄走了。苦恼得要命的两人拖着脚步,无精打采地走回家去。女人们愤恨地埋怨男人做事莽撞欠思考,眼睁睁丧失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后悔也晚了。女人们“伤心地痛哭起来”。

既然纸条已追不回,那就开始想已死去的固德逊给外乡人说的那句值钱的话吧!于是老两口和报馆主笔两口当天晚上就上床开始搜肠刮肚地猜测那句话是什么。这句话价值四万元现金啊!

以上是小说的第一节。作者详细地描写了两对夫妇尤其是理查兹夫妇面对诱惑时的心态,让我们窥视了发生在他们灵魂深处的秘密。接下来,作者的笔离开了两对夫妇的“点”而指向了“面”——全村人的反应。

P13-14

序言

困扰人类生存的终极性问题即人本困境

人本困境这一概念,是从作家史铁生作品中提取出来的。史铁生是公认的具有哲学气质的文学家,是文学界的哲学家,所以他对人本困境特别关注,特别感兴趣,因而也论述最多。

史铁生认为人有三种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卷,第43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下引此书只注卷数及页码)

由史铁生举出的三种困境可以看出,所谓人本困境,就是困扰人类生存的终极性问题,那些人类身处其中而又始终无法解决无法摆脱的问题。这些问题与生俱来,与生俱去,具有永恒性、超越性的特征。所谓永恒性,是指它贯穿古今;所谓超越性,是指它遍及所有人,即超越时代,超越社会,超越民族,超越阶级,超越贫富贵贱,超越男女老幼,它一视同仁地摆在所有人面前。

人本困境,换句话说就是人的根本处境,是地地道道的人生哲学问题。这样的问题,既是哲学讨论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文学讨论的对象。史铁生认为,面对困境,文学应该比其他所有学科都更敏感,因为在所有学科中,只有文学和人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学是人学)。然而遗憾的是,中国文坛习惯于元帅式的征服,作家的危机感多停留在社会层面上,对人本困境太少觉察,结果是见人而不见全人类,见人而不见人的灵魂,从不问灵魂在暗夜里怎样号哭,从不知精神在太阳底下如何陷入迷途。(二,415)基于这种现状,史铁生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呼吁,文学应当更多地关怀人的精神问题亦即终极问题,文学的根,应当是与人类生命相始终的根本困境。(二,367)

根据关注对象的不同,史铁生把文学分为三类:严肃文学、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严肃文学关注社会问题,通俗文学关注人的娱乐需求,纯文学关注人本困境。他本人,身体力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精力几乎全部转移到了对人本困境等人生问题的思索上,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少见的深度——思想、人生、哲学深度。深度(也可以说高度)成为史铁生创作的重要特色,读他的书——尤其是他的散文和随笔,常常感到他不怎么像文学家,而更像是哲学家和思想家。

循着史铁生的思路继续往前走,我们发现,人的根本困境其实远远不止史铁生明确提出的上述那三个,而是很多很多。这些问题都关乎人的精神追求,关乎人的灵魂归宿,也就是说,都和“心何以安”相关,于是,就有了本书对这一问题的专题讨论。

后记

人活着就是不断与困境相周旋

由于对人的根本处境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史铁生创作的重心就移到了对人本困境的思考上。对人本困境的讨论便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成了他所有作品的一种潜在旋律。而且,他思考的执着程度和深度,在中国当代作家乃至古今中外所有作家中,都可以说是罕见和富有成效的。这使他在中国当代文坛卓然出众,别具一格,成为纯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关于这一点,读书界具有共识。读者喜欢他,不是因为他在题材上吸引眼球,而是他在人生方面的深度,深度让他具有魅力,让他和读者在心灵深处、人生深处相通。

史铁生自觉地以探讨人生困境为己任,其实也就是在自觉地去猜那个神秘的斯芬克斯之谜。正如他自己所说,作家“面对的是上帝布下的迷阵,他是在向外的征战屡遭失败之后靠内省去猜斯芬克斯的谜语的,以便人在天定的困境中得救”。(二,414)他猜破了吗?通过讨论,他更多更深地发现了人生的奥秘和真相,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他猜破了;但又似乎没有猜破,因为他所发现的困境依然存在,人类依然处在困境中。那么,人类怎样才能从“天定的困境中得救”呢?面对困境,人类应持怎样的态度呢?对此,史铁生有一个笔者认为可以称得上经典的名言:人活着就是不断与困境相周旋。

史铁生认为,对待人本困境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承认它的存在(即对它说“是”),认识它的严峻,然后与之相抗争、相周旋,从精神上超越它。史铁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了这一思想。他说:“我的病给了我一个很根本的生来就很难免的困境,因此我对所有人的困境就有了一种更为普遍的理解,命运永远会给人以困境,这应该是试图超越的。宗教精神、神圣追求意在提醒人们随时不要忘记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困境,在这样的困境面前,可能爱的意义更为突出。人活着就是不断和困境周旋。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人间的互爱和实现生命对美的追求之中展开。”(史铁生,载《中华读书报》,1995年12月20日)

然而,所谓超越困境(史铁生又称之为“突围”),只是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的努力,是行动的过程而不是终极的结果。换句话说,所谓“超越”只是一种“态度”,一种既说“是”又说“不是”,既承认它又与它抗争的态度。“超越”不等于“消除”,事实上,人生困境作为人生困境是永远也消除不了的,这个“围”是永远也“突”不出去的——能突出去就不叫困境了。更深一层看,世界、人生实在也不能没有困境。试想,没有任何困境一片空白的世界和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人类不就进入死寂了么?!

突不出困境之围,如此看来人生不是很悲观么?史铁生不这样看。他认为能正视困境永在的真相并与之相周旋,其实正是乐观。相反,不敢正视人生真相,傻乎乎地嘻嘻哈哈或徒作大言倒反而是悲观。因为,不敢正视不等于没有,想逃避不等于逃脱了。不敢正视和逃避的结果,是在困境面前束手无策,惊惶失措,乃至于绝望、颓唐。这不是悲观是什么?所以,真正理解了人生的人不指望没有困境,但他能做到不让困境扭曲自己的灵魂。(二,371)他可以把困境变为获得欢乐的机会。(二,432)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二,384)因此,史铁生主张人类在前行的路途上,把上帝赐予的高山和深渊都接过来,“乘物以游心”,玩它一路,玩得心醉神迷、不绊不羁、创造不止、灵感纷呈,挥汗如雨地尽情跳好生命之舞,而绝不在还有力气之时停下来。(《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卷)

总之,一边是永在的困境之围,一边是人类永远在试图超越的顽强努力,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同生共在,相伴相随。“人命定要在这充满困境的过程中突围,要在这突围的过程中获得意义”,“一切想实现自身价值的人都应当感谢困境”。(二,458)史铁生从困境出发,看到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看到了人的尊严,人的骄傲,为人的精神、人的意志唱了一曲不朽的赞歌。

这是一种既富有现代理性精神又充满生命激情的人生观、价值观。史铁生对困境的沉思,其实质是现代人在为精神寻找出路,为灵魂寻找归宿,为生存寻找精神上的理由。通过寻找,使人们的精神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新的境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33:28